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可预防老年心肺病发作

苓桂术甘汤可预防老年心肺病发作
苓桂剂就是以苓桂术甘汤为牵头的一组方剂,它有温化水饮的很好的效果。
有许多年龄大的人,年龄一大,心阳也虚,脾阳也不足,所以一到了秋末冬初的时候,季节变换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气管炎,发生咳喘,发生心功能的不全,心功能不好的话,肺通气功能也差,也会导致咳喘多痰,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入秋以后,接近冬季的时候,给他提早吃一些苓桂术甘汤,那就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我们刘渡舟老师体重很多,身体很胖,心脏负担很重,所以几乎在他去世前十几年开始,几乎每年的秋冬,都要有心功能轻度的不全,或者都会有气管炎的发作,所以每年到入秋的时候,他就开始吃苓桂术甘汤,如果今年是吃得比较好的,吃得比较及时的,他到了入冬的时候,这些心功能不全的症状,这个肺部的气管炎的症状,多痰的这些症状,他就很轻,如果说没有注意到,这个病犯得就比较重。
所以它是预防一些老年人从秋入冬的,心功能差的,或者气管炎的一个很好的方子。
经方大师刘渡舟用四味药,治疗眼皮浮肿!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当人肥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眼皮是浮肿的。
另外,减肥等是美容,是吧?你看减肥,眼眶往里一陷,眼睛立刻就变大,目光深邃,五官瞬 间就立体了。
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眼眶、眼皮,是一张晴雨表。它可以提示我们,体内有多少水湿。肥胖者, 水湿大,所以眼皮浮肿。减肥水湿代谢出去了,所以目光深邃。
经方大师刘渡舟用四味药,治疗眼皮浮肿!
中医文化是我们五千年所累积的经验,现如今,名医名方逐渐失传,或是被国外盗取。小小医 方,作为一个中医文化传播者,要坚持把老前辈的宝贵经验分享出来。希望,中华儿女共同参 与进来,让中医五千年文化传承下去。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刘渡舟老师早年利用苓桂术甘汤的一张案例,十分经典,在 业界也是有名的医案。
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是一首经方。基本组成是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桂枝9克,白 术9克,。水煎服。 专门用于温阳化饮、健脾利水。脾虚有湿,用它治疗,似乎符合道理。其中的茯苓,健脾利 水。桂枝,温阳化气。水湿为阴邪。遇到阳气以后,就歇了。所以桂枝温阳化气,可以辅助化 解水湿。炙甘草,健脾益气。白术,健脾燥湿。整个方子体现的是温脾阳、健脾气、化解脾湿 的思路。张仲景说过,吃完这方子以后,“小便则利”,就是小便增多。这就是痰饮湿浊从小便排 出体外的表现。
当然,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刘师还加了一个细辛。细辛,加强了全方温化水饮之功。这就是整 个的治疗思路。
本文理论依据:《金匮要略》、《素问》、《中医方剂学》文中所述配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眼皮的浮肿如果找不到其他明确原因,要考虑是不是脾虚湿盛,痰 湿之气太大所致。是不是湿气把我眼皮“憋肿”了。 这个说法理论依据是《素问》里说的:“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在腹者,必使目 下肿也”。可见,眼皮浮肿和水湿之间的关系,古人早就看出来了。 正因如此,刘师医治用到了苓桂术甘汤加上细辛。
刘渡舟: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桂芍相互对用的规律!

