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观念 读后感

合集下载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本学期的西方史学史课程,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阅读了《历史的观念》一书,此书被誉为20世纪有影响力的历史哲学著作之一。

这本书有理有据地梳理了西方人的历史观念的演变,从古希腊到现代,各阶段的特征一目了然。

但是由于我学识浅薄,所以对于书中所传达的各种思想理论等也只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能够做到充分理解和领会。

《历史的观念》一书的作者为柯林武德,是极受学界关注的英国20世纪哲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他早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在纯哲学方面,后转入历史哲学,他的思想对20世纪西方的历史理论以及艺术理论有较大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他清晰的思路、简练的语言,将深刻的哲学思想用平白晓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兼有历史学和哲学两方面的思维特点,所论问题切中历史学的核心,却又通俗易懂。

柯林伍德反对19世纪以来历史朝自然科学看齐的倾向,主张历史就是思想史。

历史的对象就是思想他指出,历史并不是”死掉的过去”,而是”活着的过去”历史知识就是对被囊括于现今思想之中的过去思想的重演,否则,便成为“伪历史观念”。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对于这句话我早有耳闻,但是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句话的出处正是《历史的观念》这本书。

正如诸多名人名言总是容易被人误读一样,柯林伍德这句话同样被许多人误认为历史研究只是局限在狭义的思想领域,最初的我也是这样认为。

但是当我读到柯林伍德在书中的首次完整论述“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要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时,我才意识到历史研究好像并不能仅仅狭隘的局限于思想领悟。

我认为作者想表达的应当是历史学家研究的不仅是狭义的思想史,而是一切历史行为内在的思想,这个范围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宗教史、艺术史等,而历史学家需要关注的正是这些历史行为内部的历史思想,只有思想才能构成历史行为。

柯林伍德在导论的第一节就阐述了“历史哲学”一词内涵的流变过程。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历史的观念》是德国历史学家克劳斯·爱森豪威尔的著作,它深刻地探讨了历史的本质和意义,对于历史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也对历史学的研究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爱森豪威尔在书中提出了“历史的观念”这一概念,他认为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件和事实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和认识世界。

历史的观念是一种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方式,它超越了简单的史实,更关注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以及历史对于当代社会和未来的启示。

在书中,爱森豪威尔还对历史学的发展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提出了“历史的结构”、“历史的过程”和“历史的事件”这三个概念,强调了历史学研究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历史的结构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框架和规律,历史的过程是指历史的演变和变迁,历史的事件则是历史发展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历史,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读完《历史的观念》,我对历史学的研究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历史是如此丰富多彩,它不仅仅是过去的事实和事件的记录,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和反映。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和认识世界,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未来的前进。

历史学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人生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关注历史学的研究和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深入了解历史的内涵和意义,也积极参与历史学的研究和实践,为推动历史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是如此重要和宝贵,我们应该珍惜历史,学习历史,传承历史,也为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愿历史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繁荣和兴盛,也愿人类社会在历史的指引下不断前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的观念柯林伍德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柯林伍德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柯林伍德读后感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想着这会不会是那种枯燥得能把人看睡着的学术大作。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柯林伍德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智慧老人,只不过他讲的故事不是那种哄小孩的童话,而是关于历史这个超级宏大又神秘的话题。

柯林伍德强调历史是一种思想的探索,这一点可太有趣了。

以前我总觉得历史就是一堆过去发生的事儿,什么年代谁打了谁,哪个皇帝在位时发生了啥灾难之类的。

但他让我明白,历史可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都有着当时人们的思想在起作用。

就好比一场战争,它不只是两支军队拿着武器互相砍杀,而是双方不同的政治理念、战略思想在战场上的碰撞。

这就像是在历史的舞台背后找到了操控那些木偶(人物和事件)的线,原来那些线就是思想呀。

他还谈到历史的证据和研究方法。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说历史学家不能像个只知道搜集小玩意儿的收藏家一样,把各种各样的历史资料一股脑儿堆在一起就完事儿了。

而是要像侦探一样,从那些看似零散的证据里找出背后的真相,找出历史人物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

