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合集下载

细菌感染与免疫力的关系及改善方案

细菌感染与免疫力的关系及改善方案

细菌感染与免疫力的关系及改善方案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包括空气、水和土壤中。

尽管大部分细菌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某些细菌类型可以引发感染,并对免疫系统构成威胁。

免疫力是人体抵御外界致病因素的能力,包括细菌感染。

因此,了解细菌感染与免疫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改善免疫力成为保持健康的重要课题。

一、细菌感染与免疫系统1. 细菌感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当我们暴露在有害的细菌中时,可以选择性地引发特定类型的感染。

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肺炎、泰坦尼亚迪坏死杆菌(Tetanus Bacilli)、大肠杆菌等。

这些感染通常导致不同程度上的症状和并发症,在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2. 免疫系统的作用免疫系统是身体的防护壁垒,它由特定的细胞和分子组成。

当细菌感染入侵人体时,免疫系统将会迅速做出反应。

免疫过程涉及到数个环节:识别细菌、激活免疫细胞、释放化学物质以引发炎症等。

这些反应有助于消灭细菌并恢复身体健康。

二、改善免疫力的方法1. 健康饮食饮食对于维持良好的免疫力至关重要。

一种富含营养素、均衡的饮食可为我们提供所需的能量和抵抗力来对抗各种外部威胁,包括感染。

建议摄取丰富的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品等植物性食物,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E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此外,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也很关键,蛋白质是构建和修复身体组织的基础,使人体能够有效对抗感染。

2. 规律运动适量有规律的运动对于增强免疫力发挥着积极作用。

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并促进免疫细胞的生成与活跃。

此外,运动还可以减轻应激和焦虑,这些因素都会削弱我们的免疫力。

每天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跑步或游泳等,均可产生良好效果。

3. 管理压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可能导致慢性炎症、身体疲劳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进而降低免疫力。

因此,学会管理并减轻压力是关键之一。

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如冥想、放松训练或进行个人爱好来缓解压力。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2021/1/12
8
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1.正常定居部位改变
2.宿主免疫功能下降
3.菌群失调(dysbacteria):
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
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
态。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菌 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或菌群交替 症 ,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2021/1/12
20
(Ⅱ)毒素(Toxin)
毒素(toxin): 损伤宿主机体组织细胞或器官、引起
病理生理变化的致病物质。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不同,
分为两种: ▪ 外毒素(exotoxin) ▪ 内毒素(endotoxin)
2021/1/12
21
1 外毒素exotoxin
特 点:
⑴由活细胞分泌产生,主要是革兰阳性菌及某些
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
▪ 非病原菌(non-pathogen):
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细菌,或称非致病
菌。 2021/1/12
11
(一)感染的来源
1. 外源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
▪ 病人
▪ 带菌者
▪ 病畜和带菌动物
2. 内源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
非致病性分枝等
2021/1/12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第十四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第十四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一、名词解释1、菌群失调症2、条件致病菌3、细菌的致病性4、细菌毒力5、感染6、侵袭力7、菌血症8、败血症9、隐性感染10、带菌者11、非特异性免疫12、医院内感染二、填空题1、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改变时,可出现——。

2、由菌群失调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或——症。

3、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包括——、——、——和——。

4、某些正常菌群获得致病性条件是——、——、——。

5、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及——有密切关系。

6、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

7、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的。

8、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

内毒素的致病作用有——、——、——、—。

9、内毒素是由——、——和——三部分组成。

10、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

11、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所得,可刺激机体产生——。

12、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成——。

13、依据外毒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肠毒素。

14、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

15、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和——·16、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和——。

