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古代诗歌意象与道家文化
诗词中的道家意境解析

诗词中的道家意境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等方面的感悟与思考。
其中,道家意境在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几首代表性的诗词进行解析,探讨道家意境在其中的表现和内涵。
一、《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对明月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表现自然景物的静谧和明月的明亮,展示了道家追求心灵宁静和超脱尘世的理念。
在夜晚的宁静下,诗人的思绪得以自由流淌,与自然融为一体,思考起故乡的情感。
二、《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追求个人修养和追求卓越的道家思想。
诗人通过描绘黄河入海、远山和高楼,传达了人们追求超越世俗、升华自我、不断精进的精神追求。
每一层楼都代表着一个新的境界,象征着修行的不断提升和超越。
三、《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物描写,充分展现了道家推崇的自然界和人类的和谐共融。
诗人通过对春江、海潮、明月以及江畔的景物描绘,表达了自然的宏伟与永恒,并将人类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词中触发人们对生命、时间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的思考。
四、《鹿柴》- 王之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表达了道家对虚幻和空灵美的追求。
诗人在寂静的山林中,留意到了微小的声音和细微之处,通过简洁的表达,传递了一种与自然和谐、返璞归真的理念。
它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一体化的思想,启发人们追求精神上的宁静和内心的愉悦。
五、《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唐代诗歌中的宗教意象与艺术表现

唐代诗歌中的宗教意象与艺术表现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诗歌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
唐代诗歌除了描写自然风光和世俗生活等主题之外,还将宗教意象融合到了艺术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分析唐代诗歌中的宗教意象及其艺术表现,探讨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道教意象道教是唐代的主要宗教之一,它对唐代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
唐代诗人常常在作品中描绘山水画面,这些画面中往往蕴含着道教的思想。
比如杜甫在《茅山道士歌》中写道:“秋山满葛藟,昼夜上玄阴。
阴气寒难减,道士悲空林。
”这里的“茅山”指的是一个道教圣地,而“玄阴”则是道教中的一种阴气。
这些道教意象不仅为诗歌增添了神秘色彩,还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之情。
除了山水画面,道教的神仙形象也常常出现在唐代诗歌中。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这里的“沙鸥”指的是一个道教神仙。
“琵琶行”中的这首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而且体现了古人对于神秘的仙境之地的向往。
二、佛教意象唐代是佛教繁盛的时代,也有许多诗人作品中蕴含着佛教意象。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即苦、集、灭、道。
《华严经》中的“八识图”是佛教美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象征着人的八种意识状态。
这一概念出现于玄奘汉译的《华严经》中,被诗人们形象地运用到了诗歌创作中。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就有一句“欲离不离心地住,出入分明影落梅。
”这里的“心地住”即是指菩提心,而“出入分明”则是指正念。
这种描写法表明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
唐代的佛教诗歌往往表达着诗人对佛法的敬仰和向往,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里的“黄鹤楼”即是李白曾经题过诗的那座楼。
王之涣这句话不仅寓意颇深,而且也体现了佛教的禅意与庄严。
三、景教意象景教是一种来自西方的基督教,进入中国是在唐朝时期。
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其道家文化体现

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其道家文化体现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其道家文化体现《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其道家文化体现。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其道家文化体现摘要:《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重要作品之一,诗中意象多与道家有关,流露出李白对神仙方术的追求。
诗人一生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在郁郁不得志的时期更是向往自由的仙人生活。
关键词:道家;李白;自由《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天宝年间,一般认为是李白从布衣而卿相的梦想破灭,被玄宗赐金放还的次年(公元745年)所作。
这首诗类似游记,记录了一个梦境,是李白中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天宝元年八月,李白奉诏如京,是为二入长安。
