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匠心,更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
一、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通常可以分为四大类:宫殿式建筑、庙宇式建筑、园林式建筑以及民居式建筑。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构造方式。
1. 宫殿式建筑宫殿式建筑通常是为皇家或贵族所建,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宫。
它们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设计和布局上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宫殿式建筑均采用对称的形式,通过形象的数字和符号表达皇权神圣性。
2. 庙宇式建筑庙宇式建筑是供奉神灵崇拜和宗教仪式所用。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特别崇拜神灵,庙宇式建筑则成为人们表达敬意和崇拜的场所。
庙宇式建筑通常采用高大雄伟的层层式建筑,以示神圣和庄严。
3. 园林式建筑园林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风格。
中国的园林是以人为本、注重景观效果的建筑形式。
园林通常以山石、水池、廊、亭、楼、台、阁、桥等元素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再现自然的美景,并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4. 民居式建筑民居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广泛的一类,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
中国的民居注重室内外空间的分割与连接,通常采用通透的布局和合理的结构。
一般住宅的建筑风格朴实、实用,注重环境和谐。
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信仰、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
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建筑秉承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布局融入了周密的天文地理知识,注重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宇宙万物的氛围。
建筑的布局和材料选择都契合了自然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2. 礼制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与规划往往遵循着严谨的礼制文化。
宫殿式建筑在设计上充满了对等和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意义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这些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一、飞檐翘角的屋檐:展示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追求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檐采用飞檐翘角的形式,这一设计不仅具备实用性,还起到了装饰和点缀的作用。
屋檐呈斜角,使得屋顶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同时也能起到防风遮阳的作用。
这种屋檐的设计不仅显示出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体现,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二、朱红色和琉璃瓦的搭配:象征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国传统建筑常常采用朱红色和琉璃瓦的搭配。
朱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颜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而琉璃瓦则是中国特有的建筑材料,色彩多样,耀眼夺目。
这种搭配不仅使建筑外观华丽而富有特色,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三、对称式的布局与空间的巧妙设计:展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生活观念中国传统建筑常常采用对称式的布局和空间的巧妙设计。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于“天人合一”和“和而不同”的理念。
对称式的布局代表着阴阳平衡和和谐统一的观念,而空间设计则注重以人为本,追求舒适和宜居。
这种设计风格不仅营造出美观和谐的空间氛围,更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四、园林式的建筑布局: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中国传统建筑的园林布局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以人为本,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一体。
园林式的建筑不仅将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还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
这种布局方式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并倡导人们以和谐态度与自然相处。
五、雕梁画栋的装饰艺术: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常常运用雕梁画栋的方式进行装饰。
这一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重视。
雕梁画栋以其细腻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