17、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调理作用可由——和——介导。

18、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和——吞噬两种。

19、乙型溶素的化学成分是——,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

20、引起内源性感染的细菌,多数是——,少数是——。

21、接触感染是指人与——或人与——密切接触引起的感染。

22、全身感染的类型有——、——、——、——。

23、感染的来源有——和——。

24、处于——的人称带菌者,带菌者有——和——。

三、最佳选择题1、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A.胃B.骨骼C.肌肉D.血液E.外耳道2.正常菌群成员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 )A.变为耐药菌B.发生基因突变C.寄居部位改变D.变为L型细菌E.发生S—R变异3.为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 )A.维生素B.类毒素C.抗生素D.抗毒素E.生态制剂4.构成细菌毒力的是( )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和毒素D.分解代谢产物E.侵人机体的途径5.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A.荚膜B.菌毛C.磷壁酸D.脂多糖E.异染颗粒6.与致病性无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A.毒素B.细菌素C.热原质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7.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A.荚膜B.菌毛C.芽胞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8.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A.鞭毛B.芽胞C.荚膜D.性菌毛E.普通菌毛9.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 )A.肽聚糖B.M蛋白C.脂蛋白D.膜磷壁酸E.壁磷壁酸10.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A.菌毛B.荚膜C.M蛋白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11.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 )A.H抗原B.肽聚糖C.O抗原D.脂多糖E.荚膜多糖12.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 )A.脂蛋白B.脂多糖C.类脂质A D.核心多糖E.特异性多糖13.关于内毒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C.性质稳定,耐热D.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E.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14.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C.化学组成是脂多糖D.可制备成类毒素E.耐热15.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A.破伤风痉挛毒素B.金葡菌肠毒素C.白喉外毒素D.霍乱肠毒素E.肉毒毒素16.由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B.肉毒梭菌C.伤寒沙门菌D.脑膜炎奈氏菌E.乙型溶血性链球菌17.类毒素是(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细菌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8.下述细菌中,可以引起菌血症的是( )A.霍乱弧菌B.肉毒梭菌C.破伤风梭菌D.伤寒沙门菌E.白喉棒状杆菌19.参与调理吞噬作用的受体有( )A.PHA受体B.C3b受C.PWM受体D.LPS受E.ConA受体20.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B.溶菌酶C.抗生素D.乙型溶素E.细菌素四、问答题1、简述菌群失调症及其发生机制。

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8
半数致死量(LD50):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 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 物半数死亡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
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 物半数感染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9
致病性的影响因素
细菌的毒力强弱 侵入宿主机体的菌量 侵入部位是否合适
分布 见图
4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细菌引起感染的性能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或 病原性,具有种特异性和宿主特异性。
(质)
致病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virulence)。
(量)
细菌的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或 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表示。
(抗毒抗体)
类毒素(toxoid):
受甲醛作用可使其活性蛋白灭活而不影响接 合蛋白的抗原性
抗毒素(antitoxin):
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 21
细菌的外毒素
类型 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肠毒素
细菌
名称
破伤风梭菌
痉挛毒素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毒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蛋白质 60-80 ℃,30min被破坏
较弱,各菌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 毒性作用 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障碍、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强,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刺 弱,不形成类毒素,产生中和抗 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体作用弱;
三、宿主免疫防御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 细菌进入机体生长繁殖

机体免疫机制
一.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1. 概念 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多种 微生物,通常对宿主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2)性质:脂多糖(LPS)
3)特点:* 对理化因素稳定;
* 抗原性较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 * 毒性作用相对较弱,无选择性;
4) 生物学活性:
* 发热反应;
LPS 巨噬细胞 IL-1、 IL-6、TNF-(致热)
* 白细胞反应(先降后升) * 内毒素血症与休克;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鼻咽腔
外耳道
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抵抗力下降→支气管肺炎
中耳炎
眼结膜
胃 肠道 尿道 阴道
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胃酸→一般无菌 大肠中菌量最多,占大便干重 1/3,大多为厌氧菌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乳杆菌、大肠菌、 白念
结膜感染
胃炎
定居位置改变,尿路感染 产酸使阴道液呈酸性,抑制其它菌 生长。
内毒素(endotoxin)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总1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5学分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70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55学时,实验教学15学时。

授课对象:护理学专业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本课程为面向中医院校各主要医学专业和部分涉医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帮助学生较全面的学习、掌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与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重点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及病原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以及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属于基础医学课程中的骨干课程。

其中免疫学是关于生物界如何界定“我”与“非我”,这一生存的最基本问题的科学;病原生物学则是有关人类生物性疾病起因研究的科学。

这两门科学系统的解释了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可能机理与规律。

通过这两门学科的学习可以为所有临床及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最基础的疾病学知识,并熟悉与了解这两门学科在现代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基础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要求】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重点掌握好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于免疫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免疫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包括主要的免疫分子(结构与生物学作用)、免疫细胞(类型与生物学功能);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熟悉临床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了解免疫学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的应用。

