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

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
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

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

1.什么是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需求,是指某一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上,消费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它是欲望与支付能力的统一。在一种商品市场上,影响该商品的需求的因素,一般有:(1) 该商品本身的价格;(2) 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3)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4) 消费者嗜好或称偏好;(5) 消费者对自己未来收入以及商品价格走势的预期;(6) 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7) 政府的消费政策。

2.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的?画图说明。

答:所谓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也即是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这时生产者愿意出卖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以及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市场达到均衡状态。这种在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为已知和确定不变条件下,市场供求达到平衡状态时的价格,就称为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供(需)量,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由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通常,销售者总想提高价格,购买者总想降低价格。但在价格高于均衡点时,就会出现超额供给,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迫使销售者降低要价,从而迫使价格下落。反之,在价格低于均衡点时,就会出现超额需求,这种情况导致一部分准备买该商品的人提高其出价,从而迫使价格上升。买卖双方的竞争,最终趋于均衡状态。均衡价格的形成完全是自发的,如果市场不是完全竞争或者有外力的干预,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画图略)

3.什么是供求定理?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起什么影响?

答:均衡价格由需求和供给决定,所以,需求的变动(不是需求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不是供给量的变动),就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变动。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就是供求定理,其内容包括:

(1) 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以及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的减少。

(2) 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以及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4.如果考虑到提高生产者的收入,那么对农产品和小轿车、空调一类高档消费品应采取提价还是降价办法?为什么?

答:农产品应当提价,高档消费品应当降价。因为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即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因而提高其价格时,需求量减少的

幅度会低于价格上升的幅度,销售总收益将增加;高档消费品是奢侈品,需求富有弹性,即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反方向变动,因而降低价格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会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销售总收益将增加。

5.用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

答:(1) 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实行“薄利多销”的商品,必须满足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值必须大于1,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会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也就是均衡数量增加给卖者带来增加的收入,会大于其价格下降给卖者带来的损失,所以总收益增加。

(2) 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谷贱伤农”是指农民因为粮食丰收而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谷,即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是小于1的,农产品的丰收使其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农产品的均衡价格会下降,而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下降的幅度就会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增加的幅度,也就是农产品均衡数量增加给农民带来增加的收入,会小于其价格下降给农民带来的损失,最终致使农民的总收入减少。

6.什么是无差异曲线?它有哪些特征?

答: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无差异曲线具有如下特点:

(1)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2) 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每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一种满足水平即效用水平,而且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

(3) 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4)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7.什么是消费者均衡?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消费者偏好、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已获得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的购买消费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基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1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条件为:

(1)Px·Qx十Py·Qy=M或Σ(P i·Q i)=M

(2)MUx/Px=MUy/Py=MUm或者表示为MU i/P i=λ。

其中(1)式为约束条件,(2)式为均衡条件。

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

格之比。只有在这一点上所表示的X 与Y 两种商品的组合上,消费者才达到了偏好不变、收入和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条件为:

(1) Px·Qx 十Py·Qy=M

(2) MRS XY =P X /P Y

其中(1)式为约束条件,(2)式为均衡条件。

8.经济学家认为,向低收入者发放实物津贴带给他们的效用小于相当于这些实物的货币津贴。这种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这种看法正确。因为发放货币津贴,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发放实物津贴,则可能此实物不是消费者所需要或最需要的,从而出现发放的实物量大于消费者自由选择时所消费的实物量,这时消费者就难以得到最大的满足了。造成消费者总体效用水平的降低。如下图,AB 代表商品价格一定时发放货币津贴形成的预算线,如发放实物津贴,该消费者可得到Y 1的实物,所获得的效用为U 1,如发放货币津贴让消费者根据偏好自由选购,消费者会买Y 2的实物和X 2的其它商品,所获得的效应为U 2。U 2 >U 1。

9.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试用该规律简要说明我国企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或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必要性。

答:在生产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某一特定值之前,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某一特定值以后所增加的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直到边际产量为负,则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总产量开始递减。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收益(报酬)递减规律。

从以上分析我们得知理性的生产者会选择边际产量递减但为正且平均产量递减的生产阶段进行生产,也就是说,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可变要素的投入是有限度的,过多Y (实物)

X (其它商品) U 2

U 1

E 2 Y 1

O

A

B Y 2 X 1 X 2 E 1

的投入将带来生产的非效率。

我国企业有过多的员工使得企业的生产脱离了生产的经济区域,造成了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通过转移剩余劳动力,减少过多的可变要素的投入,使得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要素组合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搞活我国有企业意义较大。10.什么是等产量线?等产量线的特征是什么?

答: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等产量线的特征有:

(1) 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值。

(2) 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

(3) 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4) 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1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确定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答:总产量是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其公式为TP=f(L,K) ,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其公式为AP=TP/Q,边际产量是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其公式为MP=△TP/△Q。

假定厂商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中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只有一种要素可以变动,其余的要素都是固定不变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将引起的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相应变化。假定,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则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第一,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分别递减,此三者的曲线都是先升后降的。这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在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正数时,总产量递增,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分析可变要素的生产效率时,可将生产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到边际产量为零的阶段;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数的阶段。首先理性厂商的决策不会考虑第三阶段,因为在第三阶段,由于边际产量递减且小于零,意味着增加变动投入将减少总产量,而减少变动投入反而增加总产量。其次,厂商也不会选择第一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由于边际产量总是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处于递增阶

段,厂商的利润还在增加,厂商的可变要素投入至少要增加到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即平均产量不再增加为止。因此,理性的厂商总是将一种变动要素投在平均产量递减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第二阶段上。这个阶段就是一种变动要素的合理投入阶段。当然,在这个阶段上,有许多可供厂商选择的变动要素投入点。厂商事实上会投入多少变动要素与既定的固定要素相结合,不仅取决于具体的生产函数,而且还取决于成本函数和市场需求状况。12.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形,原因有什么不同?

答: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的原因是短期生产函数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投入生产要素的增加,要素的边际产量先递增,到达最大后递减,于是平均成本便呈先递减,到达最低,然后递增的U形。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的原因主要是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企业开始生产阶段,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相应地长期平均成本先递减后递增形成U形。13.什么是完全竞争?实现完全竞争的条件是什么?

