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简介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课件(共23张PPT)

拓展积累
于谦“两袖清风”的故事
一次于谦进京奏事,同僚劝他说:“你不献一些金银珠 宝攀附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土特产送点人情啊。”于谦 笑着举起两袖,,风趣说道:“带有清风!”从此, “两袖清风”的成语便流2.收集咏物诗。
板书设计
托物
石灰吟
言志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浑不怕 留清白
赏析古诗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对前三句的总结,也是诗人绝对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
赏析古诗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状物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喻人
主旨概括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诗人以石灰作 喻,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渝的高尚品 格。
解题
石 灰 吟 “吟”是吟诵之意。
赞颂石灰。
走进生字
chuí
锤
锤子
záo
凿
确凿
fén
焚
焚烧
走进古诗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自由朗读
走进古诗
有感情地 朗读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古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这两句表面写石灰的烧制过程,实际关照人坚强坚韧的 品格。
赏析古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万”是虚指,表示捶打的次数很多。
赏析古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若等闲”写出了石灰的态度,同时这也是诗人的心声: 无论面对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从容自如,处之淡然。
于谦清廉故事

于谦清廉故事摘要:一、介绍于谦简介二、于谦清廉事迹1.勤俭节约,廉洁奉公2.拒绝馈赠,坚守底线3.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三、于谦清廉思想的影响四、总结于谦清廉故事的启示正文:一、介绍于谦简介于谦(1398-1457年),字景逸,号节庵,明朝初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通过努力学习,考取了进士,后来成为明朝南京吏部尚书,一生为官清廉,被誉为“一代廉吏”。
二、于谦清廉事迹1.勤俭节约,廉洁奉公于谦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他自己的生活非常简朴,穿着布衣,吃着简单的饭菜。
在任职期间,他严格遵循规章制度,不接受任何馈赠,坚决抵制腐化风气。
他提倡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为下属和百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拒绝馈赠,坚守底线于谦为官一方,常常遇到有人想通过馈赠来拉拢关系。
但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拒绝馈赠,坚守道德底线。
他曾说:“吾辈为官,当以百姓为本,若贪图馈赠,岂能为民做事?”这充分体现了他崇高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3.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于谦在各地为官时,始终关注民生,积极推动社会发展。
他减轻农民负担,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使当地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他还重视教育,创办学校,选拔贤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三、于谦清廉思想的影响于谦的清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事迹成为了明朝官场的典范,被誉为“于谦定律”,即“为官清廉,为民造福”。
后人将他当作楷模,学习他坚守道德底线、为百姓谋福祉的精神。
四、总结于谦清廉故事的启示于谦清廉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作为一名官员,应当廉洁自律,坚守道德底线,不为名利所诱,不为权势所屈。
其次,为官一方,要关注民生,积极推动社会发展,为百姓造福。
最后,我们要学习于谦的精神,将清廉品质贯穿于工作、生活方方面面,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的人。
部编版6下 第四单元第10课《石灰吟》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石灰吟》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作者简介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
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
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
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
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传世。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古诗词作品:《石灰吟》《咏煤炭》《入京》《平阳道中》《落花吟·昨日花开树头红》《夏日忆西湖》《惜春·无计留春住》《除夜宿太原寒甚》《暮春小雨》《春晓·昼静暖风微》。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石灰吟古诗

石灰吟古诗石灰吟古诗_石灰吟于谦《石灰吟》作者: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简介: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
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
出按江西,颂声满道。
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
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
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
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
加少保,总督军务。
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
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
万历中,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
注释:1、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锤,锤打。
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于谦《石灰吟》原文内容,注释及赏析

于谦《石灰吟》原文内容,注释及赏析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简介]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
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
出按江西,颂声满道。
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
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
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
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
加少保,总督军务。
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
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
万历中,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
[注释]吟:吟颂。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关于于谦的小故事

关于于谦的小故事
于谦,生于1963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
小时候的他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幽默天赋,经常逗乐着家人和朋友。
他的幽默天赋在学校里也得到了展现,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开心果。
于谦的喜剧天赋让他在校园里备受欢迎,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喜剧演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进入演艺圈之前,于谦曾在一家工厂做过普通的工人,过着平凡的生活。
然而,他的喜剧天赋让他渴望能够走上舞台,向观众展现自己的才华。
于谦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投身到了喜剧表演的事业中。
他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很快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也为他赢得了不少粉丝。
于谦的喜剧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欢乐颂》。
在这部剧中,他饰演的角色生动有趣,幽默风趣的表演让观众捧腹大笑。
于谦在剧中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知名度和赞誉。
除了在荧幕上的出色表现,于谦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位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善良艺人。
他多次参与公益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
们伸出援手。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善良与正能量,成为了众多粉丝心目中的偶像。
与此同时,于谦也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人。
他在演艺事业上勤奋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演技水平,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他的努力与付出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与喜爱,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舞台。
总的来说,于谦是一位备受喜爱的优秀喜剧演员,他的幽默风趣、善良正能量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与尊重。
他在演艺事业上的不懈努力与付出,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机会与成功。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于谦会继续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成为中国喜剧界的一面旗帜。
明朝于谦简介

