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_2008年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气候变化和突变分析
若尔盖湿地退化原因及保护对策

cp iga p r n s a g t u ew t odn , i i ri o sra o , ei l a aU— u yn ni ot t t t i s ts nt a r lig bo v sycnevt n rg nc m t ajS m a r e c a i h eh de t i o i e
a d i n e v to t a e is n t Co s r a in S r tg e s
J i・h a Y N nqnZ N i QN J ・ I J c un A G Wa・i HO G Xn I i- AO n - al i
(F r t n otut a C l g ,ScunA r utrl nvrt,Y a , iha 6 5 1 C ia) o s ya dH rcl rl o ee i a g cl a i sy an Sc un 2 04,hn er i u l h i u U ei
Ab t a t Ru e g iwe a d c le “t ekin y o e p ae u” i eprc o sr s u ̄eo urc u ty, e sr c : o r a d n al d h d e ft lt a h st e iu e o I fo o n r o — h
2月
Fb e ., 2 0 07
若 湿 退 化原 因及 保 护 对 策 尔盖 地
焦晋川 杨万勤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钟 信 , 秦嘉励
(四川农业大学林 学园艺学院 , 四川 雅安 65 1 20 4)
摘 要: 尔 湿地是我 国宝贵的湿地 资源 , 若 盖 享有“ 高原之 肾” 美誉 。它在 涵养水 源、 的 保持 生物 多样 性、 节 区域 调 气候 、 制碳循 环等 方面具有 重要 的战略地位 。但 由于人 类 活动的加剧 , 控 湿地面积 不断萎缩 , 沙化 面积 逐渐扩 大 ,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变化过程与机制分析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变化过程与机制分析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变化过程与机制分析
以整个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遥感、GIS技术、DEM和野外调查成果,系统分析了湿地资源变化的.一般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①若尔盖高原湿地主要分布在高原内部海拔3380~3550m的丘陵区域,并且呈现出与草地相间分布的空间格局;②自20世纪60年代
以来,由于湿地排水和泥炭开采活动,湿地面积萎缩了62%,典型区域达到88%左右;③典型区域植物群落调查表明,该区湿地生态系统发
生了严重退化;④过度放牧加速了生态系统退化的程度,导致啮齿类
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大;⑤湿地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对区域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威胁,是区域环境变化的根源.
白云芳,BAIYun-fang(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昆明,650224)。
生态学——若尔盖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案

若尔盖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案若尔盖高原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对维护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稳定区域温室气体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在阻止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向东南方向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同时也是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地区之一,在研究全球生态系统变化和保护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加之若尔盖湿地海拔高,气温低,生物的生存、繁殖和活动能力低,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严重,沙化日益加剧。
通过观看短片和广泛查找资料,本文主要总结了导致诺尔盖湿地退化的因素以及提出了一些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湿地退化因素分析(1)气候变化●降水量减少:年降水量的变化尤其显著, 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降雨量的减少使得整体呈现干旱化的趋势。
●气温增高:年均气温在波动中呈现增长的趋势, 使土壤水分损失增加, 导致区域干旱化, 进而加速湿地、草地退化的过程。
(2)人类活动●开沟排水:为了满足牧业对草场资源的需求, 扩大牧场, 当地把沼泽地作为备用草场资源进行开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沟排水疏干沼泽的工作。
排水三年后的沼泽, 土壤理化性质有相应改变, 地表植物演替加速, 由沼泽向草甸演变, 牧草产量增加。
然而, 湿地开沟排水是人为干预自然沼泽的重大行动, 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是在短期内导致沼泽迅速退化最严重的干扰活动;●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生态恢复,造成了土壤板结、草场荒漠化、牧草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导致牧区放牧的恶性循环,不断蚕食破坏湿地和草原,同时也成为制约当地牧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公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导致湿地的水文状况和土壤结构受到了直接的破坏。
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对湿地中的动物造成了巨大影响,使得生态环境日益脆弱;●过度开垦:为解决牧区人口的增长导致的粮食问题,出现了大量的开垦荒地现象。
若尔盖湿地沙漠化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若尔盖湿地沙漠化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李斌
【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卷),期】2008(018)002
【摘要】本文旨在对若尔盖湿地退化、草原沙漠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导致湿地退化、草原沙漠化的主导因素,并寻求合理对策.在前人已有研究和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近几十年来若尔盖地区人口激增、挖沟排水、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对湿地退化、草原沙漠化的影响明显,而气温升高、降雨减少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弱.分析表明,若尔盖湿地沙漠化在于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自然因素是湿地沙漠化发生的大环境,是大空间、大跨度造成湿地沙漠化的自然环境背景,为生态环境恶化、湿地沙漠化提供一种可能性;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强烈的破坏性活动才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湿地沙漠化的主导因素.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很有必要.