答: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实现完全竞争的条件包括:

(1) 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与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与消费者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2) 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因此,厂商不能凭借产品差别对市场实行垄断。

(3) 资源完全自由流动。任何一个厂商可以自由地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进入或退出某一完全竞争的行业。

(4) 市场信息是完全畅通的。

14.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整个行业和个别厂商的价格各是如何确定的,需求曲线各是怎样的一条曲线?完全竞争厂商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对整个行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整个行业产品价格就由这种需求与供给决定。但对个别厂商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当市场价格确定之后,对个别厂商来说,这一价格就是既定的,无论它如何增加产量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因此,市场对个别厂商产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出发的水平线,

厂商按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产品,每单位产品的售价P也就是每单位产品的平均收益AR,因此平均收益等于价格。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市场价格仍然不变,从而每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的边际收益MR也不会变,边际收益也等于价格。因此,完全竞争厂商的边际收益、平均收益与价格相等,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MR=AR=P)。

15.为什么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而在垄断市场上却是平均收益大于边际收益?

答:(1)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按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产品,而且个别企业销售量的变动,并不能影响市场价格,故价格=平均收益=边际收益。(2) 在垄断市场上,每一单位产品的卖价也就是它的平均收益,故价格等于平均收益。但是,当销售量增加时,产品的价格会下降,从而边际收益减少,这样,平均收益就不会等于边际收益,而是平均收益

大于边际收益。由于收益变动规律与产量变动规律相同,因此根据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当平均产量或平均收益下降时,边际产量或边际收益小于平均产量或平均收益。16.试对比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答:(1) 厂商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不同。在完全竞争下,这三条线重合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在垄断竞争下,需求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重合,但向右下方倾斜,边际收益曲线则为平均收益曲线下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线。(2) 在长期均衡时,长期平均成本的状况不同。在完全竞争下实现了长期均衡时,产量决定的长期平均成本处于最低点;而在垄断竞争下实现了长期均衡时,产量决定的长期平均成本并不是处于最低点,这说明此时存在资源浪费。(3) 价格不同。在完全竞争下的价格低于垄断竞争下的价格。(4) 产量不同。在完全竞争下的产量大于垄断竞争下的产量。

17.假设一个偏远小镇上只有一家私人诊所,试说明该医生为什么能实行三级价格歧视?

答:因为只有一家诊所,所以该医生处于一种医疗服务的垄断地位。由于其位置相对较为偏僻,可以近似认为该诊所没有竞争者。其次,医疗服务一般是不能转让的。不同的服务对象实际上处于不同的市场。再次,不同的病人由于收入、教育、家庭背景等原因,各自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因此,该诊所能实行三级价格歧视。

18.拐折的需求曲线(斯威齐模型)是如何解释寡头市场价格具有刚性的原因的?

答: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如果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行业内的其他寡头厂商都不会跟着改变自己的价格;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平。在以上假设条件下可导出寡头厂商的弯折的需求曲线,由弯折的需求曲线可以得到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利用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便可以解释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只要厂商边际成本曲线位置的变动不超出边际收益曲线的垂直间断范围,寡头厂商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据此,该模型解释了寡头市场上较为普遍的价格刚性的现象。

19.如何制定阶梯价格达到节约用水(或用电)的目的?

答:(1)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国家,为了缓解水的供需矛盾的话,需要提高水价。但水属于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如果“一刀切”笼统地提高水价,可能会导致有的人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可采用“阶梯水价”的办法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2) 所谓阶梯式水价,就是将水价分为不同的阶梯,在不同的定额范围内,执行不同的价格。使用水量在基本定额之内,采用基准水价,使用水量超过基本定额,则超出的部分采取另一阶梯的水价标准收费。阶梯式水价采用增阶梯式,水价随着用水量的增多而增高,以限制用户用水,减少水资源使用量。阶梯水价可以设置多个阶梯,但一般以三个阶梯最常见。

(3) 合理的阶梯式水价,既能使用户基本需求不受影响,也能满足用户更多使用水资源的需求。对低收入者来说,水价的变化并不影响他们的水费支出,只要其用水在一定的限额以内;而对高收入者来说,他们当然可以继续大手大脚地挥霍用水,他们将不得不承受越来越高的价格。这样,一方面促进了人们节约用水,另一方面也兼顾了社会公平。

20.个人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

答:个人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指起先随工资上升,劳动供给量增加,当工资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随工资上升,劳动供给量减少的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可看成是闲暇需求的反面,劳动供给的增加就是闲暇需求的减少,并且劳动价格(工资)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或价格。从替代效应上看,工资上升总会导致闲暇需求量的减少,即劳动供给量增加。但从收入效应来看,工资上升时,对闲暇的需求量也会增加。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闲暇的需求量会随着工资的上升而下降,即劳动供给量增加,但工资较高时,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的增量很大,收人效应可能大于替代效应,因而,劳动供给量会减少,引起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21.为什么要对垄断进行管制?垄断管制包括哪些方面?

答:因为垄断常常会降低社会福利,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两者相加的社会总福利小于完全竞争市场,产生无谓损失,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此外,垄断利润通常也被看成是不公平的,并且垄断常常会导致寻租行为,这就使得有必要对垄断进行管制。对垄断的管制包括:对自然垄断的管制,其内容为进入限制和价格管制;对具有垄断力量厂商行为的管制,其内容为限制导致更大垄断的共谋和兼并等,实施反垄断法;对垄断性的企业实行国有化。

22.外部影响如何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无效率)?

答:(1) 市场失灵指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2) 外部影响即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说,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称为负外部性),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称为正外部性))。在有负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但私人边际利益与社会边际利益仍然相同,所以,当私人边际成本=私人边际利益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利益。这时,从私人角度看,市场调节是有利的,但从社会角度看,不是资源配置最优。这就是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当有正外部性时,一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但社会边际利益(包括给第三方带来的好处)大于私人边际利益。这同样是,市场调节从私人来看资源配置最优,但从社会来看并不是资源配置最优,同样是市场失灵。无论是正负外部性都会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引起市场失灵。

23.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支出法?

