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专中药学--中药药剂学12-18章内容整理

合集下载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1.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 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与药品。

3.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4. 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5. 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

调剂:根据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配制,注明用法和用量的药剂调配操作。

研究药剂调配、服用等有关理论、原则和技术的学科称为调剂学。

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与规格的药品。

处方药:必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在医师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的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6.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7. D值:微生物减少90%所需的时间。

( 在一定灭菌温度下)Z值:降低一个lgD所需升高的温度数(℃)。

F值: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

Fo值:一定灭菌温度(T),Z值为10℃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 Z值10℃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

也可认为是相当于121℃热压灭菌时杀死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8. 串料: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含有大量糖分、树脂、树胶、粘液质的中药陆续掺入,逐步粉碎成所需粒度。

9. 串油: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含有大量油脂性成分的中药陆续掺入,逐步粉碎成所需粒度,或将油脂类中药研成糊状再与其他药物粗粉混合粉碎成所需粒度。

中药药剂学复习要点

中药药剂学复习要点

中药药剂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与任务;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及有关药品管理法规的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熟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简称GCP)及《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等。

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进展与方向;中药剂型的分类方法;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中药调剂(自学)掌握处方的调配程序与注意事项。

熟悉中药“斗谱”排列的一般原则,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毒性药品种及用量;处方禁忌药。

了解处方种类与格式;非处方药的遴选原则;中药学的配伍变化与现代研究简况。

第三章制药卫生掌握常用的灭菌方法和主要防腐剂的正确用法。

熟悉制药卫生的意义和基本要求,预防药剂污染的主要环节。

了解制药环境卫生的要求与管理、无菌操作法和无菌检查法。

第四章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掌握药料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的目的与基本原理。

掌握常用的粉碎、混合、制粒方法。

熟悉粉碎、筛析、混合、制粒常用机械的构造、性能与使用保养方法。

了解粉粒学在药剂中的应用。

第五章散剂掌握散剂的一般制备方法,以及含毒性药物散剂、低共熔物散剂、含液体药物散剂、眼用散剂等的制备原则和方法。

熟悉散剂的含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

第六章中药的浸提、分离与精制掌握中药浸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常用的浸提方法与选用;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与选用;常用精制方法的原理与选用。

熟悉中药浸提、分离、精制的目的;浸提常用设备的构造、性能与使用保养。

了解中药浸提常用溶剂和浸提辅助剂;药材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第七章提取液的浓缩与干燥掌握影响药液浓缩的因素,常用的浓缩方法、原理及其选用;影响药物干燥的因素,常用的干燥方法、原理及其选用。

(最新)执业中药师《中药药剂学》知识点汇总

(最新)执业中药师《中药药剂学》知识点汇总

(最新)执业中药师《中药药剂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绪论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药物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物质,包括原料药和药品药品原料药经加工制成的成品,可直接应用剂型原料药经加工制成、适合于应用的形式制剂根据标准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应用的药品中成药以中药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夏商时代:药酒,粬(酵母)商汤时期:伊尹首创汤剂,总结出《汤液经》春秋战国:我国现存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房》-丸剂东汉-《神农本草经》-丸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10多种剂型,赋形剂,炮制晋唐时代: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提出“成药剂”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宋时代:《太平惠民和局方》-我国历史上由官方颁发的第一部制剂规范明清时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剂型近40种吴尚先-《理瀹骈文》-外治法专著中药药剂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9版-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现行为2010版,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卷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非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三章制药卫生热源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灭菌是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所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全部杀灭的技术。

防腐是指以低温或化学药品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与繁殖的技术。

消毒是指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的技术。

无菌物体或一定介质中无任何或的微生物。

最新黑龙江自考“中药药剂学”考试大纲

最新黑龙江自考“中药药剂学”考试大纲

黑龙江2012年自考“中药药剂学”考试大纲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100803)专业(基础科段)(专科)中药药剂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 3044)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九年十月中药药剂学考试大纲适用专业:中药学专业学时:72学时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它专业课有密切联系,而且与生产实际和临床用药也密切相关。

