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民风习俗
藏族有什么节日和风俗

藏族有什么节日和风俗藏族是中国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节日和独特的风俗。
本文将介绍藏族的一些主要节日和风俗。
一、藏族的传统节日1. 达藏节(大年节):达藏节被认为是藏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新年(每年的正月初一)举行,为期十五天。
达藏节包括祭神、祭祖、拜年、舞蹈、唱歌、摔跤等一系列庆祝活动。
节日期间,家人团聚,互相祝福,传统服饰和民族舞蹈也是达藏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藏历新年(洛桑节):这是根据藏族传统历法来决定的一个重要节日。
通常在每年的藏历正月初一,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访亲友、赠送礼物等。
此外,藏族传统的舞蹈表演和藏戏演出也会让整个节日更加热闹欢乐。
3. 鲁山葬(天葬):尽管鲁山葬并不属于传统的节日,但它是藏族重要的一种丧葬仪式。
在传统观念中,人体死后应该回归自然,所以将尸体运送到高山上供给食肉飞鸟也是一种尊重死者的方式。
这种特殊的葬礼仪式带有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也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的兴趣。
二、藏族的传统风俗1. 藏式婚礼:在藏族传统婚礼上,一般会有盛大的仪式,比如洗头、簇拥等。
新娘通常会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婚纱,而新郎则会戴着帽子,穿着藏族传统服装。
婚礼期间,还会有传统舞蹈、唱歌和丰盛的宴席,使整个婚礼更加隆重而喜庆。
2. 家访:在藏族社区中,家访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
人们通常会去拜访亲朋好友,并互相交流问候。
在家访期间,主人会热情地款待客人,并提供茶水、糕点等。
这种传统的社交习惯是藏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3. 藏戏:藏戏是藏族民间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通常通过面具和服饰的变化来表达不同角色的性格和特征。
藏戏是受到当地居民热爱的艺术形式,每逢节假日,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观看藏戏演出,以此庆祝节日,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以上介绍的只是藏族传统节日和风俗的一部分,藏族社会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和特殊的风俗习惯。
这些节日和风俗不仅体现了人们的宗教信仰,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屋脊的民俗与旅游

世界屋脊的民俗与旅游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作为中国的旅游胜地之一,西藏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本文将介绍西藏的民俗文化以及与旅游相关的一些传统活动和节庆。
1. 藏式婚礼藏族人民的婚礼仪式独具特色,充满了浓厚的传统色彩。
一般来说,婚礼在农历酉月举行,持续数天。
在婚礼当天,新娘穿着具有浓郁藏式特色的嫁衣,由家人和朋友陪同前往新郎家。
根据传统习俗,新娘需要经历一系列考验,如击鼓传花和智慧题等。
整个婚礼仪式庄重而隆重,常常伴随着传统舞蹈和民谣的演奏。
2. 藏戏藏戏是西藏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藏戏通常包括动作、对白、音乐和舞蹈,辅以华丽的服饰和道具。
演员们用浓重的化妆和精彩的表演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在西藏的一些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藏戏都是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和文化爱好者。
3. 林芝桃花节林芝桃花节是西藏一年一度的盛大民俗节庆活动。
每年的三月下旬至四月初,当桃花盛开时,林芝举办盛大的桃花节。
节日期间,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和当地居民会聚集在一起,欣赏丰富多样的文化表演,品尝当地美食,以及参与各种传统活动,如赛马、射箭和赛舞等。
桃花节是西藏旅游的一个亮点,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与参与。
4. 神山朝拜对于西藏的信仰者和旅游者来说,朝拜神山是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和体验。
西藏境内有许多被视为神圣的山脉,如冈仁波齐、珠穆朗玛峰等。
每年,成千上万的信仰者和游客涌向这些山脉,进行朝拜和宗教仪式。
这种朝拜的形式和过程多样,有些人选择徒步朝圣,有些人选择乘坐车辆或者骑马。
在朝拜过程中,人们默默祈祷,表达对神圣的崇敬之情。
5. 自驾探险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以自驾的方式来探索西藏。
西藏的宽广土地和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自驾探险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在西藏,游客可以驾驶车辆穿越雪山草地,欣赏湖泊和河流的美丽景色,体验真正的自然之魅力。
藏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的风俗习惯藏族的风俗习惯(通用11篇)藏族的风俗习惯是指中国藏族人民的一系列风俗习惯,包括婚丧、饮食等习惯。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藏族的风俗习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藏族的风俗习惯篇1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新馆于2007年9月开馆,位于香格里拉县城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旁。
2009年初,经国家文物局评定公布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5400平方米,楼高4层。
展厅是原来博物馆的2倍,供游客参观的展厅有两个,博物馆功能设计也更人性化、更环保和更安全。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以静态文物陈列和动态的多媒体演示,集中反映具有云南藏区特色的自然生态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使参观者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和认识香格里拉。
也为古城增添一道风景线,丰富古城文化内涵,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跨进博物馆的大门就会看到一个很大的沙盘,沙盘主要展示了迪庆州的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横断山脉中断,云南、四川、西藏三省交界处,是世界著名的三江并流国家风景名胜区腹地。
沙盘后,有两幅很有意义的壁画:茶马互市和军民鱼水情。
茶马互市主要反映出了,茶叶从主产地版纳由马帮运送,一路经思茅、大理、丽江到达迪庆,在这条古道上往返进行着茶马互市的古老交易,也带动了多元文化和经济的交流;而军民鱼水情讲述了一幅1936年红军二四方面军长征经过迪庆时,与迪庆人民关系融洽,红军为百姓看病,百姓送子参军的军民和谐画面。