答: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支出法,是指把一国一定时期投入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物品与劳务按需求者支出的金额分类汇总而成来计算GDP。支出法计算的GDP由四个部分构成:

(1) 个人消费支出总额(C):不包括居民购买新建住宅的支出;

(2) 国内总投资支出(I):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其中: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补偿固定资本损耗和意外损坏);

(3) 政府购买支出(G):指各级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在军事

设施和物资方面的支出和政府雇员的薪金支出。但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

(4) 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出口-进口(X-M )。

所以:用支出法核算GDP ,公式为:Y =C +I +G +(X -M)

24.什么是节俭的悖论?

答:人们崇尚节俭,节俭被视为一种美德。从微观上分析,一个家庭勤俭持家,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往往可以致富。但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会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导致经济衰退和萧条,失业增加和收入减少;而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由此得出一个看来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是件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件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任何理论都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节俭的悖论”存在的条件是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5.什么是IS —LM 模型?试用IS —LM 模型来分别说明自发总需求变动和货币量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答:把IS 曲线与LM 曲线放在同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决定的IS —LM 模型。如下图所示:在IS 线上任何一点有I = S ;LM 线上任何一点有L = M ;IS 与LM 相交于E ,则E 0能同时满足两个条件:I = S ,L = M ,即在E 0点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这时决定了均衡的利息率水平为i 0,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 0。而且,也只有在利息率为i 0,国民收入水平为Y 0时,两种市场才能同时达到均衡。

(1) 自发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自发总需求变动会引起IS 曲线移动,从而就会使国民收入与利率变动。如下图,在LM 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需求增加,IS 0曲线向右上方平移到IS 1 ,均衡点由E 0变化到E 1 ,从而国民收入由Y 0增加到Y 1 ,利率由i 0上升到i 1 ;反之,自发总需求减少,IS 0曲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到IS 2 ,均衡点由E 0变化到E 2 ,从而国民收入由Y 0减少到Y 2 ,利率由i 0下降到i 2 。

Y

i O E 0 LM IS Y 0 i 0

(2) 货币量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货币量的变动会引起LM 曲线移动,从而就会使国民收入与利率变动。这就是,在IS 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增加,LM 曲线向右下方平行移动,从而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反之,货币量减少,LM 曲线向左上方平行移动,从而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自行画出示图)

(3) 自发总需求和货币量同时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试自行画图分析)

26.总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有何影响?

答:短期总供给是会变动的,这种变动会影响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在总需求不变时,总供给的增加,即产量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而总供给的减少,即产量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而上升。如图下图所示。

在AD 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增加,AS 0曲线向右下方平移到AS 1 ,均衡点由E 0变化到E 1 ,从而国民收入由Y 0增加到Y 1 ,价格水平由P 0下降到P 1 ;反之,若总供给减少,AS 0曲线向左上方平行移动到AS 2 ,均衡点由E 0变化到E 2 ,从而国民收入由Y 0减少到Y 2 ,价格水平由P 0上升到P 2 。 IS 1 IS 0 E 1 IS 2 i 1 E 0 i 0 i LM E 2 i 2 Y 1 Y 0 O Y 2 Y AD E 1 P 2 E 0 P 0 P AS 0 E 2 P 1 Y 1 Y 0 O Y 2 Y

AS 2 AS 1

27.试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不同对付通货膨胀的政策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答: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把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来说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是分析宏观经济情况与政策的一种很有用的工具。我们可以用这一模型来分析不同对付通货膨胀的政策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可用下图(a)和(b)来说明。

假定政策目标是要使价格水平由P 0下降为P 1。从下图(a)中可以看出,采取压抑总需求的方法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当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AD 0 向左下方平行移动到AD 1 ,价格水平由P 0下降为P 1,但在采用这一政策时,同时也使国民收入由Y 0减少为Y 1。从下图(b)中可以看出,采取刺激总供给的方法也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当总供给增加,总供给曲线AS 0 向右下方平行移动到AS 1 ,价格水平由P 0下降为P 1,但在采用这一政策时,同时也使国民收入由Y 0增加到Y 1。可见,在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采用刺激总供给的政策对付通货膨胀,比采用压抑总需求的政策更为有利。

28.什么是周期性失业?凯恩斯是如何解释需求不足失业存在的原因的?

答:(1) 周期性失业又称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2) 凯恩斯认为,就业水平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在短期内取决于总需求。当总需求不足,国内生产总值达不到充分就业水平时,这种失业就必然产生。凯恩斯用紧缩性缺口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失业的原因。紧缩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3) 凯恩斯把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他认为,决定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决定投资需求的是预期的未来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水平。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需AD E 1 E 0 P 0 P AS 0 P 1 Y 1 Y 0 O Y

AS 1 (b) E 1 E 0 P 0 P AD 0 P 1 Y 1 Y 0 O Y AS AD 1 (a)

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而消费需求不足。投资是为了获得最大纯利润,而这一利润取决于投资预期的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与为了投资而贷款时所支付的利息率。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说明了预期的利润率是下降的,又说明了由于货币需求(即心理上的流动偏好)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有一定的限度,这样预期利润率与利息率越来越接近,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消费需求的不足与投资需求的不足造成了总需求的不足,从而引起了非自愿失业,即周期性失业的存在。

29.什么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画图说明。

答: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而显著的上涨。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而总供给又不足。这种通货膨胀被认为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可用下图来说明:总需求曲线从AD 1增加到AD 2,再增加到AD 3,再增加到AD 4,在总供给曲线AS 上决定的均衡点则相应地由E 1变化到E 2,再变化到E 3,再变化到E 4,经济中的价格总水平由P 1上升到P 2,再上升到P 3, 再上升到P 4,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有所区别的是,当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于AS 曲线相对平缓的区域时,如图中的AD 1、AD 2,伴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实际国民收入也将增加;而当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于AS 曲线的垂直部分时,如图中的AD 4,总需求的增加只会造成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对实际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30.什么是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画图说明。

答: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如下图:在总需求AD 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成本的增加而使总供给曲线AS 0向左上方移动到AS 1,从而使国民收入由Y 0减少到Y 1,价格水平由P 0上升到P 1,这种价格由P 0上升到P 1是由于成本增加所

y

P

O y f AD 4

P 3

y 1 AS P 1 E 4

AD 1

AD 2

AD 3

P 2

P 4 y 2 E 3 E 2 E 1

引起的,就是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

31.通货膨胀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答:(1)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2) 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可以正确预见到的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或者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名义工资、名义利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实际工资、实际利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的主要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

(3) 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无法正确预期的通货膨胀,此时通货膨胀将影响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因为这时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相应的经济行为。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指通货膨胀引起收入和财富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再分配,表现为: ① 通货膨胀将降低固定的货币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而且,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而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

② 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使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

③ 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值。

④ 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有利于政府,不利于公众。

产出效应指通货膨胀引起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对产量和就业量的影响。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短期内,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减少失业;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减少,失业的增加。在长期,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都会消失。超级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崩溃。 y 1 y 2 AS 1 AS 0 y P O

AD y f E 1 E 0 P 1 P 0

32.宏观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不同时期应该如何运用?

