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概论

合集下载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等离子体的概念
当任何不带电的普通气体在受到外界的高能 激励作用(如对气体加高能粒子轰击、激光照射、 气体放电,热致电离等方法)后,部分原子中的电 子脱离原子核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原子因失去电 子而成为带正电的离子,这样原来中性气体就因 电离而转变成由大量自由电子、正电离子和部分 中性原子组成的宏观仍呈电中性的电离气体,这 类气体称为等离子体。等离子体被认为是继固态、 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之外的第四态物质即等离子 态,其运动主要受电磁力的支配。尽管等离子体 在整体上呈电中性.却其有了很好的导电性,普 通气体中如有0.1%的气体被电离.这种气体就具 有很好的等离子体特性,如果电离气体增加到l%, 这样的等离子体便成为导电率很大的理想导电体。 等离子体按其热容量大小。可分为高温等离子体、 热等离子体和低温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隐身的优点
• 吸波频带宽、吸收率高、隐身效果好.使用简便、 使用时间长、价格极其便宜 • 由于等离子体是宏观呈电中性的优良导体,极易 用电磁的办法加以控制.只要控制得当.还可以 扰乱敌方雷达波的编码,使敌方雷达系统测出错 误的飞行器位置和速度数据以实现隐身 • 无需改变飞机等装备气动外形设计,由于没有吸 波材料和涂层,维护费用大大降低 • 俄罗斯的实验证明,利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不但 不会影响飞行器的飞行性能.还可以减少30%以 上的飞行阻力
等离子体隐身原理
•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 等离子体互相作用的特性来实现的,其中 等离子体频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 等离子体能够吸收电磁波,还能使反射的电 磁波失去原有的频率和相位特征,即使雷达 站截获反射信号,也无法计算出目标的准确 位置和速度信息。从理论上看,该技术可使 飞行器不受任何结构设计和加工制造上的 限制,就可以实现隐身。

飞行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精品

飞行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精品

3飞行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方绍强 ,赵尚弘 ,余侃民 ,刘 涛(空军工程大学 电讯工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 )摘 要 :结合目前国际上飞行器隐身技术的发展状况 ,对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及其特点作了介 绍 ,并对其在飞机隐身领域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分析 。

分析发现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较其他类型的 隐身技术最大的优点是不影响飞机的机动性能 ,且费用低廉 ,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关键词 :隐身 ;等离子体 ;飞机中图分类号 : T N97; V218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 1009 2086X ( 2005) 02 20032204P l a s m a stea lth techn i que of a i rcra f tF ANG Shao 2q i ang, Z HAO Shang 2hong, Y U Kan 2m in, L I U Tao( The Te l ecomm un i ca t i on Enginee r ing I n s titu t e, A F EU , Shaanxi X i ′an 710077, Ch i na)A b s tra c t : Com b i ned w ith the p re s en t in t e r na t i ona l situa t i on of the stea l th techn i que of a i rc r aft, thep la s m a stea l th techn i que and its cha r ac t e r istic a r e in t r oduced . The app lica t i on and fu t u r e of the p la s m a stea l th techn i que of a i rc r aft is ana l yzed . Comp a r ed w ith o t he r stea l th techn i que, the mo s t advan t age of thep la s m a stea l th techn i que is tha t it doe s n ′t affec t the m a neuve r ab i lity of a i rc r aft, ha s l ow co s t and good ap 2 p lica t i on p e r s p e c t ive .Key word s : Stea l th; P l a s m a ; A irc r aft美国的隐身兵器发展较快 ,目前居世界领先地 位 。

等离子隐身技术

等离子隐身技术

等武器装备表面形成的等离子云来实现规避电磁波探测的一种隐身技术。

它可以在武器装备几乎不作任何结构和性能上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武器装备表面的等离子云的特征参数,如能量、电离度、振荡频率等,来满足各种特定要求,从而使敌方雷达难以探测,甚至还能改变雷达反射信号的频率,使敌方雷达探测到虚假信号,以实现信息欺骗从而达到隐身目的。