中国建筑风格分类

中国建筑风格分类
中国建筑风格可以根据历史时期、地理区域、文化特征等多个因素进行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中国建筑风格分类示例:
1.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 古代宫殿建筑:如故宫、颐和园等,典型代表了中国古代帝王建筑的宏伟与庄严。
- 园林建筑:如苏州园林、扬州瘦西湖等,注重景观组合和艺术表现,以小巧精致而著称。
- 佛教寺庙建筑:如少林寺、九华山等,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佛教文化的特点。
2. 民族特色建筑风格:
- 汉族建筑:汉族地区的传统建筑,如四合院、风水楼等,具有典型的汉族建筑特色。
- 藏族建筑:如拉萨布达拉宫、哲蚌寺等,融合了藏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 民族民居:不同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如哈萨克包、壮族木楼等,展现了各民族独特的建筑风貌。
3. 地域性建筑风格:
- 南方传统建筑:如江南水乡的民居、闽南土楼等,注重木结构、水景、园林等元素。
- 北方传统建筑:如北京传统四合院、山西古堡等,以庭院形式、砖木结构为主要特点。
- 西南少数民族建筑:如云南的风雨桥、贵州的侗族鼓楼等,展现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
4. 现代建筑风格:
- 当代建筑:各类现代化建筑,如高层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现代化公共建筑等。
- 民族风情建筑:以传统建筑为基础,融入现代设计和工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类型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类型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类型: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木构架结构: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结构,即房屋的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由立柱、横梁、檩条等组成木构架,外部再用墙体包围。
这种结构方式与西方石材建筑不同,具有独特的风格。
斗拱结构: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构件,用于承受屋面重量和传递荷载。
斗拱的形状和大小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精细和艺术性。
屋顶造型: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造型丰富多样,包括悬山、硬山、歇山、庑殿、攒尖等五种基本形式。
屋顶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如琉璃瓦、鸱吻、走兽等,使建筑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布局与方位感: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布局和方位感,讲究“风水”。
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等都要符合阴阳五行和八卦的原理。
这种方位感不仅体现了古代哲学思想,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适应。
装饰与雕刻: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和雕刻非常精美,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形式。
雕刻的题材广泛,如花鸟、山水、人物等,技艺精湛,富有民族特色。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宫殿建筑:宫殿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最高水平。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园林建筑: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园林建筑包括山水、楼台、亭阁、桥榭等,通过精心布局和造景手法,创造出幽静雅致的氛围。
寺庙建筑:寺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另一种重要形式,用于供奉神佛和祭祖。
寺庙建筑风格庄重肃穆,雕刻精美。
例如,山西五台山寺庙群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建筑群。
塔式建筑:塔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最初是用于供奉佛像和舍利。
塔的造型各异,有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等多种形式。
塔的内部通常有楼梯可以攀登到塔顶,俯瞰四周的美景。
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的风格

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的风格中国传统房屋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长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由于中国传统房屋建筑建造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其风格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赞誉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的主要风格。
一、四合院式建筑风格四合院式建筑是中国传统房屋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风格之一。
四合院的形状呈中心对称的方形,周围有建筑围合而成。
四合院式建筑一般由主体建筑、左右厢房和后院组成。
主体建筑位于四合院的正中央,多数是两层木质结构,形式简洁,富有传统韵味。