是联系中医与中药的纽带。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对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

熟悉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药剂学进展概况及专业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和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

三、课程的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3.5学时)(一)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了中药药剂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与任务;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药药剂常用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及有关法规的性质、特点和使用方法。

熟悉《中药药剂学》在药学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剂型的分类方法;GMP和GLP的相关知识。

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概述(1学时)1、《中药药剂学》的定义、性质与任务2、《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和概念3、《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中药药剂学的发展(1学时)1、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2、中药药剂学的研究进展与方向第三节药物剂型的分类(0.5学时)l、按物态分类2、按制备方法分类3、按分散系统分类4、按给途径与方法分类第四节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0.5学时)1、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2、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3、根据原方的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特性选择剂型4、根据生产条件和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第五节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0.5学时)l、药典及药典外药品标准2、药品管理法规(三)考核知识点1、药剂学的性质与任务2、药物剂型的选择基本原则3、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4、药典、部颁药典及有关法规的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四)考核要求l、识记(l)记住基本概念,中药药剂学的性质与任务(2)记住药物剂型的选择基本原则(3)记住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2、理解(l)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2)药物剂型的分类第二章中药调剂(0.5学时)(一)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了中药调剂相关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相关知识。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大全.doc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大全.doc

药剂学知识总结一第1章绪论一、剂型、制剂和药剂学的概念1.药物剂型:为适应防治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简称剂型。

2.药物制剂:是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防治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是药剂学所研究的对象。

3.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基础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与临床药学。

二、剂型与制剂的关系与区别:(给药途径与剂型的关系)1. 多数药物由黏膜吸收(皮肤、注射给药除外);2. 给药途径与药物性质决定剂型3. 同一药物可制成多种剂型;4. 同一种剂型包括许多种制剂;三、药物剂型的重要性【熟】(其实质可影响安全、有效)①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如硫酸镁口服泻下,注射镇静。

②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如注射与口服、缓释、控释。

③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缓释与控释。

④产生靶向作用:如脂质体对肝脏及脾脏的靶向性。

⑤可影响疗效:不同的剂型生物利用度不同。

四、药物剂型的分类【熟】(一)按给药途径分类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1)注射给药剂型:如各种粉针剂、水针剂。

(2)呼吸道给药剂型:如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

(3)皮肤给药剂型:如硼酸洗剂。

(4)粘膜给药剂型:如红霉素眼药膏。

(5)腔道给药剂型:如用于直肠、阴道、尿道的各种栓剂。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1.溶液型2.胶体溶液型3.乳剂型4.混悬型5.气体分散型6.微粒分散型7.固体分散型(三)按形态分类: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和半固体剂型。

五、国家药品标准(药典和局颁标准)(一)药典的概念、特点及品种收载【1.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

2.特点:1)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辑、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2)药典收载的品种是那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品及其制剂,(注:不是所有上市药品均收载于药典中,必须是医疗必需、临床常用、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能工业化生产并能有效控制或检验其质量的品种)。

自考大专中药学--中药药剂学12-18章内容整理

自考大专中药学--中药药剂学12-18章内容整理

12片剂13丸剂14注射剂15栓剂16气雾剂17散剂18软膏剂、硬膏剂名词解释:1. (12)双提法2. (12)片剂的崩解度3. (13)浓缩丸4. (13)滴丸5. (14)热原6. (14)等张溶液7. (15)栓剂的置换价8.(15)栓剂9.(15)融变时限检查10.(16)气雾剂10. (17)等量递增法11. (17)低共熔现象判断题:1. (12)为保证用药安全,必须严格控制药品卫生。

