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排泄生理
生理学07排泄系统(1)汇总

4.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代谢产物(含 氮化合物代谢物、脂肪代谢产生的非挥发 性酸的盐),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三、 肾脏的功能
1、 泌尿 2 、分泌活性物质:肾素、促红细胞 生成素、前列腺素、活性维生素D3。
四、 肾脏解剖特征
③外层是肾小囊脏层细胞:足 细胞;带负电糖蛋白;根据 带电性质进行选择。
2.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动力
—
血浆胶体渗透压 阻力
—
肾小囊内压
阻力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重吸收作用:滤液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又被吸 收回肾毛细血管的过程。
在重吸收时,根据物质被吸收的程度分成
全部重吸收:G 大部分被重吸收:水、无机盐 小部分重吸收:尿素、尿酸、硫酸根离子 不被重吸收:肌酐
肾小管由近端小管、髓袢细段和 远端小管三部分组成。
近端小管包括近曲小管和髓袢降 支粗段。 特点管径最粗,呈锥体形。
髓袢细段由髓袢降支细段和髓袢 升支细段组成; 特点:管径细,管壁最薄。
远端小管包括髓袢升支粗段和远 曲小管。 特点:管径变粗,呈立方形。
远曲小管末端与集合管相连。
集合管在尿生成过 程中,特别是在尿液 浓缩过程中起着重要 作用,每一集合管接 受多条远曲小管运来 的液体。许多集合管 又汇入乳头管,最后 形成的尿液经肾盏、 肾盂、输尿管而进入 膀胱,由膀胱排出体 外。
肾交感N支配 球旁细胞:促进肾素分泌; 肾小管:促进Na+的重吸收
(四)肾的血液供应(自学):
1.血供丰富,分布不均:
1200ml/min;94%分布于皮质。
2.两次Cap网,各自血压高低不同。
第七章排泄ppt

第三节
肾脏的作用
一、维持水平衡: 1、改变血浆晶体渗透压; 2、改变血容量。 二、维持酸碱平衡:排酸保碱。 三、生成生物活性物质
第四节 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一、尿量 正常人一昼夜尿量约为 1.5L, 运动后尿量的变化主要受气温、运动强度、 运动持续时间、泌汗和饮水量等因素影响。 二、运动性蛋白尿 1、概念:因运动而引起的尿中出现蛋白的现 象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2、原因:多数人认为是由于运动负荷使肾小球 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但对通透性改 变的解释却不一致。运动性蛋白尿受运动项目、 运动员个体差异、运动量及强度、年龄和环境 及人体机能状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 下运动性蛋白尿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或运动强 度、运动量的调整,不需治疗即可自行恢复, 故大多认为这种变化是生理性的。 3、意义:评定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员对负 荷量的适应能力及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第七章 排泄
骆汉雄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艺体系 2007.8.28
课程名称
运动生理学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章 排泄
2
1、掌握排泄的概念、途径及尿液的生成过程, 2、熟悉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3、了解运动性蛋白尿产生的原因和检测运动性蛋白尿在运 动实践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 尿液的生成过程 尿液的生成过程 多媒体,投影仪
作业: 1、名词解释:排泄,肾小球滤过作用,运动性蛋 白尿。 2、论述尿液生成过程。 3、论述运动性蛋白尿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运动实践 中的意义。 小结: 1、总结尿液生成过程。 2、总结运动性蛋白尿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运动实践 中的意义。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一)概念: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 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 内的过程。滤液也称原尿。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2、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 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三)肾血浆流量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CABEB ADEDB A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一、选择题1、原尿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