对于病原生物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的基本概念;掌握病原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遗传变异等);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熟悉临床常见病原生物的致病性特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熟悉病原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了解病原生物的分类学知识及发现规律。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细菌感染与免疫 细菌感染与致病机制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细菌感染与免疫 细菌感染与致病机制
超抗原 2:细菌侵入数量 3:细菌侵入部位
侵袭过程
• 黏附与定植 • 侵入 • 繁殖与扩散
黏附与定植
• 黏附现象:单个散在吸附
微菌落 细菌生物膜
• 黏附物质:普通菌毛/荚膜 • 黏附机制:静电吸引/疏水作用/
阳离子桥联作用/配体受体相互结合
• 黏附的组织趋向性
E. coli fimbriae
细菌的外毒素多数为A-B型分子结构,外毒 素的作用机制类型
• 5、其他梭菌外毒素:艰难梭菌可产生毒素 A(肠毒素)和毒素B(细胞毒素)。毒素 A和B的靶分子是Rho,其作用机制尚不清 楚。
• 外毒素的分子结构不是A—B型模式的尚有: (1)损伤细胞膜的毒素
• (2)激素样作用的毒素
内毒素
是G-在死亡裂解之后,释放出来的菌体成分
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肝枯否细胞、 中性粒细胞 等使之释放内源性热原, 再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所致。
(B)白细胞数目改变
早期白细胞减少,以后增加。减少可能与大量白细胞粘 附于毛细血管壁有关;继之白细胞数增多, 则与骨髓受内 毒素刺激后, 使白细胞大量释放入血有关。但伤寒菌内 毒素是例外, 始终使血循环中的白细胞数减少。
• 1、具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转移酶活性的 毒素:这类毒素都为A-5B结构,即每 一外毒素分子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 单位组成。包括有霍乱肠毒素、大肠 埃希菌不耐热肠毒素、百日咳毒素等。
细菌的外毒素多数为A-B型分子结构,外毒 素的作用机制类型
• 2、RNA糖基化酶毒素:这类毒素的分子结构式 为A-5B。例如痢疾志贺菌产生的志贺毒素和大肠 埃希菌0157:H7产生的Vero毒素。
Type 1
mannose
P
• galactose – glycolipids – glycoproteins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课件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课件