左右厢房一般是单层建筑,用来起到功能性的作用,如起居、储物等。
四合院的后院常常是个花园,种满了各种树木和花草,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二、吴越式建筑风格吴越式建筑是中国传统房屋建筑中的一种重要风格,主要流行于中国的东南地区。
吴越地区的自然环境多山多水,所以吴越式建筑通常采用水乡特色和山水意境为主题进行布局和设计,给人一种婉约秀丽的感觉。
吴越式建筑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和美感的统一,常常利用平台、廊道、亭台等结构体现出山水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恬淡的感觉。
同时,吴越式建筑也注重材料的选用和细节的处理,建筑的檐口和墙上常常会绘制各种吉祥的图案,给人一种美好和祥和的感觉。
三、单檐式建筑风格单檐式建筑是中国传统房屋建筑中一种独特的风格。
它通常只有一层,采用大檐的设计,能够很好地遮挡阳光和雨水。
单檐式建筑常常被用来作为庙宇、官府和民居的建筑风格,其具有简约、庄重和宏伟的特点。
单檐式建筑往往会有屋顶上的瓦片进行雕刻和装饰,给人一种精美和尊贵的感觉。
四、宫殿式建筑风格宫殿式建筑是中国传统房屋建筑中最具壮丽和宏伟的风格之一。
宫殿式建筑常常是中国古代皇帝和贵族的居住地,给人一种尊贵和庄严的感觉。
宫殿式建筑一般采用多檐多脊的设计,屋顶上常常会有拱券和琉璃瓦进行装饰,给人一种华贵和庄重的感觉。
中国经典的十种传统民居建筑风格

中国经典的⼗种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上,⾄少有着这⼗种经典的传统民居住宅,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流传⾄今,仍能看到它不可泯灭的⾝影,这就是蒙古包,四合院,晋中⼤院,陕北窑洞,徽系民居,浙江民居,西藏碉楼,湘西吊脚楼,客家⼟楼,傣家⽵楼。
其中在现代建筑中,四合院和徽系民居因为兼容性强,⽽成为保存最为完整,且仍被⼤多数⼈使⽤的两种建筑⽅式。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种房⼦,适于牧业⽣产和游牧⽣活,包内宽敞舒适,是⽤特制的⽊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撑),⽤两⾄三层⽺⽑毡围裹⽽成,之后⽤马鬃或驼⽑拧成的绳⼦捆绑⽽成,其顶部⽤“乌耐”作⽀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盖着四⽅块的⽺⽑毡 “乌⽇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超的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四合院四合院⼜称四合房,是中国的⼀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个院⼦四⾯建有房屋,从四⾯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
若呈“⼝”字形的称为⼀进院落;“⽇”字形的称为⼆进院落;“⽬”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般⽽⾔,⼤宅院中,第⼀进为门屋,第⼆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或眷属的活动空间,⼀般⼈不得随意进⼊,难怪古⼈有诗云:“庭院深深深⼏许”。
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
四合院通常为⼤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学说。
三、晋中⼤院晋中⼤院也叫⼭西⼤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北在⼭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闻名,晋中⼤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在⼭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带的晋商豪宅⼤院。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这种风格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审美观念,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建筑体系。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深入探讨。
一、基本特征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和谐、朴实和适应自然。
传统建筑追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建筑的外观通常采用简约而不失庄重的形式,注重材料的天然美感,追求简洁和谐的线条。
传统建筑注重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联系和流动,通过精心设计的门窗、天井和园林等元素,将自然景观融入到建筑中。
二、四合院的经典代表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经典代表之一。
四合院的格局是四边围合一庭院,形成一个封闭的整体。
这种建筑形式既能够保证私密性,又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呼应。
四合院一般分为正房、厢房和耳房等功能区域,各房屋之间通过廊桥相连,形成了一个宽敞而通透的空间。
四合院的建筑风格简洁朴实,融入了传统建筑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人注重家庭和睦、家族伦理观念的特点。
三、木结构与额枋的运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木结构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技术手段。
木材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古人通过对木材的选择、加工和组合,创造出了许多精美而稳固的建筑。
额枋是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重要构件,它是连接梁柱和柱子之间的横向框架。
额枋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还能够满足建筑的装饰和美观需求。