A.葡萄糖含量 B.钾离子含量 C.蛋白质的含量 D.钠离子的含量2.“Cl-转移”指的是血浆中的Cl-与红细胞哪种离子交换()。
A.HCO B.H+ C.OH- D以上都不是。
3.狭盐性海水软骨鱼保持体内水分动态平衡的主要因子是()。
A.氧化三甲胺 B.尿素 C.氨 D.无机盐4.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全身动脉血压 B.肾动脉血压 C.入球小动脉血压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E.出球小动脉血压5.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的直接调节者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量B、肾小管毛细血管血压C、肾小球囊内压D、血浆胶体渗透压E、肾血浆流量6. 由肾小球滤过NaCl和水绝大部分在何处重吸收()。
A. 近球小管B. 远近球小管C. 集合管D. 髓袢升支粗段E. 髓袢升支细段7. 目前认为致密斑的主要功能是()。
A. 直接释放肾素颗粒,调节泌尿机能B. 直接感受入球小动脉的血压变化C. 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D. 感受流经远曲小管的NaCl浓度变化E. 以上均不是8.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 全身动脉血压B. 肾动脉血压C. 入球小动脉血压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E. 出球小动脉血压9. 毁损视上核后,动物的尿液将发生如下变化()。
A. 尿量增加,渗透压升高B. 尿量减少,渗透压升高C. 尿量减少,渗透压降低D. 尿量增加,渗透压降低1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 +的重吸收主要受( )的调节。
A. ADHB. 醛固酮C. 糖皮质激素D. 肾上腺素11.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由于()。
A. ADH分泌减少B. 醛固酮分泌减少C.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D.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DACA DBCD12. 渗透性利尿是直接由于( )所致。
A. 滤过率增加 C.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B.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D.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13.淡水鱼与海水鱼比较,淡水鱼的特点是()A. 体液渗透压与外环境相同B. 肾小球缺乏C. 肾的重吸收作用弱D. 肾小体数目多E. 小管液中含有大量无机盐。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CABEB ADEDB A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一、选择题1、原尿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
A.葡萄糖含量 B.钾离子含量 C.蛋白质的含量 D.钠离子的含量2.“Cl-转移”指的是血浆中的Cl-与红细胞哪种离子交换()。
A.HCO B.H+ C.OH- D以上都不是。
3.狭盐性海水软骨鱼保持体内水分动态平衡的主要因子是()。
A.氧化三甲胺 B.尿素 C.氨 D.无机盐4.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全身动脉血压 B.肾动脉血压 C.入球小动脉血压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E.出球小动脉血压5.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的直接调节者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量B、肾小管毛细血管血压C、肾小球囊内压D、血浆胶体渗透压E、肾血浆流量6. 由肾小球滤过NaCl和水绝大部分在何处重吸收()。
A. 近球小管B. 远近球小管C. 集合管D. 髓袢升支粗段E. 髓袢升支细段7. 目前认为致密斑的主要功能是()。
A. 直接释放肾素颗粒,调节泌尿机能B. 直接感受入球小动脉的血压变化C. 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D. 感受流经远曲小管的NaCl浓度变化E. 以上均不是8.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 全身动脉血压B. 肾动脉血压C. 入球小动脉血压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E. 出球小动脉血压9. 毁损视上核后,动物的尿液将发生如下变化()。