答:(1) 财政政策是通过变动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2) 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其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具体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与减少税收。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与增加税收。

33.简述内在稳定器及其表现。

答: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地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被称为内在稳定器,或者自动稳定器。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各种转移支付以及农产品价格维持机制。

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有其固定的起征点和税率。当经济萧条时,由于收入,税收也会自动减少,从而抑制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于减轻萧条的程度。当经济繁荣时,由于收入增加,税收也会自动增加,从而就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增加,有助于减轻由于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失业补助与其他福利支出这类转移支付,有其固定的发放标准。当经济萧条时,由于失业人数和需要其他补助的人数增加,这类转移支付会自动增加,从而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于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当经济繁荣时,由于失业人数和需要其他补助的人数减少,这类转移支付会自动减少,从而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增加,有助于减轻由于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政府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实际上是以政府财政补贴这一政府转移支付形式,保证农民和农场主的可支配收入不低于一定水平。在经济繁荣阶段,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根据农产品价格维持方案,抛售库存的农产品,吸收货币,平抑农产品价格,以减少农民和农场主的可支配收入;而在经济萧条阶段,对农产品的需求减少,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根据农产品价格维持方案,增加政府采购农产品的数量,向农民和农场主支付货币或价格补贴,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

内在稳定器自动地发生作用,调节经济,无需政府作出任何决策,但是,这种内在稳定器调节经济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它只能减轻萧条或通货膨胀的程度,并不能改变萧条或通货膨胀的总趋势;只能对财政政策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并不能代替财政政策。因此,尽管某些财政政策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但仍需要政府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

34.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是什么?其中间目标与最终目标是什么?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不同时期应该如何运用?

答:(1)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现率政策、准备率→

改变货币量→改变利率→改变投资→改变总需求(从而改变GDP)。

(2) 中间目标是改变利率。最终目标是改变总需求。

(3) 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法定准备率政策。

(4) 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中央银行要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在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就要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在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就要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抑制总需求。

经济学原理第十章作业及答案)

经济学原理第十章作业题(CZ组)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不是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标准是( C )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经济稳定 D.国际收支平衡 2、四种经济目标之间存在的矛盾错误的是(D ) A.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 B.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C.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D.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3、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C)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D.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4、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经济危机的发生。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吻合的是(B ) A.自由放任政策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缓和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D.以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5、降低贴现率的政策(A) A.将增加银行的贷款意愿 B.将制约经济活动 C.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同 D.通常导致债券价格下降 6、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 C ) A.政府购买 B.税收 C.政府转移支付 D.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7、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B ) A.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8、如果存在通货膨胀缺口,应采用的财政政策是( A ) A.增加税收 B.减少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 D.增加转移支出 9、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是( A ) 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个人所得税 C.提高公司所得税 D.增加货币发行 10、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是( D ) A.贷款 B.利息 C.债券 D.存款 二、判断题 1.债券价格与债券收益的大小成反比,与利率的高低成反比。( F ) 2.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T ) 3.贴现政策中最主要的是贴现条件。( F ) 4.在经济学中,广义的货币是=通货+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T ) 5.经济增长是指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有事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T ) 6.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三种,其中计价单位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F ) 7.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 T ) 8.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 F ) 9.商业银行性质和一般的企业一样,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代客结算。(T ) 10.提高劳动力数量的方法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F ) 三、简答题 1.扩张性财政政策对萧条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当经济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收入水平增加。一方面,扩张性财政本身意味着总需求扩张,另一方面,通过乘数的作用,扩张性财政会导致消费需求增加,因此,总需求进一步扩张。当然,在扩张财政时,由于货币供给不变,利息率会提高。这样,投资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一般情况下,扩张性财政的产出效应大于挤出效应,最终结果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2.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填写下表 政策种类对利率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对投资的影响对GDP的影响 财政政策(减少所 上升增加减少增加 得税) 上升增加减少增加 财政政策(增加政 府开支,包括政府 购买和转移支付) 财政政策(投资津上升增加增加增加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作业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政府债务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原理》课程大作业 课程代码: 010145课程学分:_J_试卷代号( C ) 考试说明:本课程为开卷(开闭)考试,可携带 课堂笔记本 A.减少 B. 保持不变 C.增加 D. 以上无一正确 9. 当咖啡的价格急剧上升时,对茶叶的需求量将 () 。 A.减少 B. 保持不变 C.增加 D. 不确定 10.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 学号: . ________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11.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能 (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政府债务 ) 。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 A ?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 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 ?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 A. 发行货币 B. 向银行提供贷款 C. 向企业提供贷款 D. 主持全国各银行的清算 12.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 。 A. 通货膨胀导致失业 B. 通货膨胀是由行业工会引起的 C.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 D.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正相关 13.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最重要工具是 () A.控制法定准备率 B. 调节再贴现率 C.公开市场业务 D. 道义劝告 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2.实证经济学()。 A.关注应该是什么 B. 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将来如何 C.不能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 D.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14.下列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项主要目标之一 () A.政府预算盈余 B. 充分就业 C.价格稳定 D. 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5.下列不是总需求的构成部分的是 () 3.当岀租车租金上涨后,对公共汽车服务的 () A.消费 B. 投资 C. 政府需求 D.进口 A.需求下降 B. 需求增加 C.需求量下降 D. 需求量增加 4.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要想获得更多的收 益,应该() 。 A.适当降低价格 B. 适当提高价格 C.保持价格不变 D. 不断地降低价格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微观经济学 5. 一个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 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理性人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D.互补品的价格上升 6. 如果某种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在保持其余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该商品价格的上升导 致() 。 A.供给增加 B. 供给量增加 C. 供给减少 D.供给量减少 7. 生产者预期某物品未来价格要下降,则对该物品当前的供给会 () 。 A.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 8. 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 ()。 3.需求定理 4.恩格尔系数