这就好比福尔摩斯在调查一个案子,他看到的每一个小细节,可能是地上的一根毛发,或者墙上的一个痕迹,在历史学家眼里就像是一份古老的文献、一件出土的文物,都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柯林伍德有时候讲得特别深入,那些哲学性的论述就像一道道复杂的谜题。

我常常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的脑子像是掉进了一团乱麻里,得停下来好好捋一捋。

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它就像一个知识的宝库,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宝藏,虽然有些宝藏被藏得很深,需要我费点劲儿去挖掘,但当我挖到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表的。

历史的观念 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 读后感

英国当代哲学家沃尔什在其《历史哲学导论》一书中,将近现代的历史哲学划分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

而柯林武德则是分析的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尤其柯林武德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对分析的历史哲学中历史解释的探究影响深远。

在柯林武德之前洛克、休谟等人,为了认识人的心灵,都曾试图建立起“人性的科学”,但在柯林武德看来都失败了。

柯林武德提出“研究心灵的正确道路则是要靠历史学的方法(中译本《历史的观念》p238)”,并在此前提下逐步推进,最终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论断。

本文将从柯林武德对前人人性科学的批判出发,梳理柯林武德的论证过程。

?对前人“人性的科学”的批判是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起点。

在《历史的观念》的导论部分,柯林武德开明宗义,提出了他的基本哲学观“哲学是反思的”。

进行历史思考不仅要思考某种客体,而且要思考这一思维自身对客体的思考。

因而当人在认识其他事物时,也必须认识他自己,没有关于他自己的某种知识,他关于其他事物的只是仅仅是半知识,这种知识是不完备的。

其次、这种自我认识不是关于人身体的,也不是包含感知、感觉和情绪的心灵知识,柯林武德只把这种关于自我的知识的范围限定在关于“人的认识能力、他的思想或理解能力或理性的知识”(p233)。

?要获得这样的知识,看似易,实则难。

有人撼于困难而认为心灵没有认识自身的能力,理由是正因为人有这种能力,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它,对此柯林武德斥之为“赤裸裸的诡辩”。

那么是否可以用我们理解自然世界的方法来认识我们自身的心灵的性质呢?柯林武德追溯了洛克、休谟、康德三人为此所作的努力,但认为他们的努力都失败了。

当我们理解自然时,我们从观察相继存在的特殊事件开始,进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中归纳出自然规律,我们从而依靠自然规律去理解它所适用的一切自然事物。

如果同样的方法被原来建立“人性的科学”,我们将观察自我与他人的心灵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方式,之后寻找联系发现规律。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历史的观念》是英国哲学家罗宾·乔治·柯林武德的杰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历史哲学的窗口,还引导我们思考历史学的本质和目的。

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观念发展的梳理,更是对历史哲学深入的探讨。

柯林武德在书中明确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观点,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历史。

我们过去可能认为,历史仅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和人物的记录,但现在我们明白,历史实际上是关于思想的记录。

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社会变革,背后都有其思想驱动。

而历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记录这些事件,更是要深入挖掘背后的思想。

此外,柯林武德对传统史学提出了批判。

他认为,传统的史学方法过于简单化,仅仅是剪刀加浆糊的组合。

历史学家们从各种文献中摘录、拼凑,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这种方式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历史往往被简化为单一的叙事。

而真正的史学研究,应该从问题出发,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简单地剪切和粘贴。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文化背景,而这些背景又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柯林武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那就是深入挖掘背后的思想。

同时,我也对历史学的目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历史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关于现在和未来的思考。

通过了解过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预测未来。

而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的内在逻辑和思想。

《历史的观念》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历史哲学的机会,还引导我们思考历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对于每一位热爱历史、关心人类命运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必读的经典之作。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篇一《历史的观念》读后感读了《历史的观念》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时间的长河中来了一场奇幻漂流。

也许你会问,一本讲历史观念的书能有啥特别的?嘿,还真别小瞧它!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这书挺枯燥的,就像那些无聊的历史课,一堆人名、地名、时间,让人头大。

可慢慢读下去,我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书就像是一个隐藏着无数宝藏的神秘洞穴,越往里走,惊喜越多。

