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肠息肉为肠癌早期症状
结肠癌6个早期信号,别怪没提醒你

结肠癌6个早期信号,别怪没提醒你景勇,男,生于1984年1月,副主任医师,本科学历,就职于渠县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在我们的生活中,健康始终是最重要的财富。
然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往往会让我们忽视一些身体发出的早期信号,其中之一就是结肠癌。
结肠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非常关键的,因此了解一些早期信号变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结肠癌的六个早期信号,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及时做好预防和检查。
一、便血1. 便血与结肠癌的关系便血通常是由于肠道黏膜出血或肿瘤破溃引起的,而结肠癌则是肠道黏膜发生恶性病变的结果。
因此,便血与结肠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当肠道黏膜发生恶性病变时,会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等,从而引起便血。
此外,当肿瘤逐渐长大并破溃时,也会导致便血。
因此,便血是结肠癌的早期信号之一。
1.结肠癌早期便血的特点(1)便血量较少:早期结肠癌导致的便血量通常较少,可能只是大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
(2)便血颜色较暗:早期结肠癌导致的便血颜色较暗,通常为暗红色或鲜红色。
(3)便血伴有黏液:早期结肠癌患者可能会出现便血伴有黏液的情况,这是因为肿瘤表面破溃后会有分泌物渗出。
二、腹痛腹痛是结肠癌的另一个常见症状,通常为腹部隐痛或胀痛,有时可能伴有腹泻或便秘。
腹痛可能是由于肿瘤压迫或浸润周围组织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肠道炎症或肠蠕动异常引起的。
1.位置和性质:结肠癌引起的腹痛通常出现在腹部右侧或左侧,表现为隐痛或胀痛,有时也可能出现剧痛。
2.伴随症状:除了腹痛,患者还可能伴有腹泻、便秘、便血、发热、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
3.持续时间:腹痛可能会持续数天或数周,也可能间歇性发作。
三、腹部肿块腹部肿块是结肠癌的另一个重要体征,通常是由肿瘤本身或肿瘤引起的肠梗阻、炎症反应等形成的。
在早期阶段,腹部肿块可能较小且质地较软,随着病情的发展,肿块逐渐增大并变得质地坚硬。
腹部肿块通常出现在腹部右侧或左侧,可以在皮下触及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
教您识清直肠息肉的真面目

教您识清直肠息肉的真面目*导读:直肠息肉一直被视为主要的癌前病变。
认清直肠息肉的真面目,对我们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所以,我们就跟着专家一起来认识一下直肠息肉吧!……直肠息肉一直被视为主要的癌前病变。
认清直肠息肉的真面目,对我们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所以,我们就跟着专家一起来认识一下直肠息肉吧!一般来说,直肠息肉没有什么临床的表现,多数都是在体检时才发现的。
如果息肉比较大,经常受到粪便摩擦,可使其粘膜糜烂,粪内有血液和粘液。
一般的常见症状为血色鲜红,血量不多,混有粘液,血多在粪便表面,若出血量大,或出血日久,可引起消瘦、贫血,息肉较大时,也可出现里急后重、便秘、肛门流出较多分泌物等症状。
这种病多可发生癌变,所以,在检查发现有该病时,一定要作病理组织活检,以明确其性质。
区分直肠息肉的性质,是手术治疗方案选择,以及患者预后好坏的重要保证。
那如何区分直肠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呢?大小:息肉增大或息肉较大的易恶变,息肉无明显增大的,则较少恶变。
外形:有分叶的息肉易恶变,光滑圆润的则少。
类型:有蒂的多是管状腺瘤,相对癌变率较低。
基底:息肉基底大,头小者极易恶变。
脆性:在检查时,以窥器或器械触及时极易出血者,多为恶性息肉。
反之则为良性。
溃疡:息肉一般情况下无溃疡,当恶变时,即可形成溃疡,特别是带蒂的息肉一般不会引起溃疡,一旦发生溃疡,则表明其有恶性改变。
活动性:坚实牢固、无蒂的息肉易恶变;而带蒂具有活动性的则恶变相对较低。
幼年性息肉其实是错构瘤性息肉,并不是真性肿瘤,多发生在婴儿、儿童患者的结肠及直肠,是小儿便血常见的原因。
这种息肉发生恶变的概率极小,但长期的慢性失血会给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儿童造成影响。
所以如果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大便出血,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尽快带孩子到有相关技术的医院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得了肠息肉一定会变肠癌吗 用不用治疗