有关部门规定,在口服药品和外用药品均不得检出大肠杆菌。

(×)2. (12)舌下片是指置于舌下使用的压制片,能对口腔及咽喉等局部产生较久的药效,用于局部的消炎。

(×)3. (12)包衣片应同片芯一样进行质量检查,包括片重差异和崩解度检查。

(×)4. (13)蜜丸制备时,炼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蜂蜜的药性,其次是为了去除杂质和增加粘性。

(×)5. (13)滴制法制备滴丸时,冷却剂与液滴(含药物与基质)的比重差越大越好,以利于下沉或上升。

(×)6. (13)丸剂的特点之一是比片剂容纳较多的粘性药物和液体药物。

(√)6. (14)凡是调节等渗的注射液,注入血管中,就不会引起溶血现象。

(×)7. (14)尼泊金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在水中不易溶解,而吐温类增溶剂能增加其溶解度,因而也能相应地增加其抑菌力。

(×)8. (14)配制易氧化药物的滴眼液时,往往用新鲜煮沸放冷的蒸馏水来溶解药物,主要是为了防止药液染菌。

(×)9. (15)栓剂给药与口服制剂比较,它特点之一是直肠吸收比口服吸收干扰因素少。

(√)10.(15)全身作用的直肠栓剂中药物吸收可完全避免肝首过效应,因此,通常与口服相比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所提高。

(×)11.(15)油脂性栓剂基质中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药物释放,增加药物吸收,表面活性剂用量越大,促进吸收的作用越强。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各章节及期末试题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各章节及期末试题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各章节及期末试题中药药剂学复习提纲题型及分值单选25题2分/题共50分多选5题2分/题共10分名词解释5题2分/题共10分填空10题0.5分/题共5分问答5题5分/题共25分重点总结一、绪论1.名词解释中药药剂学含义: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院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必考可能是问答题剂型选择原则:三小三效五方便。

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五方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储存方便。

3.《中国药典》版次:最新版为2010版。

药典是最低标准。

4.名词解释中药药剂学常用的术语:1)中成药:指以中药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

2)药品:药品一般是指以原料药经过加工支撑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药品管理法》中将药品定义为: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3)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称为制剂。

4)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5)辅料:中药炮制过程中为了降低药物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或矫臭矫味等而加入所需的辅助物料。

二、药剂卫生1.名词解释药剂卫生标准:制药卫生是药品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到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在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强化制药卫生管理,落实各项制药卫生措施,是确保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具体要求。

?2.课上提到的:填空题口服药品每克或每毫升不得检出大肠杆菌,含动物药及脏器的药品同时不得检出沙门菌;外用药品每克或每毫升不得检出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道、创伤、溃疡用知己不得检出破伤风杆菌。

中药药剂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的任务:1.继承和整理中医药学中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和经验,为发展中药药剂奠定基础。

2.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药剂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加速实现中药剂型现代化。

3.加强中药药剂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加快中药药剂学“从经验开发向现代科技技术开发”过渡的重要研究内容。

4.积极寻找药剂新辅料,以适用中药药剂某些特点的需要。

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根据原方不同剂型的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特性选择剂型;根据生产条件和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

“三效”:速效、高效、长效。

“五便”:生产方便、贮存方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运输方便。

药典的性质与作用: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药典中记载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见药物及其制剂;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作为药物生产、检验、供应与使用的依据;药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家药物生产、医疗和科技的水平,也反映出医药卫生工作的特点和服务方向,药典在保证人民用药有效安全,促进药物研究和生产上有重大作用。

中药药剂学的工作依据:《中国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局颁药品标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中药制剂的卫生标准:致病菌;活螨;细菌和霉菌。

