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埋藏史及热史分析——以普光2井为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热史模拟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科研热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震旦系-下古生界 长兴-飞仙关组 银-额盆地 裂变径迹热史 能源地质 结晶方位 窑山组 生烃 热演化 热模拟 热史模拟 热史 烃源岩 海拉尔盆地 流体包裹体 沉积 查干凹陷 时空分异 新生代 成熟度史 形成时代 川东北 峨眉山地幔柱 实验装置体系 实验样品 宁夏固原炭山 天山 埋藏增温时间 地温梯度 固体沥青 四川盆地 古地温 原油裂解生气 剥露速率 充注期次 介质条件
推荐指数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11年 科研热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雅鲁藏布大峡谷 贝尔凹陷 裂变径迹 莱州湾凹陷 盆地模拟 生烃历史 热演化史 热史演化 烃源岩 海拉尔盆地 气候 构造隆升 川东南 地温梯度 中新生代 40ar/39ar测年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科研热词 隆升剥蚀 阿尔泰山南缘 镜质体反射率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紫金山侵入岩 磷灰石裂变径迹 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 石油地质 盆山耦合 白垩纪-新生代 甲烷 热史重建 热史 水公河向斜 构造热年代学 构造抬升 普光气藏 抬升冷却过程 成熟史 当阳复向斜 大别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埋藏史 地形 古高度 古地形恢复 南天山 化学反应动力学 低温年代学 中扬子地区 上二叠统 (u-th)/he年龄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油藏形成过程分析——以古峰庄—麻黄山地区为例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油藏形成过程分析——以古峰庄—麻黄山地区为例屈雪峰;温德顺;张龙;崔争锋;张瀚丹;马静【摘要】Oil reservoirs in Chang 6 and Chang 8 members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Gufengzhuang-Mahuangshan area of Ordos Basin are typical ultra-low permeability prehensive analysis of homogenous temperatures of fluid inclusions and geothermal and burial history shows that oil accumulation of Chang 6 and Chang 8 members happened in early Cretaceous.During the oil accumulation petroleum generating from Chang 7 source rock only charged into Chang 8 reservoir at the early stage,then charged up and down into Chang 6 and Chang 8 at the middle stage,and only filled into Chang 6 reservoir at the late stage.The difference of accumulation process was controll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and reservoir,and the peak time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and the reservoir tightness prior to the accumulation.%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麻黄山地区长6、长8超低渗透油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沉积埋藏史—热史综合分析表明,古峰庄—麻黄山地区长6、长8油藏为一期成藏,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成藏过程中,长7油源成藏早期向长8单向充注,成藏中期向长6、长8双向充注,成藏后期则向长6单向充注.成藏过程的这种动态变化主要由源储距离及其垂向组合关系、油源岩生烃高峰、储层边致密边成藏等成藏要素联合作用控制.【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7(035)002【总页数】10页(P383-392)【关键词】成藏过程;超低渗透油藏;延长组;古峰庄—麻黄山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作者】屈雪峰;温德顺;张龙;崔争锋;张瀚丹;马静【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71001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71001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田开发处,西安71001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采油厂,甘肃庆城745100;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71001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7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低渗透砂岩油藏是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的主要对象。
应用EASY%Ro法模拟柴达木盆地西部烃源岩成熟史

