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常用艺术手法优秀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常用艺术手法优秀课 件
一、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
就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 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徐熙的《三峡吟》中“猿啼不自愁, 愁落行人心”,已经明确地告诉给人 们诗中的羁旅之愁。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表 达了自己蔑视权贵、清高孤傲的形象。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感规情的作 叹律抒顽者 。不发强借
可出抗“ 抗对争原 拒自,上 的然尽草

② 用典抒情(借古抒怀)。
用典就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和 愿望。
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故事或有 出处的诗句、文章。
作用: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 含蓄性,收到耐人寻味的效果。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首词除了 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 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 概。寄奴(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2.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 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月圆 杜甫 (唐)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1.说说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体 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1.人们在龙王庙前敲锣打鼓,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齐鸣,举行祭祀仪式,以讨得龙王欢 心,祈盼上天普降甘霖。
2.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农民心急 如焚地求雨和达官贵人悠哉观赏歌舞 的场景并置,一方是心焦求雨以解决 旱灾,一方是唯恐下雨咽了管弦,寄 寓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达官贵人 的愤怒。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 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 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 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 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 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 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 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听我楚狂声”出自《论语·微子》: 楚国隐士接舆 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 因称接舆为“楚狂”。 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个典故, 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 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 从权贵的耿介之情。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诗人在作品中把自己比作凤凰,既标 榜自己的清高孤傲,又说出自己的与众不 同。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 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 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③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 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牛马放多 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 晚,烟伴残阳绿树昏。”诗中描写了古秦 国一片萧索荒凉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吊古 伤今的无限感慨。
④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 格化的色彩。
7. 视觉、听觉、味觉等结合。 8.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 对比。
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 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古 典诗歌中有很多表现百姓苦难生活和怀古 之情的伟大诗人往往是采取对比手法,这 种手法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 的印象。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富贵非吾事”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里 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 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 迹。
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 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 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 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 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 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 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⑤以小见大
以小题材反映大问题的方法。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 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 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 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 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 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 涕下。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物或 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 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抒发感情,这种抒情方 式就叫做借景或借物抒情,在古代诗歌中, 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 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 微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6、以乐景写哀情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 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 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
二、描写手法
1. 对比。
2.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3. 动静结合。 4. 反衬。 5. 渲染 6. 上下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