刘渡舟: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桂芍相互对用的规律!《伤寒论》有苓桂术甘汤,而没有苓芍术甘汤,这是大家公认的。
但我认为,如果没有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对应,在治疗水证时则只有通阳之法,而无和阴之法。
就象只有真武汤扶阳利水而无猪苓汤的育阴利水一样,是失之有偏的。
桂枝汤中的桂枝和芍药,有“滋阴和阳”之功,在临床上具二分法之义。
因此,仲景在桂枝汤加减法中,既有桂枝汤去芍药,又有桂枝汤去桂枝;既有桂枝汤加桂枝,又有桂枝汤加芍药。
这种桂芍相互对用规律,符合疾病变化的客观要求。
从这一规律出发,仅有苓桂术甘汤,而无苓芍术甘汤,违背了仲景阴阳兼顾的治疗特色。
因此,我耿耿于怀,刻意求索,以冀有新的发现。
某日,余在分析第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时,发现其药物顺序是: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其方后注有“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之语。
余谛视良久,乃豁然有悟,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朝思暮想的苓芍术甘汤不正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吗?或云,既是苓芍术甘汤,仲景为何不径称其名,反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名之?余认为是缘于以下原因:1、仲景称其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为了突出桂芍两药之对应,照顾第28条与第21条的前后对比。
这两条是仲景的对举之文,也是用意让人对照看待,以见“胸满”和“心下满微痛”两证有在上在下之不同,用药则有去芍留桂和去桂留芍之异。
2、仲景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名之,是为了强调第28条的方药必须是去桂留芍。
他惟恐后人在“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上抓着不放而过分留意桂枝的作用,从而不能作到治病求本,于是在称谓方名时直接点明要“去桂”。
由此观之,仲景用心亦良苦。
倘若当初仲景称为茯苓芍药白术甘草汤,则后世之“去芍留桂”说更甚于今矣。
关于第28条的内容,在伤寒学中仍然分歧很大,对初学者造成莫衷一是之困境。
兹不妨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水饮】证论刘渡舟---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

【水饮】证论刘渡舟---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水证论水证是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内留而不能排出体外所引起的病证。
《内经》言人体禀木、火、土、金、水五行而生成,故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余不足,皆能致害。
不足者即是燥证,有余者即是水证。
水液在人体的代谢,《素问经脉别论》论之精炼,与肺、脾、肾三脏及膀胱、三焦有密切的关系。
水在人体内升降出入,循环不已。
水液内留、停蓄为病,也与此三脏二腑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此人皆尽知者。
不过,心脏属火,上居于胸,胸与火皆阳,为“阳中之太阳”。
心脏阳气充足,则下焦寒水之气不能上冲为害;若心脏阳气虚弱,则下焦水寒之气便可能逆而上冲,致生诸病,这方面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则为人所未能尽知者。
水邪致病,范围甚广。
因为水饮变动不居,上下表里,无所不到。
其在表为浮肿,在里为胀满,在上为眩晕昏冒、聋盲噫塞,在下为骛溏腹泻、小便不利,在心为悸动,在肺为咳喘,在胃为呕逆。
刘氏指出,水证的治疗方法,《内经》已提出了具体的原则,《伤寒论》、《金匮要略》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许多至今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方剂,为医者要谨记勿忘。
其中需要着重提到的是,仲景通过治心、通过温心脏之阳以治水的方法,今日不可不讲。
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仲景苓桂术甘汤为温心脏之阳的代表方,用于今日临床上所常见的各种心脏病而具有水气上冲特征者,疗效十分可靠。
在苓桂术甘汤的基础之上再加上仲景治疗寒饮所惯用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即在某种程度上能治疗小青龙汤所不及的寒痰冷饮疾病,这也是一种不可偏废的方法。
苓桂术甘汤去桂枝加白芍即是苓芍术甘汤,亦即《伤寒论》桂枝去桂第三卷45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走表利于上,而芍药走里利于下,桂枝利于阳,而芍药利于阴,此二方正好组成一个阴阳、表里的方阵。
刘氏在临床上亦常将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联合使用,如此者则表里并调,双补阴阳,更为全面。
36.苓桂术甘汤

36.苓桂术甘汤36.苓桂术甘汤本方为仲景所立治疗痰饮之名方。
而痰饮的治疗总原则是“当以温药和之”。
一个“温”字,一个“和”字,是痰饮各种复杂见症的治疗总则,也是本方立方主旨。
“温”是用辛温之药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和”是温而不刚烈过燥,从而达到温中宣降,消痰涤饮,行气利水,通调二便的治疗作用。
这是关于本方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痰饮。
痰饮近代作为一种证候名称被临床广泛使用。
