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常胸部影像学课件课件
《医学影像学胸部》PPT课件

3
误区三
过度依赖影像学检查而忽视临床表现。应避免方 法:将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相结合,进行全面 分析。
提高诊断准确率的建议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熟练掌握胸部正常影像学表现及 常见病变的影像学特征。
多角度分析
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病变,如 不同窗宽窗位、不同重建算法等。
全面了解病史和临床表现
在阅片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症状、体征等,以便对病变有初 步的认识。
观察纵隔及心脏大血管
纵隔位置、形态及密度是否正常, 心脏大血管形态、走行及密度有 无异常。
常见误区及避免方法
1 2
误区一 仅凭单一影像学表现作出诊断。应避免方法:结 合多种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史进行综合分析。
重要性
胸部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于胸部疾病的诊断、治疗 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胸部影像学检查方法
01
X线检查
包括胸部透视、摄片等,是胸部疾病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02 03
CT检查
采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 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 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包积液
诊断要点
03
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诊断,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
纵隔增宽
纵隔肿瘤
分类 前纵隔肿瘤、中纵隔肿瘤、后纵隔肿瘤
影像学特征
不同部位的纵隔肿瘤具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如前纵隔肿 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中纵隔肿瘤多位于心脏大血管周围, 后纵隔肿瘤多位于脊柱旁
诊断要点 结合肿瘤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诊断, 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肿瘤性质
2024版胸部影像学ppt课件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
1 2
技术原理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 等技术,对胸部影像学图像进行自动分析和诊断。
临床应用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可快速、准确地识别肺部 结节、肺癌等病变,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率。
3
优势与局限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等优势, 但对于复杂病例的诊断仍需结合临床经验和专业 知识。
进展
低剂量CT筛查肺癌技术
技术原理
低剂量CT通过降低X线辐射剂量,减 少对人体损伤,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适用于肺癌早期筛查。
临床应用
优势与局限
低剂量CT具有辐射剂量低、分辨率高 等优势,但对于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可 能略低于常规CT。
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低剂量CT筛查, 可早期发现肺癌病变,提高治愈率。
纵隔结构及分区
纵隔
位于两侧胸膜腔之间,前为胸骨,后 为胸椎,两侧为纵隔胸膜,上连颈部, 下止于膈肌。
纵隔分区
以胸骨角与第四胸椎下缘的水平线为界, 将纵隔分为上、下两部。下纵隔再以心 包前后界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03
胸部常见疾病影像
学表现
肺部疾病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表现
肺炎
表现为肺实变、磨玻璃影、小叶 间隔增厚等,可伴有支气管充气
征。
肺结核
典型表现为哑铃状阴影、三均匀 病灶、卫星灶等,也可出现空洞、 钙化等。
肺癌
表现为肺部肿块、分叶征、毛刺 征、胸膜凹陷征等,增强扫描可 见不均匀强化。
肺脓肿
早期为大片浓密模糊浸润阴影, 边缘不清,分布在一个或数个肺
段,也可波及全肺。
心脏与大血管疾病影像学表现
心力衰竭