他以为辅佐天子济苍生安社稷的志向可以实现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到了长安,玄宗对他颇为礼遇,命待诏翰林(唐玄宗时多选用文学士人,用于起草诏令,议论时事)。
初期,李白多次陪皇帝宴游,奉命制作诗赋。
不久,他就感到厌倦,玄宗的所作所为并非他想象中的圣明天子,自己的进谏也不被采纳。
于是常跑到长安市中买醉遣愁,久而久之玄宗就疏远了他。
李白也知已不为朝廷所容,便于天宝三年上书请求“还山”,玄宗也就顺势批准了。
回到山东,李白大病一场。
病愈后就有了越中之行。
在越中之行前夕,李白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告别东鲁朋友的纪念。
李白家乡川西地区是我国道教发祥地。
东汉顺恒二帝时期,张陵在四川大邑开创了五斗米道,从此道教就扎下了根,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少年时的李白肯定受了影响。
相传李白曾拜当时颇有名气的大隐士、纵横家赵蕤学习击剑和书法。
之前已提到《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出游前写的,可见并不是身临其境后的纪实,仅是一种“不出户,知天下”的精神漫游。
诗人并不桎梏于生活的真实,就算没有实地游览,也要在梦中去,实质是诗人热烈向往那种神仙世界和仙人生活。
这就是诗人道教理想的具体化表现。
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

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首先,苏轼的诗歌中大量使用自然意象,如山、水、云、月、花等,这些都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元素。
苏轼在诗中描述自然景观时,往往强调其自然而然、无为而治的特点,如《赤壁赋》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以及《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万里烽烟飞渡黄河,曲沃岸柳无限春。
”,这些描绘自然景色的句子中都潜含着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理念。
其次,苏轼笔下的人物形象也有着道家思想的影子,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曹操、孙权、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他们的形象描绘得非常接近道家中的“贤人”,即有着高尚品德和智慧的人。
苏轼在这些人物的描述中,往往强调其淡泊名利、心灵清净的特点,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此外,苏轼的书法也有着道家的影响。
他强调书法“气韵生动”,认为书法作品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充满生机和灵动性。
这与道家强调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思想也是相符合的。
苏轼在书法作品中寻求“心无旁骛”的状态,强调书法创作时应该心无杂念,达到了一种“道法自然”的境界。
最后,苏轼的画作也有着道家精神的呼应。
他笔下的山水画、花鸟画都具有古朴、清新、自然的特点。
在山水画中,他追求“大气磅礴”的气势,同时不失细腻,呈现出一种宏伟、壮丽、恢弘的景色;在花鸟画中,他通过深刻的洞察和灵敏的观察,勾勒出鸟兽昂然振翅,花卉生机盎然的形象。
这些画作体现了苏轼对于自然界的敬重和大自然的尊重,也与道家追求自然无为的理念不谋而合。
总之,苏轼的诗歌、书法、画作中都有着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在作品中追求自然、敬重自然、无为而治的人生哲学,既有着儒家的仁爱之道,又有着道家的天人合一之道。
浅谈蝉意象中的道家文化内涵

浅谈蝉意象中的道家文化内涵【摘要】:蝉作为一个生命意象,从诗骚始就出现于士人的笔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出频率最高,这与道家文化背景相关。
对蝉意象作剖析可以看出其反映了道家文化的内涵,并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的心态和道家文化对士人生存之道的影响。
【关键词】:蝉;意象;道家;文化蝉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意象,有关蝉的题材作品异常丰富。
从《诗经》《楚辞》开始,蝉就开始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歌唱。
从《古今图书集成》中所录蝉部艺文的诗词来看,数量已经达到七十篇,这些都是直接以蝉命名的篇什,而那些以蝉作为点缀的诗文作品更是不计其数,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写蝉传统。
为什么蝉这个小小的生命却受到了千百年来文人们的喜爱呢?大抵因为它勾连着人的生与死,其生命发展轨迹与人类的生命历程近似而又带有超越死亡的意味。
写蝉作品从诗骚时代发源,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出频率最高,亦与当时道家文化背景相关。
在古文学早期,蝉是作为一个表现季节的意象出现,其中包含的感情因素较少,是一个悲秋的意象符号。
早在《诗经》中就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句子。
宋玉《九辩》中写道:”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
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
”《楚辞·招隐士》中”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蟪蛄是蝉的别名)。
又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这些诗作中,蝉之意象均与季节更叠有关,是物候变化的象征,其寄寓的多是伤秋之感。
在汉赋中有班昭、蔡邕等人的《蝉赋》。
后汉蔡邕《蝉赋》曰:”白露凄其夜降,秋风肃以晨兴。
声嘶嗌以沮败,体枯燥以水凝。