经济学原理试题及标准答案

经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篇一:《经济学原理》(a卷)试卷及答案】 《经济学原理》(a卷答案) 2014-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试卷 级别:专业:学号: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由于选择人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被称为(c) a、费用 b、成本 c、机会成本 d、支出 2、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a) a、既定资源的配置b、资源总量的决定c、如何实现充分就业d、国民收入的决定 3、若某商品价格上升2%,其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品的需求(b) a、缺乏弹性b、富有弹性c、具有单位弹性 d、完全无弹性 4、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随着对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d) a、商品价格越来越高 b、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c、预算约束线的斜率越来越小d、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该商品支 付的意愿减少 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c) a、mc以上的avc曲线 b、mc以上的ac曲线 c、avc以上的mc曲线 d、ac以上的mc曲线

6、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c) a、与数量轴平行b、与边际收益曲线重合 c、向右下方倾斜d、位于边际收益曲线的下方 7、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是因为它们具有(b) a、竞争性 b、非排他性 c、排他性 d、有用性 8、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是指(a)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收入c、国内生产净值 d、可支配收入总和 9、失业率是指(a) a、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b、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百分比 c、失业人数城镇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d、失业人数占整个国家人数的百分比 10、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中,总需求增加必然导致(d) a、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总水平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总水平下降 c、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11、假定某国2006年按1980年测算的物价指数为120,而2007年的物价指数为150,则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为(b) a、20% b、25% c、50% d、125%

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

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 1.什么是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需求,是指某一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上,消费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它是欲望与支付能力的统一。在一种商品市场上,影响该商品的需求的因素,一般有:(1) 该商品本身的价格;(2) 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3)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4) 消费者嗜好或称偏好;(5) 消费者对自己未来收入以及商品价格走势的预期;(6) 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7) 政府的消费政策。 2.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的?画图说明。 答:所谓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也即是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这时生产者愿意出卖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以及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市场达到均衡状态。这种在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为已知和确定不变条件下,市场供求达到平衡状态时的价格,就称为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供(需)量,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由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通常,销售者总想提高价格,购买者总想降低价格。但在价格高于均衡点时,就会出现超额供给,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迫使销售者降低要价,从而迫使价格下落。反之,在价格低于均衡点时,就会出现超额需求,这种情况导致一部分准备买该商品的人提高其出价,从而迫使价格上升。买卖双方的竞争,最终趋于均衡状态。均衡价格的形成完全是自发的,如果市场不是完全竞争或者有外力的干预,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画图略) 3.什么是供求定理?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起什么影响? 答:均衡价格由需求和供给决定,所以,需求的变动(不是需求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不是供给量的变动),就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变动。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就是供求定理,其内容包括: (1) 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以及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的减少。 (2) 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以及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4.如果考虑到提高生产者的收入,那么对农产品和小轿车、空调一类高档消费品应采取提价还是降价办法?为什么? 答:农产品应当提价,高档消费品应当降价。因为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即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因而提高其价格时,需求量减少的

《经济学原理》练习题答案

《经济学原理》总目录 第一篇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二篇微观经济理论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 第五章产品市场理论 第六章生产要素理论 第七章微观经济政策 第三篇宏观经济理论 第八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决定理论 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十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二章开放经济

第一章导论 一、单项选择 1、作为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A.互相对立的B.没有任何联系的C.相互补充的D.部分联系的 2、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是指()A.技术B.信息C.价格D.行政命令 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什么B.如何生产C.为谁生产D.以上都是4、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A.世界上的资源最终会由于人们生产更多的物品而消耗光 B.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很少 D.由于存在资源浪费而产生的稀缺 5、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 A.资源配置B.资源利用C.市场出清D.完全理性6、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失业理论B.通货膨胀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经济增长理论 7、关于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并不是绝对相互排斥的,而应当是相互补充的。 B.规范经济学是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则是以规范经济学作为指导的。 C.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的、决策性的问题,就越具有规范性。 D.以上说法都对 二、多项选择 1、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A.体格决定理论B.消费者行为理论 C.生产者行为理论D.市场理论和分配理论等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 A.宏观经济政策B.经济周期与增长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3、下列关于资源稀缺性的正确的说法有() A.资源稀缺性是相对于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的 B.地球上的资源本来就少 C.资源稀缺性存在于世界各地 D.资源稀缺性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 三、判断题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x

..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 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D)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A)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 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社会再生产就其容来讲包括( C )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经济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1. 经济学原理的假定前提有哪些? 西方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假定:第一,经济人的假定。经济人假定也称为理性人假定。“经济人”被规定为经济生活中的一般的人的抽象,基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 第二,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这一假设条件的主要含义是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 上述两个假设条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实,它们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而设立的。 2.假设某学生有10小时的时间用于准备即将到来的经济学与英语的考试。在给定该学生时间资源的条件下,试画出其分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该学生没有认真复习,而是去玩电脑游戏了,那么,相对于他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而言,他的分数“产量”在何处?如果该学生将学习时间从10小时增加到15小时,那么,他的分数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何种变化? 给定10小时学习时间的条件下,该学生的分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下图所示。缺乏效率的学习时间会导致其分数“产量”位于先前勤奋学习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下方。如果学习时间增加,分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将沿东北方向向外移动。