心脏扩大,以左心室扩大 为主,可伴有肺动脉高压 和右心室扩大。
胸部CT的影像学表现

图4-奇静脉弓层面 S6:下叶背段
图5-近隆突层面
B1+2:左上叶尖后段支气管 B3:上叶前段支气管
图6-隆突层面
B2:上叶后段支气管 C:隆突 RMB/LMB:右/左主支气管 RULB:右上叶支气管
图7-隆突下1cm层面 Bi:中间支气管
图8-隆突下1cm层面 LUMB:左上叶支气管
图9-隆突下2cm层面 V3:上叶前段静脉的段间支
图41-肺泡细胞癌
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的粟 粒状或小结节状影,也可 为斑片影。分布不均匀, 以中、下野的病灶居多, 少数可表现为慢性弥漫性 肺间质病变,呈网格状纹 理,并出现Kerley B、C线
图42-肺错构瘤
左肺上叶尖后段错构 瘤(Hamartoma) 平扫CT值-20Hu
图43-肺错构瘤
增强扫描:病灶CT值 20Hu,有强化
肺尖至主动脉弓上缘层面, 位于主动脉弓3个主要分支 (左锁骨下、左颈总、无名 动脉)前方的淋巴结-为血管 前组(3A组) 位于气管后方的淋巴结-为 气管后组( 3P组)
图21-2R/L组淋巴结
位于1组以下至主动脉弓上, 沿气管两侧的淋巴结-为右/左 上气管旁组(2R/L组)
图22-4R、6组淋巴结
图33-肺鳞癌
右肺下叶中高分化鳞癌 (SQ.CA)-病灶边缘毛糙 ,内见偏心空洞,内壁不 规则,见结节向腔内突起
图34-肺小腺癌
右肺中叶外侧段小腺癌 (AD.CA)-病灶呈浅 分叶状,直径约18mm, 平扫CT值约24Hu
图35-肺小腺癌
增强扫描: CT值约80Hu, 病灶有明显强化
图36-肺小腺癌
位于主动脉弓上缘以下,升 主动脉、主动脉弓前方及两 侧的淋巴结-为升主动脉旁组 (6组)
胸部摄影PPT课件

胸部摄影的重要性
胸部摄影是筛查和诊断肺部和胸部疾 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能够检测出肺部炎症、肺结核、肺 癌等疾病,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这些 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胸部摄影的历史与发展
胸部摄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X射线技术刚刚问世。
目前,胸部摄影已经成为医学影像学 中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广泛应用 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实现连续动态成像,更好地观察肺部功能和病理变化。
无创无痛检查
研究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提高患者舒适度。
胸部摄影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融合发展
与CT、MRI等影像学检查的互补融合
综合利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提高诊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确性。
多模态成像技术
结合多种成像模式,如功能成像、分子成像等,提供更全面的疾病信息。
检查时的注意事项
配合医生指示
在检查过程中,应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呼吸、屏 气等动作,以确保拍摄的影像清晰。
保持静止
在拍摄过程中,应保持身体静止,避免移动,以 免影响影像质量。
遵循辐射安全规定
在进行胸部摄影检查时,应遵循辐射安全规定, 避免长时间暴露于辐射环境中。
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及时获取检查结果
在检查结束后,应及时与医生或医疗机构联系,了解检查结果及 后续处理建议。
等,无异常密度或形态改变。
正常胸膜腔
胸膜腔内无积液、积气或占位性病 变。
正常肺野
肺野透亮度适中,无异常密度影或 纹理改变。
异常胸部摄影图像
异常胸膜腔
胸膜腔内有积液、积气或占位性 病变,影响胸膜腔的正常形态。
异常肺野
肺野透亮度异常,出现异常密度 影或纹理改变,如炎症、肿瘤、
肺气肿等。
儿童胸部影像学课件-2024鲜版

儿童胸部影像学课件CATALOGUE 目录•胸部影像学基础•儿童胸部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儿童胸部影像学鉴别诊断•儿童胸部影像学检查注意事项•儿童胸部影像学与临床关系探讨•儿童胸部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展望01胸部影像学基础胸廓肺气管与支气管纵隔胸部解剖结构01020304由胸椎、肋骨、胸骨和肋间肌构成,保护胸腔内器官。
位于胸腔内,分左右两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气管位于食管前方,分为左右两支进入左右两肺,支气管则进一步分支形成支气管树。
位于两侧胸膜之间,包含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等重要结构。
常规胸片是胸部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可观察肺部炎症、占位、气胸等病变。
