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性的福利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方法的模拟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其空间效应研究摘要:本文以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其空间效应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福利和绩效两个方面出发,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其空间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态福利;绩效;空间效应;中国区域1. 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不同地区的生态福利和绩效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实现生态福利和绩效的均衡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其空间效应进行研究,对于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相关理论2.1 生态福利生态福利是指人类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获取的,来自于生态系统的各种生产、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

生态福利包括自然资本的增值、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质量的改善等方面。

生态福利的提高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绩效绩效是一种评价行为的标准,通常用于评价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在某一领域内的工作成果。

在生态环境领域,绩效可以通过评价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环境污染的减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进行评估。

良好的生态绩效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3.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其空间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生态福利和绩效的空间集聚特征;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因素。

4. 研究结果4.1 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中国的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表现为“聚集”现象。

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影响及其政府的治理措施

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影响及其政府的治理措施

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影响及其政府的治理措施经济外部性又叫经济活动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国家、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相应的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支付或得到相应补偿,就出现了外部性.经济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外部性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典着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迄今已有近110多年的时间了.所谓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的外部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 从理论上讲一般认为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之一.也就是说存在外部性时仅靠市场机制往往不能促使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应该适度的干预.从现实上讲外部性特别是外部不经济仍是一个较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基本原因经济活动外部性产生原因经济活动社会化是引发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基本原因.现代经济活动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社会依赖性日趋加强各主体利用自己的优势生产更多同类产品而以剩余产品进行交换.市场发育的成熟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经济活动不仅在同一地区的社会个体之间而且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展开精细化的劳动分工和地域分工同时也加深了经济活动的社会化.就经济主体而言为谋求和巩固本地区的市场竞争优势客观需要从本身比较优势出发调整经济结构和相应经济活动.由于经济活动的社会性这种调整必然对其他主体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即产生了外部性.主要原因市场机制不完善是导致经济活动外部性的主要原因.从技术外部性来看由于某些物品没有明晰的产权界定经济活动中这些物品虽有价值却没有市场.依据科斯产权交易理论产权界定不清是经济活动外部性产生的根源.在经济主体的交易过程中产权不明晰或产权无法界定是产生外部性的主要原因.产权界定不清是指在当前由于体制或人为的原因使得产权界定的费用超过产权清晰节约的成本产权界定不经济产权无法界定是指由于某些经济活动要素和劳动对象的区域空间归属不明确因而缺乏产权清晰的内在动力和必要手段.河流的产权不明晰才会导致经济主体任意排放废物以致危害下游流域空气的空间归属权难以界定所以区域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很难考虑对大气的污染. 从资金外部性来看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经由市场体系影响到其他主体的福利水平.影响这一过程的两种力量是本地市场规模效应与价格指数效应后者是产生资金外部性的主要力量.价格指数效应取决于商品壁垒水平、要素流动性和各产业间的联系强度而商品壁垒水平、要素流动性代表市场一体化状况.市场高度一体化的条件下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能自由流动一个经济主体在价格上的某个行为必然很快传导到其他区域并影响其他区域的福利状况.在区域间无序竞争、分工不明、缺乏合作的状态下要素和商品在区域间的流动由于缺乏必要的过滤机制而盲目杂乱资金外部性尤其是资金负外部性将更为明显.封闭区域市场、限制商品和要素流动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金负外部性却有悖于现代市场的内在要求.因此加强经济体相互合作、推进协调发展才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减少资金外部性的合理出路.实际上只要市场存在竞争只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产权明确的主体的经济活动都会产生资金外部性而且竞争越激烈资金外部性越大.产权不清是技术外部性存在的原因即便产权明晰资金外部性仍有可能存在这与空间距离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城市集聚效应的空间外部性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

城市集聚效应的空间外部性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

城市集聚效应的空间外部性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武占云苏海龙徐芳(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地级行政区域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城 市集聚的空间外部性的强度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中国城市集聚具 有显著的资金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且在目前阶段前者的效应大于后者:城市集聚的外部性 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形成了东、中、西的梯度著异格局:此外,中国城市的市场潜能 和到大港口的地理距离存在“一型”关系,这与空间经济学中的城市体系的“中心一外围模式”是一致的。

这一实证结果在验证了空间经济学经典理论的同时,对中国的城市体系结构 和城市集聚的外部性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性研究,为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实践证 据。

