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连州市岭脚锡钨矿区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广东省连州市西江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2 42 ・
S i c 船, l B u I i . l J d i — n g 材 l 砌
2 0 1 3 年 第 3期
第3 9卷 总 第 1 7 3期
2 0 1 3 年 6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4 0 1 1 . 2 0 1 3 . 0 3 . 1 1 6
文章编号 : 1 6 7 2— 4 0 l l ( 2 0 1 3 ) o 3 一O 2 4 2— 0 2
O 前
言
下统梓 门桥组 ( C Z ) 和二叠系上统水竹塘组 ( P , s ) 。
2 . 2 矿 床 构 造
西江铀矿床位 于广东 省连 州市 西江镇 辖区 内 ,处于 南 岭东西 向铀多金属成 矿带 与郴怀北 北东 向铀 多金属 成矿 带 的交汇部位 ( 图1 ) 。大地构 造位 置上 ,位 于云开 大 山后 加里东隆起北 东边 缘与湘 、桂 、粤北海 西 ~印支 凹陷 的接
图1 南岭成矿带与郴怀、 吴川 一 四会 、 武夷 一河源成矿 带交汇示意图
回 圈
1 田
2 回 8
3 田 9 圆
日 1 0 因
5 图 1 1 因
6 1 2
1 地 质 背景
区域 出露的地层 较齐 全 ,从新 元古界 震旦 系至 中新 生
1 . 下三 叠一 _ 1 : - -叠 统 ; 2 .  ̄- -t统 ; 3 . 上石炭统 十二叠统 ; 4 . 下 石发统 ; 5 . 矿
为西江复 向斜 、犁 埠 一 西 江断裂 束 ,粤北 山字 型构造 所属 构造主要 为大 竹 山 向斜 、 、 、 、 等 断裂 。上述 构造交织部位发育的 F 4 断裂 、众多小 型褶 皱及 以 F 5 为代表 的一系列层间破碎带是西江矿床 的主要含矿构造 ( 图2 ) 。
中国锡矿资源地质特征

锡矿资源地质特征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中国锡矿床受大地构造控制十分明显,其往往沿特定大地构造部位呈带状分布。
这些大地构造部位是:塔里木-中朝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晚古生代天山-大兴安岭褶皱区;扬子地块东南侧的古生代华南褶皱系;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块对亚洲大陆俯冲形成的滨太平洋褶皱系;印度板块与古亚洲板块之间聚敛、碰撞形成的特提斯-喜马拉雅褶皱带。
在这些构造带的控制下形成8个锡矿床成矿带:①康滇地轴锡矿床成矿带;②江南台隆锡矿床成矿带;③右江锡矿床成矿带;④南岭锡、钨矿床成矿带;⑤邓柯-义敦锡、多金属成矿带;⑥滇西-藏中锡矿床成矿带;⑦黄岗-甘珠尔庙(大兴安岭)锡多金属成矿带;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锡(钨)多金属成矿带。
岩浆活动是控制中国锡矿床分布的又一重要因素。
中国各锡矿成矿带主要锡矿床皆分布于改造型花岗岩带,许多大、中型锡矿床大都产在燕山晚期阶段的重熔-再生岩浆作用形成的小岩株、岩枝(群)内外接触带。
例如我国两个最大的锡矿床——云南个旧锡矿和广西大厂锡矿所在的右江锡矿成矿带,矿床皆产于经过充分分异演化的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带和围岩的容矿构造中。
拥有众多的锡矿床及有锡伴生的钨、铜、铅锌、钨钼铋、铌钽或稀土矿床的南岭锡钨矿床成矿带,锡矿床成矿作用自加里东期即有初始富集,以后各旋回逐步加强,至燕山旋回锡、钨成矿作用达到高峰。
我国又一个重要的滇西-藏中锡矿床成矿带,其东亚带,与锡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多属印支构造旋回;西亚带与锡矿有关的主要为晚白垩世至始新世的花岗岩,矿体多产于岩体突起的冠部或外接触带容矿构造中。
黄岗-甘珠尔庙(大兴安岭)锡多金属成矿带,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为燕山期钾长岩花岗岩,矿床产于花岗岩接触带附近。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锡(钨)多金属成矿带,与锡多金属成矿作用有关的花岗岩为海西-燕山旋回各期侵入体,主要有花岗闪长岩、碎裂花岗岩等,一般为中小型岩基和岩株,锡钨钼铋矿床主要产于接触带夕卡岩内带,铁铜、铁锌或铜锌矿床产于夕卡岩外带,再外有铅锌矿床。
