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物质基础: 汉初统治者恢复经济
的措施及文景之治
汉武帝雄才大略,善 主观条件: 于用人
四.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过
秦始皇
辩一辩:秦始皇与汉武
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 大?(提示: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历
史上都是有功又有过的)
历史事件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
要把人物和事件放在当时的 历史条件下,用一分为二的、 全面的观点评价,同时还要 分析那是主要的那是次要的
“热身运动”
秦朝开始于哪一年?是哪一年结束
的?算一算秦王朝共存在了多少年? 项羽和刘邦争权夺利的战争史称 为什么? 西汉是哪年建立的?由谁建立的?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
了解文景之治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
史实 评价汉武帝
自主学习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政策: 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文景之治 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
材料二 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 较粗糙。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 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 宫室,还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 阅读材料回答: (1)秦朝的统治者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吗?
一.“文景之治”
1.汉初社会经济情况:
牛车
4.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 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
“文景之治”
历史意义: “文景之治”使西汉初的社会经济 得到了恢复发展,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 的雄厚基础,使中国出现第一盛世局 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大一统:
七年级历史12课的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12课的知识点历史是一门学科,是人们对过去的经历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和解释的学科。
作为中学生,学习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和我们身处其中的历史脉络,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为未来做好准备。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历史12课的知识点。
第一课:人类文明的诞生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关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
我们了解到早期的人类是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野外,并通过打猎和采集食物来维持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信仰系统。
我们还学习了埃及和中国文明的历史。
第二课:早期王国和城邦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早期王国和城邦的历史。
我们了解到城邦是古希腊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城市和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我们还学习了古埃及的历史,包括它的政治、社会和宗教制度。
第三课:古希腊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了解到古希腊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国家之一,是诗歌、哲学、艺术和体育运动的重要发源地。
我们还学习了古罗马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它的政治、社会制度和军事实力。
第四课:中世纪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世纪的历史。
我们了解到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致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欧洲社会经历了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
我们还学习了拜占庭和伊斯兰文明的历史。
第五课:文艺复兴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文艺复兴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了解到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致从14世纪末到17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欧洲人开始对古典文化进行重视,并产生了激进的文化和艺术运动。
我们还学习了文艺复兴的艺术和科学成就。
第六课:海洋探索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海洋探索的历史。
我们了解到欧洲人开始进行长途航海和探索,开辟了新航路,建立了新贸易网络,并发现了新的大陆。
我们还学习了哥伦布、麦哲伦和伽利略等历史人物的故事。
第七课:启蒙运动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启蒙运动的历史和文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皇帝
即位年龄
和帝
10岁
殇帝
1岁
安帝
13岁
顺帝
11岁
Hale Waihona Puke 冲帝2岁质帝8岁
桓帝
15岁
灵帝
12岁
少帝
17岁
献帝
9岁
东汉和帝以下各帝即位年龄
你能发现此表中的问题吗?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
如果你是刘邦,面对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形势,你会怎么做?
汉高祖
措施: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 ②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③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的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被称为什么?
汉景帝
汉文帝
措施: ①重视农业 ②提倡节俭 ③以德化民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汉初: 民失作业,而大饱饥 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汉 初 国 家 贫 困
文景之治 民富国强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雄才大略
请说说你所知道的汉武帝的事情!
刚即位时,汉武帝就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大一统: 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 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 权的政治局面.
为什么汉武帝时西汉能达到鼎盛时期?
物质基础: 主观条件:
汉初统治者恢复经济的措施及文景之治 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东汉的统治: 阅读了解: 1、东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 2、东汉初期的统治称为? 3、中期以后的统治局面? 4、东汉末年爆发什么?东汉政权怎样?
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形势?