【总页数】5页(P145-149)
【作者】李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2
【相关文献】
1.河西走廊沙漠化成因、危害分析及防治措施 [J], 刘自成;吕多玉
2.内蒙古地区土地沙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J], 齐小娟;杨萍
3.科尔沁地区沙漠化形成因子累加效应分析及对策——以奈曼旗为例 [J], 孙现领;况明生;胡瑞峰
4.河北省坝上土地沙漠化成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J], 李英进;朱力康
5.内蒙古土地沙漠化成因与防治对策探讨 [J], 张芳;于晓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若尔盖高寒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若尔盖高寒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黄茜;蓝岚;杨武年;邓东周;鄢武先【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14(035)006【摘要】本文以1990年、2000年和2009年三期TM卫星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3S技术对若尔盖高寒湿地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探寻了近20年来若尔盖县湿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2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景观斑块数总体减少,湿地景观面积呈不断萎缩的态势,湿地景观多样性呈均衡化发展,各斑块类型面积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匀,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若尔盖湿地的保护,控制景观格局变化,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总页数】4页(P60-63)【作者】黄茜;蓝岚;杨武年;邓东周;鄢武先【作者单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成都理工大学国土资源部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1;成都理工大学国土资源部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1;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成都理工大学国土资源部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8.6【相关文献】1.近40年来若尔盖高原高寒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J], 白军红;欧阳华;崔保山;王庆改;陈辉2.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站的背景研究--若尔盖高寒湿地研究概述 [J], 费世民;崔丽娟;何亚平;陈秀明;蒋俊明3.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景观格局季相变化分析 [J], 徐晓龙; 王新军; 贾宏涛; 朱新萍4.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景观格局季相变化分析 [J], 徐晓龙; 王新军; 贾宏涛; 朱新萍5.兰州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土地利用及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J], 郎永娟;种培芳;林杨杰;胡波;宁建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若尔盖湿地退化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四川若尔盖湿地退化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四川若尔盖湿地退化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本文以四川若尔盖湿地为研究对象,主要贡献为:(1)应用卫星遥感数据对若尔盖湿地退化趋势进行了科学定量分析;(2)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相关利益主体进行解析,在寻求利益均衡点的基础上,提出湿地保护性开发对策;(3)针对湿地退化因素提出了多种对策,其中生态移民的设想对保护四川若尔盖湿地较为适宜;(4)提出了"禁止-限制-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以指导湿地的合理开发利用.
