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文档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1. 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它的创立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创立、评判标准、改革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2. 科举制度的创立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但真正形成并得到完善是在唐朝。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发展为三级考试制度,包括明经、明算和贡举三个阶段。
明经考试以经书中的经典为主要考察内容,明算考试则以数学能力为主要评判标准,而贡举考试则是最后决定官员选拔的关键。
3. 科举制度的评判标准科举制度的评判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二是政治倾向。
在文化程度方面,科举制度注重考察候选人的经典文化知识,包括诗词、经书、史书等。
而在政治倾向方面,科举制度也会通过对候选人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经历的考察来评判其是否适合从事官员工作。
4. 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但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开始衰落。
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内外腐败、学术偏执、经济落后等。
这些问题促使了科举制度的改革。
5. 科举制度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改革主要发生在明清两代。
明代的改革主要是在科举考试的方式和内容上进行的,试图减少旧体制的弊端。
而到了清代,改革的重点则转移到了完全废除科举制度的讨论上。
6. 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人才晋升的方式更加公平和公正,使得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都有了进入仕宦之门的机会。
其次,科举制度的存在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使得经典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另外,科举制度也促进了地方官员的选拔和培养,推动了地方政治的发展。
7. 结论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科举制度在后期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对于社会的平等和文化的传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虽然终结,但其精神和历史地位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科举制发展史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关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唐朝发展、宋朝继续完善直到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
一、开始于隋唐1.背景(1)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是始于220年魏王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
该制度实行之初,中正选人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通过该制度统治者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史料阅读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2)南北朝以来,统治阶级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门阀士族地主日益腐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寒门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2.形成和完善(1)形成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内容①分科: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②内容: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4)影响①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史料阅读进士科始于隋大业(隋文帝年号)中,盛于贞观(唐太宗)、永徽(唐高宗)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产生的影响(2011-09—29 19:14:08)一、我国古代科举选官制度的兴衰隋朝建立伊始,便将运行了700余年之久的察举制承继过来,建立了科举制度。
经历了唐代的勃兴、宋代的改革、明代的极盛,科举到清末走向了衰亡.(一)科举选官的兴起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但此时的进士科并没有被有意识地增加什么特别的含义,和秀才、明经等没有根本差别.真正的进士科的重要性是唐以后迅速发展并取代其他科目的。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
表现在:一是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二是武则天时,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三是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但总的说来,科技选官从录取的数量上来看在唐初的选官制度中还是很低的.统治者出于稳定政权的需要,必须任用一批贵族官僚和地主出身者。
(二)科举选官成熟:制定成式经过唐代的奠基,科举制在宋代、元代进入改革和发展时期,明代制定成式后,科举尽显成熟的魅力,其政治地位也进一步提高,终至鼎盛。
科举制度发展

科举制度发展科举制度(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它的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改进,对中国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讨论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的开皇年间(公元605-616年)。
隋朝的创始者杨坚意识到,他的统治需要依靠有才能的官员来实现。
因此,他命令各地设立县学,以选拔人才。
这种选拔制度受到了唐朝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考试来选拔官员。
从初唐到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在每个省的省会城市举行,主要是测试基础知识和写作能力。
会试在国家的省级城市举行,考察应试者的政治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殿试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考试,主要考察礼仪和统治能力。
只有经过这三个层次的考试并获得高分,才有资格参与官员选拔。
科举制度的发展离不开两个关键因素:政治稳定和教育普及。
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科举制度能够持续发展。
唐、宋和明清这些政治相对稳定的朝代,科举制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教育普及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了应试者的水平。
科举制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将才华和能力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减少了贵族权贵对官员选拔的影响。
这使得社会上的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增加了官员的合法性和行政能力。
其次,科举制度提倡了儒家思想,使中国社会更加注重教育和文化。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贵族文化和士人文化的兴盛。
第三,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官员,为政府提供了足够的管理和执政能力。
无论是唐朝的宰相杜如晦,还是明朝的杨继盛,他们都是通过科举制度成为国家重要官员的。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过分强调应试能力,忽视了实际工作能力。
这导致了一些官员具有一定的学识,但对实际操作缺乏经验。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科举制发展过程300字