俄罗斯在报道隐身技术时,指出其秘诀在于,如果目标周围环绕着等离子体云,那么在敌人搜索仪器(雷达)的电磁波同等离子体云共同作用下,会发生几种现象。

首先电磁波的能量被吸收,因为电磁波在穿越等离子体时,电磁波会与等离子体的电磁波相互作用,把部分能量传递给带电粒子,自身能量逐渐衰减。

其次,受一系列物理作用的影响,电磁波急于绕过等离子体。

这两种现象会使反射信号大大减弱。

由此可知,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传播有很大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等离子体能够反射电磁波;在另一条件下,又能够吸收电磁波。

当存在磁场时,等离子体中沿磁场方向传播的电磁波极化方向产生所谓法拉第旋转,从而使雷达接收的回波极化方向与发射时不一致,造成极化失真。

即使对地磁场这样的弱磁场,极化失真也不容忽视。

等离子体的这三个性质,都已经被用于对雷达进行无源干扰[1,2]。

3 等离子体隐身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现行的隐身技术,由于为了追求飞行器的隐身性能,在成本、维修、综合作战效能等方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而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与已经应用的外形、材料等隐身技术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点: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及其应用现状高艳东1 白立春1 安永丽2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信学院 1251052、河北理工大学信息学 0630091 引言现代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系统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战争防御系统的搜索、跟踪目标的能力,传统的作战武器受到的威胁越来越严重。

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尤其是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五位一体的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重最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并受到世界各军事大国的高度重视。

关于等离子体隐形技术的浅析

关于等离子体隐形技术的浅析
r
m r
c
c 为光速 ( 7 )
( 8 )
(9) ( 10 )来自cR e

r
上式中 为衰减系数; 为相位常数。 下面分析等离子体的介电常数 r : 由于在等离子体中,中性气体的密度远大于等离子体密度, 因此可以忽略电子与离子的碰撞,另外离子的质量远大于电子 的质量,可以忽略其运动,仅考虑电子的运动。 对于一团电子气来说,电子的移动相当于产生一个极化强 度 P ,它等于单位体积中的电偶极矩:
fm
fp=2.8GHz时电磁波吸收图
Pa/Po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6.5 7 7.5 8
fe=0.1GHz fe=0.5GHz fe=1.0GHz fe=5.0GHz fe=10.0GHz
结论:
当等离子体密度比较大时,电子 与中性气体的碰撞频率比较大时,可以 有很好的隐形效果,最高可超过90%。
参考书目: 1、等离子体物理学导论 F•F•CHEN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系教材) 2、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 [苏]:B•JI•金兹堡 科学出版社 3、等离子体物理原理 马腾才、胡希伟、陈银华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88 4、电磁场与电磁波 谢处方、饶克谨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月第二版 5、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 孙爱萍、李丽琼、邱孝明、董玉英著 6、电磁场、电磁能和电磁波 [美]:L•M•玛奇德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1882.12月第一版 7、未来制造业和加工也中的等离子体 邱孝明
Pa/Po
0.8
fp=0.9GHz时电磁波的吸收图
0.7
0.6

等离子体在隐身方面的应用)

等离子体在隐身方面的应用)

等离子体在隐身方面的应用
简介
与常规被动隐身技术不同,常规被动隐身是靠外形布局和吸波材料来减少被敌方雷达探测的可能,而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属于主动反雷达隐身技术,像其他主动反雷达隐身技术一样(包括电磁对消技术,具有压制性干扰和欺骗性干扰的射频干扰机/雷达诱饵技术),等离子体是依靠自身特殊的物理性质以及对入射电磁波的特殊作用来达到隐身目的,目前有可能应用在飞行器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按结构分为外部开放式和封闭循环式。

外部开放式
所谓的外部开放式就是用于隐身的等离子体覆盖在飞行器体表上的,分局产生等离子体物质的来源不同又分为大气电离式和携带式两种。

其中大气电离式就是采用各种激发方法,将飞行器外表面的大气产生的等离子体来吸收反射干扰雷达波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而携带式是自身携带易电离的气体介质的容器,通过利用放电、微波等各种激发方式将工作气体在发生器内电离,然后将电离体释放到飞行器外面形成等离子体层,从而达到隐身或者减阻目的。

显然,这种发生器相对于大气放电形式具有耗能低,工作可靠,维护便利等优点,但需要携带容器等额外体积和重量。

采用外部开放式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解决了传统的被动隐身技术中隐身与气动之间的矛盾,可以不用牺牲飞机气动外形的前提下获得隐身能力。

