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学笔记

绪论、第一章

“小学”即传统语言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音”的六种不同含义:

(1)指声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所分的类别。如:

“五音”:唇、舌、齿、牙、喉音;

“七音”: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音;

“九音”:重唇、轻唇、舌头、舌上、齿、牙、喉、半舌、半齿音。

(2)指我国古代五声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3)指古代声母或声类。

(4)指整个音节的发音。

(5)指“韵”。

(6)指“声调”。

“韵”的四种不同含义:

(1)指和谐的声音

(2)指音节的韵母部分。

(3)特指文学作品(诗词曲赋)中的押韵。

(4)指韵书中把元音和收尾音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单位。(包含不同介音)

“音韵”的不同含义

“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汉字声、韵、调的类别及其古今演化轨迹,并辨析语音的发展过程。传统上把汉语音韵学分为三个方面:

(1)古音学: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研究周秦两汉语音系统的学问,严格的说是研究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上古语音系统的学问。

(2)今音学:以研究《切韵》、《广韵》一系的旧韵书为主要内容,亦称切韵学,主要研究《切韵》;

(3)等韵学:以对旧韵书所用的反切加以排比,从中找出音韵体系,并从音理上加以说明为主要内容,等同于现在的语音学理论。

另外,有的现代学者还把以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为内容的另立一门学问即“北音学”。

古代注音法:P5

(1)譬况注音法:(比拟的描写性的注音法)包括急言、缓言、长言、短言、内言、外言

等。

(2)直音法: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3)读若、读如:读若用同音、近音字比拟语音,读如除注音外,同时还说明假借。用此注音法时,注释字与被释字有时同音,有时近音。

(4)反切注音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字的读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反切法产生于东汉末年,可称得上最科学的注音法。

四声的发现和归纳是韵书产生的基础条件

音韵学研究范围,内容

等韵学P10—P12北音学P14—P15古音学P15—P16、P17、P18今音学?明陈第《毛诗古音考》:”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第二章

魏李登《声类》,最早;晋吕静《韵集》前梁夏侯咏《韵略》南朝宋李概(李季节)《音谱》北齐阳休之《韵略》北齐杜台卿《韵略》

《切韵》:隋陆法言撰,书成仁寿元年即601年,是中国传统语言学中一部划时代的大作,也是中古音韵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关于《切韵》音系的性质,有三大看法:

一认为《切韵》所代表的音系是综合音系,即古今南北语音的综合语音系统。如:清江永《古韵标准·例言》说它皆杂和“五方元音”;

何九盈《切韵音系的性质及其它》认为“《切韵》音系的性质是古今南北杂凑”。P25二认为《切韵》所代表的是单一音系,基本是一时一地之音。这种看法又有三种不同观点。

(1)吴音说

宋人孙光宪《北梦琐言》、元人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卷首、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明人宋濂《洪武正韵》序等,都认为《切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是吴音。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批评“吴音说”:一是把陆法言当作吴郡人,依吴音而作;二是把《切韵》作者误认为南朝梁人沈约的撰作。

(2)长安音说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提出“一时一地之音”,周法高据此提出长安音说。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批判之。

(3)洛阳音说

清人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认为纯粹一时一地之音。邵荣芬《切韵音系的性质和它在汉语语音史上的地位》(从5方面)P26-P27,结论:《切韵》以洛阳音系为基础,吸收部分方音。王显《切韵的命名

和切韵的性质》(从4方面)P27-P28,而后在《再谈切韵音系性质》结论:《切韵》以洛阳话为基础吸收魏晋时代河北方音与金陵音

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音系。赵振铎《从<切韵序>论<切韵>》也赞同《切韵》以洛阳音系为基础的说法。

三认为《切韵》所依据的主要是当时的“读书音”

周祖谟《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认为:“《切韵》音系是据南方士大夫严萧等人所承用的雅言、书音折中南北的异同而定的,这个音系可以说就是六世纪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从5方面)P30,严学《<广韵>导读》同意周的观点。

我们认为P30-31

王仁眗《刊谬补缺切韵》韵目小注与王一、王二、王三P20

《王一》:出自敦煌,称敦煌本王韵,平声不存,不知韵目小注概况;上声存52韵,有19处韵目小注;去声57韵,有17处韵目小注;入声28韵,有9处韵目小注。

《王二》:出自北京故宫,有明人项元汴子京的跋语,称项跋本王韵或内府本,只有平声韵下有四处韵目小注;周祖谟先生认为王二本“不能与王韵合为一谈,只能看做刊谬补缺切韵系列的一种。”王二本分四声,五卷,大韵分195韵,小韵3671个,韵字1万多。

《王三》:是完本,有宋濂跋语,称宋濂跋本王韵,与原本十分接近,平声存54韵,韵目小注有17处;上声20处韵目小注;去声存17处韵目小注;入声存9处韵目小注。

王三分五卷,平声54,上声52韵,去声57韵,入声32韵,全书分4声,195韵。

三种本子相互比照补充共有韵目小注67处。情况如下:

平声54韵,17处韵目小注;上声52韵,20处韵目小注;去声57韵,20处韵目小注;入声32韵,10处韵目小注。

《唐韵》:孙偭撰,有两种稿本,开元本,195韵P34;天宝本,205韵P35。《唐韵》韵目的分合P35

李舟《切韵》特点P36—P37

第三章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这是中国语言史上重要的一部研究汉语音韵的韵书,陈彭年、丘雍奉诏编撰,成书于1008年,2万多字。

206韵的产生:《广韵》是在《切韵》193韵和《唐韵》开元本195韵,天宝本205韵基础上,将“真、寒、歌”等韵各分为开合两部,上平28、下平29、上声55、去声60、入声34,比《切韵》多13韵,共206韵,分五卷。

思考题P39—P40(参见广韵韵目)

韵目旁的“同”、“独”字样:

“同”:即同用,指《切韵》里某几个邻近的韵可以在一起押韵。如“魂痕同用、之脂支同用”等;“独”:即独用,指《切韵》里某些韵的字只能单独押韵,不同与邻近的韵通押,如“东独用、江独用”。独用、同用都仅限用语近体诗。

《广韵》是一部极为重要的音韵学著作,它的重要价值在于保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反切,而且是一个较为严密的语音系统。研究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可以以此为枢纽,

上溯古音,下推今音。从《广韵》的音韵系统出发,对调查研究现代汉语方言也颇有帮助,因此,《广韵》这部书无论是在韵书还是在字书方面都不失其应有的价值。

《集韵》:宋丁度、李淑等奉敕修订,成书于1039年,收字5万多,分韵206。

《集韵》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在反切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它把《广韵》中许多属于“类隔”的反切,绝大多数改为“音和”,这是进步之处。P44

《集韵》是我国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