应用EASY%Ro法模拟柴达木盆地西部烃源岩成熟史郭泽清;钟建华;刘卫红;杨树锋;陈汉林【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04(022)001【摘要】在系统介绍EASY%Ro法的基础上,以油14井为实例说明了应用该方法计算成熟史的过程,然后对柴达木盆地西部31口重点探井中的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史进行了模拟.在平面上作出了下干柴沟组下段(E31)至上油砂山组(N22)5套烃源岩的成熟度等值线图,并针对这些图件详细论述了各组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史.对该区油气成藏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一定意义.【总页数】7页(P154-160)【作者】郭泽清;钟建华;刘卫红;杨树锋;陈汉林【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华东)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石油大学(华东)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石油大学,华东,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杭州,320027;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杭州,32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3【相关文献】1.柴达木盆地北缘和西部主力烃源岩的生烃史 [J], 林腊梅;金强2.辽西地区埋藏史及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史的数值模拟 [J], 代宗仰;蔡小聪;黄蕾;饶华文3.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史 [J], 王利;李宗星;刘成林;彭博;胡俊杰;彭新发;刘乐4.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模拟 [J], 张松航;梁宏斌;唐书恒;钱铮;赵俊斌5.敏感性分析在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中的应用——以川东北地区普光5井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为例 [J], 饶松;唐晓音;朱传庆;胡圣标;汪集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寻勘探之“春”——普光气田分3井获商业发现纪实

然而,十年跋 涉,“浮 云”散 尽 ,勘探 工作 者脚 下 的道 路 变 得更 加 清 晰。2015年 年底 ,中原 勘 探 人踏上 了四川盆 地野 外露头踏 勘 的征程 。
斜 坡点礁 、台缘礁 、台内礁 、礁 后滩 、鲕粒 滩 、 鲕粒 砾 屑滩 … 一每发 现一 种礁 滩 体 ,勘 探 人 员对 这 两 大 层 系的 坚信 就 又增 长 了一分。在长达 四年 的露 头踏勘 中,他 们的足迹 遍布川东北 、川西北 、 峨眉 山等地 区 ,取 得岩石 样 品508块 ,分析化 验 岩 一 ̄1835块 次,获得 了二叠 系长兴组 礁滩纵 向分期 、 平面 分 带,飞 仙关 组 发育 三 种 滩 相储 层 的重 要 认 识 进展 。
2005年 ,中石化集 团公司党 组 把 开 发建 设 普 光 气 田的 任务交 给了中原油 田。中原石油 人砥砺 奋 进 ,快 速 建 成了年 产能 106亿 立方 米的高 含硫大 气
田 。
“随着投 产时 间延长 ,我 们发现 ,开发需 求 和
62 。川 乖¨化 。: 。。 ·。
20l6年 l0月,中石化 中原 油 田在 四 川盆 地 分 资源 潜 力不 配 套的 矛盾 愈 发 突出 ,我 们 必须 接 过
水 岭 构造 上部 署 了预探 定 向井 分 3井。2018年3月 前 人 ‘衣钵 ’,在 普光 探 区开展 ‘深 耕细 作 ’。”中石
21日,分 3井喜 获商 业气 流 ,试气作业 分 别采用 6毫 化中原油 田油 气勘探 管 理部主任 李令喜说 。
上 世 纪50年 代,新 中国 最早 的一 批 勘探 工作 者 来到这一 地 区,开始了长达 40年 的地 质调 查 、构 造 预 探 ,却 米获 重 大 发 现 ,勘 探 工作 更 是在 上 世 纪 90年 代陷 入了长达 十年 的 沉 寂 期。新 世 纪中石 化 接 过 前 人的 接 力棒 ,部 署实 施 的普 光 l井 获 重 大勘 探 发现 ,当时四川盆地埋 藏 最深 、储 层最厚 、 丰度 最 高 、规 模 最 大 的 气 田— — 普 光 气 田 “横 空 出世 ”。
普光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气层分布特征

普光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气层分布特征摘要:为明确普光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成藏有利因素,优选出了孔饱交会法和正态分布法作为陆相浅层的气层识别方法。
综合分析气层电性特征,侏罗系沙溪庙组气层分布特征,储层岩性物性特征。
通过研究,运用优选的识别方法解释了工区内单井5口,识别气层106m/8层。
本区沙溪庙气层发育在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分流河道砂岩中,层间断层对油气起疏导作用,通天断层对油气起逸散作用。
纵向上沙溪庙组气层主要分布于1号(下沙溪庙组中部)、2号(嘉祥寨砂岩)两套厚层砂岩中,横向上分布范围广,双石庙构造是沙溪庙组气层发育有利区。
关键词:气层识别;气层分布特征;河道砂岩;普光工区2000年以来,普光地区主要以海相勘探为主,陆相勘探程度低。
至目前为止,有多口探井钻遇陆相地层,在浅层陆相均钻遇良好油气显示。
普光探区陆相勘探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陆相储层的天然气不含硫化氢,探井钻探、试采,以及后期生产的风险和成本都大大低于海相储层。
随着四川盆地陆相勘探不断取得新发现,认识也不断深入,需要重新审视普光陆相勘探,侏罗系沙溪庙组层系极有可能成为普光气田长期稳步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层系。
1普光地区沙溪庙组地层特征沙溪庙组由下而上分为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下沙溪庙组岩性为紫色、棕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环境。
顶部可见灰黑、深灰色页岩,即区域上称的“叶肢介页岩”,代表了下沙溪庙组沉积末期全盆地的最大湖泛面,可作为上、下沙溪庙组地层的分界。
底部发育一套厚砂岩,偶含砾或泥砾,即俗称的“关口砂岩”,部分井段见良好的油气显示。
上沙溪庙组岩性为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色块状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
在上沙溪庙组底部普遍发育一套厚砂岩即“嘉祥寨砂岩”。
上沙溪庙组沉积时,湖盆周围古陆稳定上升,物源充足,沉降速率快,沉积厚度巨大。
但是由于喜山运动的影响,本区大面积抬升,蓬莱镇组~沙溪庙组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局部地区上沙溪庙组剥蚀殆尽。