A. 尿量增加,渗透压升高B. 尿量减少,渗透压升高C. 尿量减少,渗透压降低D. 尿量增加,渗透压降低1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 +的重吸收主要受( )的调节。
A. ADHB. 醛固酮C. 糖皮质激素D. 肾上腺素11.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由于()。
A. ADH分泌减少B. 醛固酮分泌减少C.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D.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DACA DBCD12. 渗透性利尿是直接由于( )所致。
A. 滤过率增加 C.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B.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D.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13.淡水鱼与海水鱼比较,淡水鱼的特点是()A. 体液渗透压与外环境相同B. 肾小球缺乏C. 肾的重吸收作用弱D. 肾小体数目多E. 小管液中含有大量无机盐。
第七章 鱼类生理学排泄和渗透压

• 3.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 (secretion)作用
• 肾小管把血液带来的一些离子和代 谢产物,如尿素、肌酸、尿酸、有 机酸以及各种离子主动分泌到滤液 中去。分泌作用主要在近段小管部 位进行。
• 二.肾脏的酸碱调节机能
• 三.肾脏泌尿机能的调节
• 所有影响尿液生成三个过程的因素 都将影响肾脏泌尿机能
• 二.海水硬骨鱼类渗透压的调节(保水排盐) 1.肾单位退化。 2.肾小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强。 3.大量吞饮海水。
海水的淡化途径: 氯细胞排出单价离子; 肾脏排出2、3价离子。
• 三.海水板鳃鱼类渗透压调节
• 尿素是维持体液水盐平衡的主要因素, 渗透压比海水略高,没有失水之忧。
• 海水板鳃鱼类基本不饮水,只有从食物 中进入少量盐份,尿素和氧化三甲胺大 部分被重吸收,排盐途径为:
• 海水硬骨鱼除洄游鱼类外,大多数肾单位不完整,肾小 球小、数量少、肾小管短(1.49-3.14 mm3/m2)。
• 三.尿的理化性质
• 1.尿排氮占总体氮的极少部分,鳃排 氮比肾脏高6-10倍。
• 2.海水硬骨鱼尿液中存在氧化三甲氨 (TMAO),但多从鳃排泄。
• 四.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
• 1.两次小动脉(肾小球有较高毛细血 管压、较大面积、较薄的滤过膜),有 利于滤过。
价离子。
二.肾脏和肾单位
• 肾单位 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
肾小管(近曲小管、髓袢细段、远曲小管)
• 鱼类的肾单位有两种,一种为有球形,另一种只有肾小 管。
• 可用肾小球相对体积(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相应具有的 肾小球立方毫米数)表示发达程度。
• 淡水鱼有完整肾单位,肾小球大而且数量多(30-126.5 mm3/m2 )。
排泄生理

致密斑感受器、牵张感受器(+)
球旁器细胞(+)
肾素分泌
血管紧张素原(肝)
血Na+
血K+ 醛固酮分泌
保钠排钾带着水
血管紧张素 血管紧张素
尿量 血管收缩
血容量 、血Na + 、血K+
膀胱的神经支配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分泌。钾是唯一即可被重吸收又
可被分泌的电解质。
•部位:主细胞 •与钠重吸收交换性分泌,与Na +-H+交换相竞争
[K+] K+分泌 H+分泌 酸中毒 碱性尿
酸中毒 H+分泌 K+分泌 高血钾症 酸性尿
NH3的分泌:
(1)来源: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谷氨酰胺酶的参与下, 脱氨基。
肾脏功能
1. 排泄功能:排出代谢产物、异物 2. 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 3. 调节动脉血压:长期——通过水、钠调节
短期——肾素、血管紧张素
4. 内分泌功能: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
腺素
肾 单 位 示 意 图
皮质、髓旁肾单位比较
肾单位 部位 入:出球小A 出球小动脉 肾小管袢 功能
皮质 皮质外层2/3 2:1
髓质 皮质1/3
1:1
肾小管周形成 不发达 滤过 血管网
U型直小血管
发达 髓质 渗透压
梯度形成
球 旁 器 的 结 构 模 式 图
肾 动 脉 压 的 变 化 对 肾 血 流 量 的 影 响
微穿刺技术:
有形成分
原尿
/
血液
RBC等
蛋白质
晶体物质
极其微量 相同
有
肾 小 球 滤 过 膜 结 构 示 意 图
第七章 排泄和渗透压调节