一楼主要为历史文物展厅,拥有文物鉴赏、民族风情、佛教文物、近现代文物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
文物鉴赏包含藏传宗教文物、石器、青铜器、陶器、工艺品、民族服饰、书画、钱币、国宝鉴赏和近现代文物的收藏展览。
民族风情主要是少数民族文物的展览,包含民族服饰和民族饰品的收藏展览。
佛教文物主要是佛像、唐卡、佛教法器、佛教乐器、羌姆舞面具及服饰、隔板画、东巴经书、东巴纸牌画和其它宗教文物等的收藏展览。
藏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的风俗习惯1、婚丧习俗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
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火葬。
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
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
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
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不太好。
2、饮食习惯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
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
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
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3、民族禁忌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
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
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
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4、服饰特色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西藏的民风

西藏的民风
西藏是具有浓厚民风的地方,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
生活方式。
西藏人民以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著称,他们尊崇自然、崇
拜神灵,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在西藏,人们经常庆祝各种传统节日,例如藏历新年(洞娃节)、萨嘎祭扎等。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服饰,载歌载舞,举行各
种庆祝活动,同时还有丰盛的传统食物,如酥油茶、青稞酒和糌粑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西藏人社交、庆祝和表达感恩之情的重要场合,也体
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
藏族民风重视家庭和睦,注重亲情和友情。
在西藏,人们尊敬长辈,重视孝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邻里之间也经常互相
帮助,形成了一个互助和睦的社区。
西藏人民热衷于宗教信仰,藏传佛教是主要宗教。
寺庙和经幡遍
布整个西藏,人们常常会前往寺庙礼佛祈福。
宗教仪式和传统祭祀是
西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使人们对宇宙和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
西藏的民风还保留着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如唐卡画、藏戏和雕
塑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富含民族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和历史
内涵。
西藏的民风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多元文化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
界各地的旅行者。
无论是神秘的宗教庙宇,还是纯朴的生活方式,都
让人感受到了西藏人民的热情和深厚的民族文化。
西藏民俗风情

西藏民俗风情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也是一个富有文化历史的地方。
西藏民风淳朴,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是各种传统节日和宗教活动,让人流连忘返。
在这里,我们来谈谈西藏的民俗风情。
第一,西藏的农民与牧民。
西藏是一个高原地区,农牧业是当地人主要的生产方式。
这里的农民与牧民素来勤劳朴实,这也可以从他们的服饰中看出来。
藏族的服饰非常特别,男人穿长袍、女人穿长袍、头巾、攒头丝带等,色彩鲜艳、图案华丽,每一件服饰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
由于环境的影响,当地的农牧民群众也有了自己特有的民俗习惯。
例如,他们会在农历新年里,把自家的牛羊等动物赶到遥远的寺庙里,在那里进行祈福,以求得新年的好运和平安。
同时,在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畜牧业的传统饮食文化。
例如,当地人经常将酸奶和各种奶制品融合在一起来制作美食,这些美食味道独特、营养丰富,让人垂涎三尺。
第二,西藏的传统节日。
西藏是一个宗教信仰比较浓厚的地方,这里有众多传统节日。
例如,藏历正月十五的“望果节”,蕴含了当地人对丰收的美好期望和祈福。
这个时候人们一起吃“望果”,吃素餐,祷告菩萨保佑,同时还会跳唢呐舞和舞狮子,热闹非凡。
还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就是“藏历三月十五”。
这个节日的庆祝方式非常特别,人们会在村庄周围放置粘土做成的人形,然后在这些人形周围跳舞游玩、吃美食、唱土曲、骑马等活动,寓意是“赶走坏灵魂、迎接好运”。
第三,西藏的藏传佛教文化。
在西藏,佛教文化被视作亿万民众灵魂的象征。
百年来,西藏以其独特的佛教信仰和活动,牢牢锁定了人们的心灵世界和生活方式。
这里的寺庙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西藏藏传佛教寺庙中最著名的一座。
在不同的时间里,这里举办着各种佛教活动,吸引了大量本地及外地游客前来瞻仰和参观。
总之,西藏民风淳朴,民间文化丰富多彩。
这里的传统节日和宗教活动,以及农牧文化和美食文化,都是这个地方独特的风景。
藏族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藏族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由于地域与人文的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及传统节日,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藏族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欢迎大家阅读。
藏族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藏历年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开始的。
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