广东省瑶岭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广东省瑶岭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吴剑【摘要】瑶岭钨矿是南岭成矿带粤北梅石瑶矿田中重要的石英脉型矿床,具有中型规模,周边具有矽卡岩型矿化,深部发现了云英岩型矿化,研究瑶岭钨矿的控矿因素对判断矽卡岩型、云英岩型矿化的找矿方向具有重要意义.瑶岭钨矿的北西组中组矿脉表现单脉型;北西组北组及南北组矿脉表现为浅部细脉、薄脉、往深部合并成大脉,具有典型的\"五层楼\"特征.充填于竹园断裂中石英斑岩的产状控制北西组中组矿脉的钨矿化强度;钨矿体赋存于竹园大断裂的上、下盘附近1500~2000 m范围内;赋存于竹园断层上盘的钨矿体规模大,矿化较强;下盘的矿化及规模都较小.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分布规律的分析,并通过研究矿体的产状、富矿段赋存位置与矿脉厚度的关系、矿化强度与构造的关系,推断了竹园断裂控矿构造的作用.这对明确瑶岭矿区找矿方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钻孔分析第三阶段隐伏的细-中粒白云母花岗岩;进入这一岩体之后的钨矿脉,钨矿化显著减弱而钼矿化有增强现象,且脉幅显著变小甚至尖灭;结合岩体顶部发育与矿化有关的云英岩化、电气石化、硅化等热液蚀变,推断控矿岩浆岩是第三阶段侵入的隐伏细-中粒白云母花岗岩.【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年(卷),期】2018(032)006【总页数】9页(P987-995)【关键词】瑶岭钨矿;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广东【作者】吴剑【作者单位】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二队,广东韶关 512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670 引言华南地区与钨矿关系密切的花岗岩有一显著的特点,就是近EW向分布。
南岭地区花岗岩划分为骑田岭—九峰山带(北带)、大东山—贵东岩带(中带)和佛冈—新丰江带(南带)等3条近EW向的花岗岩带。
瑶岭钨矿、石人嶂钨矿和梅子窝钨矿三个矿床出露于九峰岩体之南、贵东岩体之北,西有丹霞盆地,东有南雄盆地。
在此狭窄的地区内有瑶岭的白基寨岩体、石人嶂洞口山岩体和梅子窝嶂下岩体等多个不同规模的小花岗岩岩体出露,整体呈近EW向展布,与区域大岩体的展布方向一致。
桂东富贺钟地区钨锡矿成矿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桂东富贺钟地区钨锡矿成矿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钨锡矿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矿产,在许多高科技产业中应用广泛。
而桂东富贺钟地区是中国南方锡和钨矿的主要产区,其钨锡矿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因此,研究该地区的钨锡矿成矿规律,对于深入了解相关矿床形成的机制,提高资源勘查和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 研究桂东富贺钟地区钨锡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机制,探讨其成矿规律;2. 分析矿床发育的地质背景、构造环境、岩相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信息,为矿床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3. 探索该地区钨锡矿床的成矿模式和开采技术,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本次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1. 地质调查法:通过在矿区范围内的地质调查和采集矿体样品进行现场勘查,坐标勘查,在矿区东南、西南、北部等区域选取矿体岩样进行精细岩相研究,了解矿区的岩体、代表石英脉、脉岩、蚀变岩及脉石等岩石分类、地质过程、洋成矿物及其他重要生矿环境的特征。
2. 薄片鉴定法:通过在矿体样品中采集薄片进行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分析观察,确定矿物组成、结构和性质,了解矿床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机制。
3. 地球物理勘查方:应用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技术等进行地震波速测量、电法测量、磁法测量等工作,探测矿区深部构造及矿体分布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1. 矿区地质特征的系统描述、构造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分析;2. 矿体特征的研究,包括矿物组成、结构和性质等;3. 矿床的成因机制和成矿规律的探讨;4. 矿床的成矿模式和开采技术;5. 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价。
四、研究意义和预期目标本次研究的意义和预期目标在于:1. 深入了解桂东富贺钟地区钨锡矿床的成因机制和成矿规律,为近期和长远的矿床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2. 探索该矿区的成矿模式和开采技术,为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和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3. 在该研究中使用的技术和方法有望为其他地区的钨锡矿床探测和开发提供经验和启示。