此外,利用外形包裹的等离子体还可以进一步降低飞机的飞行阻力。

但是有利就会有弊,新技术不仅带来了新性能,也带来了新问题。

等离子隐身技术

等离子隐身技术

等离子隐形技术采用等离子隐形技术的战机“等离子隐形技术”,即通过在飞行器的某些部位放置一些等离子发生器,飞行过程中释放等离子流,在飞行器周围形成一种等离子电磁屏蔽层,把飞行器“屏蔽”起来,使雷达无法发现。

但由于飞行气流干扰、飞机电站功率等实际技术难以解决,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童洪辉研究员估计“等离子隐形技术”10年内难以实用。

目录等离子体基本原理研究情况未来展望等离子体基本原理研究情况未来展望展开编辑本段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我国台湾地区称为“电浆”)是宇宙中已知的六种基本物质形态之一,其他五种形态,除了大家熟悉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外还有超固态(如白矮星物质)、中子态(如中子星物质)。

从物理本质上来说,等离子体是一种宏观上处于电中性、但不是由分子而是由离子组成的气体,这决定了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而对新技术嗅觉比狗还灵敏的军事家们早已注意到这些独特性质在军事上巨大的应用潜力,他们认为等离子体技术为武器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技术途径,率先掌握实用等离子体技术的国家将获得军事上的战略优势。

现在世界各个军事大国都在积极展开相关技术研究,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等离子体技术的大部分研究仍然处在概念、理论和试验的初级发展阶段。

等离子隐形技术飞机(19张)编辑本段基本原理电磁学特性人们通过研究发现了等离子体对于电磁波的传播有这样的特点:对于某种等离子体,当入射电磁波频率大于某个临界数值的时候,它可以进入等离子体传播,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其能量将被等离子体吸收而不断衰减;而当入射电磁波频率小于这个数值时,电磁波通常将无法进入等离子层,在其表面即发生全反射,同时等离子体以电磁波反射体的形式对电磁波产生干扰作用,即使电磁波往返途径弯曲。

这个临界数值的频率就叫作等离子体的截止频率。

优越性等离子体的这种独特的电磁学特性为其应用于雷达隐形展示了奇妙的前景:如果能够以等离子体层包覆飞行器,那么,当敌方雷达频率高于截止频率时,雷达波进出等离子体层后能量将严重衰减,使飞行器自身雷达反射信号大大减弱,而当敌方雷达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等离子体层将使雷达波传播途径发生弯曲,这将使雷达接收不到反射波,即使接收到了,雷达得到的也将是飞行器的虚像位置而不是实际位置(也不能得到目标真实的速度和尺寸信息),这时敌方如果依据所接收到的信息指挥进行空中拦截,那么拦截编队到达预定区域后将很可能找不到目标。

等离子体隐身与等离子体武器

等离子体隐身与等离子体武器

等离子体隐身与等离子体武器什么是等离子体等离子体一般指电离的气体,由离子、电子及未经电离的中性粒子所组成,从整体上看呈现电中性。

等离子体是继物质存在的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之后出现的第四态物质,其产生和运动主要受电磁场力的作用与支配.像火焰和电孤中的高温部分, 太阳和其他恒星的表面气层都是等离子体。

在军事上,核爆炸、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激波、徽料中掺有艳、钾与钠等易电离成分的火箭以及喷气式飞机的射流等,都能产生一定数量的等离子体.在通常情况下,电离层中和各种飞行器射流产生的等离子体的电离度和密度都很低, 不会影响飞行器的正常飞行和无线电设备的正常工作。

但是,如果使用某些特殊的方法和设备将空气中等离子体的电离度和密度进行“强化”,不仅能有效地反雷达侦察,收到良好的隐身效果,而且还能将进入等离子区域内的各种飞行器置于死地。

目前产生等离子体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产生等离子体。

即在低温下,通过电源以高频和高压的形式提供高能量,再通过间隙放电或沿面放电,将气体介质激活,使之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另一种是在兵器的特定部位(如强散射区)涂一层放射性同位素,其辐射剂量应确保它的a 射线电离空气时所产生的等离子体包层具有足够的电离密度和厚度, 以确保对雷达辐射的电磁波具有极强的散射和吸收能力。

与前者相比, 后者价格昂贵且维护困难。

等离子体隐身: 雷达“克星”美国B一2战略轰炸机、F一117A战斗轰炸机、F一22战斗机所采用的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减少飞机反射电磁波的结构接点,大量采用吸收电磁波材料和表面涂层, 最大限度地降低飞机的有效反射面。