3.假定下表是供给曲线Qs= -3+2p 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供给表: (1)求出价格3元和5元之间的供给的价格弧弹性。 (2)根据给出的供给函数,求P =4元时的供给的价格点弹性。 (1)供给价格弧弹性的公式: 2)21(2)21(Q Q P P P Q Q P P Q P P Q Q E ++???=???=??= 6.12)37(2 )35(3537=++?--=E (2)供给价格的点弹性公式 1.6 5 4 2)'23(E 5 423Q 4P P ]P Q )[('=?=?+-==?+-==? =?==Q P P Q P Q Q P dP dQ P dP Q dQ E 时,当求导对表示 4.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分别为:Qd=14-3P ;Qs=2+6P 。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 =Qd s Q 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14-3P=2+6P ,得出 10,34 == Qe Pe 此时需求价格弹性为: 4 .01034 31034 )'314()('=??=?--=?-=?-=P Q P P Qd Q P dP dQ Ed 供给价格弹性为:=?=Q P dP dQ Es 8.010******* )'62()('=?? =?+=?P Q P P Qs 5.运用供求图,说明下列事件对运动衫市场的影响。 (1)皮夹克价格下降。 (2)发明了新织布机。 a.皮夹克价格下降。

《经济学原理》作业发布

《经济学原理》思考题 一、什么是财富?什么是幸福?教材(《经济学原理》韦曙林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中关于财富的定义与你的理解有何不同?如果说,财富是一个银行,依据新财富观,你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存入支取什么财富呢?(15分) 答:财富:狭义来说,有精神和物质两种财富。广义而言,人生所经历的都可算为财富;幸福:书上所述,幸福是拥有富足的生活,拥有自然、人力、社会、人造、金融等五种资本构成的财富---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效用与欲望 关于我的理解:认可书上所说,财富多种多样,每一种物质,每一个种精神,每一个经历,每一次感悟,都是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形成了自身的一种幸福感,财富的多少,决定了内心的幸福感有多少。 假如财富是个银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存入金钱,知识,也可以存入满足的心,感恩的心,积极快乐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和心灵……,然后,在生活不开心时,可以取出乐观的心态;物质匮乏时,可以取出金钱,在困惑时,取出知识;在抱怨时,可以取出感恩满足的心。生病时,还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给陈旧的病体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材第101页、105页的故事,说明人与人是相互影响的。在处理个人与政府关系问题上,有哪两种主要的价值观?你认可那种价值观?或有完全不同的观点?(10分) 答:在处理个人和政府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价值观:有机论和机械论 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机体,政府是有机体的心脏。个人,家庭。企业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才有价值,政府(国家驾于个体之上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机械论认为,人生而独立平等,政府是为实现其个人目标而创立的,处于舞台中心的是个人,而不是群体,没有个人,也就没有政府和国家,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比珍贵,任何组织和机构甚至政府,都不应该以整体利益之名,牺牲人的生命及平等机会,市场经济体质倾向于这种价值观。 三、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意即任何选择都是有成本的,教材第23页对婚前性行为选择的图示,你的看法是什么?(10分) 答:“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任何选择都要付出代价。教材中的婚前性行为的选择图示涉及的是个人选择的成本问题,个人的选择会影响生命健康,终身的幸福,选择不同,后果截然不同的。但每一种选择的后面,都有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和后果,需要大家谨慎对待!

经济学原理习题与答案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可定义为( C )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B、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 C、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 D、人们靠收入生活 2.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D ) A、怎样生产 B、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3.说“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B )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世界上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光 4.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必须作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 B )A、选择会导致短缺 B、人们在进行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 C、人是自私的,所作出的选择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D、个人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5.下列问题( C )是经济学研究不会涉及的问题 A、在稀缺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法 B、如何实现中国人均收入翻两番 C、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D、充分就业和物价水平的稳定

6.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B ) A、通货膨胀 B、失业或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 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水平 7.下列各项中( C )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失业 B、通货膨胀 C、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物品生产下降 8.下列命题中( C )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B、1981年失业率超过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已超过30 000美元 9.下列( B )是规范经济学的说法 A、医生挣的钱比蓝领工人多 B、收入分配中有太多的不公平现象 C、从1999年开始,中国的物价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状态,这一现象也许会保持到2005年 D、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你购买了微软公司的1000股股票,现在你愿意出售的话,你肯定赚不少钱 10.由市场配置资源意味着( B ) A、所有的人都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B、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机制实现的 C、政府能够决定谁获得多少消费品 D、要得到急需的物品你只能“走后门” 11.西方学者认为现代美国经济是一种( C ) A、完全的自由放任经济制度 B、严格的计划经济制度 C、混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D、自给自足制度 二、判断正误

经济学原理B卷及参考答案

宁波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期末试卷(B)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试卷名称:经济学原理专业:国贸/财务 姓名:学号:班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某消费者偏好A商品甚于B商品,原因是()。 A.商品A的价格最低 B.对其而言,商品A的效用最大 C.商品A有多种用途 D.商品A紧俏 2.在得出某农民的某商品的供给曲线时,下列因素除哪一个外均保持常数( )。 A.所考虑商品的价格 B.投入品价格 C.气候状况 D. 技术水平 3.从均衡位置出发,如果某种商品的市场供给减少,而市场需求保持不变,则( )。 A.均衡价格下降 B.均衡量上升 C.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都减少 D.均衡价格提高但均衡量下降 4.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 型,是因为( )。 A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B.生产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 C.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D.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5.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A. 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不同 B.效用水平相同,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也相同 C.效用水平不同,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也不相同 D.效用水平不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相同 6.“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 7.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 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 B.建造一座住宅 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D.以上都是。 8.在国民收入和生产中的个人储蓄可以明确表示为() A.家庭所有资产的总额 B.当期所得收入中不用于消费部分

经济学原理随堂作业答案(2015华工)