虽期运之固然,独潜类乎太阴。
要明年之中夏,复长鸣而扬音。
”“白露凄”、”秋风肃”一开端就带上了浓浓的感伤氛围,接下来写寒蝉,把蝉在秋天即将死去的具体事象,上升到普遍的自然规律高度来加以审视,暗示生命历程的起始和结束带有必然性,是期运之所然。
最后两句”要明年之中夏,复长鸣而扬音”荡开一笔,承上文说明一旦超脱了个体和具象的层面,生死便会置之度外,不再成为拘累于心的羁绊。
古典诗词中的道家思想

古典诗词中的道家思想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哲理。
其中,道家思想是受到广泛关注和引用的一种哲学思想,贯穿在许多古典诗词之中。
在本文中,将以古典诗词为例,探讨古代文人如何借用道家思想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一、自然与道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界是充满智慧和活力的。
在古典诗词中,作者常常借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表达他们对生命的认识。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描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意味着作者对于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中“上善若水”、“顺其自然”的理念。
二、隐逸与无为道家的核心理念是追求无为而治,强调“有所为,而后有所不为”。
古典诗词中很多描写隐逸生活和无为而治的佳作,极富道家哲学色彩。
以唐代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首诗以家园生活为背景,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然、舒适和宁静的信念。
通过隐逸生活,作者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种通过退隐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让诗人实现了“得意忘形,山水田园”,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三、人生哲理与中庸之道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古典诗词中常常体现出中庸之道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宋代陆游的《秋思》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借用了冰心和玉壶来形容作者内心的平静与纯净,展示了一种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
道家思想在这里体现为抱道守一、保持自我平衡的生活智慧。
四、返璞归真与养生之道古典诗词中常常以返璞归真的表达方式,传达对养生之道的追求。
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写道:“列叶平原旧 twe松柏竹丛藏,竹榻闲眠昼篱下,云根所系何萧洒。
”这首诗以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养生、返璞归真之道的倡导。
道家思想在这里展现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及回归自然、养生的智慧。
唐代诗歌与道教的交汇

唐代诗歌与道教的交汇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唐代诗歌与道教发生了深刻的交汇与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道教的兴起和影响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道教的教义和信仰逐渐深入人心,很多文人墨客对道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追求。
道教强调追求长寿、神仙境界和超脱尘世的境界,这与当时诗人追求琼浆玉液、仙境美景的意境契合,因此道教思想在唐代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现。
二、道教意象在唐诗中的表现1. 山水意象:唐代诗人常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来表现道教中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
如白居易《山行》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展现了世界之外的宁静与美好。
2. 仙境意象:唐代诗人在描绘仙境时往往借用道教的意象,表现了对长寿和神仙境界的追求。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直接描绘了神仙般的境界。
三、道教思想对诗歌创作的影响1. 追求超脱:道教教义主张超脱尘世,唐代诗人在创作中也追求超脱于尘俗之外的境界,表现了对神仙、长寿和仙境美景的追求。
2. 默写自然:唐代诗人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强调感受自然、默写自然,追求与自然相融合,体现了一种超越人类的情感境界。
3. 心灵与自由:唐代诗歌中道教思想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上。
诗人们借道教教义表达了对束缚和羁绊的追求自由的愿望。
四、唐代诗人与道教的联系1. 王之涣: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对长生不老、神仙境界的追求。
2. 白居易:白居易对道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诗作中常以山水意象描绘神仙境界。
3. 杜牧:杜牧善用道教意象,表现了对超脱尘世的追求。
五、结语唐代诗歌与道教的交汇,使得唐代诗歌在追求自然美、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等方面具有了独特的特色。