关键词:城市集聚;空间外部性;市场潜能;中,t>-Pb 围Emp i r i c a I Stud i e s o n the Sp at ia I E xte rn aIi t i eS of Urban AggIomerationmBased o n a SpatiaI Econom etri C Ana IysiSWu Zhan .vl m ,S u Ha i .10ng ,X u Fa ng(Urban Pl an ni ng an dArchit ectura l D e s ig n In stit ute of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043, china)A bs t r a c t :U s in g spa tial econometric te c h ni q ue s ,t h i s paper ex p l o re s t he i nt ens it y a nd spat ialheterogeneity of th e externalities of urba n agglomeration bas ed o n the da t a of prefectu res inChina . We find t h a t ,u r b a n agglomeration has s ig n if ic an t pecunia ry ext erna liti es andt ec h n ol o g i ca l e xte rn ali tie s in China ,and th e former ef fec t is greater than the latter atthis stage .We als o f in d s t r o n g ev idence of remark able spati al heterogeneity of the externalities ;cities in eastern re gi o n p o s s e ss h i 【gh ma rk et p ote nt ia l and sign if ic a nt spati al extern ali ties ,where as citi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bear lo we r ma rke t p ot en ti al and the ext er nal iti es a r e n o t e 、,ident .Furthermore ,there e xist ‘‘∽’’shape r el a ti o ns hi p be tw ee n ci ty ’S market potential and itsdi s ta nc e tO the grand ports .which in accordance诵也the “core -periphery'’pattern of urbansy st em in t he spa tial economy . Keywords :Urban Agglomeration ;S patial E xternality ;M arket P ot e n t i al ;C o r e -P er i p h e ry1引言空间以及事物的移动成本如何使得经济活动在一定的地域单元集聚,一直以来是区域经 济和城市经济的研究重点。

我国环境负外部性的治理方法探究

我国环境负外部性的治理方法探究

我国环境负外部性的治理方法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环境负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中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所产生的成本或利益,对于非市场参与者或未来世代造成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负外部性问题日益凸显。

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环境负外部性的产生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监管不到位、技术落后等因素有关。

我国环境负外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农业和城市化进程中,例如工业排放、农业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城市垃圾处理不当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空气、水质、土壤等自然资源的质量,还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威胁。

研究我国环境负外部性的治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有效的监管、技术创新和环境教育等措施,才能有效减少环境负外部性的影响,保护环境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问题的本质,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我国环境负外部性的表现、影响以及治理方法,以帮助制定更加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通过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国环境问题存在的根源和症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促进公众意识的提升,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通过对环境负外部性治理方法的探究,可以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参考和建议,为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

的实现将为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1.3 研究意义环境负外部性是指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通常指环境资源过度消耗、污染等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严重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

大气污染、水质恶化、土壤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环境负外部性的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产业集聚外部性影响产业成长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制造业为例的开题报告

产业集聚外部性影响产业成长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制造业为例的开题报告

产业集聚外部性影响产业成长的实证研究——以江
苏省制造业为例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产业集聚被认为是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

尤其对于制造业这一产业来说,因为其生产过程较为复杂且涉及大量的分工和合作,产业集聚的影响更加显著。

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外部性是其独有的经济特性之一,指的是同一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的效应。

例如,当某一产业在某一地区得到发展时,其他相关产业也会得到优势。

因此,研究产业集聚外部性对制造业的成长作用,对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选取江苏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借助VAR模型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产业集聚外部性对制造业成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具体来说,本文将分析产业集聚外部性对制造业产值、就业和创新的影响,同时探讨集聚外部性对不同制造业子行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性。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商业银行。

三、预期研究结果:
(1)产业集聚外部性对江苏省制造业产值、就业和创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产业集聚外部性对不同制造业子行业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以高科技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3)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产业集聚建设,进一步挖掘区域内相关产业之间的互动潜力,实现全面提升制造业水平的目标。

四、拟采用的论文结构: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三章:模型设定及方法
第四章:数据处理及实证结果分析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性的福利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方法的模拟分析

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性的福利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方法的模拟分析

第34卷第1期财经研究Vol134No11 2008年1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 an12008 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性的福利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方法的模拟分析吴 颖1 蒲勇健2(1.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30;2.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重庆400030) 摘 要: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文章运用空间经济理论,在包含集聚中心区和外围区的两个子区域的区域系统中,定义了受劳动力要素空间流动和区域集聚状态因子影响的区域福利函数,阐释了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效应对区域总体福利的影响机制,计算了影响阈值,得出适度集聚是区域福利最优条件的结论,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平衡区域集聚条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经济;集聚负外部性;区域福利;适度集聚 中图分类号:F06115;F2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9952(2008)01Ο0106Ο11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发展失衡的原因多种多样,然而由于区域集聚引起的失衡却较少得到关注,大量集聚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模型中存在的朝向集聚的偏向,产生了强烈的政策含义,使各地区的决策者制定出力图确保生产要素在本地区内集聚的政策。