其实痰和饮无论从病理属性、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都是不同的。
而从《内经》之医论到《神农本草经》之药论,都不曾提到一个“痰”字。
虽然后来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里,仲景明确提出了痰饮病名,而其所论包括苓桂术甘汤在内的条文,基本都是论饮的。
真正意义上的“痰”证,是从元代王隐君在其所著《泰定养生主论痰》中首先提出的。
后经不断发展,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和治法。
明确痰和饮的这种差异,是正确使用好苓桂术甘汤的条件保证。
第三个问题是化气行水。
饮邪之成,都是因于阳气失温,气化失司。
因此,化气行水即成了饮邪为患的基本治法。
而这当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的,当用肾气丸;二是中阳不运,水停为饮的,当用本方。
肾气丸是温阳气以化阴,本方是益土气以行水,虽然所主不同,而都是通过化气以行水,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让我们看看原方组成,以加深认识。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方用桂枝辛温通阳,茯苓淡渗利水,二药协调以温阳化水;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二药合用,培土以制水。
其温而不燥,培而不壅,化而不泄,令痰饮自然消散的功效,使本方成为了被公认的治疗痰饮之基础方,化气行水的袓方,以及“温药和之”的具体应用。
方后一句“小便则利”,说明调气化是本方的作用机理,而小便利则是本方疗效的集中反映。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指征:1.头目眩晕,身振振摇感。
苓桂术甘汤名医医案

苓桂术甘汤名医医案苓桂朮甘汤名医医案1一、水心病(冠心病)刘渡舟医案:陆某某,男,42岁。
形体肥胖,患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
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
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
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
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
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朮10克,炙甘草l0克。
此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
但脉仍带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
乃于上方加附子9克,肉桂6克,以复心肾之气。
服3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来全愈,再与上方中加党参、五味子各l0克,以补心肺脉络之气。
连服6剂,诸症皆瘥。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30一31)按语:本案冠心病由水气上冲所致,刘老名之为“水心病。
”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短气等心病证候,用苓桂朮甘汤治疗,效果堪优。
2二、眩晕(耳源性眩晕)姜春华医案:魏某,女,55岁,1973年10月22日初诊。
患耳源性眩晕病已7年,发作时视物转动,如坐凌空,素息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白沫,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滑大。
证属痰饮上泛,宜温化痰饮,用苓桂朮甘汤加味:茯苓15克,桂枝9克,白朮9克,甘草6克,五味子9克。
连服14剂而愈,随访两年未发。
(广西中医药1986;(6):12)按语;姜春华教授擅于用苓桂朮甘汤治疗眩晕证之属于痰饮上泛者。
如属耳源性眩晕,姜老常加五味子,并重用至9克。
3留饮(神经官能症)钟育衡医案:成某某,女,50岁,1975年7月5日诊治。
头晕目眩,心下满闷,泛恶,气短,善太息,背部寒冷,夏日酷暑亦不能离毛背心,病已七年之久,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曾用许多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果。
苓桂术甘汤治疗心慌心悸

苓桂术甘汤治疗心慌心悸I导读:刘渡舟老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并配上医案把心悸的大部分情况都说得非常清楚,有全景蓝图在胸中临,证可以鉴别开来各式各样的心悸,这样使用经方也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文章是干货,建议收藏反复看,更欢迎分享出去给更多的同道一起看试论心悸的证治作者/刘渡舟心悸,指的心律失常发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种病症。
悸,《说文》训为“内动”,心悸,也就是心内动。
有的医书也叫“心筑惕”,筑、形容心悸犹如物檮之状,惕、则指悸动而心神不安。
心,是有节律搏动的一个脏器,而在人的不知不觉中进行,乃属于生理正常范围,而不以病论。
“心悸”的搏动,乃是失常的,没有节律可言的,它使人有明显心跳、心慌的感觉,并往往伴有胸满、气短等证,所以,属于病态反应。
心悸的原因,西医说法很多,从中医角度来讲,主要分为心虚失养与心被邪干的两类。
今不揣肤浅,分述如下,敬请同道们批评指正。
一、心虛失养心悸(一)心阳虚类1.阳虚作悸:《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这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而主宰神明的变化。
心有这种功能也非偶然的,乃是它的阳气功能而决定的。