广东大旗山钨锡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广东大旗山钨锡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郭杨豪;刘果果【摘要】广东大旗山钨锡多金属矿赋存于侏罗系下统金鸡组下段地层内,属传统石英脉型钨锡矿.依据矿体形态、矿体产状等不同,分为断裂破碎带大脉型、断裂破碎带层状型和石英细脉型三种矿体.这三种矿体的空间分布具分带性,以东北角岩体为中心,自南西向北东依次为断裂破碎带大脉型→断裂破碎带层状型→石英细脉型.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北东向断裂是该区锡多金属矿控矿和容矿构造.【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9(000)007【总页数】3页(P113-115)【关键词】大旗山;钨锡矿;石英脉;地质特征【作者】郭杨豪;刘果果【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勘查院,河南郑州 450001;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勘查院,河南郑州 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3广东紫金县大旗山锡多金属矿最早发现于20世纪初,从2005年正式进入地质详查工作,但是迄今为止有关该区钨锡矿的研究资料较少。
笔者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对大旗山钨锡矿的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进行了研究,为该区后续的勘探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1 区域地质背景矿区位于粤北地区永梅~惠阳拗陷带、河源断裂与莲花山断裂带之间[1]。
由于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区域断裂发育,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
区域出露的地层自下而上为:侏罗系下统金鸡组及第四系冲洪积层(Q)。
侏罗系金鸡组地层是区域上钨锡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
区域主构造线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两组主断裂走向分别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裂隙有利于含矿花岗岩岩浆的侵位、热液汇聚和成矿。
区内岩浆岩活动以燕山期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为主,主要有燕山第一期中-细粒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γδy1)、燕山第二期中粒黑云母花岗岩(γy2)、燕山第三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γy3)、燕山第四期细粒花岗岩(γy4)、花岗斑岩(γπy4)等。
广东岭脚锡钨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广东岭脚锡钨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吴 亮,王 驹(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广东 韶关 514030)摘 要:岭脚锡钨矿位于广东省连州市瑶安瑶族乡,最早发现于1967年,矿区面积4.08km2。
矿石的工业类型主要为石英黑钨矿矿石、石英锡石矿石和石英黑钨矿锡石矿石等,矿床类型为石英脉(带)型。
经多年勘查估算出该矿为中型矿,矿体平均品位Sn2.32%,WO32.20%。
主要由17条矿体组成,集中分布在海拔标高+258m~-268m(地表以下)之间。
本文经对矿区地质和矿体地质特征分析,总结岭脚锡钨矿理想成矿模式。
关键词:岭脚钨锡矿;地质特征;成矿模式中图分类号:P61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19-0085-2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model of Lingjiao Sn-W deposit, Guangdong ProvinceWU Liang, WANG Ju(The Third Geological Brigade of Geological Bureau of Guangdong Province,Shaoguan 514030,China)Abstract: Lingjiao tin tungsten deposit is located in Yao'an Yao nationality township, Lian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It was first discovered in 1967 with an area of 4.08km2. The industrial types of the ores are mainly quartz wolframite ore, quartz cassiterite ore and quartz wolframite cassiterite