食物传播
通过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 物或水源,如未煮熟的肉 类、蔬菜、水等,将细菌 传播给其他人。
细菌的致病性
毒性
某些细菌具有强烈的毒性 ,可引起严重的疾病甚至 死亡。
侵袭性
某些细菌具有侵袭性,能 够侵入人体细胞并在细胞 内繁殖,引起感染和疾病 。
耐药性
某些细菌对抗生素具有耐 药性,使得治疗细菌感染 变得困难。
稳定功能
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以及体内产 生的异常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
免疫系统的类型
固有免疫
个体与生俱来,对多种病原体都 有一定的抵抗力。
适应性免疫
在接触特定病原体后才会发展,具 有高度的特异性。
天然免疫
个体出生就具备,而适应性免疫则 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形成 。
03
细菌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细菌的感染 • 人体免疫系统 • 细菌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 预防和治疗策略 •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01
细菌的感染
细菌的传播方式
01
02
03
空气传播
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 将细菌传播到空气中,其 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 被细菌污染的物品,如手 、毛巾、餐具等,将细菌 传播给其他人。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预防疾病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许多 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如肺炎、
破伤风和脑膜炎等。
降低传播风险
疫苗接种可以降低个体感染和 传播细菌的风险,从而减少疾 病的传播。
群体免疫
当足够多的人接种疫苗后,可 以形成群体免疫,保护那些无 法接种疫苗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外毒素
分子结构:A-B模式
A:活性亚单位 B:结合亚单位
可提纯制疫苗
ETEC不耐热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外毒素性质: (1)为蛋白质,多数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 (2)毒性作用强, 且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选择性
1mg肉毒梭菌外毒素→2亿小白鼠, (3)对理化因素不稳定,一般不耐热。
葡萄球菌肠毒素--100℃30 min
病原菌—侵入皮肤、黏膜--中性粒细胞 毛细血管
少数病原菌→淋巴结巨噬细胞 极少数病原菌→血液、组织器官(巨噬细胞)
(二)吞噬过程
1、吞噬过程 趋化 接触 吞入 杀灭与消化
吞噬作用的结果: 1、完全吞噬:细菌被吞噬后,5~10min
内死亡,30~60min内消化。如大多数化 脓性细菌。
2、不完全吞噬:在免疫力低下或缺乏的 机体内,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等胞内 寄生菌虽被吞噬却不能被杀死。
2、化学成分:脂多糖
3、理化性稳定:160℃--2~4h 4、类脂A--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
内毒素毒性作用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Shwartzman现象与DIC
二、 1.细菌侵入的数量 数量的多少与毒力强弱有关。
2.侵入部位 有些细菌的门户单一,有些多 个。
(四)显性感染: 类别:1.时间上分:急性、感染慢性
2.感染的部位分: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菌血症(bacteremia) 败血症 (septicemia) 脓毒血症(pyemia) 毒血症(toxemia)
菌血症(bacteremia)
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 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并且无明显中毒症 状。
(4)抗原性强,可脱毒成类毒素
外毒素种类
1、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 2、细胞毒素:白喉毒素 3、肠毒素:霍乱肠毒素、ETEC肠毒素、产气 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
1、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
只有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 放出来。(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第十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基本概念: 1、感染:病原菌侵入机体生长繁殖、释放毒性 物质引起病理的过程 2、毒力: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3、半数致死量(LD50):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一 定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 亡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4、半数感染量(ID50)
第一节 细菌性感染
败血症 (septicemia)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繁殖,造成机体严
重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皮肤黏
膜瘀斑、肝脾肿大。
脓毒血症(pyemia)
CD4+Th1细胞— IL-2、TNF-B、IFN- r 发挥细胞免疫效应、淋巴、单核细胞浸润
CTL-- 直接杀伤细菌
(三) 抗感染免疫的特点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体液免疫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的 调理溶菌作用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细胞免疫
CD4+Th1细胞和CTL的细胞免疫
对外毒素的免疫:抗体的中和作用
第二节 抗感染免疫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 组织屏障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
1.皮肤与粘膜 (1)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 (2)分泌杀菌物质 (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2.血脑屏障
3.胎盘屏障
(二) 吞噬细胞及吞噬杀菌过程:
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大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深层扩散 (2)全身扩散 血流、淋巴流扩散
侵袭性物质 ①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140MD大质粒
inv基因→侵袭素 ②福氏志贺菌virC基因→侵袭性蛋白 ③致病性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 ④A群链球菌→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

(二)毒素(toxin)
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 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 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 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第三节 感染的种类与类型
一.感染的种类
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体外。 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自身的体表 或体内,多为条件致病菌。(免疫力 降低时)
二. 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
1、社会感染:医院外发生的一切感染。
2、医院感染: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 在医院中活动的所有人群的感染。
三. 感染的类型
(一)不感染
(二)隐性感染 当宿主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 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 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称亚临床感 染。
特点:机体获得足够的特异免疫力
(三)潜伏感染 当宿主体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 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 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 机体免疫力下降,则潜伏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使病复 发。结核分枝杆菌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致病菌的致病机制主要与三方面有关: 细菌的毒力强弱 侵入宿主机体的菌量 侵入部位是否合适
细菌的毒力物质 :侵袭力、毒素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1、黏附与定植 (1)黏附现象 微菌落
细菌生物膜
(2)黏附性结构物质 普通菌毛、荚膜、微荚膜、支原体顶端结构 黏附因子: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黏附物质
3、不完全吞噬→完全吞噬
(三)液体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1、溶菌酶:源于吞噬细胞、低分子碱性
蛋白质
2、补体 3、防御素: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
杀胞外菌
二.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抗菌抗体(调理素) 抗外毒素抗体 抗体作用:调理作用、中和外毒素作用、
SIgA阻挡病原菌定植、激活补体
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
黏附素:蛋白质性的黏附物质 革兰阴性菌 定居因子
外膜蛋白 革兰阳性菌 LTA、荚膜多糖等
(3)黏附机制 静电吸引及疏水作用 阳离子桥连作用 配体-受体结合作用
(4)组织趋向性
2、侵入(invasion) 指某些毒力强或具有侵袭能力的病原菌主 动侵入非吞噬细胞的感染过程。 侵袭基因:控制细菌侵袭能力的基因 侵袭素:侵袭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 3、繁殖与扩散 (1)局部扩散 表层扩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