这种隐身技术对飞机的飞行性能和机动性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价格昂贵。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指利用等离子回避探测的一种技术,与已经广泛应用的外形和材料隐身技术相比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 吸波频带宽、吸收率高、隐身效果好、使用简便、使用时间长、价格便宜;无须改变飞机的气动外形;由于没有吸波材料和吸波涂层,可极大地降低维护费用。

等离子体隐身

等离子体隐身
什么是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是陆、海、空、天、电磁五位一体战争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 措施之一。其中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隐身技术,在隐身方面将会发挥重要 作用。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指产生并利用在飞机、舰船等武器装备表面形成的等离子云来实现 规避电磁波探测的一种隐身技术,它主要是利用喷射等离子体气流,致使飞行器周围环 绕等离子云,同时利用等离子体与雷达波的相互作用,从而吸收雷达波、衰减反射信号, 实现隐身。与目前广泛应用的隐身技术相比,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军事上具有极高的潜 在应用价值,将成为隐身技术发展新的突破方向。

法国

法国航空航天研究院(ONERA)将等离子作为主动隐身技术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已 从 2003 年初开始进行工作。等离子作为高度电离的气体可与射线频率能相互作用, 包括可以吸收其能量,是一种有效的提供隐身的方法。ONERA 正在考虑在飞机机 体周围以及闭合腔体(如飞机雷达罩)内产生等离子体来对无线电频率能量亮点进 行伪装。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制了一种等离子体无线电隐身天线。该天线外观像长形日光灯 管,管内密封有惰性气体,管状外壳采用耐冲击性玻璃,底部装有一个金属电极。 与常规天线相比,省去了大部分金属材料,因而在战场环境下不易被敌方雷达探测 到。澳大利亚的其它一些单位还在研究等离子体天线噪声特性,有实验表明,用等 离子体发射HF和VHF信号效果良好,其基带噪声不高,可以预先设定辐射方向图。 澳大利亚认为等离子体天线可应用于雷达系统、电子对抗、军用通信、舰载通信、 移动通信及计算机局域网等。
产生等离子体需要分子原子作为电离对象,这给在真空中飞行的卫星和战略导弹利用等 离子体隐身造成了困难。 飞行器在较低高度飞行时等离子体隐身效果较差,这是由于高度低、空气密度大,其复 合速率大所造成的。 飞行器所用的等离子体在吸收对方雷达波的同时,对其本身的通信、导航、雷达和敌我 识别信号的传输都能造成衰减,甚至中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发展摘要:主要介绍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阐述了其发展过程及具体应用环境条件,分析了国际上各种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装备的技术特点和不足,同时也探讨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关键词:等离子体隐身技术雷达探测密度频率多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各种精确的雷达探测技术以及精确制导技术大量地应用于武器系统中,使得各种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率比以前提高了1~2个数量级,这给传统的作战武器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要提高武器系统的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就必须采用隐身技术。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隐身概念,其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科学家就注意到:人造卫星的电磁散射特性与普通的金属球不一样,而形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就是卫星飞行时在其周围形成了等离子体层。

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等离子体天线的面世,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才应用于实用阶段。

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 俄罗斯在等离子体隐身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最近正研究的第三代等离子体隐身系统,在4~14GHz频率范围内可以使米格飞机的雷达截面积( RCS)值减少到原来的1%。

这与美国F-117隐形战斗机和B-2隐形轰炸机在雷达上反映出的效果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它没有刻意地去改变飞机的气动性能,因此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正是由于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具有吸波频带宽、效率高、使用简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特别是应用于飞行器隐身时无需改变飞行器的外形,解决了隐身措施与气动性能的矛盾,日益受到国内外国防决策机构和军事专家的关注。

1.等离子体及其隐身机理1.1等离子体概念等离子体一般是指尺度大于德拜(De-bye,电偶极矩单位)长度的宏观中性电离气体,其运动主要受电磁力的支配,并表现出显著的集体行为。

当任何不带电的普通气体在受到外界的高能激励作用(如对气体加高能粒子轰击、激光照射、气体放电,热致电离等方法)后,部分原子中的电子脱离原子核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原子因失去电子而成为带正电的离子,这样原来中性气体就因电离而转变成由大量自由电子、正电离子和部分中性原子组成的宏观仍呈电中性的电离气体,这类气体称为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被认为是继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之外的第四态物质,其运动主要受电磁力的支配。