ore. The deposit type is quartz vein (belt) type. After years of exploration,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mine is a medium-sized mine with an average grade of sn2.32% and WO32.20%. It is mainly composed of 17 ore bodies, which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elevation of + 258m to - 268m (below the surfa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deal metallogenic model of Lingjiao tin tungsten deposit by analyzing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ing area and ore body.Keywords: Lingjiao tungsten tin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model岭脚锡钨矿处于北东向郴县-怀集断褶带与北西向瑶安复背斜交汇地带,西山岩体南部,与中生代清水及临武盆地相毗邻,成矿地质条件较好。
连州汛塘地区锡铜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9, 9(7), 670-675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journal/aghttps:///10.12677/ag.2019.97071Anomalous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Tin-Copper GeochemicalExploration in Xuntang Area, LianzhouLi MaGuangdo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Guangzhou GuangdongReceived: July 7th, 2019; accepted: July 22nd, 2019; published: July 29th, 2019AbstractThe Xuntang area of Lianzhou is close to the Xunang rock strain, and the fault structures are fully developed in the area.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ment of 1:50,000 water sediments, the elements of Sn, Cu, Bi, Ag, As, Au, Zn and Pb are well fitted. 1:1 million soil measurements show that ele-ments such as tin and copper have high content in the concentration center and a larg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nomal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ments to further define the prospecting area.KeywordsXuntang Area, Tin-Copper Polymetallic Anomaly, Prospecting Prospect连州汛塘地区锡铜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马莉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收稿日期:2019年7月7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22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9日摘要连州汛塘地区紧靠汛塘岩株,区内断裂构造发育。
广东省东源县大顶矿田南部矿带钨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广东省东源县大顶矿田南部矿带钨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摘要:本文以前人的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勘查、分析成果,通过对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围岩蚀变的研究,着重阐述了大顶矿田南部矿带钨锡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分布特征;初步总结了该矿床的矿化富集规律;通过对矿床成因的探讨,认为该区钨锡矿床为岩浆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铁矿床为海相沉积—热液改造变质矿床。