普光地区嘉二段构造裂缝形成机理及预测

普光地区嘉二段构造裂缝形成机理及预测祖克威;曾大乾;程秀申;卓色强;李松峰【摘要】为了较为准确地预测碳酸盐岩中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以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为例,利用野外露头剖面,岩心和薄片资料,对其裂缝发育特征开展研究;结合声发射和裂缝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对研究区裂缝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应力场数值模拟,对不同期次的裂缝进行预测.分析认为,构造裂缝主要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早期的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的北东—南西向挤压作用;普光地区嘉二段剪破裂的发育程度大于张破裂,构造裂缝主要发育在断裂带附近、清溪场构造中西部地区、普光构造主体、大湾—毛坝构造北部、分水岭构造北部和铁山构造带.数值模拟计算的破裂率和单井裂缝发育强度较为一致,相关系数较高.%In order to accurately predict structural fracture development in carbonate reservoirs,taking the second member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Puguang area for example,the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by using field outcrop,core and thin section data;analyzes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fractures in the study area by combining with the test results of acoustic emission and inclusion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in the fractures.Based on which,fractures of different periods are predicted through stress field numerical simulation.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tructural fractures were mostly formed under the NW-SE trending compression during the late Yanshan movement and the early Himalaya movement,and under the NE-SW trending compression during the late Himalaya movement.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shear fractur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ensionfracture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Puguang area.The structural fracture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areas near fault zones,in the middle-western areas of Qingyangxi structure,in the main body of Puguang structure,in the northern parts of Dawan-Maoba and Fenshuiling structures and in the Tieshan structural belt.The rupture rate obtained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intensity have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a relatively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7(038)004【总页数】7页(P407-413)【关键词】普光地区;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构造裂缝;应力场模拟;裂缝预测【作者】祖克威;曾大乾;程秀申;卓色强;李松峰【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郑州450018;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郑州450018;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郑州450018;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郑州4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21裂缝作为地壳浅层岩石中分布最广的小尺度脆性破裂构造,是关系到碳酸盐岩油气藏稳产和高产的重要因素。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四段物源及沉积体系特征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四段物源及沉积体系特征周霞;王威;杜红权;王涛【摘要】综合运用古水流法、岩矿分析法及重矿物法3类物源分析方法对川东北地区须四段沉积期的物源方向进行分析,恢复了各物源区母岩性质.通过对研究区及周缘露头须四段古水流方向、砂岩类型、岩屑类型及含量变化、重矿物组合和重矿物ZTR指数等资料的研究表明,须四段沉积期川东北地区各个区块具有不同的物源方向:元坝西部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龙门山造山带,母岩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次为硅质岩,少量低级变质岩;通南巴地区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米仓山-北大巴山造山带,母岩类型主要为沉积岩,次为火山岩,少量的低-中高级变质岩;元坝东部沉积物可能来自大巴山东缘,母岩类型主要为沉积岩,次为低级变质岩,以富含长石为特征;元坝中部呈混合物源的特征.