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
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馃(卡赛),油馃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
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
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
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
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
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
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
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
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
在面团突巴中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夹心不同的面团,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
吃到这些夹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
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到初一这天,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
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
藏族的风俗习惯知识

藏族的风俗习惯知识进藏旅游时,需要了解一些藏族的风俗,民族的风俗习惯。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
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
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
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
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
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
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
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西双版纳是*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
不能摸小和尚的头。
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
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
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
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竿、筷子、剪*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903054 米玛
服活西 装习藏 、俗有 语的七 言不个 等同大 都,的 有每地 点个区 不地, 一区由 样的于 。婚地
礼理 、环 过境 节和 、生
在后藏,父母为自己的子女寻找和选择对象时,是以属相是否相符为
依据,如果属相相符就请喇嘛算卦,若卦意允准,双方父母才商讨子 女的婚事,娶方家庭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送求亲酒,然后做出最后的 决定。在送求亲酒时,一般在新娘家里摆好其玛,“祖”(连头带身 的羊肉供品)以及茶酒等供品后,按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给全家人礼 金及其它礼品,并敬献洁白的哈达,同时择吉日定好迎娶仪式。 迎娶时有隐娶和明娶两种娶法 。隐娶是只适用于迎娶新娘而非新郎。
•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 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 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 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 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磕长头: 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
于行进中磕长头,信徒们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念念有词, 多为诵六字真言,读作"啊嘛呢叭咪哞",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宝言"(似汉地佛 教徒常诵的"南无阿弥陀佛"。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 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 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 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在此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 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还有一种为原地磕长头。
婚礼时间的长短视主家的经济条件而定,多的有十多天,一般的有 五六天,但最少应举行三天。婚礼期间,男家这边大量酒、肉、饭、 菜款待客人,亲朋乡邻也会赠送许多礼品。 除了唱歌跳舞等娱乐活 动外,人们还玩藏牌、掷骰子等,每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活动。
婚礼结束那天,全体客人参加“桌桑”仪式,仪式上煨桑、唱 “协钦”(意为“大歌”),抛撒糌粑粉,祈求神灵保佑,祝 福主家吉祥安泰,其仪式的过程和形式同建房时的乔迁礼“康 苏”相似。仪式结束后,亲朋乡邻可以陆续回家,但不能在同 一时间告辞,而是分期分批离开,以免有人去楼空之嫌。客人 辞别时,主人和留在家中的其他客人送到大门口,向他们敬献 “切玛“和酒,并献哈达。客人离开时,边念诵吉祥的祝词, 边往主人家方向抛撒青稞或糌粑 。
玉,插上彩箭出发,并按照规定的时间过门。
在尼木农村,举行婚礼的 客厅里摆放着当地特有的 供品
农村迎新娘的马队
插彩箭时,新娘要插在后背衣领内,而新郎则插在腰带上。 插彩箭时同时要诵赞词:“在梵天之心诞生极白神像,犹如集聚所有之 美好,言说妙音之海大自在天,生生世世永驻其智慧。”
迎娶新娘的仪式
1,迎娶新娘的所有人马在娶家秘密地把祟物扔到外面 以防止新娘带来的秽气,送亲的人若看到便追逐扔祟 物的人,在他还未到家门之时,将已念咒的黑白两颗 神石中的黑石推倒。
2,然后到门口时,有两位酿酒妇站在大门两边,举起 银杯敬酒并开始唱协钦(通常在办喜事时所唱颂的吉 祥之歌),这时送亲人立刻下马拉好新娘的马鞍,让 她下马并查看她的坐垫。接着送亲的人对迎亲的人问 道:“在新娘坐垫上是否洒有小麦、青稞、小豆、披 好绸缎、虎皮、豹皮?”,答日:“都有”。然后送 亲的人说,如一切安排好那立刻让新娘入门。
3.迎亲的人将新娘从马上抱下来,让新娘的手里拿一 桶酥油,背上背着小袋牛粪后扶持新娘迎进门。送亲 的人先行,并对门、楼梯及房柱逐一敬献哈达并诵赞 颂词.