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2.滤过分数(glomerular filtration fraction GFF) 概念:GFR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四)影响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⑴通透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⑵面积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 2.有效滤过压 ∵构成决定滤过的因素,也是影响滤过的因素, ∴构成因素中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均会影响GFR。
(一)滤过屏障—滤过膜 1.组成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
内皮细胞层:阻止血细胞通过; 基膜层:决定分子大小不同滤过物的通过; 肾小囊的上皮细胞层:阻止一些分子较小物质通过 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2.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
①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透性不同:
重吸收的方式
被动: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水:渗透压差
溶质:电化学差
主动:
原发主动、
继发主动
泵、载体转运
近曲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一)Na+的重吸收 1.Na+重吸收机制: ⑴前半段:主动过程。 ①管腔膜:Ⅰ.Na+ 分别与 葡萄糖、氨基酸、HCO3- 、 PO43- 、 等 同 向 偶 联 转 运 ; Ⅱ. Na+与H+逆向偶 联转运。 ②管周膜:Na+-K+泵。
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四)HCO3-的重吸收 1.重吸收的机制:被动过程。 2.重吸收的特点:
⑴不是以HCO3-的形 式而是以CO2的形式 重吸收的; ⑵HCO3-的重吸收优 先于Cl-的重吸收; ⑶HCO3-的重吸收与 Na+-H+逆向交换呈正 相关(H+分泌↑→重吸 收HCO3-↑)。
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7-11 各种体液因素对肾功能的影响
表 7–3 各种体液因素对肾功能的影响
体液因素
引起生成和分泌的刺激
靶组织
主要生理效应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 素) 醛固酮 血管紧张素Ⅱ 心房钠尿肽 缓激肽 内皮素
NO
血容量减少,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和血 容量减少 血管紧张素Ⅱ、血浆Na+浓 度降低和血K+ 浓度升高 肾素
第 7 章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113
允许水分子快速通过细胞膜以跨细胞转运途径转运到细胞间隙(见第 1 章)。实验表明,近球小管中小 管液的重吸收并不是等渗的,也就是说,溶质的重吸收稍多于水,因此小管液的渗透压比血浆渗透压 低 2~5 mOsm/kgH2O。这一渗透压有利于水通过细胞旁转运路径被重吸收,此过程还可以拖曳的方式 带动一部分溶质(特别是Ca2+ 和K+)转运到细胞间隙。
主要特点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肾小球位置
皮质的外层和中层
皮质的内层靠近髓质
肾小球
小
大
髓襻
短,仅深入髓质外层
长,深入髓质内层,甚至达乳头部
入球小动脉直径/出球小动脉直径
2
<1
肾小管周围血管
形成外周毛细血管
形成直小血管
交感神经支配
丰富
贫乏
主要特点 尿液浓度 占肾单位百分比(人) 在尿生成中的作用
皮质肾单位 高 90%
主要参与尿的生成
第 7 章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112
(续表) 近髓肾单位
几乎没有 10%
与尿的稀释和浓缩有关
7-3 肾的传入神经及肾-肾反射
肾的传入神经纤维末梢是无特殊分化的游离末梢,所以很难从形态学上与传出神经纤维末梢相区 分。肾的传入神经可能感受机械性(如肾盂内的压力)和化学性(如肾组织缺氧)刺激,并将这些信 息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在动物实验中,刺激肾的传入神经能够诱发下丘脑外侧部和室旁核的神经元放 电。刺激一侧肾的传入神经,可反射性地改变对侧或同侧肾交感神经的活动从而改变肾的功能,这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丘脑 脑干
压力
大脑皮层
感受器兴奋
脊髓排尿中枢
第七章 排泄生理
盆神经 膀胱内括约肌舒张 膀胱平滑肌收缩 膀胱外括约肌舒张
阴部神经 排尿
第七章 排泄生理
本章重点: 1、尿的生成过程? 2、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3、髓质高渗区形成的原理? 4、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5、排尿反射?