(第31页具体的内容)非层流型空调系统的特点:设备费用低,安装简单,但使用时不易将空气中的尘粒除净,只能达到稀释空气中尘粒浓度的效果。

层流洁净技术的特点:1)层流是一种流体连续稳定的运动形式,是一切粒子保持在层流中的运动。

一方面粒子不易聚结,同时空气的流速相对提高,使粒子在空气中浮动,不会蓄积和沉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片剂13丸剂14注射剂15栓剂16气雾剂17散剂18软膏剂、硬膏剂名词解释:1. (12)双提法2. (12)片剂的崩解度3. (13)浓缩丸4. (13)滴丸5. (14)热原6. (14)等张溶液7. (15)栓剂的置换价8.(15)栓剂9.(15)融变时限检查10.(16)气雾剂10. (17)等量递增法11. (17)低共熔现象判断题:1. (12)为保证用药安全,必须严格控制药品卫生。

有关部门规定,在口服药品和外用药品均不得检出大肠杆菌。

(×)2. (12)舌下片是指置于舌下使用的压制片,能对口腔及咽喉等局部产生较久的药效,用于局部的消炎。

(×)3. (12)包衣片应同片芯一样进行质量检查,包括片重差异和崩解度检查。

(×)4. (13)蜜丸制备时,炼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蜂蜜的药性,其次是为了去除杂质和增加粘性。

(×)5. (13)滴制法制备滴丸时,冷却剂与液滴(含药物与基质)的比重差越大越好,以利于下沉或上升。

(×)6. (13)丸剂的特点之一是比片剂容纳较多的粘性药物和液体药物。

(√)6. (14)凡是调节等渗的注射液,注入血管中,就不会引起溶血现象。

(×)7. (14)尼泊金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在水中不易溶解,而吐温类增溶剂能增加其溶解度,因而也能相应地增加其抑菌力。

(×)8. (14)配制易氧化药物的滴眼液时,往往用新鲜煮沸放冷的蒸馏水来溶解药物,主要是为了防止药液染菌。

(×)9. (15)栓剂给药与口服制剂比较,它特点之一是直肠吸收比口服吸收干扰因素少。

(√)10.(15)全身作用的直肠栓剂中药物吸收可完全避免肝首过效应,因此,通常与口服相比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所提高。

(×)11.(15)油脂性栓剂基质中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药物释放,增加药物吸收,表面活性剂用量越大,促进吸收的作用越强。

(×)12. (17)散剂制备过程中,比重不同的药物混合时,应先加比重小的药物打底,然后分次加入比重大的药物。

(√)13. (18)乳剂基质对油对水均有一定的亲和力,可与创面上的渗出物或分泌物混合,制成的软膏适用于化脓性炎症,分泌物较多的皮肤病。

(×)14. (18)乳膏剂软膏常用熔合法制备。

(×)选择题:1. (12)关于片剂赋形剂的要求,下述是不正确的。

AA.无任何生理活性B.理化性质稳定C.不影响主药的释放吸收D.不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2. (12)薄膜衣片的崩解时限规定为。

CA.15分钟B.30分钟C.60分钟D.90分钟3. (12)淀粉作为崩解剂的加法是不可取的。

AA.配制淀粉浆加入药粉中制粒B.淀粉制粒后加入干颗粒中C.淀粉和药粉混合后制粒D.部分淀粉制粒,部分淀粉加入干颗粒中4. (12)下述高分子材料不能作为片剂薄膜衣的包衣材料。

A.玉米朊B.羟丙基纤维素C.聚乙烯吡咯烷酮D.虫胶(此题有问题)5. (12)片剂制备过程中,凡主药剂量小于者,需加稀释剂以便于压片。

CA.0.01克B.0.05克C.0.1克D.0.2克6. (12)下列关于片剂制备过程中,制颗粒目的的叙述是错误的。

BA.避免粉末层,保证含量准确B.增大粉末表面积,易于吸收C.改善物料的流动性D.克服压片时细粉飞扬7. (12)片剂包肠溶衣应选用。

DA.PEGB.PVPC.PV AD.CAP8. (12)下述中药中宜用水飞法。

DA.人参B.冰片C.桃仁 D .朱砂9. (12)下述材料中不能作为片剂的崩解剂。

BA.干燥淀粉B.淀粉浆C.羧甲基淀粉D.羟基淀粉丙酸酯10. (12)压片时,产生片重差异超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CA.颗粒中油类成分较多B.颗粒中含水量不当C.颗粒粗细相差悬殊D.压片机冲头长短不齐11. (12)微粉的流动性与粒子间的作用力、粒度、粒子形态等因素有关。