道教对唐代诗歌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表现手法上,更表现在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上。
唐代诗歌与道教的交汇成为唐代文学的一大特点,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参考。
道教文化与诗歌意象——以有关天台山道教的唐诗为对象

道教文化与诗歌意象——以有关天台山道教的唐诗为对象*导读: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物,创设诗歌的艺术境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大多数诗歌都是这样。
诗人在创作时,面对丰富多彩的景观物象,……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物,创设诗歌的艺术境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大多数诗歌都是这样。
诗人在创作时,面对丰富多彩的景观物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取舍。
客观地说,这些物象的本身是纯自然的,但在进入艺术作品之后,它就带上诗人的主观色彩。
尤其,当某种物象长期地、经常地被作为某一特定的文化符号而使用时,它的自然属性显得更加微弱。
我们发现,在唐代有关天台山道教的诗歌作品中,诗人们或为了营造特定的宗教氛围,或为了表达某种宗教情感,经常使用某些物象,这些物象,有的在使用中完全脱离了它的自然属性,变成了一个道教文化符号;有的虽然保留了它的部分自然属性,但明显呈宗教化趋势。
兹就最常见的几类诗歌意象进行探讨。
*一、朱阕青霞断,瑶堂紫月闲月是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
静夜望月,往往产生对故乡、故友和离散亲人的思念,如《古诗十九首》里那位思妇,当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时,强烈地思念征夫而夜不成寐;曹丕《杂诗》中的那位游子,仰看明月光而绵绵思故乡;杜甫被囚长安时,看到天上的明月,想起自己的妻儿(《月夜》),他们因睹月而思亲,又借月寄托思念,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秋歌》),在他们笔下,月亮成为世俗感情的载体。
而在有关天台山的道教诗中,月亮却很少作为人间亲情的寄托,大多服务于宗教。
且看:朱阕青霞断,瑶堂紫月闲。
(张说《寄天台司马道士》)诗人以丰富的色彩来建构仙境之华丽堂皇。
称月为紫月,则此月已被道教占有。
因为,这里紫色的运用,一是与道教的紫辰崇拜有关,中国古代星象说,将天上星座与人间帝王卿相相配合,认为紫微垣(又称紫微宫)乃紫微大帝所居,紫微大帝是元始天尊的化身,仅仅受玉皇大帝支配,统帅三界星辰和山川诸神,为一切现象的宗主,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古代诗歌意象与道家文化2010-06-25 21:47:29| 分类:叱咤风云|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作为我国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派,道家学派是以老子为创始人,以庄子为集大成者的著名学派。
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悠闲自得,返朴归真。
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其中解放一方面指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道家看到,现实人生与道相背离,充满了美与善、美与真的矛盾。
世俗之人为了追求感官声色、名利权势而伤身害生,失去了自然纯真的本性,而普遍陷入“倒悬”一般的生存境遇。
因此,道家主张通过心斋、坐忘超越人世间的是非、厉害、得失、荣辱、祸福甚至生死,从人世中的苦难解脱出来,回到“道”的自然无为,以虚静、素朴、恬淡的态度对待天地万物,进入一种“以天合天”的自由逍遥的审美境界。
道家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有重大的影响,首先,道家学派它本身就是一种融哲学、文学的文化学派,其次,道家学派作为我国古代的著名学派,同时又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谈到古代文化,我突然想起古代诗歌饮酒意象。
古人众多的诗歌饮酒意象中,犹以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而最具代表性,其次还有阮籍的《咏怀诗》、嵇康的《游仙诗》、郭璞的《游仙诗》和《兰亭集》。
意象是中国古代就出现的审美范畴概念,它最早源头是《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立意。
审美意象实际就是客观意象融入主观心意、主观的情调,因此意象是主客体高度结合的产物。
意象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和回忆。
它是诗人“心物交融”的产物,是“人心营物之象”即艺术创造的产物。
钱钟书说过“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
古代著名诗人一般都喜欢以饮酒作为意象,抒发自身各式各样的心情,有苦闷的,有愉悦的,有愤怒的,有忧伤的,有依依不舍的。
如杜甫的《登高》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所表现的就是诗人穷困潦倒,孤独寂寞,感叹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的人物形象。
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举杯畅饮体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风格。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描写的是依依惜别之情。
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则体现的诗另一种心情,这个饮酒意象所表现的是诗人热爱农村,热爱悠闲的田园自然风光。