结婚典礼之过程
在举行典礼的房间内要摆好吉祥切 玛及称为“祖” 的羊肉,在齐放的 盐、小麦、青稞的捆子上面献上五彩 的哈达,盛满酒的酒坛上系上哈达。 在房间正中央的新婚豹皮坐垫上,画 上象征坚固不摧永恒常在的符号“拥 忠”周围摆好色彩鲜艳的坐垫及桌柜, 上面放上庆典所需的卓玛哲丝和丰盛 的茶酒。入座时,新郎新娘面向东北 而座,旁边则坐着伴娘(新娘从家里 所带来的陪嫁女孩)给新娘捧献其玛 等物时做帮手,左右两边对坐着手捧 吉祥麦米的新郎父母及送亲、迎亲的 人们,妇人手捧盛满酒的银杯敬酒 (第一杯要敬神),并开始唱颂协钦、 堆协。对“祖”及房柱等赞颂、解说, 同时也对新郎新娘进行生活常识的教
名字:
藏族名字有名无姓, 一般有男女性别之分, 通常是两字或四字。名 字多取自佛教经典,故 重名的人较多,但可在 名字前加上大、小、本 人的特征、出生地、居 住地或本人职业等以示 区分。
婴儿出生后,父母 请喇嘛为之行命名礼。 喇嘛取名多源于佛经, 并且选的是含有"美"与" 福"的字眼
• 生育 藏族小孩生下来的第三天(女孩 是第四天),亲朋好友携青稞酒、 酥油茶、小孩衣物等前来祝贺, 并举行旁色仪式(旁色,藏语意 为清除晦气)。旁色是吐蕃时期 留下来的古老仪式。这天早上, 人们在生了小孩的人家门口放一 堆小石子,生的是男孩,便堆上 白垩小石子;生的是女孩,什么 石子都可以,并在石堆旁燃烧松 柏香枝。前来祝贺的人们,首先 在石堆和香堆上糌粑面,然后再 进入主人家门。 孩子满月之后,便要选择黄道吉 日举行出门仪式。这天,母子俩 都换上新装,由亲人陪着出门, 首先到寺庙朝佛经,祈求菩萨保 佑新生儿长寿,在世上少受灾难。 然后到亲朋好友家串门,多选择 有福气的人家,以期孩子将来也 能建成幸福家庭。孩子第一次出 门时,人们往往在其鼻尖上擦一 点锅底,意思是使婴儿出门时不 被魔鬼发觉。
隐娶时对新娘隐满真相而告诉她要去远方探亲或者去某地方泡温泉, 在她到达迎亲人所在之地时,要在此地设宴摆好茶酒和吉祥的切玛, 此时向她说明来意后穿戴上娶家早已准备好的盛装,并给女孩带上璁
玉并插上彩箭 。 明娶是在女孩未出嫁前一天,娶家的一批人马带上璁玉和盛装来到
女方家,当晚,女方家要为娶家人摆好丰盛的酒席,并确定明日出发 的时间,就在第二天出嫁前,让女孩穿扮好娶家带来的盛装,带上璁
西藏的民风习俗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 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 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 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 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 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 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 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 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 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 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 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 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 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 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 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 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 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 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
• 敬老:藏族自古就有敬 老的美德。在许多节日 里,都有向老人祝拜的 习惯。藏历年除夕晚上, 全家吃面"古突"辞旧迎 新的时候,总是先请老 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 家中最小的姑娘或媳妇 要抢先背回第一罐水, 调制成酥油茶敬献老人, 以此表示晚辈对老人的 孝敬和祝福。
宗教礼节:僧人见到自己的 老师要行叩拜礼,如觐见堪 布或活佛时,要行三叩头礼。 坐垫子是根据地位的不同而 有高低之分。宗教节日时, 班禅等给朝拜者摩也有分 寸,对大官员行碰头礼和用 双手摩顶,对中等官员用一 只手摩顶,对一般平民则用 一条丝穗子在其头上拂一拂 以表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