根据物源分析、沉积环境、野外露头、岩心观察、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将须四段沉积期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大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和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河道砂体全区发育.【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5(036)004【总页数】7页(P443-449)【关键词】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四段;物源分析;辫状河三角洲【作者】周霞;王威;杜红权;王涛【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研究院,成都610041;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研究院,成都610041;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研究院,成都610041;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红山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2012年以来,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以下简称须四段)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多口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显示出良好的勘探潜力。
由于川东北地区须四段沉积时期构造活动频繁,多个造山带相互作用,具有多物源、物源变化明显的特点。
前人对龙门山造山带、东北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对研究区的影响范围及不同物源区的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并已取得初步成果,但尚不能完全满足勘探的需要,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大区域进行精细研究。
川东北元坝中部地区须家河组致密储层裂缝特征及成因探讨

川东北元坝中部地区须家河组致密储层裂缝特征及成因探讨李虎;范存辉;秦启荣;张玮;吴全鹤【摘要】川东北元坝中部地区须家河组致密气藏近年来取得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裂缝对天然气的运移、富集成藏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综合运用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包裹体分析以及声发射实验资料,对该区裂缝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研究区主要发育构造成因的低角度剪切缝和高角度剪切缝,具有裂缝延伸中等、宽度小、多闭合、密度较小、充填程度较低的特征,高角度缝和直立缝有效性最好;构造裂缝主要形成期次有三期.第一期为燕山运动晚期,受近SN向构造应力场挤压,形成了NW—SE和NE—SW两组平面"X"型共轭剪切裂缝和近SN向低角度剖面剪切缝,古地应力的最大有效主应力为18.8 MPa;第二期为喜马拉雅早—中期构造运动,在NE的挤压力作用下形成近SN向、近EW向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古地应力的最大有效主应力为27.9 MPa;第三期为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构造应力方向仍为NE,主要形成NW向剖面"X"型剪切缝,古地应力的最大有效主应力为38.6 MPa.%The tight gas reservoir in the central Yuanba area of Sichuan basin is one of the major breakthrough in oil and gas survey in recent years. The fractures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migration, enrichment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of the natural gas. Based on the outcrop,core,imaginglog,inclusion analysis and acoustic emission experiment data,we studiedthe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genesis of structural fractures in this area.The low-angle shear and high-angle shear fractures lead to the tectonic origin.The fractur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middle scale,minor width(sealed),high thickness,lower density and less filled de-gree.The high-angle and vertical fractures have better validity.It shows that there arethree fracture generations in central Yuanba area: the first stage fractures are formed in late-Yanshanian tectonic movement, NW—SE and NE—SE of plane "X" conjugate shear fractures and low section shear fractures are formed under the compression of SN tectonic stress.The maximum effective prin-cipal stress of the paleostructural stress is 18.8 MPa. The fractures in the second stage are formed in middle Himalaya tectonic movement,SN and EW of plane"X"conjugate shear fractures are formed under the compression of NE tectonic stress.The maxi-mum effective principal stress of the paleostructural stress is 27.9 MPa.The third stage are formed in late Himalaya tectonic move-ment.The structural stress direction is still NE,which mainly forms NW angle section shear fractures and the maximum effective principal stress of the paleostructural stress is 38.6 MPa.