作者:高洁GAO Jie 作者单位:四川省环境保护局,成都,610015 刊名:四川环境ISTIC英文刊名:SICHUAN ENVIRONMENT 年,卷(期):2006 25(4) 分类号:X22 关键词:若尔盖湿地退化博弈对策。
近3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第36卷第1期2021年2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Vol. 36 No. 1Feb. 2021文章编号:2096-1618(2021 )01办)7347近3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杨越\文军、陆宣承、王欣2,田辉2(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丨0225;2.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摘要:为探究近30年来气候变化对若尔盖高寒湿地面积的影响,利用1987-2016年的5期陆地资源卫星主题 绘图仪及陆地资源卫星陆地成像仪观测数据,使用决策树分类的方法提取若尔盖高寒湿地的湿地面积并分析其变化特征;利用1984-2016年若尔盖、玛曲、红原、阿坝4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分析若尔盖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探讨湿地面积与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丨987-2016年,若尔盖高寒湿地呈现板块化,总面积减少约902. 16 km2;1984-2016年,若尔盖高寒湿地区域气候有显著的变暖趋势(0.64丈/10 a)。
气温与湿地面积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降水和相对湿度,表明气温是影响若尔盖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的主导气候因子。
关键词:气候变化;陆面过程;若尔盖高寒湿地;气温;响应中图分类号:P461 文献标志码:Adoi:IO. 16836/j. cnki. jcuit.2021.01.0120引言湿地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可有效控制空气中 c o2的含量,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气候变化对湿地的面积和分布等也有重要影响m。
湿地对气候变化敏感,气候变化会引起湿地水 文、植物群落及生态等功能的变化:2]。
若尔盖高寒湿 地地处全球气候变化关键区——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其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及管理温室气体等功能对该 区域的气候稳定及生态平衡起关键的屏障作用[3]。
若尔盖湿地近25年湿地变化及分形特征分析

( 国家测绘地 理信息局 第六地形测量队 , 四川 成都 6 1 0 5 0 0 )
摘 要 : 文章利 用若 尔盖 湿地 国家级 自然保 护区 1 9 8 9 、 1 9 9 5 、 2 0 0 1 、 2 0 0 7和 2 0 1 4年 5期遥 感影像 , 研 究 了近 2 5年 保护 区湿地 面积 的变化趋 势 , 探 索 了保 护 区湿地分 形维数 的 变化规 律 、 质心 的 空间变化特征 以及 气候 与湿地 变
第4 0卷 第 7期
2 0 1 7 年 7 月
测 绘 与 空 间地 理信 息
G EO MAT I C S& S P AT I A L I NF o RMA T I oN T E C HNOL O GY
Vo 1 . 40. No . 7
J u 1 . ,2 01 7
若尔盖湿地近 2 5年 湿 地 变 化 及 分 形 特 征 分 析
2 0 0 7 a n d 2 0 1 4 y e a r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i n t h e p a s t 2 5 y e a r s ,t h e p r o t e c t e d w e t l a n d a r e a o v e r a l l s h o ws a d o w n w a r d t r e n d,a t o t a l r e — d u c t i o n a  ̄ e a o f 5 2 . 2 8 h m。;T h e p r o t e c t e d a r e a i s i n t e r f e r e d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b y h u ma n f a c t o r s ;T h e w e t l a n d d i s t i r b u t i o n c e n t r o i d i s s k e - wi n g t h e n o r t h e a s t ;W e t l a n d a r e a c h a n g e h a s t h e ma x i mu m c o r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t h e r e g i o n a l a n n u a l a v e r a g e t e mp e r a t u r e ,h a s t h e mi n i mu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引言
湿地享有 地球之肾 的美誉, 国际社 会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逐渐意识到湿地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近年来, 湿地研究逐渐成为生态、环境、水文等多 学科 的研究热 点. 随着增 暖的加剧, 全球气候 环 境、不同自然生态系统都因此受到了巨大冲击. 在 这个大背景下, 湿地与区域气候间的相互影响也受 到了气候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湿地有巨大的环 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尤其它是蓄水防洪的天然 海绵 , 在控制洪水, 调节径流, 防止自然灾害, 补给地 下水 和 维持 区 域水 平衡 方 面 功能 十 分 显 著[ 1] . 湿地的蒸散在附近区域制造降雨, 使区域气 候条件稳定, 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 数值模拟 已经证明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 2- 4] . 另外, 湿地是 巨大的碳库, 因此, 它对气候的影响, 除了物理上
蒸发量总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 线性增长率是 - 6. 54 mm ( 10a) - 1 ( 图 2b) . 四 季中, 春 季和冬 季的 降 幅较 大 ( 分 别 为 - 6. 85 mm ( 10a) - 1 和 - 1. 78 mm ( 10a) - 1) , 夏季降幅微弱, 秋季则显 示为上升趋势( 2 35 m m ( 10a) - 1 ) ; 其中, 1980 年代以后, 夏秋季蒸发量都由下降趋势转入明显增 加阶段.
戴 洋1, 2, 3 , 罗 勇2 , 王长科2 , 沈永平4 , 马振峰5 , 王小兰5
(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81; 2.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81; 3.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北京 100081; 4. 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30000; 5. 四川省气象局气候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71)
引入德马而顿干燥指数来表征气候的 干湿程
Kendall 方法、累积距平统计量和滑动 T 检验三种 方法相结合, 对若尔盖湿地上年降水量、平均气温 进行了检测( 图 4) .