关键词:钨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成矿作用;矽卡岩钨矿产的勘查和新矿产资源基地的发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钨的紧缺和供应不足以及钨价格的上升,本矿区矿床规模较大,具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锡是国民经济生产的重要材料,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国内对其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近年来我国锡矿资源量的增长远远低于对矿产品消费水平的增长。
每年我国需要大量进口锡等常用矿山原料。
因此,钨、锡矿产勘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广东省东源县大顶矿田南部矿带钨锡多金属矿床,位于东源县城332°方向,直距56km。
处于大顶铁矿田的西矿带及其外围,属典型的接触交代型多金属矿床,与燕山三期花岗岩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总结矿床地质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和研究,对于该地区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该区处于赣闽隆起区与粤桂湘赣褶皱带的接壤部位,夹持于北东向河源深断裂带与新丰褶断带之间,东西向佛冈-丰良构造岩浆岩带(燕山三期花岗岩带)横贯本区。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
寒武纪地层呈残块状出露在北东部,岩性以碎屑岩为主;泥盆纪至三迭纪地层呈狭长带状分布,为海陆交互相—浅海相的粗碎屑岩、砂泥质页岩、碳酸盐岩和含煤建造;侏罗纪至白垩纪为宽缓带状展布的海陆交互相—内陆湖泊相砂页岩、红色碎屑岩及火山岩建造;第三纪为零星小块的内陆河湖相—山麓相红色碎屑岩,晚期有中、基性岩的喷发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连州市岭脚锡钨矿区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从岭脚锡钨矿区矿体地质特征入手,总结其矿体特征、矿脉生成顺序、矿化富集特点等,并进行了矿床成因分析,提出成矿模式。
【关键词】岭脚锡钨矿区矿体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分析成矿模式
1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上处于连山后加里东隆起北东缘,连县上古生代坳陷北部,东西向西山岩体东南部。
区域地层寒武系分布广,为一套浅变质碎屑岩,主要岩性为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细粒长石石英杂砂岩、板岩、变质粉砂岩等,是本区钨、锡主要赋存层位,也是南岭地区钨、锡重要赋存层位。
泥盆—石炭系广泛分布,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建造,其中中泥盆统含炭质硅质灰岩是区内多金属矿主要含矿层位(如连县小带中型铅锌银矿产于该层位)。
二叠系与三叠系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建造,是本区煤的主要赋存层位。
白垩纪为一套复陆屑红色碎屑岩建造,分布在中生代盆地中。
区域上大面积分布的西山岩体(九凝山复式岩体东部),岩性为花岗斑岩,形成于燕山三期(γ52(3))。
此外区内岩脉较发育,主要有花岗斑岩脉,花岗岩脉及闪长岩脉等。
据重力异常推测,西山岩体与地层接触界面向南倾伏。
区域构造为北东向郴县—怀集断褶带、英德弧形构造前弧西翼(北西向)、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在本区交汇,构造相当复杂,北东、东西、南北及北西向构造均发育。
北西向构造有大雾山复背斜及该方向断裂;北西向断裂规模大,具多期次活动特点;北东向大断裂控制中生代盆地分布;南北向构造以连州断褶带规模最大;东西向构造以西山构造岩浆岩带规模大。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地层属寒武系高滩组(∈g),为一套浅变质碎屑岩,根据岩性组合由老至新可划分为六个岩性段,总体呈粗—细(碎屑岩)三个旋廻的韵律性变化。
地层呈北西走向,总体倾向南西,倾角中等-陡,总体呈一单斜构造,但局部发育小规模的背斜和向斜。
矿区北西面4km为西山花岗斑岩体,区域物探资料推测矿区内有隐伏岩体存在。
矿区发育有石英斑岩脉和细粒花岗岩脉。
矿区发育褶皱与断裂,节理裂隙也较发育。
矿区处于大雾山复背斜北东翼的次级岭脚向斜北东翼。
区内地层总体呈北西走向,倾向南西,总体呈一单斜构造。
区内发育的次一级褶曲皆为小型褶曲,轴向北西西—北西,主要为同斜、倒转或
尖棱褶曲,幅度一般仅几米至十余米,个别可达几十米,局部见云母线脉切割向斜轴部。
区内断裂除较大规模的F1断层之外,所见均为小规模断层。
区内石英脉裂隙发育,主要分布在观音滑石—洛阳一带及娘娘庙附近,形成宽达100~400m的裂隙带,主要呈NNE走向,倾向SE为主,倾角大多在70~80°左右。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体分为2个矿段,神贵冲—洛阳矿段与娘娘庙—岭脚对门山矿段。