大家知道,心属火脏,而又上居于胸;胸为阳,火亦阳,两阳相合,故心获“阳中之太阳”的称号。
由于阳气主动,阴气主静,故心脏能不息的搏动,从生到死,莫不以阳气而为先决条件。
基于此,则心主血脉与神志,也无不与阳气的主导作用有关。
如果离开了阳气,则心就停止了搏动,而血脉不流,神志消灭,也是不言而喻。
为此,凡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伤了心的阳气,例如:治疗上的发汗过多;或者过服苦寒之品,而内戕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等,皆可发生心阳虚的心悸证。
心阳虚的心悸的特点,则是患者两手交叉按其心上,就是仲景说的“心下悸,欲得按者”。
根据中医理论“喜按为虚,拒按为实”,今望其喜按之象,则心虚之证一目了然,而无复可疑。
同时,此证还往往伴有呕吐,体疲无力,少气懒言等现象。
经典!医圣张仲景一剂苓桂术甘汤可有效治疗“水心病”

经典!医圣张仲景一剂苓桂术甘汤可有效治疗“水心病”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此方治疗病种广泛,疗效确切,颇受古今医家重视。
“水心病”是刘渡舟先生提出的,即心血管病由水气上冲所致者。
王教授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将其临床证治心得总结如下。
合方应用,拓展发挥苓桂术甘汤与生脉散合方生脉散由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组成。
三药一补、一润、一敛,既可补气阴之虚,又可敛气阴之散,故肺虚久咳之证得之,可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之效;暑热气耗津泄之证得之,可奏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
苓桂术甘汤与生脉散合方,则温阳利水、益气养阴之功更佳,王教授临床常用于治疗“水心病”合并气阴不足的患者,症见胸痛、胸闷、心悸、咳嗽、短气。
苓桂术甘汤与养心汤合方养心汤出自《仁斋直指方论》,为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之名方,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宁,症见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失眠健忘、舌淡脉细等。
苓桂术甘汤与养心汤合用,共奏温阳利水、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心阳不足、气血两虚、水饮内停之“水心病”合并心气不足的患者,症见目眩、心悸、短气而咳。
苓桂术甘汤与血府逐瘀汤合方血府逐瘀汤是治疗“胸中血府血瘀”的名方,本方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具有气血同治、活中寓养、升降同用之功。
苓桂术甘汤与血府逐瘀汤合方,则增其温阳利水之功,临床用于治疗“水心病”合并心血瘀阻的患者,症见心胸刺痛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胸闷,心悸。
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合方真武汤温阳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本方温阳药与利水药配伍,温补脾肾之阳以治其本,利水祛湿以治其标,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并且补阳药与养阴药同用,温阳而不伤阴,益阴而不留邪,阳生阴长,刚柔相济,阴平阳秘,则诸证可愈。
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合方,则温补心、脾、肾三脏阳虚,兼以化气利水,临床常用于治疗“水心病”合并肾阳虚衰的患者,症见喘促,胸闷气短、动则更甚,心悸。
验案举隅丁某,男,79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经方奇谈: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众诊健康2016年8月17日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
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
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金匮要略讲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根据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
《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
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1、治疗心脏疾病
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
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
以血脉为先。
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
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
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水气上冲所致。
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
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
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面色多见黎黑,此为“水色”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
