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陈鹤琴教学实践情况(3篇)

陈鹤琴教学实践情况(3篇)

第1篇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儿童教育之父”。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我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陈鹤琴的教学实践情况出发,分析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成果等方面。

一、陈鹤琴的教育理念1. 儿童为中心陈鹤琴认为,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兴趣和需要。

他主张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儿童在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2. 生活即教育陈鹤琴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实践来培养儿童的品德、知识和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

3. 整体发展陈鹤琴强调儿童的整体发展,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身心、智力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他主张教育要全面培养儿童的素质,使儿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陈鹤琴的教学方法1. 活动教学法陈鹤琴主张通过活动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他认为,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他在教学中注重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探索、实践。

2. 体验式教学陈鹤琴强调体验式教学,认为儿童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化经验。

他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儿童参与实践活动,使儿童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3. 个性化教学陈鹤琴主张根据儿童的个性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因材施教。

三、陈鹤琴的课程设置1. 生活课程陈鹤琴认为,生活是儿童学习的源泉。

因此,他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生活课程,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

2. 社会课程陈鹤琴强调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儿童应该了解社会、热爱社会。

因此,他在课程设置中设置了社会课程,让儿童了解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3. 美术课程陈鹤琴认为,美术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陈鹤琴的早期教育思想

浅析陈鹤琴的早期教育思想

浅析陈鹤琴的早期教育思想前言陈鹤琴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她在教育界的影响力深远。

在其早期教育生涯中,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教育思想。

本文将从陈鹤琴的教育背景、教育思想等方面对其早期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

陈鹤琴的教育背景陈鹤琴出生于1941年,原籍山东省,早年在基层任教。

1959年,她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训练。

1963年,她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开始接受高等教育。

在此期间,陈鹤琴广泛涉猎西方经典教育著作,并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

这些理论知识深深影响了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中心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她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她的教育实践中,注重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强调人文关怀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中,也强调了人文关怀。

她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梦想。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感受到被尊重,获得自信和成长。

实行个别化教育另外一个特点是个别化教育。

陈鹤琴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她将教育看作是艺术,要求教师细致入微地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并根据这些特征设计教育过程。

总结陈鹤琴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位巨匠,她的早期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教育实践。

她的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文关怀和实行个别化教育的教育方法、教育信仰和教育精神,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1886-1979),字树翁,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教育家、国学学者。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她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个体的人格修养,强调以德育人,提倡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她的教育思想中,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走向现代之路的开始。

本文将从陈鹤琴的生平、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陈鹤琴的生平陈鹤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境殷实,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自幼喜爱学习,擅长诗文,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1919年,陈鹤琴在上海创办了私立南洋女子学校,并担任校长。

她在南洋女子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开始了她的教育改革之路。

她主张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提倡德智体群四育并重。

她积极倡导女子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教育应当与男子教育同等重要。

陈鹤琴的教育事业并不仅限于南洋女子学校,她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创办了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7年南京淪陷,她随学校迁至重庆,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1949年,她来到台湾,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并在教育领域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文章和著作。

1979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3岁。

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主张教育要以道德为首,倡导以德育人。

她认为,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才是教育的核心目标,而道德修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她提出“义理教育”的理念,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在学业和工作中都能秉持正确的道德标准。

在她看来,只有人格端正的人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人格修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除了德育之外,陈鹤琴还提出了“智育、体育、群育”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体魄和社交能力。

她主张提倡全面素质教育,倡导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

她主张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推崇体育锻炼,使学生在学业之余,能够融入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陈鹤琴教育思想》课件

《陈鹤琴教育思想》课件

04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影响 与评价
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
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强调儿童为本、实践为方法,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 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促进了儿童教育的发展
陈鹤琴强调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中国儿童教 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为中国现代教育注入 了活力。
对世界教育的影响与贡献
1
为世界儿童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成果,为世界儿童教育 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丰富了世界教育理论体系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不仅具有中国特色,也具有 普遍意义,丰富了世界教育理论体系。
地完善与发展。
03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为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以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05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当代 价值
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
重视游戏的作用
陈鹤琴认为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和创造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强调实践与体验
陈鹤琴提倡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让幼儿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通过 观察、操作、实验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03
陈鹤琴的教育实践
儿童心理的研究与实践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01
陈鹤琴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
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儿童心理发展影响因素
02
陈鹤琴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
和个体经验等。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范文四篇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范文四篇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范文四篇第一篇: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 20世纪初,中国还是一个有着专制传统和80%文盲的国家,千百年来,孩子一直被看做是家庭的附属品,大人们无知却专制地看管着他们,没有尊重和平等。

这时,一位教育家站了起来,愤然地说:孩子的价值有时还不如一只羊、一头牛。

人们对养孩子的方法始终抱着事前无准备,事后不研究的态度。

这位站在时代前沿的儿童教育家就是陈鹤琴,他针对民国时期的死教育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并以鼓楼幼稚园为实验基地,进行了有益尝试,他的思想和实践对现今幼儿教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迪。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重视儿童的不成熟的力量陈鹤琴的活教育区别于封建、僵化、陈旧的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便是在教育的中心与主体儿童的身上。