七年级历史第12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2课知识点历史学科是一门讲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是人们了解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途径。
在七年级的历史学科中,第12节课是关于“创新与发展”的知识点。
本文将详细探讨七年级历史第12课的知识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
一、人类文明的创新与发展人类是地球上最高智慧的生物,自从人类从猿猴进化而来之后,他们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文明。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创新和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类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二、农业与手工业革命农业和手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两个重要事件。
农业是人类最早创新和发展的领域之一。
人类从迁徙狩猎的状态逐步过渡到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方式。
手工业则是人类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创新和发展出的一种方式。
手工业的革命使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则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创新和发展事件。
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想和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机器制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工业革命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在社会经济方面带来了重大变革,也对政治、文化、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信息技术的革命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最新的创新和发展。
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使用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等工具,轻松地完成各种任务。
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和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不仅推动了社会从产业经济走向信息经济,也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总的来说,人类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对七年级历史第12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汉朝设立了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官员,负责监督和检查各 级官员的行为。此外,汉朝还通过派遣使者巡行、设立监郡 官等方式,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察和管理。这些监察制度有 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公正。
03 汉朝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的发展与土地制度
01
02
03
铁犁牛耕的普及
汉朝时期,铁犁牛耕的耕 作方式逐渐普及,提高了 农业生产的效率。
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阶级矛盾逐渐激化。 农民起义和豪门贵族之间的争斗时有发生, 对汉朝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统治造成了威胁。
农民阶级的分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阶级内部出 现了分化,一部分农民通过努力逐渐富 裕起来,而另一部分农民则陷入贫困。
04 汉朝的文化与科技
儒学的发展与影响
01
02
03
04
儒学在汉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和发展,成为官方学说和主流
意识形态。
汉朝的儒学在继承先秦儒学的 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思想元素 ,形成了独特的汉儒学派。
汉儒学派强调"仁义礼智信"等 核心价值观,对维护社会秩序 和道德伦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学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汉朝, 还深远地影响了后世中国乃至 东亚地区的文化、教育和政治
制度。
文学艺术的繁荣
汉朝时期,文学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
战争与反击
随着汉朝国力的增强,汉武帝时 期开始对匈奴采取主动进攻的策 略,通过多次战争,成功削弱了 匈奴的势力。
对西域的经营与丝绸之路
开拓西域
汉朝通过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 通往中亚、西亚的交通路线,加强了 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丝绸之路的繁荣
随着汉朝与西域的交往加深,丝绸之 路逐渐繁荣起来,成为连接东西方的 重要贸易通道。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2-22课)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2-22课)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
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
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件

整体感知
大一统的含义:
指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 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大一统与大统一的区别:“大一统”所涵盖的范围比“大统一”要广得多。“大一统”不仅 是地域上的统一,更是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而“大统一”就仅仅是地域上的统一了。
一、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
相关史事 西汉建立后,刘邦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
素养提升
1.汉武帝即位以后,就有不少朝臣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
强”,并向武帝“数奏其过恶”,要求对他们“稍侵夺”。
C 对此,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军机处 B.设置转运使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锦衣卫
素养提升
2.考证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从如图所示两枚钱币的
B 考证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
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一、削弱地方势力
2.措施 ②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
效果: 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材料1: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 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占列侯总数的一半。
——《史记》 材料2:不少诸侯王因“骄淫失道”,而被除国,如燕王刘定国与文康王姬通 奸、夺弟妻为姬及杀人等罪,被主父偃告发处死刑而自杀国除。像类似刘定国这 样犯罪或谋反而被除国的,还有燕、济川、齐、淮南、衡山、江都等九国。
三、尊崇儒术
2. 实施
材翻料译:董所仲有舒不向属汉于武儒帝家建,六议艺:,诸范不围在之六内艺,不之符科合孔孔子子之学术说者的,学皆派绝,其都道禁,绝勿其使理
并论进,不。许邪它辟们之与说儒灭学息并,进然,后使统邪纪恶可不一正而的法学度说可归明于,灭民绝知,这所样从做矣了。就能政令统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重要知识点总结

尊崇 目的 为稳固统治
1
儒术
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使儒家忠君
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②还在长安兴办太学, 以儒 措施
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培养治国安邦
的人才, 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加强 手工业 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经济 ①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把煮盐、冶
管控 加强朝 措施 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③
廷对社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 平抑物价; ④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会经济 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 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 12 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必背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 欺压百 背景
姓。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目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 地方 势力
措施
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 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②又以各种理由 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③ 下令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这些豪强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 势
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 影响
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总括: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 朝进入鼎盛时期。
2
力被削弱。④建立刺史制度, 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汉景帝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削夺诸 侯王的封地。引起吴、楚等七国叛乱, 景帝派大军平叛,最后平定了七国之乱。 借机收回了诸侯王的军政权利。
• 2、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将 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削弱诸 侯王的势力。
• 3、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 13个州部,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 吏。
• (3)统一调配物质,平抑物价。
• 6、汉武帝派遣卫青和霍去病抗击匈奴,公 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 使其再无力对抗西汉。
• 7、材料研读——P59
• 材料中记载的农民不如做工的,做工的不 如经商的,刺绣的不如买东西的,导致很 多农民弃农经商,这与当时的以农业为基 础的社会现实不符,会影响农业生产,从 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 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 5、汉武帝对社会经济的控制的措施:
• (1)、铸币权收归国有,统一铸造五铢钱;
• (2)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 归国有;
• (2)“经”主要指:《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春秋》。
• 11、汉武帝确立“察举制”为选官制度。
• (3)经济上,铸币权收归国有,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盐 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统一调配物质, 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 (4)军事பைடு நூலகம்,组建强大的骑兵队伍,反击匈奴,给与匈 奴沉重打击,使其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 9、课后活动——61--1
• (1)材料中反映出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 强大,对中央形成极大的威胁;
• (2)汉武帝采取了“推恩令”,除嫡长子 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 作为侯国,然后在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 甚至除国。还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监 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从而加强对地方的 控制。
• 10、课后活动——61--2
• (1)秦始皇对待儒家采取“焚书坑儒”的 否定态度,汉朝对儒家则采取“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肯定态度。有利于大一统国 家的建立和巩固。
• 8、问题思考——P61
• (1)政治上,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 势力;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代表朝廷 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 方的控制。
• (2)思想上,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 学说的正统思想,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 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 的儒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