额枋的雕刻和图案设计多种多样,常常以龙凤、花鸟等传统图案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屋顶与斗拱的设计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屋顶和斗拱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给整个建筑增添特色和美感的元素。
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屋顶形式有悬山顶、歇山顶和硬山顶等。
这些屋顶形式都在保证建筑结构稳定和耐久的前提下,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层次的分明,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审美追求的一种表现。
斗拱是中国建筑的一个独特特色,它是墙体和屋顶之间承接压力的关键构件。
斗拱既能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又能够提供装饰效果,给建筑增加一种优雅和宁静的氛围。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千百年的演变过程中,中国传统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社会、宇宙的独特认识和追求。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空间组织和布局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的有机组织和布局。
建筑师通过合理的布局,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统一的追求。
例如,传统建筑常常以庭院为核心,由多个厅堂室内外空间组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2.尊重自然与环境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始终尊重自然与环境。
建筑师注重利用自然元素,如山水、植物等,融入建筑中,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建筑风格。
同时,传统建筑注重风水布局,认为通过合理的布局可以带来好运和福祉。
3.重视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传统建筑常使用木材、砖瓦、石材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既能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又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此外,传统建筑还注重材料的加工和装饰,如雕刻、彩绘等技艺的运用,使建筑更加美观精致。
4.注重建筑的装饰和艺术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和艺术表现非常丰富多样。
传统建筑不仅注重建筑本身的美感,还注重对于建筑细部的设计和装饰。
例如,建筑的屋顶经常采用特殊的瓦片或彩绘,墙面常常有精美的雕刻作品,这些装饰元素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有很多代表性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下几座:1.故宫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故宫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如庭院式布局、黄琉瓦和红墙等都是故宫建筑的典型代表。
2.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园林之一。
颐和园以山水相映、宫殿与湖泊相融合为特点,建筑风格高雅精致,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杰作。
3.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避暑山庄,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 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南京是在元代 集庆路旧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南京城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旧城区、皇宫区、 驻军区。后两者是明初的扩展。环绕这三区修筑了长达33.68公里的砖石城 墙。现城墙尚存21.35公里。三区的中间位置,建有高大的钟、鼓楼,作为 全城报时之所,这显然是接受了元大都的遗规。 南京城城墙墙基用条石铺砌,墙身用10厘米×20厘米×40厘米左右的 大型城砖垒砌两侧外壁,中实杂土,唯有皇宫区东、北两侧的城墙全部用 砖实砌。在这座城墙之外,又修筑了一座长达50余公里的外郭城,把钟山、 玄武湖、幕府山等大片郊区都围入郭内,并辟有外郭门十六座,从而形成 保卫明皇宫的四道防御线,即:外郭、都城、皇城、宫城。
明代山东曲阜衍圣公府建筑风貌
2.4 住宅建筑
(4)安徽徽州民居
徽州地处山区,人稠地狭,住宅多采用小天井和楼房的紧凑布局。一般 是主楼、厢房全是二层,用地特别紧张的村落则建三层楼房。由于山区木材 价廉,取材都较粗大。富有之家住宅多施精美的木雕和砖雕,为了避免“露 富”而招来横祸,这些象征富有的雕刻都在内院展现,外观都是白墙、灰瓦, 十分平淡。外墙极少开窗,窗孔也很小。院内水池用以积聚雨水,是皖南山 区常见做法。
目 明代建筑风格风貌 清代建筑风格风貌 小结
2
明代建筑风格风貌