经济学原理 第二章生产什么? 1.10.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 A.是消费该商品产生的总效用与消费其他商品的总效用之比 B.等于该商品的价格 C.是消费该商品产生的总效用与该商品的数量之比 D.是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量 参考答案:D 2.11. 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 A.随服务水平的增加,效用服务的成本越来越低。 B.一个人的消费组合中拥有越多的某种产品,该种产品的每一额外增加产生越少的总效益。 C.一个人的消费组合中拥有越多的某种产品,总的支付意愿将减少。 D.一个人的消费组合中拥有越多的某种产品,该种产品的每一额外增加产生越少的额外收益 参考答案:D 3. 1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明,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 ) A.该商品的效用总量趋于递减 B.该商品的平均效用趋于递减 C.该商品的效用增量趋于递减 D.该商品的总效用趋于递减 参考答案:C 4. 13. 某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直到实现效用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该商品的() A.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B.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C.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D.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减少 参考答案:C 5. 14.如果商品的边际效用为零,那么()。 A.该商品的总效用已经是最大 B.商品没有效用,它不是消费者想去享用的东西 C.在考虑要购买这种商品的前提下,消费者达到了他的均衡点 D.该商品的总效用肯定也等于零 参考答案:A 6. 15.已知某消费者的收入是200元,商品X的价格是20元,商品Y的价格是6元。假定他打算购买7单位X和10单位Y,这时商品X和Y的边际效用分别是50和18,如要获取最大效用,他应该()。 A.停止购买 B.增购X,减少Y的购买量 C.增购Y,减少X的购买量 D.同时增购X、Y 参考答案:C 7.16.总效用达到最大时:()。 A.边际效用为正 B.边际效用为零 C.边际效用为负 D.边际效用达到最大 参考答案:B 8.17.对于公共产品的概念,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不因消费者人数增加而导致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B.因消费者人数增加则导致其他人消费的增加 C.不因公共产品的增加而导致消费者消费的增加 D.不因公共产品的减少而导致消费者消费的减 参考答案:A 9. 18. 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提出了以下假设:()。 A.消费者是社会人 B.消费者对商品存在偏好 C.消费者是理性人 D.存在预算收入的约束 参考答案:BCD 10. 19.下面属于序数效用论观点的是()。 A.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任意一种组合都能明确说出其偏好顺序 B.消费者的偏好有传递性 C.消费者均衡条件是:消费者使自己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D.消费者更偏好数量多的商品组合 参考答案:ABD 11.20.公共产品的特征有()。 A.消费的非竞争性 B.受益的非排他性 C.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D.消费的竞争性 参考答案:ABC 12. 21.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任何人对公共产品消费者不影响其他人,其原因有()。 A.消费者的增加不增加提供公式产品的生产成本 B.消费者的增加不对其他消费者产生拥挤 C.消费者的减少将减少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 D.消费者的减少将减少对其他消费的非竞争性 参考答案:AB 第三章如何生产? 1.2 2.如果我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发现某一个可变要素的收益递减,这意味着: A.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和产量的增长等幅变化 B.产量的增长幅度小于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幅度 C.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幅度小于产量的增长幅度 D.产量的增长幅度大于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幅度。 参考答案:B

经济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专业:学号: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由于选择人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被称为() A、费用 B、成本 C、机会成本 D、支出 2、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 A、既定资源的配置 B、资源总量的决定 C、如何实现充分就业 D、国民收入的决定 3、若某商品价格上升2%,其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品的需求() A、缺乏弹性 B、富有弹性 C、具有单位弹性 D、完全无弹性 4、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随着对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 A、商品价格越来越高 B、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C、预算约束线的斜率越来越小 D、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该商品支付的意愿减少 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 A、MC以上的AVC曲线 B、MC以上的AC曲线 C、AVC以上的MC曲线 D、AC以上的MC曲线 6、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 A、与数量轴平行 B、与边际收益曲线重合 C、向右下方倾斜 D、位于边际收益曲线的下方 7、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是因为它们具有() A、竞争性 B、非排他性 C、排他性 D、有用性 8、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是指()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收入 C、国内生产净值 D、可支配收入总和 9、失业率是指() A、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B、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百分比 C、失业人数城镇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D、失业人数占整个国家人数的百分比 10、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中,总需求增加必然导致() A、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总水平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总水平下降

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模 拟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经济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5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2、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 A.消费减少 B.储蓄减少 C.消费增加 3、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 A.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C.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4、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需求增加会引起()A.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B.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不变C.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5、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民生产总值: 2、财政政策: 3、货币政策: 4、充分就业:

5、通货膨胀: 三、简答题(本题共10分) 1.说明经济增长的含义,指出名义经济增长和实际经济增长含义的不同。(6分) 2.指出可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两种经济因素,并说明它们是如何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4分) 四、计算题(本题10分) 假定货币需求为L=—4r,名义货币供给M=600,价格水平P=3,消费C=150+,税收T=60,投资I=150—5r,政府支出G=80(1)求IS和LM曲线 (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收入和投资五、论述题(本题共10分) 试述通货膨胀的起因及应对方法

经济学原理作业

得 3 分,满分 3 分1.若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越大,则( )。 所选答案: D、IS曲线越平缓 得 3 分,满分 3 分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表明:当每次增加1单位劳动( )。 所选答案: B、保持产量不变时,资本量减少较少 得 3 分,满分 3 分3.卖主比买主知道更多关于商品的信息,这种情况被称为( )。 所选答案: C信息不对称问题 得 3 分,满分 3 分4.四部门经济与三部门经济相比,乘数效应( D)。 答案 A、变大 B、变小C 、不变 D、都有可能 得 3 分,满分 3 分5. 斯维齐模型的前提是竞争对手会( )。 所选答案: B、跟着降价,但不跟着提价 得 3 分,满分 3 分6.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合约关系的原因在于( D)。 所选答案: A 、交易费用存在 B 、市场是不完备的 C、企业是有边界的; D、以上都对 得 3 分,满分 3 分7.无差异曲线的坐标分别为( )。 所选答案: A、两种消费品 得 3分,满分 3 分8.IS曲线斜率表示( )之间的关系。( ) 所选答案: B收入与收入影响下的均衡利率 得 3 分,满分 3 分9.如果某人大学毕业刚进而劳动队伍尚还未找到工作,应属于( )。 所选答案: B、摩擦性失业 得 3 分,满分 3 分10.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属于( )。 答案 D、紧缩性货币政策 得 3 分,满分 3 分11.设有甲、乙两类工人,甲类工人要求的工资率250元∕月,乙类工人要求的工资率 200元∕月。某厂商为了实现最大利润,必须雇佣所有甲,乙两类工人,并支付每个工