书中提到的那些关于历史的看法,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比如说,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罗列,而是一种对过去的解读和理解。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平常了解的历史,是不是只是冰山一角呢?也许那些被遗忘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才是真正的精华所在。

我觉得吧,历史有时候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跟我们玩捉迷藏。

我们努力去寻找真相,可它却总是躲在阴影里,偷笑我们的笨拙。

但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啊,不是吗?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会儿兴奋得像发现了新大陆,一会儿又迷茫得像走进了迷雾森林。

我不断地问自己:“我真的理解历史了吗?”可能我还只是在历史的大门外徘徊,但至少这本书为我打开了这扇门的一条缝,让我看到了里面的精彩。

你们说,我们从历史中到底能学到啥?是古人的智慧,还是人类不断重复的愚蠢?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但不管怎样,读了《历史的观念》,我觉得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不再那么肤浅了,这一路的阅读,真好!篇二《历史的观念》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历史的观念》这本书,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一开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心里想着:“能有多厉害,不就是讲历史的嘛!”可谁知道,这一读就像掉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越陷越深。

书里说,历史不是简单的过去的事儿堆积,而是有着各种观念和解释在里头。

这让我想起了咱小时候听的那些故事,大人讲的一个样,老师讲的又一个样,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呢?也许,这就是历史的迷人之处,没有绝对的真相,只有不断变化的观念。

我就琢磨着,历史是不是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辩论赛?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观点和证据,争得面红耳赤。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历史的观念》是一本由德国历史学家约汉·胡斯克所著的历史学著作,以其独特的历史观念和深刻的历史分析而广受赞誉。

在这本书中,胡斯克提出了许多关于历史的观点,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通过阅读《历史的观念》,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也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胡斯克在书中提出了“历史是一门科学”的观点,强调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他认为,历史不仅是一门研究过去的学科,更是一门探究真相的科学。

历史学家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研究历史,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的干扰,以求得真实的历史面貌。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也让我更加珍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其次,胡斯克还在书中提出了“历史是一种解释”的观点,强调了历史的解释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因此,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多元化的观点和解释,避免一刀切的观点和唯一解释的偏见。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更加珍视历史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最后,胡斯克在书中提出了“历史是一种反思”的观点,强调了历史的反思性和启示性。

他认为,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研究,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反思。

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也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发展。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启示性和指导性,也让我更加珍视历史的反思和启示。

通过阅读《历史的观念》,我对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珍视历史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加珍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加珍视历史的反思和启示,以求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历史认识。

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不忘过去,更好地面向未来。

历史的观念读书札记

历史的观念读书札记

《历史的观念》读书札记开始这本书之前,我对历史的认识,仅仅是过去发生的事。

此外,我想要从历史中知道的问题是——对于生命,对于信仰应该怎样思考,我的性格中,认为从过去的思想中给我指导是对的。

这一点可以确定,不会改变,因为过去的伟大人物坚强的在他们的思想之上完成了一生,而这本书提供的是以前的各种学习历史的观念,从中可以形成自己的学习历史的观念。

在书的开篇,作者简要回顾了一下自18世纪伏尔泰提出“历史哲学”这个概念后,“历史哲学”的发展演变历程。

“对伏尔泰,哲学意味着独立的批判的思想;对黑格尔,哲学意味着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在19世纪的实证主义,哲学意味着发现统一的规律。

”(P27)然而,在柯林武德眼中,这三种有关“历史哲学”的看法并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历史哲学”,具有各自的缺点。

伏尔泰和黑格尔的观点实际上是属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并未能提升到哲学的高度,而19世纪实证主义者的观点更是一种“经验哲学”,划入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路数之中。

因而,把以上三者称之为“历史哲学”,是不妥当的。

那么,何为“历史哲学”呢?柯林武德并未从正面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哲学的概念谈起。