微粉流动性的大小可用表示。

DA.粒径B.其密度C.孔隙率D.休止角12. (12)普通压制片的崩解时限规定为。

AA.15分钟B.30分钟C.60分钟D.90分钟13. (12)在含有大量油类药物的片剂处方中,应选用的吸收剂。

CA.淀粉B.糖粉C.磷酸氢钙D.硬脂酸镁14. (12)旋转压片机调节片子硬度的正确方法是通过。

DA、调节下冲轨道B、改变上压轮的直径C、调节加料斗的口径D、调节下压轮的位置15. (12)压片的工作过程为。

DA、混合→压片→出片B、压片→出片C、饲料→压片D、饲料→压片→出片16. (12)已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不必再检查。

BA、硬度B、片重差异C、崩解度D、脆碎度17. (12)某片剂平均片重为0.5克,其重量差异限度为。

CA、±1%B、±2.5%C、±5%D、±7.5%18. (12)下列不是片剂包衣的目的。

BA、保护易变质的主药B、防止片剂碎裂C、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D、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19. (12)压片时出现松片现象,下列克服办法中()不恰当。

CA、选粘性较强的粘合剂或湿润剂重新制粒B、颗粒含水量控制适中C、将颗粒增粗D、调整压力E、细粉含量控制适中20. (12)湿法制粒压片,主药和辅料都要求是目以上的细粉。

BA、80B、80-100C、100D、100-12021. (12)已检查溶出度的片剂,不必再检查。

CA、硬度B、脆碎度C、崩解度D、片重差异限度22. (12)包衣片在包衣进行片重差异限度检查。

AA、前B、后C、前或后D、前和后23. (12)包糖衣的生产工艺流程正确的为。

AA、隔离层→粉衣层→糖衣层→色衣层→打光B、粉衣层→隔离层→糖衣层→色衣层→打光C、隔离层→粉衣层→色衣层→糖衣层→打光D、隔离层→糖衣层→粉衣层→色衣层→打光24. (12) 常作为粉末直接压片中的助流剂。

DA、淀粉B、糊精C、糖粉D、微粉硅胶25. (12) 药物片剂必须测溶出度。

DA、水溶性B、吸湿性C、风化性D、难溶性26. (12) 不需测崩解度。

DA、口服片B、舌下片C、多层片D、咀嚼片27. (12)羧甲基淀粉钠一般可作片剂的。

BA、稀释剂B、崩解剂C、粘合剂D、抗粘着剂28. (12)欲治疗咽喉疾病,可将药物制成。

AA、口含片B、咀嚼片C、多层片D、植入片29. (12)治疗胃部疾病的药物如Al(HO)3宜制成,以加速崩解,提高疗效。

AA、泡腾片B、咀嚼片C、多层片D、植入片30. (12)为增加片剂的体积和重量,应加入。

AA、稀释剂B、崩解剂C、吸收剂D、润滑剂31. (12)为启发或降低物料的粘性,宜用制软材。

BA、稀释剂B、润湿剂C、吸收剂D、粘合剂32. (12)APC片不能用作润滑剂。

AA、硬脂酸镁B、微粉硅胶C、滑石粉D、均是33. (12)某片剂中主药每片含量为0.2g,测得颗粒中主药的百分含量为50%,则每片所需的颗粒量应为g。

DA、0.1B、0.2C、0.3D、0.434. (12) 是压片机中直接实施压片的部分,并决定了片剂的大小、形状。

AA、上、下冲B、调节器C、模圈D、饲料器35. (12)最常用的包衣方法是。

AA、滚转包衣法B、流化包衣法C、喷雾包衣法D、干压包衣法36. (12)小剂量药物必须测定。

AA、含量均匀度B、溶出度C、崩解度D、硬度37. (12)在规定介质中,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称为。