【期刊名称】《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年(卷),期】2018(008)002【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致密储层;裂缝特征;形成期次;成因模式;须家河组;元坝中部【作者】李虎;范存辉;秦启荣;张玮;吴全鹤【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裂缝(构造裂缝)是致密砂岩储层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其发育程度与油气井的高产、稳产关系密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s t r a c t : T h e t h e r m a l ma t u r i t y i n d e x( T T I )w a s a p p l i e d i n w e l l P u g u a n g 2 t o r e c o v e r t h e b u r i a l a n d t h e ma r l
Wu Q H B ,P e n g J i n n i n g
( 1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G e o l o g y , N o r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 X i " a n , S h a a n x i 7 1 0 0 6 9 , C h i n a ;
2 . S I NO P EC Ea s t hi C a n C o m p a n y, n g,J i a n g s u 2 1 0 0 1 1 ,C h i a ; n
3 . W u x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P e t r o l e u m eo G l o y, g S I N O P E C , W u x i , J i a n g s u 2 1 4 1 2 6 , C h i a) n
3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 有限公司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 无 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 江苏 无锡
2 1 4 1 2 6 )
摘要 : 基于前人研究资料 , 运用热成熟度指数法( 1 T r I ) , 以普光 2井为例 , 恢 复了川 I 东北地 区地热史 和地层 埋藏史 . 探讨 了研究 区
烃源岩的热演化和生排烃过程。研究认为 : 各 烃 源 层 的 成 熟 度 演 化 主要 定 型 于 白 垩 纪 末 期 , 下 寒 武 统 烃 源 岩 生 烃 期 局 限 在 晚 二 叠世一晚三叠世 ; 上 奥 陶 统 至 下 志 留 统 烃 源 岩 的 快 速 生 烃 期 为 中 三 叠 世 一 晚 三 叠 世 和 中侏 罗 世 : 二 叠 系 烃 源 岩 的 快 速 生 烃 期 为
晚三叠世和中侏罗世 。另外 , 各烃源岩都经历了至少 2次生烃高峰期 , 包括成熟期 的生 油( 液态烃 ) 高 峰期及高成熟 期的 尚未排 除的残 留液态烃进一步裂解生气高峰期。
关键词 : 热成熟度 ; 时~温指数 ; 埋藏史 ; 热史 ; 烃源岩 ; 普 光 2井 ; 川 东 北 中图 分 类 号 : T E l 2 2 . 1 文献标识码 : A
Bu r i a l a n d t he r ma l hi s t o r i e s o f no r t he a s t e r n Si c h ua n Ba s i n:
A c a s e s t ud y o f we l l Pu g u a n g 2
d o i : 1 0. 1 1 7 81 / 区 埋 藏 史 及 热 史 分 析
以普 光 2井 为 例
吴 群 。 彭金 宁。
( 1 . 西北大学 地质 系 , 西安 7 1 0 0 6 9; 2 . 中国 石 油 化 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华 东 分 公 司 , 南京 2 1 0 0 1 1 ;
hi s t o r i e s o f t h e n o r t h e a s t e r n S i c h ua n Ba s i n .I n t h i s wa y,t he t h e r ma l e v o l u t i o n o f s o u r c e r o c ks a n d t h e h y d r o c a r - bo n g e n e r a t i o n a n d mi g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e s i n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we r e d i s c us s e d.Th e ma t u it r y o f s o u r c e r o c ks e v o l v e d u n t i l t h e e n d o f Cr e t a c e o u s .So u r c e r o c k s i n t h e Lo we r Ca mbr ia n g a v e bi r t h t o h y d r o c a r b o n o n l y f r o m t h e La t e Pe r mi a n t o t he La t e Tr i a s s i c .S o u r c e r o c k s f r o m t h e Up p e r Or d o v i c i a n t o t h e Lo we r S i l u r i a n g a v e b i r t h t o h y d r o -
第3 5卷第 2期
2 0 1 3年 3月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6 1 1 2( 2 0 1 3 ) 0 2 - 0 1 3 3 - 0 6
石 油 察 劈
沾
届
VoI . 3 5. No. 2 Ma r ., 2 01 3
PET RoLE UM GEoLoGY & EXPE RI M 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