他指出:“哲学是反思的。

”(P53)“反思”即意味着指向过去,指向思考的对象本身。

“进行哲学思考的头脑,决不是简单地思考一个对象而已;当它思考任何一个对象时,他同时总是思考着它自身对那个对象的思想。

因此哲学也可以叫做第二级的思想,即对于思想的思想。

”(P54)也就是说,哲学探讨的深度要比其他学科更进一步,更接近内核性的层次,它要问为什么我们要这样研究某个问题,我们采用某种方法解决某个问题的原因何在?这似乎已涉及到人类的思维规律方面。

虽然哲学探讨人类的思维,但又不能同心理学划等号。

因为哲学是第二级的思想,所以它“从来不涉及思想本身;它涉及的总是它与它对象的关系。

”(P66)厘清了哲学与心理学的界限之后(哲学关心的是“关系”,而心理学是“思想本身”),柯林武德笔锋一转,开始讨论“历史哲学”的有关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当代哲学家沃尔什在其《历史哲学导论》一书中,将近现代的历史哲学划分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

而柯林武德则是分析的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尤其柯林武德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对分析的历史哲学中历史解释的探究影响深远。

在柯林武德之前洛克、休谟等人,为了认识人的心灵,都曾试图建立起“人性的科学”,但在柯林武德看来都失败了。

柯林武德提出“研究心灵的正确道路则是要靠历史学的方法(中译本《历史的观念》p238)”,并在此前提下逐步推进,最终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论断。

本文将从柯林武德对前人人性科学的批判出发,梳理柯林武德的论证过程。

对前人“人性的科学”的批判是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起点。

在《历史的观念》的导论部分,柯林武德开明宗义,提出了他的基本哲学观“哲学是反思的”。

进行历史思考不仅要思考某种客体,而且要思考这一思维自身对客体的思考。

因而当人在认识其他事物时,也必须认识他自己,没有关于他自己的某种知识,他关于其他事物的只是仅仅是半知识,这种知识是不完备的。

其次、这种自我认识不是关于人身体的,也不是包含感知、感觉和情绪的心灵知识,柯林武德只把这种关于自我的知识的范围限定在关于“人的认识能力、他的思想或理解能力或理性的知识”(p233)。

要获得这样的知识,看似易,实则难。

有人撼于困难而认为心灵没有认识自身的能力,理由是正因为人有这种能力,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它,对此柯林武德斥之为“赤裸裸的诡辩”。

那么是否可以用我们理解自然世界的方法来认识我们自身的心灵的性质呢?柯林武德追溯了洛克、休谟、康德三人为此所作的努力,但认为他们的努力都失败了。

当我们理解自然时,我们从观察相继存在的特殊事件开始,进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中归纳出自然规律,我们从而依靠自然规律去理解它所适用的一切自然事物。

如果同样的方法被原来建立“人性的科学”,我们将观察自我与他人的心灵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方式,之后寻找联系发现规律。

洛克、休谟和康德三人的思路皆是如此般与自然科学方法相类比而形成。

失败的原因何在?柯林武德认为这个问题不是“心理学不成熟”或先前所谓的诡辩所能回答的。

柯林武德的回答是“它的方法被自然科学方法的类比所扭曲(p37)”。

他开除的良药是用历史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灵,从而取代人性的科学。

既然柯林武德提出用历史学的方法取代人性的科学,那么历史学的方法一定与人性的科学所采用的自然科学的方法有质的差异。

然而柯林武德没有急于给出二者间的差异,而是先从设定历史思想的范围来分析自然事物与人类事物的差异。

从古希腊时代起,人们就认为自然的变化与历史的变化不是一回事。

自然界存在亘古不变的“固定类型”,变得只是这些“固定类型”在时间长河中的特殊形式。

相反,这样的“固定类型”在人类历史中并不存在,“特殊形式”的短暂性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特色(p40)”。

这种十九世纪之前的自然观很快被达尔文的进化论所取代,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兴起之后,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研究已证明自然界也没有不变的“固定类型”。