得了肠息肉一定会变肠癌吗?需要治疗吗?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通常是指结肠或直肠内突出的黏膜小瘤。
人们往往对肠息肉和肠癌之间的关系存有一定的困惑,即得了肠息肉是否就一定会发展成肠癌,以及是否需要对肠息肉进行治疗。
肠息肉和肠癌的关系1. 肠息肉是肠癌的前驱病变:一般来说,肠息肉是形成结直肠癌的一个重要前驱病变。
研究显示,大多数结直肠癌患者早期都有肠息肉的情况。
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肠息肉能够有效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2. 肠息肉的类型对于发展成肠癌的风险不同:有些肠息肉发展成肠癌的概率相对较低,而有些则存在明显的癌变风险。
一般来说,增生性息肉、腺瘤病变程度越高,其癌变的风险就越大。
肠息肉的临床表现肠息肉通常在早期阶段没有明显的症状,可能会表现为便血、腹泻、便秘或腹痛等,当肠息肉增大或形成大的息肉时才会出现症状。
肠息肉的治疗对于肠息肉,通常有以下几种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对于那些有癌变风险、大于1厘米、形态不规则、发生了出血或者是腺瘤病变程度较高的肠息肉,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手术通常可以通过内镜进行,称为内镜下切除术。
2. 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息肉切除和内镜下粘膜切除等治疗措施。
对于小的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是较为常见的方式。
3. 观察治疗:对于一些小的、形态规则的肠息肉,医生可能会选择密切观察,定期随访,如果没有进展或症状,可以暂时不进行治疗。
结论肠息肉并不一定会发展成肠癌,但其确实是结直肠癌的前驱病变之一。
对于肠息肉,根据病变的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及早发现、定期筛查和积极治疗是减少肠癌风险的重要措施。
如果您发现有肠息肉相关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文章结束)。
直肠癌早期的5大症状

直肠癌早期的5大症状
直肠癌早期的5大症状
直肠癌属于大肠癌的一种,为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常无明显的5大症状。
但部分病情发展较快的患者,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性状改变、便血、营养不良等症状,建议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早就医治疗。
1、直肠刺激:主要为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便意频繁,主要是因为直肠癌及其分泌物刺激肠道,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便秘或腹泻、排便不尽感、肛门下坠感等,但出现这些症状不一定都是直肠癌;
2、肠腔狭窄:由于癌肿的存在占据肠腔的一定体积,大便可能变细,或出现一条凹槽,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等不全性肠梗阻的表现;
3、便血:癌肿破溃患者可出现大便表面带血,或黏液便、脓血便等症状;
4、营养不良:直肠癌可由于癌细胞生长分裂,导致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可出现体重减轻、消瘦、贫血等症状。
1。
肠息肉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意义

肠息肉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意义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常见于结肠和直肠。
肠息肉虽然一开始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如果不及时筛查和预防,它可能演变为恶性肿瘤,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早期筛查和预防肠息肉非常重要。
1. 什么是肠息肉?肠息肉是一种结肠和直肠黏膜上的肿瘤性病变,通常呈现为突起的肿块。
根据形态特征和组织学类型,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其中,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肠癌的前期病变。
2. 早期筛查的意义早期筛查可以帮助发现并诊断肠息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正确认识和重视早期筛查的意义对于降低肠癌发生率和死亡率有重要作用。
3. 肠息肉的早期筛查方法(1)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肠息肉早期筛查方法之一。
通过放置一根灵活的光纤镜管进入结肠和直肠,医生可以观察到息肉的形态特征,并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2)虚拟结肠镜检查:虚拟结肠镜检查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三维结肠图像,可以较为准确地检测肠息肉,但无法进行活检,不能直接明确诊断。
(3)粪便DNA检测:粪便DNA检测通过检测粪便中的DNA异常,可以间接判断是否存在肠息肉,但准确率相对较低。
4. 肠息肉的预防措施(1)均衡饮食:保持饮食均衡、多样化,摄入足够的纤维素和维生素,限制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和加工食品。
(2)戒烟限酒:长期吸烟和酗酒是肠息肉和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戒烟限酒对于预防肠息肉尤为重要。
(3)定期运动:定期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发生肠息肉和肠癌的风险。
(4)避免肥胖:积极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对于预防肠息肉具有积极意义。
结论:肠息肉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对于降低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结肠镜检查等方法进行早期筛查,可以发现潜在的肠息肉并及时治疗。
此外,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戒烟限酒、定期运动和控制体重也是预防肠息肉的有效措施。
只有通过早期筛查和预防,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减少患肠癌的风险。
肠道息肉有哪些症状 哪些大肠息肉必须早期切除