根据世界各国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典型化事实来看,集聚水平低的区域,政府投入经济发展条件(例如基础设施和能源储备)将持续减弱;集聚水平高的区域,政府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方福利水平,进而进一步导致地区集聚条件和竞争效率的差距扩大。

同时,除了集聚还会带来阻塞成本(Congestion Cost),对集聚依赖太深也会导致对区域系统福利的忽视,进而导致恶性的收入分配效应和日益扩大的区域差距,在中国,认识并修正区域集聚扩大地区差距的负外部性日益重要。

基于此,本文研究区域集聚负外部性对区域福利水平的影响。

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综述,第三部分是空间经济学理论工具与模型建立以及相应的研究分收稿日期:2007211220基金项目:(2007年蒲勇健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谐社会的微观经济理论研究”(07BJ Y017)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

基金课题:山西省企业横向课题“基于现代产业体系企业转型多元化发展问题研究”(编号:晋大商院科研 2019 第 8 号)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189
产业观察
方法具备一定前沿性。同时,应用该方法需要考虑区域内 部不同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而准确衡量我国区域技术 效率水平,本文借鉴李江宇(2020)的研究成果,选取如 下指标,包括 6 个投入指标、4 个产出指标和 2 个环境指标, 指标选取情况如表 1 所示。
区域技术进步的相关研究。我国区域技术进步进程较 慢,提升区域技术效率、促进区域技术进步,有助于我国 经济转型和市场发展,已是诸多研究者的共识。当前研究中,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技术效率水平。赵霞等 (2018)针对区域技术效率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将碳排放 指标纳入模型,在剔除了环境噪声和随机干扰后,利用三 阶段 DEA 方法测度了我国区域技术效率的真实水平,发现 我国各个省域的技术效率总体水平较低,规模无效是导致 区域技术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当前研究从不同角度说明 了区域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但现有研究中针对区域技术效 率的测算方法仍莫衷一是,如何更好测算区域技术效率, 是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进步分析的重点。
业再生产,因此具备较强的外部经济特征,能够带动地区的技术升级。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相关理论出发,采用
Bootstrap-DEA 方法计算区域技术效率,并结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
聚能够有效提升区域技术效率;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也会造成周边地区的技术效率下降,该现象说明生产性
Estate Observation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
—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
郭星原 副教授 (吕梁学院经管系 山西吕梁 033000)

我国环境负外部性的治理方法探究

我国环境负外部性的治理方法探究

我国环境负外部性的治理方法探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隐患。

环境负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学术语,指的是生产或消费活动对第三方造成的负面影响。

环境负外部性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问题,也是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治理环境负外部性是当前全球环境政策的一大重点,我国在此方面也积极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探究我国环境负外部性的治理方法,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负外部性的存在与原因环境负外部性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的。

市场经济下,企业和个人为了谋求最大化的利润和最大化的个人利益,会忽视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问题,导致环境负外部性的产生。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企业通过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但这些排放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污染和破坏;个人或家庭会为了谋求舒适和便利,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化学洗涤剂等,这些行为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而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中,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并没有反映在市场价格中,这就导致了环境负外部性的存在。

治理环境负外部性是当前国际上环境政策的一大重点,我国也积极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主要包括立法法规的完善、市场机制的建立、技术手段的创新和公众意识的培养等方面。

我国环境负外部性的治理从立法法规入手。

我国出台了《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明确了对环境负外部性的治理要求和措施。

我国还建立了破坏环境资源等行为的刑事责任,通过法律手段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行为进行惩罚和打击,以维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

我国在治理环境负外部性方面积极探索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通过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市场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改变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推动企业和个人从根本上保护环境。

我国也大力推进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让污染者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所付出代价,引导企业和个人从经济上承担环境负外部性的成本。

我国在治理环境负外部性方面不断加大技术手段的创新和推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1期财经研究Vol134No11 2008年1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 an12008 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性的福利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方法的模拟分析吴 颖1 蒲勇健2(1.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30;2.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重庆400030) 摘 要: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文章运用空间经济理论,在包含集聚中心区和外围区的两个子区域的区域系统中,定义了受劳动力要素空间流动和区域集聚状态因子影响的区域福利函数,阐释了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效应对区域总体福利的影响机制,计算了影响阈值,得出适度集聚是区域福利最优条件的结论,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平衡区域集聚条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经济;集聚负外部性;区域福利;适度集聚 中图分类号:F06115;F2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9952(2008)01Ο0106Ο11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发展失衡的原因多种多样,然而由于区域集聚引起的失衡却较少得到关注,大量集聚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模型中存在的朝向集聚的偏向,产生了强烈的政策含义,使各地区的决策者制定出力图确保生产要素在本地区内集聚的政策。