1961 2008 年, 若尔盖湿地上的降水量在波动 中下降( 图 2a) , 增长率为- 24. 63 mm ( 10a) - 1.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初整体下降, 70 年代早期开
度. 德马而顿干燥 指数公式: I = R/ ( T + 10) , 式 中: R 为年降水量( mm) ; t 为年平均气温( ) . 由 图 2( d) , 20 世纪 60 年代干燥指数下降, 1970 年代 初以来回升至 1983 年, 之后迅速降低至 1990 年代 中后期达最低后又开始回升. 总体来看, 1980 年代
气候系统是非线性的, 其变化过程中可能存在 着不连续. 把突变的概念和突变理论应用于气候变 化研究是近代气候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它对于认 识气候变化的性质有重要意义[ 10] . 本文选用 M am
年代中期到 1980 年代中期有明显的增长, 1980 年 代中后期起径流持续减少( 图 2c) . 四季中, 秋季、 夏季的径流降幅较大.
第 32 卷 第 1 期 2 0 1 0 年 2月
冰川冻 土
JOU R NA L OF GL A CI OL OG Y A N D GEO CR YO LO GY
文章编号: 1000 0240( 2010) 01 0035 08
Vo l. 32 No . 1 F eb. 2 0 1 0
1961 2008 年若尔盖高原湿地的 气候变化和突变分析
中期以后偏旱明显. 同样的方法分析各季节的变化 情况, 秋冬季干燥指数的降幅最显著. 2. 3 其它要素变化
1961 2008 年间( 图 3) , 总云量持续减少; 低 云量在 1960 年代早期到 1970 年代中 期显著减少 后, 1970 年代中 后期开始逐渐递 增; 2002 年后总 云量出现回升, 低云量的增幅更显著.
minimum air temperatures ( c) and daily air temperature range ( d) in the Zoig wetland ( 1961 2008)
1期
戴 洋等: 1961 2008 年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气候变化和突 变分析
37
升. 2. 2 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和干燥指数
收稿日期: 2009 09 20; 修订日期: 2009 12 14 基金项目: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项目( CCS F2006 9)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 项目( 2010CB428401) 资助
作者简介: 戴洋( 1977 ) , 女, 江苏盐城人, 助理研究员, 2006 年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陆面 过程与气候变化 研 究. E mail: daiyang@ cm a. gov. cn
摘 要: 利用 1961 2008 年若尔盖高原湿地境内的 5 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象数 据和玛曲水文站的径流 数据, 分析了近 48 a 来若尔盖 湿地的气候变化趋势, 并应用 M K 方法、累积距平和滑动 t 检验对 年降 水量和平均气温的气候突变进行了检测. 结果 表明: 从 1960 年代 的冷湿期, 到 1980 年代 中期到 1990 年代中后期的冷干期, 再到 1990 年代末起增暖迅速进入暖干期, 若尔盖湿地气 候呈现较明显的暖干化 趋势: 一方面, 总云量持续减少, 日照 时数上 升, 平均 气温明 显上 升, 气温日 较差 逐渐 减小; 另一 方 面, 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总体都呈减少趋势, 干燥指数也逐渐降低. 秋季是若尔盖高原湿地气候发 生暖干化最明显的季节, 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 温度显著升 高的贡献. 日较差 是蒸发量 变化的最 重 要的影响因子, 但低云 量、气温、日 照等 的作 用 也不 能忽 视. 年平 均气 温和 降水 量分 别 在 1997 年 和 1985 年发生突变, 分别转为迅速增暖和持续减少 .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气候变化; 气候突变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 10a) - 1 ) . 1991 1997 年 间, 年平
均气温的显著偏冷同样出现在春冬季的变化中, 即
1990 年代的偏冷主要是由于冬季和春季的贡献. 年
平均 0 cm 地温的变化形势整体与气温较为接近, 增
长率为 0 174 ( 10a) - 1( 图 1b) ; 也同样是秋季和
夏季对年变化起了主要贡献, 而春季地温下降.