肠道息肉有哪些症状哪些大肠息肉必须早期切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诊疗技术的发展,大肠息肉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有人说,大肠息肉不及时切除,日后会发展成大肠癌;还有人说,大肠息肉和大肠癌没有关系,不必恐慌。
那么,大肠息肉和大肠癌有没有关系?大肠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吗?哪些大肠息肉必须早期切除呢? 事实上,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肿瘤性息肉(又称腺瘤性息肉。
大肠腺瘤),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
而大肠息肉和大肠腺瘤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息肉≠腺瘤大肠息肉是指自黏膜表面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可以带蒂或不带蒂,是一个形态学描述性术语。
在大肠息肉中,有些是肿瘤性息肉,有些是非肿瘤性息肉。
其中,肿瘤性息肉占70%~80%,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而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它们的发生,发展与大肠癌关系不大。
肿瘤性息肉分三种,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这三种腺瘤是病理上的三种分类。
一般地说,小的息肉多数是管状腺瘤,大一点的息肉是混合性腺瘤,再大一点的息肉则是绒毛状腺瘤。
不同种类的腺瘤,癌变机会不一样,管状腺瘤较低,混合性腺瘤稍高,绒毛状腺瘤最高。
另外,腺瘤癌变率也与大小有关,1厘米大小者为1%~2%,1~2厘米大小者为10%,2厘米大小者为40%。
■癌变时间5~10年从癌变时间上来看,腺瘤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至少5年,平均5~10年。
另外,有资料表明,单个腺瘤者29.7%发生癌变,2~5个者的癌变率为51.7%~76.9%,6~48个者的癌变率为80%。
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中的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概率很大,如果不治疗,百分之百会癌变。
因此,一旦病理检查发现该息肉是绒毛状腺瘤,必须及早摘除。
而家族性息肉病是与遗传有重要关系的疾病,属癌前病变,如果不作任何治疗,最后发展成大肠癌的风险很高,也必须积极切除。
■手术、检查需谨慎目前,大肠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内镜下手术和开腹手术。
肠息肉多长时间癌变?有什么症状和治疗手段

肠息肉多长时间癌变?有什么症状和治疗手段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许有些人遇到身体不舒服的情况,并不会立刻去医院就诊,而是能忍则忍,也许过几天就会好起来。
但是,朋友们千万别小看这些情况,因为它们随时都有可能会由小病发展成大病,从而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息肉可能变成肠癌首先,我要向你们介绍的就是,在肠道内壁的一种突起,它是一种在肠道内壁上生长的肿块。
这是一块肉疙瘩,其实是一块良性的肿瘤。
通常,在出现肠炎的时候,机体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因此,如果没有做过检查,要注意到息肉的增长是非常困难的。
在临床上,按照息肉的种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腺瘤性息肉,另一种是非腺瘤性息肉。
癌性息肉通常指的是腺瘤性息肉。
王荣迪,大连市中心医院的肛门外科医师,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指出这类息肉其实就是结直肠粘膜的异常增生。
它的发生是由于受到了各种不良的外界因素的刺激。
这些不利的环境刺激可引起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增殖的异常,从而引起肿瘤的长时间演变。
据统计,大肠癌中95%为腺瘤样息肉。
但是大家也不要过于紧张,从一颗结直肠息肉到一颗结直肠癌,短则5年,长则15年。
所以,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常规体检,并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早期治疗,是防治结直肠癌的有效措施。
息肉需要动手术肠道粘膜局部凸起的病变就是肠息肉。
一般而言,肠道息肉属于良性疾病,小如芝麻,绿豆,小如胡桃。
数量可能在1到数十万之间。
按其形态可分为带蒂息肉、次带蒂息肉、扁平息肉三种类型。
按其病理学特征,可将其分成五种类型:新生型,炎症型,错构瘤型,增生型。
而“新生”的“肿瘤”,尤其是“肠腺瘤”,在肠道息肉中所占比例高达70%-80%,对人类的伤害也是最大的。
肠息肉是一种新发现的肠道粘膜病变。
在没有“金标准”的病理学检验出来以前,一切都只能靠推测,如果不把它拿出来,它就像“定时炸弹”一样存在于身体里。
如果是恶性的,那就更不用说了;假如是癌前病变,比如腺瘤,当息肉越来越多,数目越来越多,发生癌变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大。
肠息肉多长时间癌变?有什么症状和治疗手段?