明朝于谦简介明朝于谦(1501年-1580年),字伯安,号东篱。
他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收藏家和诗人,是明代中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曾经拜名师学习经义和文学。
于谦年轻时,曾经担任过一些地方官员的职务,但是由于他的品行高洁,不愿意妥协和迎合上级,很快就被调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直从事着文学创作和收藏品的收集工作。
他的文学才华非常出众,尤其是他的诗歌和书法,被誉为“文坛巨擘”。
于谦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他的诗风独特,充满了浓郁的个性和生命力。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民的关注,他的作品被后人誉为“风流天下第一士”。
于谦的书法也是他的一大特长,他的书法风格沉稳大气、刚劲有力,被誉为“魏碑活人”。
他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于谦还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他收集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其中包括了不少古代名家的书画作品和古籍文献。
他的收藏品以其精美、珍贵而著称,被誉为“东篱珍藏”。
在政治上,于谦也有着一定的成就。
他曾经担任过江苏、浙江等地的巡抚和兵部尚书等职务,他在任期间,尽力为民,积极推行改革,减轻民负,改善民生,深得民心。
但是,由于他的品行高洁,不愿意妥协和迎合上级,常常与上级发生矛盾,最终被贬至海南岛。
在海南岛,他依旧不改初心,继续为民服务,兴修水利,开辟田地,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
他的品行和贡献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赞誉和敬爱。
于谦虽然在政治上并没有取得太多的成就,但是他的品行高洁,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他的作品和收藏品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对象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总之,于谦是明代中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多才多艺、品行高洁、为民服务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人,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古诗鉴赏-姜

作者简介
• 诬告被杀
• 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一向有痰症病,明 代宗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探望。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所 赐东西甚至连醋菜都有了。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有人说明代宗太过宠爱于谦,兴安 等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那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到抄家的 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只有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 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 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酒在地表示 祭奠。都督同知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过了一年,送回去葬在杭州。陈逢,是 六合人。曾被推举为有将领之才,是从李时勉门下举荐的。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 后,叹息哀悼了几天。英宗也后悔了。
以前学过一篇课文白杨。它也运用了大量 的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他把白 杨比做人,写出了它守卫边疆、无私奉献 的品质。
青 衣
在我们现在学的这首石灰吟中也同样将石灰比喻成人, 抒发作者自己立志清白、廉洁做人的思想感情。
青 衣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 ) 万凿/出 深山, 烈火焚(fé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全 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青 衣
• “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石灰吟》就是赞颂( )。
),意思是( )。
青 衣
• 1、我能在《石灰吟》这首诗中最少能找出3个体现石灰坚 强不屈、洁身自好精神的词,并用横线划出来。 • 千锤万凿 出深山, 烈火焚烧 若等闲。 • 粉骨碎身 全不怕, 要留 清白 在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谦简介
挽救大明的英雄——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
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十一年(1446年),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
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
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
加少保,总督军务。
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
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
万历中,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
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与于谦相关的历史人物
朱祁镇
于谦简介
明朝第一救时宰相于谦:土木堡后成为大明支柱
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
挽救大明于危难的忠臣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朝北京保卫战:文弱书生于谦妙招力挽狂澜
于谦之死
中国历史上岳飞和袁崇焕还有于谦到底谁死的最冤
明史揭秘:明英宗复辟后为何非要杀忠臣于谦?
游岳忠武王祠:于谦岳飞两个英雄的惺惺相惜
明朝于谦为什么被杀?
于谦是怎么死的?民族英雄于谦死于谁之手?
于谦最新文章
猴年春晚五审:于谦表演新小品岳云鹏相声出彩
解密南宫复辟:明英宗为何残忍处死功臣于谦?
明朝第一救时宰相于谦:土木堡后成为大明支柱
明朝文人气节之冠于谦:只手降大明从危机中拉回
中国历史上岳飞和袁崇焕还有于谦到底谁死的最冤
明史揭秘:明英宗复辟后为何非要杀忠臣于谦?
挽救大明于危难的忠臣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游岳忠武王祠:于谦岳飞两个英雄的惺惺相惜
明朝于谦为什么被杀?
于谦是怎么死的?民族英雄于谦死于谁之手?
明朝北京保卫战:文弱书生于谦妙招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