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儿童观对于儿童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陈鹤琴眼中无论是在外表上将孩子打扮成大人的模样还是在行动上去模仿大人的举止,这样都是旧式家庭愚昧的做法。

正是因为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儿童,中国才多是少年老成的小孩子。

他说:在培养儿童这件事情上,最紧急的就是我们要正确看待儿童,将他们看作儿童对待。

卢梭也曾有过类似的观点:大自然期望孩子们在年少的时候,只长成孩童的样子。

所谓的儿童的样子,即非成人,即按照他们孩童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有特征生长。

陈鹤琴把儿童样子的标准归纳为一种未成熟的力量,他要求人们去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这种不成熟,要去相信儿童具有主动性,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然而,当前的幼儿教育存在着儿童成人化的现象,即儿童与成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具体表现为:穿着成人化、心理早熟等。

现今儿童听话乖巧的表象下是他们真实的活泼好动的本真。

我们不难发现在幼儿园的课堂中,不乏看起来乖巧的学生,他们两手重叠,背脊挺值地端坐在课桌前,俨然一副懂事的样子,像一个稚气消逝的成熟的儿童。

我们在欣慰这看似和谐的画面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这真的是儿童应该有的样子吗?这与陈鹤琴所描述的旧教育中少年老成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如出一辙。

浅析陈鹤琴的早期教育思想

浅析陈鹤琴的早期教育思想

浅析陈鹤琴的早期教育思想【摘要】陈鹤琴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其早期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对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和研究价值进行介绍,探讨了其教育思想的来源、对早期教育的重视、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和教育成果。

陈鹤琴提倡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并积极倡导家校合作和尊重儿童个性。

其教育思想启示着我们应当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独特性,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未来的研究应当深入挖掘陈鹤琴的教育实践经验,探讨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陈鹤琴的早期教育思想将继续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教育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陈鹤琴、早期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研究价值、教育思想来源、早期教育重视、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教育成果、启示、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陈鹤琴的教育理念陈鹤琴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对儿童个体发展的重视和关注上。

她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该受到尊重和关爱。

她强调儿童在早期教育阶段应该得到良好的启蒙和培养,以便他们在将来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

陈鹤琴认为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合作,共同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努力。

她强调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庭应该是儿童成长的温暖港湾和支持系统。

陈鹤琴倡导教育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索。

她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儿童的整体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的未来公民。

1.2 研究价值陈鹤琴的早期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陈鹤琴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早期教育的发展历程。

研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来源和对早期教育的重视,有助于揭示其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理论基础。

通过分析陈鹤琴的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和教育成果,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启示,以指导当代早期教育工作者的实践。

总结陈鹤琴的早期教育思想启示,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助于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发展,推动早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持续创新和进步。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浅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被誉为“中国儿童教育之母”,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儿童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融合了中西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人文精神,强调以爱心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本文将从陈鹤琴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理解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她对教育的根本观念和价值观的阐述上。

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智力、体魄、情感、意志、品德等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陈鹤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她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传授知识的陈鹤琴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她倡导以爱心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陈鹤琴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她主张教育应该是一种人格的塑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精神。

在教育方法方面,陈鹤琴提出了“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感觉统合”等教育方法。

陈鹤琴主张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她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兴趣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知识。

陈鹤琴倡导启发式教学,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问题。

陈鹤琴强调感觉统合的教学方法,她认为,学生的感知体验是对外界事物的直接认识,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通过这些教育方法,陈鹤琴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知识,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强调以爱心教育、关注全面发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她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强调体验式教学。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是一种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法。

他倡导我们把知识从书本上带到现实生活中,重视实践性学习,以此来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他看来,实践乃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本质。

首先,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使学生尽快掌握一门技能,从而替代无效的传统纸上学习。

例如,他提出“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将文字转换为行动”,强调学生应该学习知识,同时把它们付诸实践。

其次,他主张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通过教育,孩子们可以不断探索然后更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在各个领域的技能,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探索真理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勇于创新、勇于发现。

此外,他强调要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性作用。

他主张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向他人传授知识,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提升社会的整体水平。