其中神贵冲—洛阳矿段分布于矿区北部,神贵冲—洛阳一带,南端被F1错断。
矿段长约2km,宽100~400m,脉带总体呈SN走向,倾向东,倾角70°左右。
该矿段大致以观音滑石为界,观音滑石以南,矿脉带宽度较大,矿脉相对密集,脉幅较大,矿化较强;观音滑石以北,脉带变窄,矿脉稀疏,脉幅小。
娘娘庙—岭脚对门山矿段分布于矿区南部,娘娘庙—岭脚对门山一带,推测长800m(对门山附近多为浮土覆盖),宽250m左右,脉带总体呈NNE走向,倾向SEE,倾角60°以上。
各矿段由不同产状、不同期次的石英脉组成,脉体疏密不均,脉幅和长短不一。
脉带出露标高275~550m。
地表初步圈出脉幅大于5cm的含矿石英脉161条(附图2),其中含钨、锡矿脉137条,含毒砂黄铁矿脉24条。
矿脉呈疏距离成组出现,分布疏密不均,局部地段矿脉密集,脉距0.8~1.5m,一般2~8m(如北段矿脉带南部),其余地段矿脉较稀少。
石英脉组在平面上具有右行排列特征。
矿脉在延伸和延深方向上,一般在中部脉幅稍大,两端逐渐变细,尖灭(照片5)。
脉中膨大缩小、分支复合、尖灭再显现象十分普遍。
据矿脉的生成次序及矿物共生组合特点,区内矿脉分为含钨、锡石英脉、含锡石—硫化物长石石英脉、含钨、锡云英岩脉、含锡钨电气石石英脉等四种。
矿石中常见金属矿物有黑钨矿、白钨矿、锡石、黄铁矿、黄铜矿、毒砂,此外有少量毒砂、辉铋矿等,非金属矿物有石英、长石、萤石等。
3.2 矿脉生成顺序
据脉体中物质成份及结构、构造的差异,区内已知矿脉可分为四种类型:(1)含钨、锡石英脉;(2)含锡石—硫化物长石石英脉;(3)含钨、锡云英岩脉;(4)含钨、锡电气石石英脉。
四种矿脉中,含钨、锡石英脉穿插含钨、锡电气石石英脉;含锡石—硫化物长石石英脉产在钨、锡石英脉两壁或穿插于脉中;含钨石英脉被含毒砂黄铁矿长石脉充填、穿插及溶蚀;含钨、锡云英岩脉产于含钨、锡石英脉或含锡石—硫化物长石石英脉的脉壁,呈镶边构造或穿插于脉中。
可见上述四组矿脉由先往后的生成顺序是:含钨、锡电气石石英脉→含钨、锡石英脉→含锡石—硫化物长石石英脉→含钨、锡云英岩脉。
此外,还见钾长石细脉切割含钨、锡石英脉,说明钾长石细脉形成于含钨、锡石英脉之后。
上述矿脉中,以含钨、锡石英脉为主,其余三种脉幅小、品位低,常复合于含钨、锡石英脉中,可以综
合利用。
3.3 矿化富集特点
地表从270~700m高差范围内均有石英脉出露,较高标高处石英脉少,幅度小,矿化强度差,而低标高处,石英脉数量增多,脉幅变大,矿化增强。
在水平方向上,北段矿脉带较南段矿化强。
在北段矿脉带中,以观音滑石为界,观音滑石以南又比北侧矿脉多、脉幅大、矿化强。
在矿脉中,钨、锡矿多在如下部位赋存:(1)赋存于脉壁,且靠上盘较普遍。
(2)两同期矿脉交叉处,或中石附近。
(3)矿脉产状由陡变缓、或由缓变陡,脉幅由宽变窄处。
(4)矿脉弯曲、尖灭、分枝处。
(5)黄玉化、紫色萤石化较强处。
(6)脉石英呈块状构造,油脂光泽较强,石英呈肉红色处黑钨矿化常较好。
(7)锡石在脉幅变细或晶洞发育处富集。
4 矿床成因
4.1 成因分析
本矿区在成矿过程中伴随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形成了从高温至低温各种类型的单矿物脉和多矿物组合的矿脉,大多以低温矿物组合脉穿插高温矿物组合的矿脉,没有发现高温矿物组合的矿脉穿插低温矿物组合的矿脉的现象。
由此认为,本区矿床是同一次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
大多数矿物形成时间较长,因此在同一条矿脉中形成温度相近的矿物除了共生外,还存在彼此穿插、包裹和交代的现象。
常见黑钨矿被黄铜矿、黝锡矿、闪锌矿等硫化物穿插、包裹、交代和溶蚀,或沿黑钨矿的解理充填交代,黑钨矿常与高温蚀变矿物共生。
这种现象说明黑钨矿是高温条件形成的矿物,而黄铜矿等硫化物是在中温条件下形成的。
根据以上特点大致将本矿床的成矿过程分为二个时期,石英-黑钨矿期→石英(长石)硫化物期。
黑钨矿、锡石主要形成于第一期;黄铜矿等硫化物则形成于第二期。
区内见石英斑岩和细粒花岗岩,物探推测深部有隐伏岩体存在,结合本矿床特点,认为本区锡钨矿床成矿作用与深部隐伏的燕山三期花岗岩岩浆活动有关,矿区北部约4km的西山岩体,可能是本矿床的成矿母岩。
据矿体的产状、形态、有用矿物赋存、共生组合特征、围岩蚀变、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时期、成矿温度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的分析、成矿母岩的预测等资料分析,本矿床成因类型属:岩浆期后高—中温气化热液充填石英脉型含铜锡钨矿床。
4.2 成矿模式
燕山早期第三阶段地壳深部的中酸性岩浆在应力作用下,上升侵位至浅部,由于区域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应力叠加,形成了以北东走向为主的一系列构造裂
隙,深部应力相对集中,形成了较宽的裂隙,上部应力相对分散,形成的裂隙相对较多,脉幅较小,分布较广。
锡钨—硫化物石英脉是矿液沿隐伏花岗岩上突部位逸出充填于构造裂隙中而形成的。
矿液在成矿过程中作有规律的演化,从高温到低温,从早期锡钨到晚期的黄铜矿等硫化物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矿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2]陈毓川,孙文珂,朱裕生,等.中国矿床成矿模式.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