根据世界各国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典型化事实来看,集聚水平低的区域,政府投入经济发展条件(例如基础设施和能源储备)将持续减弱;集聚水平高的区域,政府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方福利水平,进而进一步导致地区集聚条件和竞争效率的差距扩大。

同时,除了集聚还会带来阻塞成本(Congestion Cost),对集聚依赖太深也会导致对区域系统福利的忽视,进而导致恶性的收入分配效应和日益扩大的区域差距,在中国,认识并修正区域集聚扩大地区差距的负外部性日益重要。

基于此,本文研究区域集聚负外部性对区域福利水平的影响。

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综述,第三部分是空间经济学理论工具与模型建立以及相应的研究分收稿日期:2007211220基金项目:(2007年蒲勇健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谐社会的微观经济理论研究”(07BJ Y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 颖(1977-),女,重庆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讲师,博士生;蒲勇健(1961-),男,重庆人,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 颖、蒲勇健: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性的福利影响及对策研究析,第四部分是我国历史沿革分析,最后是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相关理论综述 空间经济学和集聚经济学已经对集聚引起的空间发展失衡有所关注,并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其导致的非平衡多区域发展问题。

国外研究中关于其形成原因的文献主要有,Kaldor(1970)解释到“两个区域开展自由贸易后,工业更发达的区域将会以更低的价格,满足另一区域的农村对工业品的需要:结果是另一区域的工业中心将会失去市场,逐渐消失”。

影响因素方面,Art hur (1989)指出了良性循环和历史因素在区域非均衡分布形成中的重要性。

在形成机制上,Krugman(1991)在垄断竞争一般均衡模型中结合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相互作用,构建了中心-外围模型(CoveΟPerip hery model),并指出在中心外围模型条件下,熟练劳动力的迁移通常给经济整体带来负效应。

Steven Brakman(2001)研究了集聚伴生的阻塞及其对城市集聚均衡的影响,并将阻塞力(Congestion)纳入地理经济学的基本模型,研究了阻塞如何在空间上改变经济活动的长期均衡分布,以及阻塞作为集聚的外部不经济与区域福利的空间关系,即在不同的阻塞成本约束下,达到区域集聚福利最大化的各种状态和系列结论。

国内研究中,范剑勇(2004)利用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1980~2001年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中率的变化情况,验证了我国存在专业化和产业集中率的提高伴随着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

俞路(2007)通过计算我国1952~2004年的锡尔指数(Theil T)与莫兰指数(Moran’s I),描述了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与空间依赖之间的关系,得出区域经济越不平衡,那么区域经济的空间依赖程度将会上升,空间分布将会呈现出明显的聚集趋势(内部产生经济增长极),反之则反是。

以上研究说明仅靠建立单极城市中心的城市化政策,虽然能够对区域经济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一定阶段后,不可避免地对区域经济产生负效应。

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立足于区域系统而非单个区域,将区域系统内差距问题转化为区域系统福利问题,研究子区域集聚负外部性对区域总体福利的影响。

三、区域福利模型 本文首先对区域集聚程度和区域总体福利水平进行了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建立脉冲响应函数验证二者间的动态关系。

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为区域福利指标,以基尼系数为区域集聚程度指标,样本选取1987~2005年的年度数据。

数据检验结果显示区域空间集聚程度和区域总体福利水平之间具有某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其中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区域基尼系数是区域福利水平变化的原因,脉冲响应财经研究2008年第1期分析显示区域集聚度对福利水平呈现负冲击。

从长期来看,冲击影响是持续稳定的,验证了区域集聚对区域福利水平的负外部性。

由于区域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经济特征,下面从空间经济角度,从影响机制和程度上分析区域负外部性对区域福利水平的影响。

和谐发展的区域政策目标是达到区域系统整体福利最优,因此给出区域系统的福利评价是模型建构的出发点。

空间经济学认为,空间福利的分布和累积循环过程的内在机制是劳动力要素所得的空间分布和内在流动要求作用的过程。

区域的制造业集聚和劳动力要素的集聚互为因果,根据Krugman所观察到的Myrdal模型的因果循环论(Circular causation),劳动力集聚形成市场并与制造业生产的集中互相作用,范剑勇等(2004)实证描述了我国1998~1999年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状况,验证了我国集聚与劳动力要素跨地区流动存在的因果关系。

区域系统福利水平则定义为各区域各行业劳动力福利总收益与福利总成本之差。

以劳动力收入为主要构成的区域劳动力福利收益和以劳动力集聚成本为主要反映的福利损失,极大地受到区域集聚程度和集聚效率的影响,而区域扩张效应与区域集聚效应的相互作用,也伴随着劳动力要素的空间流动和空间再分布。