他提出的“眼镜做法”,把一种特定的技能作为眼镜放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从原始层面上学习,而不仅仅是浅尝辄止,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阐明了教育应该重视实践性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性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 艺术教育 绘画
• 凡属人种都有图画之贡献,凡属儿童都有 绘画之兴趣。绘画是言语的先导,表示美 感之良器
• 小孩子应有画图的机会”、“小孩子应有 看图画的机会”、“小孩子应有剪图的机 会”、“小孩子应有着色的机会”
做教师的应该鼓励儿童创作,以发展他的创造性,发挥他 的艺术天才
他的艺术教育主张要启发儿童绘画的兴趣与动机,主张儿 童的自由画,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反对传统死板的“依 样画葫芦”的指定、模仿教法。同时,他又主张对儿童作 必要的指导,使儿童能逐渐掌握正确的表现技能,不断进 步。
五方面要求。 1·健全身体 2·建设能力 3·创造能力 4·合作能力 5·服务能力
“活教育”的课程论
•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 “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
• “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 “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 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得经验和知 识。
• 主张知识从自然和社会中直接获得。 • 但并不绝对强调经验,决然否认书本。 • “五指活动”的设想。
活教育的教学论
•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 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 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活教育的教学论
• 体现出鲜明的特点: • (1)“做”为基础,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
中的主体性。 • (2)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
(4)“活教育”实验形成的幼儿教育体系。 (5)1927年,陈鹤琴发表《我们的主张》,被称为“中国化幼稚园
教育的的宣言书”。
(6)1940年,在江西泰和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这 是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三年后改为国立,并添设专修科。
儿童不是“小人”——陈鹤琴的儿 童观
传统儿童观的谬误
陈鹤琴说,“常人对于儿童的观点之谬 误,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 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 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 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 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们游戏?为什 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成人一样?”
• 在对儿童的看法上,他提出,要使儿童教 育科学化,首先要正确了解儿童,正确对 待和教育儿童。他的儿童观建立在爱的基 础之上,这表现在对儿童的理解、信任和 尊重,充分体现了民主化的教育思想。他 认为,儿童是有生命力和生长力的,富有 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都可以成才; 儿童应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幸福。他把 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作为 弃1日立新、改革教育的突破口。可以看出, 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是建立在对儿童的 爱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这也是我们今
➢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 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幼儿期是身 体和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必须掌 握其特点、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 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
家庭教育
• 他把《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所提的“四心” 发展为七个方面,认为儿童好游戏、好模 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 欢合群、喜欢称赞,以十分通俗化的语言 向父母们揭示了孩子的天性,并要求家长 “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 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 定没有成效可言的。”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生平
陈鹤琴的重要地位及其成就
(1)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 (2)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形成了系
统的·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 (3)提出“活教育”主张,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有全国影
响的“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实验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
他主张“一要自已画”
他又说“二是要指导的。图画要自已画的,但是必须指导。 怎样指导法,他提出一种是示范法,由教师画给儿童看, 再叫儿童自已画,一种是校正法,看什么地方画错了,最 好让儿童互相批评,互相校正 。
音乐教育
• 音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活 动
• 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 音乐就是要为儿童谋福利,为民族争荣光 • 为儿童谋福利就是要利用音乐乐中表现真实的自己,并培养他们的创 造性
• 陈鹤琴认为,不只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还应培养孩子勇敢的心理。 他常对一鸣,一飞说:“堂堂男子汉,一身都是胆。”而在培养孩子 勇敢的心理方面,他十分讲究教育的艺术,使孩子从胆小变得胆大。 一鸣三四岁的时候,每逢炎热的夏天,乌云密布、雷电交加都使他有 点儿害怕。这时,爸爸就带他到房间外的露台上,用手指着乌黑的云 层对他说:“那一片乌云多么像一只狗呀,看得出么,前头是狗的脑 袋,后头是狗的尾巴。”又指着闪电说:“这闪电像一条白带,雪亮 的,多好看!”一鸣被逗乐了,他也伸着小手,对天空指指点点,从此 有一次,陈鹤琴带一鸣到草地上玩耍。父 子俩一道兴致勃勃观赏花草,识别昆虫。突然,一只大癞蛤蟆跳了出 来,跳到了一鸣的跟前。一鸣从未见过这么大的癞蛤蟆,害怕得双脚 往后挪动。爸爸说:“一鸣,别怕。你看爸爸来逗它。”说着,爸爸 从地上拾起一根细枝条,轻轻地去揿压那只癞蛤蟆,说:“癞蛤蟆兄 弟,你好吗?你也来同我们一道游戏吧!”一鸣看见爸爸与它“对话”, 感到新鲜有趣,便从爸爸手里接过细枝条,也去揿压把只癞蛤蟆。小 一鸣原来恐惧的心理消除了。
儿童心理之研究
➢他首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这在当 时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使人们对儿童的认 识第一次有了科学的依据
➢他最初将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为“四心”, 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这 些心理特征的描述与传统社会对儿童的心 理预期是颇为冲突的,而陈鹤琴将这些特 征详加描述并提出了怎样教育儿童的方法。
活教育
关于活教育的三个方面
• “活教育”的目的论 • “活教育”的课程论 • “活教育”的教学论
“活教育”的目的论
• 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 (1)“做人”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 • (2)“做中国人”深一层目的,体现了“活教育”目的
的民族特征。 • (3)“做现代中国人”体现时代精神,更为具体,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