科举制发展过程300字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最早的科举可以追溯到汉代,但真正成型的科举制度出现在隋唐时期。
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隋朝时,设有明经、明法、明算等科目,而唐朝时,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以考察候选人的文化素养和才能。
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科举制度的全盛时期,科举考试成为了社会上升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度在宋代进一步完善,考试科目细化,考试内容更加注重经义和文学才能。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对社会稳定和统治者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
科举考试的内容过于注重经义文学,忽视实际才能和实用技能,导致官员素质参差不齐。
此外,科举制度也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固化和官僚体系的腐败。
因此,在清末民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改为学堂制度和近代教育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虽
然科举制度已经结束,但其发展过程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提供了宝贵经验。
公共基础知识: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3篇

公共基础知识: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3篇公共基础知识: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1公共基础知识: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一定的政治和文化作用。
本文旨在介绍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历程,以便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科举制在中国的历史科举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考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招收一些官员,而且是以名门望族身份为首要条件。
唐朝时,科举制度开始成型。
唐代的科举考试,除了名门望族外,还允许平民参加,素质优秀者有通过考试的机会,这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封建社会的官僚选举制度。
隋朝滅掉南北朝,创立隋朝之后,将考试文科、武科分别成立,科舉制度由此形成。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兴盛,并形成了唐代的文景之治,考上进士,就可以独具权力和高待遇,成为人人向往的职业。
进士制撼动着中国古代政治生态,培养和选拔了大批儒家学者才俊,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基本的职业官僚制度,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繁荣。
宋代重官爵、轻爵位,采用官学制度,从属于国家,进一步推广了科技教育,加强政治集权,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后,也暴露了很多问题,特别是金榜题名背后的弊端,使得科举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最终在清代末期废止。
“金榜题名”之谜科举制度的本质就是以文化来选拔官员,而文化显然被早期封建地主阶级所垄断,进士考试就成了这个阶级内部选拔绅士干部的重要方式。
进士名列第一,可谓是天下瞩目,而成为状元更是生逢其时、涉猎甚广、人才出众、学识渊博的代名词。
不过,这个称号巨大的荣誉与背后的弊端是不可分割的。
达成名列前茅的唯一秘密或许就是早早地接受教育,凭借自己的渊博和天赋在考试时施展,当然这大多数出现在名门望族和拥有大量财富的家庭。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⑨“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科举取士小知识
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的城新新 大内科科 雁的进进 塔大士士 遥慈们要 望恩相在 长寺互曲 安。邀江 美他约聚 景们,会 ,登共。
上游聚 寺长会 内安后
,
雁塔题名
科举考试非常严格,考生入场时,官吏一一点名、 搜身,为防止夹带,除文具外只允许食物、饮水 和三根蜡烛进场,而且每个考生之间是分开的。
(一)、唐朝对科举制的发展
唐朝建立后,唐高宗开进士 科。高宗扩大进士科的规模。 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为 判卷公正,唐朝时还创立了 “糊名”制度。
科 常 明经(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 举 科 进士(诗赋和时务策写作) 制 度 制 非常之人
举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1、是科举制的实施满足了中小地主参政的愿 望,缓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 治基础,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 统一;
2、是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国家掌握了 选拔官吏的权利,开放了仕途之路,选拔了 一批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
3、是要参加科举就必须读书,所以刺激了教 育的发展;
4、是科举考试看中诗赋文章,刺激了唐代文 学的繁荣 。
课后作业:
1、讨论一下科举考试和现在考试的相同之处 和不同之处。
2、你认为实施科举制度与唐朝的繁荣有什么 关系?
3、谈谈科举制度与现代考试的相似之处及其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正式设置进士科以选拔人才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2.明经科考试中的“帖经”类似于今天语文考试中的 ( )。 A.选择题 B.填空题 C.问答题 D.作文题 3.在下列人物中,首创武举的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文档Documents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 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
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本文档根据规则制度书写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
整修改及打印。
对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你了解多少呢。
下面小泰为
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朝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
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
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科举制度的发展——唐朝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
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
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
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
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
主持,称"权知贡举"。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
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
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
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
代称。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
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
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2019年。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