X 线检查CT 检查MRI 检查对于X 线难以诊断的病变,可进行CT 检查,提供更详细的肺部结构信息。
对于某些特定病变如纵隔肿瘤等,MRI 检查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诊断价值。
030201胸部影像学检查方法胸部影像学表现与诊断正常胸部影像学表现双肺纹理清晰,肺野透亮度良好,纵隔居中,心影大小形态正常。
异常胸部影像学表现如肺部炎症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占位性病变表现为肺内团块状或结节状阴影;气胸表现为肺组织受压、肺纹理消失等。
诊断原则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变性质及诊断。
02儿童胸部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X 线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以双下肺野较为明显。
急性支气管炎X 线表现为沿肺纹理分布的小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密度不均。
支气管肺炎X 线表现为大片均匀致密影,占据一个或多个肺段或肺叶,以肺实变为主要表现。
大叶性肺炎X 线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壁薄,边界清晰。
先天性肺囊肿X 线表现为下叶后基底段的不规则三角形、多边形或圆形囊状透亮区,边缘清晰,其内可有液平面。
先天性肺隔离症X 线表现为患侧肺体积缩小,密度增高,透亮度降低,血管纹理纤细、稀疏。
先天性肺发育不良神经母细胞瘤X 线表现为后纵隔脊柱旁沟的肿块影,呈哑铃状,跨越椎间孔向椎管内延伸。
胸部正常X线解剖PPT课件

目录
• 胸部X线解剖基础 • 肺部正常X线解剖 • 纵隔正常X线解剖 • 心脏正常X线解剖 • 胸膜腔正常X线解剖
01
胸部X线解剖基础
X线成像原理
01
X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穿透性、 荧光性和摄影效应,能够穿透人 体组织并留下影像。
02
X线成像的原理是利用不同组织对 X线的吸收程度不同,通过对比度 差异来呈现人体内部结构。
肺部的正常形态
01
02
03
两肺形态对称
人体有两个肺,左右两侧 形态对称,呈圆锥形,底 面向上,尖端向下。
肺野广阔
肺野是充满空气的肺部区 域,在X线片上表现为高 透亮、低密度的影像,占 据胸腔的大部分空间。
肺门结构清晰
肺门是支气管、血管和淋 巴管等结构进出肺部的开 口,在X线片上表现为结 构清晰的影像。
纵隔的正常形态
纵隔的正常形态可分为前、中、后三 个部分。前纵隔位于胸骨后方,中纵 隔位于心脏和大血管的周围,后纵隔 则位于胸椎前方。
在前后位片上,前纵隔表现为心影后 方的三角形透明区,中纵隔则呈现出 心脏和大血管的形状和位置,而后纵 隔则与胸椎影像重叠。
在侧位片上,前纵隔表现为心影后方 的一条浅沟,中纵隔则呈现出心脏和 大血管的轮廓,而后纵隔则表现为胸 椎前方的致密影。
了解这些血管和器官的位置和形 态对于诊断和治疗胸部疾病具有
重要的意义。
谢谢观看
心脏的血管和心腔
主动脉发自左心室,向右前上至 主动脉弓转折为升主动脉,经肺 动脉起始部至肺动脉分叉处为左、
右肺动脉。肺静脉自肺门Fra bibliotek心房汇入左、右 心房。
腔静脉窦位于右心房的后部,接 受上、下腔静脉回流入心。
《医学影像学胸部》课件

01
胸部影像学正常表 现
胸部X线正常表现
胸部X线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 方法,可以显示胸部结构和病 变。
正常胸部X线表现包括:胸廓 对称,肋骨走行自然,纵隔居 中,心影不大,肺纹理清晰等 。
不同年龄和生理状态下,胸部 X线的正常表现也有所不同。
超声可以动态观察胸部结构和病变, 对指导胸腔穿刺和引流等治疗有重要 意义。
01
胸部影像学异常表 现与疾病诊断
肺部疾病
肺炎
肺炎是肺部感染性疾病,影像学 表现为肺部斑片状或大片状密度 增高影,可伴有胸腔积液。
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 肺部感染,影像学表现为肺部斑 片状、条索状或结节状影,可伴 有空洞形成。
02
X线检查对于肺部炎症、气胸、胸腔积液等病变的诊 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03
X线检查操作简便,价格相对较低,是临床常用的检 查手段之一。
CT检查
CT检查是胸部影像学的重要检查方法,具有高分辨率和高轴位成像的特点 。
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肺部结节、肿块、支气管扩张等病变,对于肺癌的诊 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正常胸部MRI表现包括:胸壁、胸膜、纵隔 、支气管等结构清晰,无异常信号。
MRI对显示肺部血管和淋巴结非常 敏感,对肺癌和纵隔肿瘤的诊断有 重要价值。
胸部超声正常表现
01
02
03
胸部超声是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 的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胸腔积液、胸 膜病变等的诊断。
正常胸部超声表现包括:胸腔无积液 ,胸膜光滑,肺实质回声均匀等。