因此,区域福利的最终空间分布取决于区域内及区域间集聚与扩散力量的交互作用,区域福利最大化取决于劳动力要素的福利空间最优。

要制定符合区域和谐发展、区域系统福利最大的区域政策,需要描述区域劳动力总体福利水平受区域集聚与分散效应的影响机制。

以下构造以劳动力福利水平的空间分布为特征的区域福利函数,研究区域集聚效应对区域福利水平的影响。

1.模型假设。

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本模型有如下假设: (1)假设一个包括两个区域(1和2)的区域系统,两子区域为对称市场,模型同时设定区域1拥有集聚相对优势(中心区),区域2处于相对劣势(集聚外围区)。

(2)本文数理模型仅考虑制造业的集聚(农业及第三产业主要在当地集聚,跨区域集聚的情况较少)。

假设两地区制造业处于垄断竞争市场,根据垄断竞争模型的产业经济学原型SDS模型,制造业厂商能够自由进出行业,集聚及地区收入差距主要由制造业集聚造成。

(3)假设每个地区的制造业存在两种类型工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

地区总收入可以定义为两类工人工资之和。

2.参数选取。

结合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析工具,本文的参数选取为: (1)贸易成本因子T i:为了使区域收入的计算充分反映集聚基础条件因素,我们设定了贸易成本指数反映集聚的基础条件。

不同区域贸易成本指数为T i。

贸易成本系数越大,区域集聚力越小。

(2)区域集聚程度因子基尼系数σ:反映空间集聚程度,σ越接近于1,则空间集聚程度越大;越接近于0,则空间集聚程度越小。

(3)区域福利损失因子A i:表示区域i劳动力由σ导致的福利损失因子A i (Aversion )的影响,其中A 1表示集聚在区域1导致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阻塞成本因子,A 2表示集聚在区域2导致的地区差距扩大的不稳定等社会成本,即区域差异因子,A i >1表示区域i 为达到区域系统平均水平需多支付的成本指数,A i 越大,由于集聚程度加大带来的福利损失程度越大。

3.模型。

将两区域总收入定义为两区域排除价格差异因素之后的制造业产值之和,从区域收入中扣除区域福利成本(假设只有劳动力要素)则得到区域福利函数。

(1)区域系统收入模型。

本文首先定义受区域贸易成本因子影响的区域系统收入函数。

计算区域收入Y i 时价格因素根据该区域贸易成本指数进行标准化,贸易成本因子反映集聚条件,因子值越低,越易形成集聚,集聚条件越高,由于相关产业和熟练技术工人在一个地区的集聚意味着该地区价格指数的下降,但同时也导致了其他区域相对价格指数的上升。

设本区域价格指数随另一区域贸易成本的增大而上升,区域间贸易成本的比较态势将会影响到区域收入水平差异,拥有贸易成本比较优势的地区会获得更高的集聚水平并对该区域收入有正效应,据此构造两区域总收入函数G 如下: G =Y 1P -T 21+Y 2P -T 12=Y 1P T 21+Y 2P T 12(1) 根据模型假设3,设熟练工人数量占地区总劳动力总量的比例为<i ,非熟练工人为1-<i ,区域i 两类工人的工资率分别为W is 和W ir 。

其中区域1制造业产值可表示如下: Y 1=<W 1s L 1+(1-<1)W 1r L 1(2) 由于模型同时设定区域1拥有集聚相对优势(中心区),区域2处于相对劣势(集聚外围区),其制造业的熟练或非熟练工人劳动力均依赖于处在区域1集聚链外的产业劳动力。

在我国,人口转移紧随经济的空间集聚,沿海地区等中心经济区已成为农村外出劳动力的主要吸纳地。

因此区域2的制造业产值不仅是本地区制造业劳动力的函数,同时也是区域1劳动力要素的函数,同时由于集聚过程对远离集聚中心的非流动性劳动力即非熟练性劳动力冲击多为负面且幅度较大,故区域1劳动力数量作为区域2制造业水平的负外部性而存在,具体而言,区域2的非熟练工人的工资受区域1劳动力规模的负面影响。

区域2制造业产值可表示如下: Y 2=<2W 2s L 2+(1-<2)W 2r (L 1)L 2(3) 集聚过程中的劳动力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机制在于当技术工人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他们对居住在集聚区的非熟练工人施加了一种积极的外部影响,而对位于外围的非熟练工人则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导致区域差距的扩大,外围区域的非熟练劳动力承受了福利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