“引以为流殇曲水……”来自兰亭饮酒作诗仲的意向也体现了道家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和思想。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来自曹操的《短歌行》的著名诗句,无人不晓其丰富的饮酒意象,现代社会的商家甚至利用这两句诗来为酒做广告,同时也取得很好的广告效应。
这两句饮酒诗显现了曹操的要求建功立业的决心和伟大抱负,感叹人生苦短,招揽海内人才为己用的志向。
另外,苏轼《水调歌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的“把酒问青天”所表现的是苏轼饮酒时表现的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
还有阮籍的《咏怀诗》,充满了苦闷、孤独的情绪,面对污浊的社会与短暂的人生,阮籍无法找到整整的出路,于是他为他设计了精神的出路,那就是游仙和隐居。
阮籍赞美神仙隐逸,体现出道家的回归原野自然中的思想。
嵇康的《游仙诗》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隐逸归山、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
作为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是独特的,也是最典型的。
杜甫曾经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样称赞李白的诗说:“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汨没一朝伸。
文采承诗渥,流传必绝伦。
”赞美了李白诗歌具有盖世绝伦的神奇艺术感染力,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使他的饮酒诗具有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李白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履,他最终没有像权贵屈服,而选择了辞官离京,开始他的“漫游”生活。
他热爱现实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面对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
他接受了《楚辞》中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将神话、幻想和夸张有机结合,为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幻想境界和壮丽多彩的形象领域。
由此,我想到了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他的文章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丽诡奇的艺术境界。
这可以看到道家文化对唐文学的重大影响。
李白的诗歌透露着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色彩。
李白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与他的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如《将进酒》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流,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豪放、洒脱、飘逸的风格其实也是他对政治理想追求的体现,在饮酒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情操;同时也看出了他对自由、清新、潇洒的生活的向
往,体现了李白的道家思想。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为《饮酒》第三首。
据书里记载,这《饮酒》诗是陶渊明醉酒后的作品。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其中解放一方面指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陶渊明的这首田园诗主要表现了陶渊明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他生活心境的解放,同时也是他作诗的解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诗恬淡、优雅,蕴含着悠闲的田园趣味。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陶渊明的精神体现,陶渊明对功名利禄产生了一种漠然的态度,甚至到了超脱的地步。
“悠然见南山”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唐代有很多田园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但是他们诗歌的造诣都没有陶渊明的高,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书上说真正的诗,有感觉有意味的诗,是要通过一定意向来表现出来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生活,也是山的寂静而自由自在的乐趣,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幅山水田园画卷。
同时也是一首优美的旋律,将诗人的感情和这现实的田园生活奏响!其中的“南山”,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隐隐约约,美好无暇。
夕阳西下,在南山下,饮酒作乐,悠闲自得,此乃人生何等的潇洒快活!陶渊明的这首诗正是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追求恬淡生活,不求功名利禄的观念。
道家主张通过心斋、坐忘超越人世间的是非、厉害、得失、荣辱、祸福甚至生死,从人世中的苦难解脱出来,而陶渊明就是体会到这种观念,然后才到“南山”下开始他的自然田园生活的。
陶渊明的田园饮酒诗实则是回到“道”的自然无为,以虚静、素朴、恬淡的态度对待天地万物,选择与自然进一步接触,进入一种“以天合天”的自由逍遥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