第 八章 神经生理
第九章 神经生理
(二)受体学说 1、胆碱型受体 M型受体在效应器、汗腺、骨骼肌血管 壁上,阿托品为阻断剂。 N型受体在神经肌肉接头的后膜和突触后 膜上,箭毒为神经肌肉接头处的阻断剂, 六羟季胺为突触后膜的阻断剂
第九章 神经生理
2、肾上腺素能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有两类:一类为ą受体, 主要兴奋平滑肌,另一类为ß 受体,主要 抑制平滑肌。 四、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 1、脊髓 2、脑干
(五)条件反射的意义 二、动力定型 三、神经活动的类型 1、动物的基本神经型 (1)兴奋型 (2)活波型
第九章 神经生理
(3)安静型 (4)抑制型 2、神经型的形成 3、神经型的意义 四、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和睡眠 (一)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脑电图(EEG)
第九章 神经生理
1、脑的自发电活动 脑电图的应用: (1)病灶的诊断 (2)癫痫 (3)颅外伤 2、诱发电位
第八章 神经生理
3、神经冲动传导的原理 (1)无髓纤维的传导 局部电流 (2)有髓纤维的传导 郎飞氏结处形成局部电流 (二)神经纤维的分类 (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第八章 神经生理
二、突触 (一)突触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1、突触的分类 (1)根据突触的接触部位不同 ①轴-树突触 ②轴-胞突触 ③轴-轴突触
第八章 神经生理
一、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 2、放散式 3、聚合式 4、连锁式及环式 二、中枢兴奋
第八章 神经生理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和反射时 3、总和 4、后放 5、扩散和集中 6、易化作用和抑制作用 7、对环境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第八章 神经生理
三、中枢抑制 (一)突触后抑制 1、传入侧枝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二)突触前抑制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一、感受器
第八章 神经生理
(一)感受器的功能和分类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刺激 2、感受器的阈值和换能作用 3、感受器的适应 4、对比现象和后作用 二、脊髓的感觉传导机能
第八章 神经生理
(一)脊神经根的分布规律 (二)脊髓传导感觉的特点 1、浅感觉传导路径 2、深感觉传导路径 当脊髓半横断时,浅感觉的传导障碍在断离的 对侧,深感觉的传导障碍在断离的同侧。 三、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一)丘脑核团的分类
第八章 神经生理
1、第一类核团 2、第二类核团 3、第三类核团 (二)感觉投射系统及其作用 1、特异性投射系统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机能 1、躯体感觉区
第九章 神经生理
位于大脑皮层的顶叶,左右交叉、前后 倒置 2、感觉运动区 3、视觉区 位于皮层的枕叶 4、听觉区 位于皮层的颞叶,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 的
第七章 排泄生理
1、皮质肾单位 主要分布于外皮质层和中皮质层,占8590%,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口径粗, 髓袢短 2、近髓肾单位 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髓袢很长。 皮质肾单位与尿的生成有关,近髓肾单 位与尿的浓缩和稀释有关。
第七章 排泄生理
二、肾脏血液供应特点 1、血流量大,心输出量的1/5-1/4 2、肾小球内血压高,70-80mmHg 3、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低, 13mmHg 三、尿的生成 (一)肾小球的滤过
第七章 排泄生理
4、比重:因尿中溶解的物质与水的比例 不同而异 5、排尿量 二、尿的化学组成 水分占96-97%。固体物占3-4% 有机物:尿素、尿酸、肌酸酐、尿色素 无机物:钾、钠的氯化物、碳酸氢盐、 磷酸盐
第七章 排泄生理
第二节 尿的生成 一、肾脏的组织学特点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 又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管又分为 近曲小管、髓袢、远曲小管,远曲小管 汇合成集合管。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第八章 神经生理
(2)根据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影响不 同 一类是兴奋性突触,另一类为抑制性突 触 (3)根据突触工作的方式不同,分为电 突触和化学突触 2、突触的基本结构 (1)化学突触
第八章 神经生理
(2)电突触 3、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上 有 许多结节状的曲张体,其内部有含有递 质的小泡,其递质经弥散到达靶细胞, 发挥作用。 (二)突触传递 1、兴奋性突触传递
第七章 排泄生理
1、滤过膜的通透性 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 膜、肾小囊内层上皮细胞构成, 2、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 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腔内压)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第七章 排泄生理
1、主动重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钠、钾 (1)钠离子的主动重吸收 (2)葡萄糖的重吸收 (3)氨基酸的重吸收 2、被动重吸收 弥散、渗透、静电吸引