玛曲水文站控制着若尔盖湿地的出水量. 根据 玛曲站的逐 月资料, 1961 2008 年若 尔盖湿地 的 径流量增长 率是- 9. 32 m 3 ( 10a) - 1 , 其中 1970
由于总云量减少, 全年日照时数增长( 3 55 h ( 10a) - 1) , 四季中以秋季和夏季的增幅最大. 平 均风速 在经历 了 1960 年代后 期的显 著增长 以及 1970 年代初的逐步回落后, 整体变化比较平稳, 略 呈增加趋势, 变化率为 0 062 m s- 1 ( 10a) - 1 . 2. 4 气候突变
的缓冲外, 还通过对碳循环等地球生物化学作用施 加影响. 然而, 一方面大片湿地被人为开发, 另一 方面, 全球 变暖也使得 湿地退化 的情况进 一步恶 化. 因此, 全世界许多重要湿地急剧丧失, 引发了 严重的环境后果.
若尔盖高原湿地 是我国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 区, 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 它同时还是 我国黄河上游主要的水源地. 近几十年来, 由于人 为干扰、全球变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若尔盖湿地 面积在不断减少; 这不但给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 严重的影响[ 5- 8] , 而且也是黄河上游径流近十余年 来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必要对该地区近几 十年来气候变化的具体情况和原因进行研究, 这也 是对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等相关研究的必要前 提. 杨永兴[ 6] 、雍国玮等[ 7] 和王长科等[ 8] 对若尔盖 湿地资源的研究中, 也涉及到了若尔盖湿地上的气
入一段显著偏冷阶段直至 1997 年, 1998 年起转为
迅速增暖期( 图 1a) . 气温变化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秋季、夏季的增幅较大( 分别为 0 434 ( 10a) - 1
和 0 32
( 10a) - 1 ) , 并且从 1970 年代中期后都
呈持续上升之势; 四季中只有春季气温整体呈降幅
( - 0. 113
( 10a) - 1 . 可见,
1961 2008 年年平均气温的上升, 主要是平均最低
温度的贡献. 由于最高温度上升幅度微弱、最低温度
明显上升. 因此, 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 - 0. 238
( 10a) - 1 , 图1d) , 但 1990年代 后期以来有所回
图 1 1961 2008 年若尔盖高原湿地温度的年际变化 Fig. 1 Variations of the anomalies o f mean air temperature ( a) , mean 0 cm soil temperature ( b) , max imum a90 年代初, 年平均
最高温度在波动中下降, 之后变为明显上升, 增温迅
速. 平均最低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平均温度的变化更
为接近, 1960 年代下降后, 整体呈波动中不断上升
之势, 其中 1990 年代显著偏低. 二者的增长率分别
为 0 009
( 10a) - 1 和 0 263
36
冰
川
候变化情况, 指出其变暖趋干, 但总体来说研究比
较粗略, 且多限于定性范畴. 鉴于此, 本文拟进行
一些研究, 分析讨论 1961 2008 年若尔盖 湿地气 候变化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 并用不同方法检验
了气候突变的情况.
1 资料和分析方法
选取若尔盖湿地境内的 若尔盖、阿坝、红原、
郎木寺、玛曲等 5 个气象站的逐月气象资料和玛曲 水文站的径流数据进行分析. 气象数据来自国家气 象信息中心, 资料比较完整, 对于个别缺测值, 以 缺测时刻前后相邻时步的值进行线性插值. 为了减 少单站记录的不确定性, 取 5 站资料作区域平均. 进行区域平均前, 首先分析了 5 个站点的各要素多 年资料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相关系数都比较高( 本 文略去) , 均能通过信度为 = 0 01 的 t 检验, 证明 这 5 站处于在同一气候区中, 5 站平均能够代表整 个若尔盖湿地的气候特征.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以 5 站的算术平均来代表该湿地的平均气候状况, 整理得到 48 a 资料( . 用区域平均的年、季值减去 1971 2000 年 30 a 相应的气候平 均值, 获 得各要 素相应的距平值, 其中各季节的划分以天文划分方 法. 以下分析, 除特别说明外, 都是基于距平值展 开. 以此为基础, 建立了各要素的年、季气候变化 序列, 采用一元回 归分析方 法分析了 若尔盖湿 地 1961 2008 年的气候变化趋势, 以及季、年际、年 代际的变化特点; 用距平曲线法分析气候变化的阶 段性; 用 M an Kendal l 方法、累积距平统计量和滑 动 t 检验方法[ 9] 进行气候突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