BA、含量均匀度B、溶出度C、崩解度D、硬度38. (12)当片剂的体外溶出和体内吸收具有相关性时,测定有重要意义。

BA、含量均匀度B、溶出度C、崩解度D、硬度39. (12)用枸椽酸和碳酸氢钠作片剂崩解剂的机理是DA、膨胀作用B、毛细管作用C、湿润作用D产气作用40. (13)滴制法制备滴丸剂,对冷却剂的要求之一是。

CA.能与主药相混溶B.粘度越大越好C.与液滴比重相近,以利于液滴逐渐下沉或缓慢上升D.能与滴丸基质相混溶。

41. (13)苏冰滴丸是以聚乙二醇6000为基质,制备时下列材料中不宜作冷却剂。

DA.硅油B.液状石蜡C.煤油D.水42. (13)丸剂制备时,含毒剧药及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制成。

CA.蜜丸B.浓缩丸C.蜡丸D.滴丸43. (13)蜜丸制备时,关于炼蜜的目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BA.除去过多的水份和杂质B.改变药性C.杀死微生物和酶类D.增加粘性44. (13) 关于丸剂特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CA.溶散快,作用迅速B.适合多种状态的药物C .具有不良嗅味的药物不能制成丸剂D.服用剂量小,制备方便45. (13)丸剂中不能用泛制法制备的是。

AA.蜜丸B.水丸C. 浓缩丸D. 水蜜丸46. (14)某注射液1ml应含主药10mg,现测得1ml含主药10.5mg,其含量描述应该是。

BA.标示量为105%B.为标示量的105%C.标示量为1ml含10.5mgD.含量为105%47. (14)中药徐长卿的主要成分为丹皮酚,经磺化后制成丹皮酚磺酸钠盐,其目的是。

AA.增加丹皮酚在水中的溶解度B.增加丹皮酚注射液的稳定性C.防止丹皮酚氧化D.以磺酸钠为增溶剂48. (14)配制200ml50%金银花注射液,需加克NaCl调节至等渗(50%金银花注射液△Tf 为0.05℃,1%NaCl△Tf为0.58)DA. 0.41B.0.81C.1.22D.1.6249. (14)判断下列组离子交换树脂柱的组合是错误的。

DA.阳—阴—阴B.阳—阴—阴—混C.阳—阴D.阴—阳50. (14)下列注射液不宜加抑菌剂的是。

DA.低温灭菌的注射液B.滤过除菌的注射液C.无菌操作法制备的注射液D.静脉或椎管注射的注射液51. (14)加热至一定温度时有起浊现象的是。

DA.十二烷基硫酸钠B.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C.吐温—80D.吐温—80溶液52. (14)对眼用溶液PH的调节,要考虑的主要方面是。

AA.对眼睛的刺激性B.主药的药效C.药液的稳定D.药液的澄明度53. (14)若药液中已加入抑菌剂,此注射液。

AA.可以不再灭菌B.仍需消毒灭菌C .可降低灭菌要求 D.灌封时注意无菌操作54. (14)下述关于热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A.热原能被强酸强碱破坏B.热原能够通过121℃30分钟高压湿热灭菌所破坏C.热原体积很小,只有通过微孔滤膜才能滤除D.热原能溶于水,也能随水蒸气一起被蒸发55. (14)制备中药注射剂时,在水煎浓缩后的高浓度乙醇中调pH8.0,放置滤过,目的是。

CA.去树脂B.去鞣质C.去蛋白质D.去多糖56. (14)用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中,隔沫装置的作用是。

CA.防爆沸B.防蒸馏过快C.抑制蒸气水滴D.去除CO2和NH357. (14)下列注射液不宜加抑菌剂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