伯格森(Bergson)、怀特海(Whitehead)等人更是将进化论思想上升到哲学层面。

如此以来似乎自然与历史之间的鸿沟已经消失,柯林武德却不以为然,他于是转向“历史”这一概念,以考察这一鸿沟是否确实消失。

他在此提出了事件的外在性与内在性(the outside and the inside)这样一种说法。

历史学家总以“人事(human affair)”为研究对象,柯林武德将
每一历史事件划分为“事件的外部”和“事件的内部”。

外部指“属于可以用身体和他们的运动来加以描述的一切事物(p242)”内部则是指“其中只能用思想来加以描述的东西”。

历史学家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始终的是体现出内部与外部统一的行动(action),历史研究需要从发现事件外部入手,深入事件的内部,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思想。

反观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只是一件件仅有外部而无内部的事件(event)的序列.也就是说,科学家研究自然,要找出一件件事件之间关联,并归纳出规律,而不是去寻找本来就没有的思想。

于是柯林武德顺次推论出他的著名论断:“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P244)
现在,问题回到对“人性”,也就是对人的心灵的研究这一初始问题,柯林武德已经说明历史学是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学科,那么历史学的方法是如何认识人的心灵?
既然已经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学家该如何去发现历史人物的思想?柯林武德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历史学家的心中重演(re-enact)历史人物的思想。

这大概类似于史学大师陈寅恪在为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所做的审查报告中所提出的“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历史人物的思想早以成为过去,后人是否可以重演历史人物行动背后的思想,这是问题的关键。

也许有人会用时间的流逝性这一特性来质疑对过去所发生思想的重演。

柯林武德在书中多次强调历史的过去是一种活着的过去,过去的永存性活在现在之中,因而历史知识的对象是思想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只有当认识者在心中重演时才能被认识清楚。

在《历史的观念》的第五编第四节,柯林武德再次试图论证思想重演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思想行动绝不仅仅只是在意识之流中的显现,在间隔一段时间后,仍旧可以被复活。

如果这种重演对于我自己有效的话,那么就应该在我对他人思想的重演中也有效。

他举例说,对于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样一个命题,可以被我思考上几分钟,但经过一阵间隔之后,我仍旧可以重新思考它。

因为思想本身没有被卷入当前的意识之流,在某种意义上,它是站在那个意识之流之外的。

思想行动固然可以发生在确切的时间之中,但思想行动并不以感知和感觉那样的方法与时间直接相关联。

尽管原来经历某个思想当时的情绪、感受等背景不能复活,但思想的复活应当可以做到。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思想”一词,似乎被柯林武德狭隘化为可以推理的思想。

但在真正的历史上,这样的思想实在有限,日常意义上的思想多少是会包含感情或其他成分的。

历史学家该如何去发现历史人物的思想?以上只解答了历史人物的思想能够再现,但认识者(历史学家)是否具备重演思想过程的能力? 柯林武德对此多少有循环论证的嫌疑。

他认为“历史的探究向历史学家展示了他自己心灵的能力。

”(p248)柯林武德是一位深受康德批判哲学影响的哲学家,他重视对自我认识历史能力的批判,但在这里,批判似乎并未进行。

柯林武德只是举例来类比他的重演方法,试图说明认识者有重演历史人物思想的能力。

我们重演梭伦的思想,类似于我们去解读一位朋友给我们写信所表达的思想,因而我们可以有能力用同样的方法去认识别人的心灵或者一个时代的集体心灵。

与之前所使用的“思想”相比较,这里的“思想”一词的外延又被柯林武德扩大化了,不再限于可推
理的思想。

沃尓什嘲笑柯林武德是在用“直觉”去重演思想。

最终柯林武德有气无力地得出了他的结论。

这个结论中,他首先使用的是“如果”这一含有假设意味的词语,这使得他的论断看起来只是一种假说。

“如果历史思维是一种可以探测变现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这些思想的方法,那么看来洛克的或就击中了真理,历史知识就是人类心灵关于它自己所有的唯一知识,所谓人性科学或人类心灵的科学就把它自己溶解在历史学里面了。

”(p250)
尽管柯林武德的论证终究不能让人十足地信服,融入历史学中的人性科学也并未成功。

也许柯林武德本来没有打算解决人性问题,他谈论人性问题,只是想借此以引出他的历史哲学观。

他也由此提升了历史学的地位,强调在自然科学之外历史学的自足,这才是他的可贵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