尽管等离子体在整体上呈电中性.却其有了很好的导电性,普通气体中如有0.1%的气体被电离.这种气体就具有很好的等离子体特性,如果电离气体增加到l%,这样的等离子体便成为导电率很大的理想导电体。

一般情况下等离子体按其热容量大小可分为高温等离子体、热等离子体和低温等离子体。

1.2等离子体隐身原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指利用电磁波与等离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反射、折射、吸收、变频等特性,将电磁波能量衰减,改变电磁波的传播相角乃至使电磁波产生绕射从而回避探测系统的一种技术。

其中等离子体频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等离子体频率指等离子体中电子的集体振荡频率,频率的高低代表了等离子体对电中性破坏反应的快慢,它是等离子体的重要特征。

若等离子体频率大于入射电磁波频率,则电磁波不会进入等离子体.此时,等离子体反射电磁波,外来电磁波仅进入均匀等离子体约2mm,其能量的86%就被反射掉了。

但是当等离子体频率小于入射电磁波频率时,电磁波就不会被等离于体截止,而能够进入等离子体并在其中传播,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能量传给等离子体中的带电粒子,被带电粒子吸收,而自身能量逐渐衰减。

等离子体之内电子密度越大,振荡频率越高,和离子、中性粒子碰撞的频率就高.对雷达波的吸收就越大。

同时雷达波在等离子体中传播时.由于在等离子体中有大量的中性粒子,所以还存在着介电损耗。

此外,等离子体在雷达波交变电场的作用下会产生极化现象,在极化过程中,电荷来回反复越过势垒,消耗电场的能量.表现为电导损耗,松弛极化损耗和谐振损耗等。

另外,由于等离子体发生器喷射到飞机外围空间的等离子体是非均衡等离子体,处于非热动力平衡状态,经过一定时间离子间的碰撞才达到趋向密度均匀和温度均匀的热力学平衡状态。

最常见的有两种即折射隐身和吸收隐身。

第一,折射隐身。

通过非均匀等离子体对入射电磁波的折射使电磁波传播轨迹发生弯曲,减小目标被雷达波照射的面积,同时使雷达回波偏离敌方雷达的接收方向,从而使目标难以被敌方雷达发现,达到隐身的目的。

不均匀非磁化等离子体中电磁波的传播主要取决于等离子体的折射率,考虑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传播时可以忽略等离子体间碰撞,此时由于等离子体的折射率与等离子体自由电子密度有关,适当设计隐身等离子体密度分布,使入射到等离子体内部的雷达电磁波向外发生弯曲,减小目标在雷达波下的投影面积,同时使雷达回波偏离敌方雷达的接收方向,即可实现对雷达波的折射隐身。

第二,吸收隐身。

对入射到等离子体内部的电磁波,等离子体能通过碰撞吸收其大部分的能量。

非磁化等离子体具有“高通滤波器”的性质,大于等离子体频率为通带,小于等离子体频率为阻带。

当雷达频率低于等离子体频率时,非磁化等离子体的折射率出现虚部,电磁波在传播方向上按指数衰减,沿传播方向的平均传输功率为零,即电磁波不能在等离子体中传播,电磁波将被等离子体反射。

此时,等离子体能以电磁波反射体的形式对雷达进行电子干扰。

此外,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在漂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形式的碰撞,当频率大于等离子体频率的电磁波入射到等离子体内部时,等离子体通过碰撞吸收大部分入射波的能量。

其作用机理是:电磁波的电场对自由电子做功,把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而自身能量被衰减,电子通过与其他粒子的有效碰撞,把能量转化为无规则运动的能量,并按自由度均分。

2.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发展由于等离子体隐身技术通常具有如:(1)吸波频带宽、吸收率高、隐身效果好.使用简便、使用时间长、价格极其便宜;(2)由于等离子体是宏观呈电中性的优良导体,极易用电磁的办法加以控制.只要控制得当.还可以扰乱敌方雷达波的编码,使敌方雷达系统测出错误的飞行器位置和速度数据以实现隐身;(3)无需改变飞机等装备气动外形设计,由于没有吸波材料和涂层,维护费用大大降低;(4)俄罗斯的实验证明,利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不但不会影响飞行器的飞行性能.还可以减少30%以上的飞行阻力等一系列优点,所以可以说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隐身技术研究新的思路。