《医学影像学胸部》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正常胸肺部CT影像学ppt课件

肌;5、冈下肌; 6、大圆肌; 7、竖脊肌;8、斜
方肌; 9、胸椎体; 10、肩胛骨;11、肋骨
6
胸壁 气管、支气管 肺段、肺叶 肺门 叶间裂 肺小叶 纵隔 纵隔淋巴结
7
气管
胸段气管在CT基本位于中线位置,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气管前方及两侧有纵隔脂肪包绕,在纵隔窗上气管与周围 血管结构分界较清,但后壁为纤维膜,多呈线状影,与椎 前软组织无法区分。在肺窗上气管仅显示低密度的气管腔, 与周围结构难以区分。
水平裂 常规层厚
薄层
薄层
23
胸壁 气管、支气管 肺段、肺叶 肺门 叶间裂 肺小叶 纵隔 纵隔淋巴结
24
肺小叶 常规CT难以显示肺小叶结构,高分辨率CT显示肺小 叶是多边形截头锥体形,底位于肺表面,尖向肺门, 直径约10-25mm,肺小叶核心为小叶肺动脉和细支 气管,其直径约为1mm。 正常情况下,小叶间隔线 很少能完整显示,如能清晰 显示多为异常增厚。
左右下叶支气管层面
底段支气管及肺动脉;
OF:斜裂
17
胸壁 气管、支气管 肺段、肺叶 肺门 叶间裂 肺小叶 纵隔 纵隔淋巴结
18
肺门
为两肺支气管、肺动、静脉、神经及淋巴组织出入 纵隔所形成的影像。
上界为尖段支气管的起始部及伴随动脉, 左右肺门 下界为下叶肺段支气管的起始部及伴随动脉
内界为纵隔胸膜 外界为肺段支气管起始段及伴随动脉。
19
胸壁 气管、支气管 肺段、肺叶 肺门 叶间裂 肺小叶 纵隔 纵隔淋巴结
20
叶间裂
是识别肺叶的标志
右肺:斜裂及水平裂; 左肺:斜裂 常规层厚(≥5mm)时,叶间裂显示为较宽的 无或少肺纹理的透明带;
薄层扫描时(﹤2mm)多显示为线状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包脂肪
垫也可在侧 位片表现为 肿块状
心包及胸膜外脂肪
CT 显 示 心 包 及 胸 膜 外 脂 肪
第五节 纵 隔
1、什么是纵隔?它在胸部处于什么位 置?正常时其影像应该表现为什么形 状?
2、不同个体的纵隔影像形状一致吗?
3、使用哪些检查方法才能区别出纵隔 内不同的组织结构?
纵隔位置:两肺之间、胸骨之后、胸椎之前的 腔隙。正位胸片上位置居中 纵隔内容:心脏、主动脉、气管、主支气管、 食管、神经组织、淋巴、脂肪、结缔组织等 纵隔形状:正位胸片上仅显示为与含气两肺之 间有相邻界面的、正常心脏和主动脉的影像
关于正常胸部影像学课件
胸部影像诊断学 呼吸系统
如何发现胸部影像上的异常
(一)遵循医学影像诊断原则 1、必须熟悉正常影像表现(发现异常的关键) 2、必须熟悉各种病理改变形成的不同基本影
像特征(正确分析诊断的关键) 3、必须全面观察异常表现,进行归纳分析 4、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诊断
(二) 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诊断原则
1、 CT图像是 人体某一断层 面的影像,无 该层面以外组 织器官的重叠 2、 CT图像是 由一定数目的 由黑到白不同 灰度的象素按 矩阵排列所构 成的灰阶图像 3、CT图像的质 量由像素的大 小和数目决定
4、CT图像密度分辨力远高于普通X线图像 5、CT图像上不仅以不同灰度显示组织结构的密度,还可用组织结构对X线 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即以数值来表示密度的量(CT值) 6、CT图像可以通过计算机和软件进行后处理 7、部分容积效应
1、根据影像密度差异发现病变 肺野 胸壁软组织 骨骼 充分利用窗技术
2、根据正常结构位置形态的改变发现病变 3、根据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病变性质 4、全面观察病变本身及其周围组织结构改
变,进行综合分析、诊断
第一章 胸部影像检查方法
一. 检查方法:透视、胸片、CT、MRI、 超声 二. 不同检查方法的图像特点
胸膜紧贴于肺表面者是脏层,而与 胸壁、膈肌、纵隔相贴者为壁层,二者 之间为胸膜腔
正常叶间裂位置:
正、侧位胸片上均能显示水平叶间 胸膜,而斜裂内胸膜只能在侧位片上显 示
水平裂内侧指向肺门角,外侧一般 呈水平止于侧胸壁,侧位止于前胸壁, 可向上或下移动1cm左右
斜裂下端止于前肋膈角后方1~2cm 范围,上端起于T4水平,左侧略高。其 CT影像常显示为无血管区
1. X线图像特点 2. CT图像特点 3. MRI图像特点
GUIYANG MEDICAL COLLEGE
1. X线图像以密度来反映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 2. 影像的密度由人体组织组成元素的密度和组织结构的厚度决定 3. 是某检查部位所有组织结构相互重叠的影像 4. 可因X线束锥形投射,造成放大、产生伴影
脏、三者前沿连线与食管之间。常为恶 性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好发之处
后纵隔 位于食管与胸椎之间,是
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之处
二 纵隔异常的影像表现
胸锁乳突肌
胸 大 肌
乳 头 和 肩 胛 骨
黄 箭 头 指 示 乳 房 下 缘
典 型 乳 房 影 像
乳 房 似 肺 炎
乳 房 似 胸 腔 积 液
刻苦虔诚才能修成正果
第二节 骨 骼
胸部有哪些骨骼可显示影像?