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
心脏病既然其病机为阳虚水气上冲,治疗当然应予温阳利水降冲之法。
刘渡舟教授根据《伤寒论》论述,认为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乃水气上冲的典型症状,与“水心病”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
所以,选择苓桂术甘汤作为主治方剂,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刘渡舟教授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和临床功底之深厚。
刘老认为:方中茯苓作用有四,一是甘淡利小便以消水阴而治疗痰饮咳逆;二是养心安神;三是助肺治节之令;四是补脾厚土,为本方之主药。
桂枝作用有三,一是温复心阳;二是下气降冲;三是通阳消阴,也为本方主药。
茯苓桂枝相配,则温阳之中以制水阴,利水之中以复心阳。
正如叶天士所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白术助茯苓健脾制水,甘草助桂”枝以温补心阳。
诸药相配,则温阳利水降冲而治“水心病”,疗效惊人,此为刘老独创,可谓独树一帜!治疗心脏病而用利小便的方法,是为中西医相通的理论,而时医不解,一见心脏病,就用大剂活血化瘀之方治疗,通其血脉,血管已经硬化狭窄,徒侍药石,能再通乎?温阳之法,实乃恢复心脏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命质量。
二法合用,稍兼活血之品,其临床疗效胜过单纯活血化瘀百倍。
2、视网膜炎
视网膜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或者视野缺陷,眼前出现黑色物体遮盖不散,中医治疗,多从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等方面着手,临床有一定疗效。
遇其不效者,则无应对之策。
刘老曾治本病一例,初亦以常法治疗无效,思之良久,观其人面色黧黑,舌苔水滑欲滴,脉来弦紧,方恍然大悟,此非水气上冲之病乎?用苓桂术甘汤加泽泻,30余剂而病愈。
足见刘老思路之活,辨证之精。
大家治病,常规之外,
尤有奇思妙想,此常医不及之处。
3、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咽中如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亦即中医之“梅核气”。
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皆也以疏肝理气化痰之法,而用半夏厚朴汤为主治之方临床效与不效参半。
不知“水气上冲”堵塞咽喉之通道,也能出现以,上症状。
此时再用半夏厚朴汤理气化痰,焉能见效?而用苓桂术甘汤通阳利水降冲,水寒之气平复,则诸证自愈。
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本病,必须抓住“水气上冲”的典型色、舌、脉、证,方能效如桴鼓。
若辨证不精,临床一见梅核气,就用本方治疗,不惟失中医辨证论治之灵魂,亦枉费刘老跳出半夏厚朴汤通治慢性咽炎巢臼之苦心。
4、美尼尔氏综合症
美尼尔氏综合征,又叫内耳眩晕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不能移动,动则眩晕加重,甚至呕吐痰涎清水。
中医治疗,多从眩晕辨证治疗,其临床疗效不能满意。
刘老根据“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的论述,认为本病主要为“水气上冲”清阳不煦所致,尤其是,“起即头眩”一证,与苓桂术甘汤证颇为相似,遂用本方治疗,通阳利水降冲,并加泽泻20g,又有《金匮要略》泽泻汤治疗痰饮眩晕之意,则效果尤著。
苓桂类方
刘渡舟教授应用苓桂术甘汤得心应手,只要符合“水气上冲”的病机,则不论何病,皆可使用,而以治疗“水心病”最具特色。
临证之时,根据不同表现,又有系列方羽翼之。
此将刘老临床加减变化方简介如下:
苓桂三参汤:此方由苓桂术甘汤加人参、沙参、丹参组成,是刘渡舟教授临床最常用的方剂。
方用苓桂术甘汤温通心阳,利水降冲,加人参大补心气;沙参益气养阴;丹参活血养血,加强益气养阴活血之功,适用于“水心病”气虚较重者,也有养阴活血之功效。
苓桂杏甘汤: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减白术加杏仁而成。
用于治疗“水心病”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而见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以及咳喘等证。
水气上冲,故去白术之壅,加杏仁宣开肺气,理水之上源。
杏仁一药,为宣肺去水之妙药。
《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擅用杏仁宣肺去湿,可为佐证。
苓桂茜红汤:该方由茯苓、桂枝、茜草、红花组成,治疗“水心病”血瘀重者,临床表现为胸部憋闷疼痛。
此方用苓桂通阳去水,用茜草、红花活血通络,水去阳通,则血脉畅通,诸证自愈。
苓桂参附汤:即苓桂术甘汤合参附汤。
此方用于治疗“水心病”而阳气虚较重者,病人畏寒汗出,肢体发凉,甚至夏季也着棉衣,心痛遇寒则发,脉微细欲绝。
以苓桂术甘去水通阳,
加附子温补一身之阳,人参大补元气,药理研究,两药均有较强的强心作用。
临床病重者,必须用红参方能转危为安,病情平稳之后,可改用党参巩固疗效。
苓桂杏苡汤:由茯苓、桂枝、薏苡仁、杏仁组成,治疗“水心病”兼挟湿浊之证。
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咳嗽多痰、头重如裹、胸满似塞、周身酸楚、不欲饮食、小便不利、脉缓滑、舌苔白厚而腻。
用苓桂通阳利水降冲,薏苡仁祛湿降浊,则水湿同治,诸证得解。
以上诸方,在临床应用时,若病人血压较高,可加入淮牛膝引血下行,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以上只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之独到之处,只要抓住“水气上冲”的病机,应用本方均能取得卓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