肠息肉多长时间癌变?有什么症状和治疗手段?肠息肉是一种消化道疾病,是肠道中出现了异常生长的组织,但肠息肉与受伤所长的“息肉”不同,肠息肉是肠道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在没有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都被称为肠息肉。
根据统计,几乎80%的大肠癌是由结肠息肉癌变而来,由于多数的肠息肉症状较为不明显,会使得患者对其较为忽视,而当肠息肉不断增大后,就会逐渐发展为结肠癌。
一、肠息肉的类型肠息肉外表形态有着较明显的差异,目前医疗领域主要是根据其位置进行疾病类型划分。
如,直肠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左半结肠息肉、右半结肠息肉等,其中大肠息肉最为常见,一般多发与直肠和乙状结肠之中,近80%的肠息肉都发与大肠之中,而小肠息肉则一般发于十二指肠中。
肠息肉还存在癌变可能性,目前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一)肿瘤性息肉成人所患的肠息肉大部分都为肿瘤性息肉,医学领域根据其病理将其细分为三类。
管状腺瘤是最为常见的肿瘤性息肉,其癌变的概率与其大小、增生程度有着直接联系,当腺瘤直径大于2厘米时,其癌变概率约为50%。
绒毛状腺瘤又被称为乳头状腺瘤,较为少见,但其癌变率非常高。
管状绒毛状腺瘤也被称为混合型腺瘤,该种类型的腺瘤性息肉同时具备着上述两种腺瘤的特点,其癌变率也处于两者之间。
(二)非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中最为常见的是增生性息肉,一般多发于结直肠中,多数息肉直径也小于5毫米。
炎性息肉一般是由于炎症对肠上皮刺激而引起的,多数炎症疾病和感染性疾病都有可能引发炎性息肉,在进行治疗时只要治疗其原发性疾病即可,原发性疾病治愈后炎性息肉自然痊愈,一般无恶变倾向。
错构瘤性息肉中包括幼年性息肉和黑斑息肉综合征,这种非肿瘤性息肉多发于10岁以下幼儿,但也有少数会出现在成年人群中。
二、肠息肉的病因肠息肉的病因多种多样,多数的肿瘤性息肉与基因突变和遗传有关系,而炎性息肉则是由其他炎症或是感染性疾病引发,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会对肠黏膜造成损伤,而长期患有这类疾病会使得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或是促进细胞增生,从而形成肠息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心肠息肉为肠癌早期症状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不少人更是谈之色变。
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更好地防治结直肠癌?抗癌健康网表示,只要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能常检查、早发现,就能有效防治,甚至治愈结直肠癌也极有可能。
转移性直肠癌是指发生在直肠的肿瘤细胞跑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并长出的新肿瘤。
这种肿瘤细胞的扩散过程称为转移,新生的肿瘤被称为转移灶,虽然肿瘤细胞已经扩散到其他部位,但是因为新生成的肿瘤仍是由结肠或者直肠原发肿瘤形成,所以一般人仍称其为结直肠癌。
对于转移性直肠癌的病人来说,发病时也是有迹可循的,除了常见的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外,还伴有排便次数增多、便意频繁、排便不尽等肿瘤局部刺激症状。
如果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可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等症状,如果肿瘤侵及骶前神经丛,出现骶尾和腰部疼痛症状;当转移到肝脏时,会引起肝肿大,腹水、黄疸,甚至恶液质等表现,肿瘤增大还可以致肠腔狭窄,出现肠梗阻的现象。
因此有这些症状的患者,必
须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武器”,必要时采取有限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化疗、今幸胶囊等治疗的方式。
对于长期不明原因的便血、贫血,或是排便习惯改变(长期慢性腹泻或便秘),以及腹部有肿块和有家族性肠癌遗传病史、结肠息肉病史等人群,专家建议,最好做肠镜查个清楚;而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也应每隔三、五年做一次肠镜以及早排查相关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