人250元∕月的工资。由此可知,甲、乙两类工人得到的月经济租金( )。 所选答案: D、分别为50元和0元 得 3 分,满分 3 分12.多数估机人为:在储蓄决策中,( )效应比( )效应更有分量,所以当利息率上升时, 储蓄( )。 所选答案: D、收入,替代,不变 得 3 分,满分 3 分13.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 )。 答案 D y减少, r上升 得 3 分,满分 3 分14.下列哪种情况”挤出”效应可能会很大?( ) 所选答案:B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而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得 4 分,满分 4 分15.亚当斯、斯密写了( );凯恩斯写了( )。 所选答案: A、《国富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得 3 分,满分 3 分16.线性需求曲线Q=4-2P,则P=1时,需求弹性价格(绝对值)等于( ) 所选答案: B、 1 得 3 分,满分 3 分17.下面哪一项不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 ) 所选答案: B、转移支付减少 得 3 分,满分 3 分18.当你去书店买书时,货币行使了什麽职能?( ) 所选答案: A、交换媒介 得 3 分,满分 3 分19.货币流通速度为V,定义为PQ∕M,其中P表示价格水平,Q表示产出,M表示货币 供给,假设P固定,如果货币供给增加,人们可以持有货币或者花费货币,以下描述哪 一个是正确的?( ) 答案:D如果人们持有所有货币,V将下降;如果人们花费掉所有货币,Q 将上升。 得 3 分,满分 3 分20. M1, M2, M3都是货币供给可供选择的计量方式,下列选择中那一项最大?( ) 所选答案: C、 M2 得 3分,满分 3 分

《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 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总价值。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指政府为提高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采取税收、国债水平和政府支出的政策,即政府为实现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其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3、货币政策: 就是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政策。 4、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是不存在(或仅存在最少量)非自愿失业。 5、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 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 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经济所需数量而引起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的上涨。 页脚内容1

二、选择题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 A. 大于1 B. 小于1 C. 等于1 2、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 A. 消费减少 B. 储蓄减少 C. 消费增加 3、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 A. 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B. 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C. 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4、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需求增加会引起() A. 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 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不变 C. 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5、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A. 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 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三、计算题 页脚内容2

1、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支出为I=60,政府购买G=180,政府转移支付TR=50,税率T=0.3,试求均衡的国民收入。 二部门: a是自发总需求 b是边际消费倾向 三部门: 均衡收入公式变为: y = c + i , c = a + by. 联立求解得: y = (a+i) /1-b 页脚内容3

经济学原理经典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供给:卖者愿意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 2 需求:买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 3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4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5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6最高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高价格比如:租金控制。 7最低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低价格比如:最低工资。 8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9边际效用:即每一单位新增的商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量的增量。 10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11机会成本: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用途以后,在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可能给选择者带来的最大收益。 12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能力 13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14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15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6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分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17外部性:生产或消费一个物品影响到旁观者的福利(比如:污染) 1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二、简答题 1、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外部性:污染市场势力:垄断 2、画出并解释一个生产牛奶与点心的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瘟疫造成该经济一半奶牛死亡,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假设在正常情况下,将可能得到的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点心,可以生产300千克,如果全用于生产牛奶,可以生产1 000升。L1表示正常情况下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疾病造成该经济一半的奶牛死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向内移,即L2线。因为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可用于生产点心和牛奶的经济资源减少了。 3.画一张循环流向图,确认模型中对应于下列每种活动的物品与劳务流向和货币流向的部分。

经济学原理作业

经济学原理作业

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的经济学原因 用微观经济学的油价的涨跌变化:一方面, 当油价在不断上涨时, 厂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控制成本不变的前提下, 降低每一单位原油能源的消耗, 提高资本产出比; 另一方面, 消费者对成品油的消费, 使得消费者剩余出现负值。

关键词:石油价格经济学供求关系

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的经济学原因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被誉为“黑金子”,象征着金钱、权力甚至霸权,历史上诸多战争几乎都与石油相关联。历届美国目前政府都也高度重视并十分清楚石油对美国的战略意义。上届美国总统布什本人和副总统切尼曾经都是石油商,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曾是雪佛龙石油公司的董事。目前,美国的石油年需求量8亿多吨,而其产量却不到一半,其余都依赖进口。因此,美国需要长期、稳定的国际石油供给来源,确保美国的石油供应安全。

当前的国际石油价格并不是石油供求 关系的均衡价格,而是由石油供求关系制约的经济关系的“均衡价格”。由于引起国际石油 价格上涨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可以概括为原油供求关系趋紧、心理疑虑加重和投机活动猖獗三大因素,同时也是国际上争夺石油资源和控制石油市场斗争的反映。对于引起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欧佩克成员国、石油需求国、国际能源机构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等的代言人,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国际石油市场需求稳定 主要表现在石油价格不断上涨,而石油需求没有下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石油消费量逐年增长,石油产量则逐年下降,石油进口量逐年上升。美国石油年消费量已达9.39亿吨,占全球的25%,石油年产量3.12亿吨,占全球的8%,石油年进口量达6.27亿吨,占全球的27%。在这轮国际石油涨价过程中,美国的石油消费也没有下降趋势。近几年来,欧盟国家因欧元升值,高价进口石油的压力减小;亚太地区

经济学原理经典题及答案

经济学原理经典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供给:卖者愿意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 2 需求:买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 3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4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5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6最高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高价格比如:租金控制。 7最低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低价格比如:最低工资。 8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 的满足程度。 9边际效用:即每一单位新增的商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量的增量。 10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11机会成本: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

个例子。 外部性:污染市场势力:垄断2、画出并解释一个生产牛奶与点心的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瘟疫造成该经济一半奶牛死亡,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假设在正常情况下,将可能得到的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点心,可以生产300千克,如果全用于生产牛奶,可以生产1 000升。L1表示正常情况下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疾病造成该经济一半的奶牛死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向内移,即L2线。因为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可用于生产点心和牛奶的经济资源减少了。 3.画一张循环流向图,确认模型中对应于下列每种活动的物品与劳务流向和货币流向的部分。 A.萨姆向店主支付1美元买了1夸脱牛奶。 B.萨莉在快餐店工作,每小时赚4.5美元。

A.萨姆向店主支付1美元买了1夸脱牛奶。答:属于过程(4)和(8),消费者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购买消费品,支出货币。 B.萨莉在快餐店工作,每小时赚4.5美元。答:属于过程(1)和(5),萨莉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劳动,获得工资收入。 4.什么是竞争市场?简单描述除了完全竞争市场之外的市场类型。 答:竞争市场是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除了完全竞争市场之外,还有垄断市场。在这个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