由于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军事上广泛的应用前景,自从提出以来一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着极大的关注。

各国均投入了巨大的研究力量,取得了很多进展。

在军事应用上,隐身等离子体产生并维持足够大的密度、范围和时间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该问题对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能否成功应用到军事目标上有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等离子体产生的方法主要有热致电离法、放射性同位素照射法、气体放电法、强激光、高功率微波照射法等。

目前,得到实际应用的产生隐身等离子体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产生等离子体,即通过电源以高频、高压的形式产生气体放电,将气体电离形成等离子体。

例如,美国休斯(Hughs)实验室和俄罗斯克尔德什(Keldysh)研究中心进行的等离子体隐身试验均采用了该方法。

另一种是在目标特定部位(如强散射区)涂一层放射性核素,其在衰变的过程中放出的射线(如α、β和γ射线)都具有很高的能量,它们在穿过气体的过程中,通过轰击气体分子使其电离,产生大量的电子和离子从而形成等离子体。

但是与前者相比,后者比较昂贵且维护困难。

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产生等离子体,常采用工业上比较成熟的产生等离子体的方法。

常见的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有:辉光放电,电晕放电等侧。

而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等离子体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有:电离气体的种类(哪种气体较易电离,并能维持足够的等离子体密度和较长的时间),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哪种核素有合适的半衰期,其射线要有较高的能量),安全防护问题等。

放射性核素在其衰变过程中,能自发地发出一种或几种射线。

作为等离子体隐身使用的放射性核素,必须要有合适的半衰期,半衰期太长,则放射性太弱,不能产生足够的等离子体密度。

半衰期太短,则放射性很强,维持的时间太短,容易使产生的等离子体自由电子密度大于临界值。

使入射雷达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临界密度处被反射。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产生的放射性的种类和能量均不一样,因而电离效果差别也很大。

α射线是由高能α粒子组成,一般它们在标准状态下的射线较短(约几个厘米),但能量也较高(几兆电子伏特)因此易于产生高密度等离子体。

β射线是由高能电子组成,由于质量比α粒子小得多,能量一般小于1Mev,射程也较长(约几米),产生的等离子体电子密度较低,范围也较大。

γ射线的能量大致与刀射线相当,但射程要长得多(一般比β射线大两个数量级),不能产生等离子体。

目前,选择衰变时放出α射线的的同位素较多。

对气体的选择,目前,选择惰性气体、氢气、氮气、空气的较多。

3.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众所周知,等离子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强烈地衰减电磁波。

这种现象早在弹道导弹和返回式卫星及飞船重返大气层时总是出现通讯中断的现象中就被观察到。

早在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科学家就注意到:人造卫星的电磁散射特性与普通的金属球不一样。

其原因是卫星飞行时形成的等离子体层。

1962年,swamerl首次发表了关于被等离子体覆盖的导体目标RCS的研究文章。

在上个世纪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都进行过多次高空核爆炸试验,试验的结果证明,在高空中进行大当量(百位吨级)核爆炸,就能在高空中形成数百公里的等离子体区,使雷达电磁波不能通过,该现象称为雷达黑障。

在雷达黑障的掩护下,大量的后续导弹可以轻松地避开敌方的监测雷达。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国和俄罗斯就开展一系列的关于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可行性的研究。

1988年,美国的国防报告显示美国空军己开展大气压力下等离子体对电磁波吸收特性的研究。

1992年,美国休斯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表明,应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可使一个直径7cm、高18cm的陶瓷罩内(充满气体发电产生的等离子体)的微波反射器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在4~14GHz范围内降低20~25dB。

该试验也证明了电磁波进入等离子体球时所造成的衰减高达100dB。

1996年的美国国防报告显示,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研究已由非磁化等离子体深入到磁化等离子体。

1998年,美国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正式进入实用阶段,美国海军委托田纳西大学(univ.ofTennessee)等研究单位成功开发出了等离子体隐身天线。

该系统的天线单元是一个U形等离子体放电管。

当放电管通电时就成为导体,能发射和接受无线电信号。

当放电管断开电源时就成为绝缘体,使敌方的雷达不能发现。

据报道,近几年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俄罗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研究领先于美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