锁骨 胸骨 肋骨 肩胛骨 胸椎
胸 骨 柄 勿 误 为 纵 隔 增 宽
பைடு நூலகம் 胸 骨胸 柄骨
都柳江边放排忙
第二章 正常胸部影像学表现
在正常X线胸片上,你看见了哪些器官结构的 影像?你能说出这些器官结构的影像特征吗?
第一节 胸壁软组织
1、所有胸壁软组织在X线胸片上都能显示影像吗? 为什么?
2、能显示的胸壁软组织有哪些?各有何影像特 征?
胸锁乳突肌及锁 骨上皮肤皱折
胸大肌
乳房
乳头
胸 锁 乳 突 肌 和 锁 骨 上 皮 肤 皱 折
1、MRI常规序列影像上的灰度差别反映的是组织结构弛豫时间的不同,而不 代表组织结构的密度和厚度差异 2、MRI影像上不同组织结构的黑白度由该组织的MR信号决定。一般,组织 信号强形成的图像就亮(白色,称高信号),组织信号弱形成的图像就暗 (灰或黑色,称低信号) 3、MRI是多参数成像,采用不同的扫描序列和成像参数可获得突出不同组织 特征参数的图像 4、不同序列、技术扫描获得图像反映的是各组织结构及病变的生物学特征
体
肋 软 骨 钙 化
叉 状 肋
肋 骨 联 合 畸 形
肋骨
胸骨
纵隔内脂肪
皮下脂肪 皮肤
肌肉 胸椎
肩胛骨
肩胛骨
肋骨 胸椎骨
肌肉
脂肪
肌肉
肋骨
脂肪
大渡河上游的藏族村寨
第三节 胸 膜
1、什么情况下,正常胸膜能显示影像? 为什么?其影像表现是什么? 2、胸膜显示时,其正常应在什么位置?
胸膜为一结缔组织薄膜构成的闭合 囊袋,包绕于肺的表面并深入叶间裂隙, 包裹各肺叶。正常时胸片、CT和MRI均 不显示影像,只有在胸膜反折处因与X 线方向相同,才显示为线状致密影
波浪膈 局限性膈膨升 梯状膈 心膈角、肋膈角 心包脂肪垫
波浪膈
心膈角
局限性膈膨出 肋膈角
后肋膈角
波 浪 膈
波浪膈
膈下游离气体使膈肌的腹腔面显示
右 膈 下 脓 肿
心
包
脂 肪
侧位片
垫 和
上均应显示
胸 膜
两侧膈肌上
外
缘。
脂
肪
左侧位
片时,左膈
肌位置较右
侧高;
右侧位
片时,右膈 肌在上
心包脂肪垫为半透明影,侧位片上厚度增加,致使前肋膈角闭塞
纵隔位置居中,形状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平片不能显示纵隔内结构
小儿胸腺(帆征)
CT 显 示 的 纵 隔 内 组 织 结 构
MRI 显示 的纵 隔内 结构
一 纵隔分区:
前纵隔 位于胸骨与气管、升主动
脉、心脏三者前沿的连线之间。是胸腺 瘤、胸内甲状腺肿、畸胎类肿瘤好发处
中纵隔 位于气管、升主动脉、心
红 箭 头 指 示 斜 裂 和 水 平 裂
两侧无血管区为斜裂位置
第四节 膈 肌
1、正常情况下,膈肌应在什么位置上? 两侧膈肌位置相同吗? 2、两侧膈肌位置升高或下降由什么原因 引起? 3、膈肌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如何?形成 哪些特征性的影像?
膈肌是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薄层肌 腱组织。左右各一叶,呈圆顶状。X线片 上仅见其胸腔面。 位置:9或10后肋水平;右高于左1~2cm 运动:应上下对称,范围1~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