第八章 神经生理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多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 到大脑皮层与维持觉醒有关,投射到丘脑下部 的与情绪和内分泌有关,下行的与躯体运动和 内脏调节有关。 3、氨基酸类 包括谷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 谷氨酸是兴奋性递质,与感觉冲动的传导和大 脑皮层的兴奋有关。
第八章 神经生理
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是抑制性递质,可 使突触后膜抑制, γ-氨基丁酸还可使突 触前膜抑制。 第二节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按生物学意义,反射分为食物性反射、 防御性反射、内环境恒定反射、种类生 存反射,按形成过程分为条件反射和非 条件反射。
第九章 神经生理
3、丘脑下部 (1)体温调节 (2)水平衡 (3)摄食行为 (4)情绪反应 (5)内分泌
第九章 神经生理
第六节 脑的高级神经活动 一、条件反射 (一)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1、非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 (二)条件反射的形成 (三)条件反射形成的原理 (四)条件反射的消退
第九章 神经生理
第九章 神经生理
(二)睡眠和觉醒 1、觉醒反应 (1)脑电图觉醒 (2)行为觉醒 2、睡眠 (1)睡眠的分期
第九章 神经生理
(2)睡眠的不同状态 ①无眼球快速运动睡眠(NREM) ②眼球快速运动睡眠(REM) ③NREM和REM的意义 (3)觉醒-睡眠周期 (4)动物睡眠类型的比较 3、影响睡眠与觉醒的因素
第七章 排泄生理
2、抗利尿激素 影响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1)血浆晶体渗透压 (2)循环血量 3、醛固酮 影响醛固酮释放: (1)肾素-血管紧张素
第七章 排泄生理
(2)血钠和血钾浓度 4、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 第五节 肾脏的内分泌机能 一、肾素 促进肾素释放的因素: 1、输入小动脉壁上的压力感受器 2、致密斑有钠离子含量感受器
第九章 神经生理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特点:1、两侧交叉 2、具有精细定位 3、支配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定位区 (二)椎体系统 (三)椎体外系统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特征
第九章 神经生理
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三、植物性神经末梢的兴奋传递 (一)神经递质 胆碱能纤维: 肾上腺素能纤维 胆碱能纤维又分为烟碱型作用(N型), 节前纤维递质,毒蕈碱型作用(M型), 节后纤维递质。
第七章 排泄生理
(二)内髓渗透压梯度的形成: 1、尿素的重吸收 2、氯化钠的重吸收 三、直小血管的作用 四、尿的浓缩与稀释过程 1、尿的浓缩 2、尿的稀释
第七章
排泄生理
第四节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一、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1、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 2、有效滤过压 3、肾血流量的改变 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1、原尿中溶质的改变
第八章 神经生理
2、抑制性突触传递 (三)突触传递的化学递质
1、乙酰胆碱 在脑干、小脑、丘脑和大脑皮层的某些 区域,兴奋性递质。
第八章 神经生理
2、单胺类 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 多巴胺与机体的运动协调机能有关,为 抑制性 5-羟色胺的神经元主要位于脑干的中缝 核群,与睡眠、情绪反应、丘脑下部的 内分泌调节有关。
第九章 神经生理
5、嗅觉区和味觉 嗅觉区位于皮层内侧部面的前梨状叶和 位于大脑基底部的杏仁核内,味觉区在 外侧裂的皮质内。 6、内脏感觉区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休克
第九章 神经生理
(二)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三)牵张反射与肌紧张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一)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抑制肌紧张的中枢:大脑皮层、小脑前 叶、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 易化肌紧张的中枢:前庭核、小脑前叶 两侧部、网状结构易化区
第九章 神经生理
(1)体内的稳定因素 (2)激素 (3)外界刺激 (4)周期性节律和生物钟 (5)情绪和识别因素
本章重点: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2、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的传递原理? 3、突触传递的特征? 4、何谓中枢抑制?有何形式? 5、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6、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7、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8、去大脑僵直的原理? 9、小脑的功能? 10、锥体系统与锥体外系统? 11、中枢是如何调节内脏活动的? 1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第九章 神经生理
(二)去大脑僵直 (三)脑干对姿势反射的调节 1、状态反射 2、翻正反射 三、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小脑的结构
第九章 神经生理
1、原始小脑 2、旧小脑 3、新小脑 (二)小脑的功能 1、原始小脑 2、新小脑 3、新小脑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七章 排泄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