2.1明代建筑简介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晚期。这一 时期的建筑样式,上承宋代营造法式的传统,下启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 无显著变化,但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 明初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元代相近,古朴雄浑,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 严谨,而晚明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这一时期,建筑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艺术、技术,官式建筑形 象较为严谨稳重,其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装修陈设上也留下 许多砖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山 海关、嘉峪关等著名关城,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独具风格的杰作;北京八 达岭段长城、司马台段长城等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时,中国建筑群 的布置更为成熟。如北京宫殿,北京天坛等,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 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此外,此时江南 官僚地主的私家园林建设非常发达,明式家具也闻名世界。地方建筑也 空前繁荣,各地的住宅、祠堂、村镇建筑普遍兴盛。
2.5 园林建筑
苏州拙政园中的园林建筑风貌
2.6 宗教建筑
(1)佛教建筑
明代,喇嘛教虽在内地渐衰,但在藏族地区得到很大发展。明代佛寺总 平面追求完美的轴线对称与深邃的空间层次,如原来的山门演化为前有金刚 殿,后有天王殿,成了两进建筑;中轴线上佛殿增至二进或三进,如明南京 天界寺有正佛殿、三圣殿、毗卢殿,三殿前后对应;山门内左右对称配置钟 楼与鼓楼,佛殿前左右对称配置观音殿和轮藏殿等,都是明代佛寺布局的新 特点。由于《大藏经》屡次由皇家颁赐,藏经用的防火建筑成了一时的迫切 需求,于是用砖拱建造的无梁殿建筑应运而兴。著名的有南京灵谷寺无梁殿、 峨眉山万年寺无梁殿、五台山显通寺无梁殿、苏州开元寺无梁殿等。
明代南京灵谷寺无梁殿
明代苏州开元寺无梁殿
2.6 宗教建筑
(2)道教建筑
道教建筑在元明时期也有所发展。现存建于元代的山西省芮城县永乐 宫是道教建筑的重要遗例,宫中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中的大 面积壁画,精美绝伦,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的道教建筑则 以永乐皇帝在湖北武当山所建的道教宫观群最为宏伟。
明十三陵中的明长陵
明长城
2.1明代建筑简介
明朝在建筑技术上的进步主要有:
第三,琉璃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琉璃塔、琉璃门、琉璃牌坊、琉璃照 壁等都在明朝有所发展,琉璃瓦在各地庙宇上普遍使用,色彩品种增多, 中国建筑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特点已达到成熟阶段。
广西大同九龙壁
山西广胜寺飞虹塔细部构造
2.2都城建筑
2.3宫殿建筑
北京宫殿——紫荆城
2.4 住宅建筑
明代初期,对住宅的等级划分严格了,官员造宅不许用歇山及重檐屋顶, 不许用重拱及藻井。这些限制在宋代原是针对庶民的,如今已针对品官了, 这就意味着除皇家成员外,不论你官位多高,住宅不能用歇山顶,只能用 “两厦”(悬山、硬山)。此外,又把公侯和官员的住宅分为四个级别,从 大门与厅堂的间数、进深以及油漆色彩等方面加以严格限制。至于百姓的屋 舍,则不许超过三间,不许用斗拱和彩色。以上这些反映了明代等级制度的 森严在住宅形制上已有充分表现,但逾制的现象十分普遍。
明代福建土楼建筑风貌
2.5 园林建筑
(1)皇家园林建筑
元明时期(1271年~1644年),皇家造园活动相对的处于迟滞局面,除明 代初期玄武湖为明朝时为黄册库,系皇家禁地。明代扩建为西苑(今玄武湖) 外,别无其他建设。
(2)私家园林建筑
明朝私家园林发展相对皇家园林要繁荣些,该时期较突出的私家园林代 表是苏州私家园林,明朝中后期,苏州私家园林建筑,功能的日益多样化, 营造技艺有突破和发展,建筑的个体形象和布局关系比以往更加灵活多变。 据魏嘉瓒《苏州历代园林录》记载,明代的私家园林约二百七十多处,但现 今有迹可循的却为数不多。如苏州的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约52000平方 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布置为园 林博物馆展厅。
明代湖北武当山道教宫观群景观
2.6 宗教建筑
(3)伊斯兰建筑
元明时期,伊斯兰教的礼拜寺、玛札(圣者之墓,穆斯林晋谒之所)等 建筑先后兴建于新疆各地。穹顶技术和琉璃饰面技术在伊斯兰教建筑上得到 广泛应用。元代遗存的玛札以伊犁霍城的秃忽鲁克·帖木尔汗玛札最有代表 性(该玛札建于1363~1364年,是新疆第一位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汗陵墓)。 建于公元1422年的喀什艾提尕清真寺是新疆最大的伊斯兰礼拜寺。而中原地 区清真寺,有的在建筑平面式样、材料等方面受到汉式建筑的影响,因而具 有汉式风格,如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
(1)苏州东山明代住宅
明代苏州地区经济、文 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致仕官员、文人、富商 在此定居建宅者众多, 至今城乡各处留有不少 明代住宅,苏州郊区东 山镇一带所存尤多。
苏州东山杨湾明代民居 明代苏州居民住宅内的贴金彩绘
2.4 住宅建筑
(2)山西襄汾丁村明代住宅
一座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位于丁村东北隅,是一组四合院, 大门一间设在东南角,正屋三间,东西厢房及倒座各为二间。正屋、两厢和 倒座之间并无廊子联结。其形制符合明代庶民屋舍的规定,只是正屋梁上有 单色勾绘的密锦纹团科纹饰,似稍有逾制之嫌。另一座建于万历四十年 (1612年),位于前座宅的东侧。由两进院落组成,现仅存大门及里进院, 外院倒座及两厢均已不存,两院之间的垂花门也已毁去。从现存建筑看,平 面布置后者比前者多建外面一进,其余基本相同。
明代山西襄汾丁村住宅风貌
明代山西襄汾丁村住宅木雕刻纹饰
2.4 住宅建筑
(3)山东曲阜衍圣公府
衍圣公府习称“孔府”,位于曲阜城内孔庙东侧,是中国唯一较完整的 明代公爵府。孔府占地总面积约4.6公顷,分为公衙、内宅、东学、西学和 后园五部分,沿中轴线从大门到后园全长250米,共有九进院落。孔府的单 体建筑中,以仪门(匾曰“恩赐重光”,故又称“重光门”)最有特色,是 中国垂花门的最早遗物。作为二品官的衍圣公(实授二品,但有一品的袍 带),他的府第确实是“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角青 碧绘饰,门三间五架,油绿,兽面锡环”,屋顶用“两厦”悬山顶。
明代安徽西递民居建筑风貌
明代安徽潜口民宅建筑风貌
2.4 住宅建筑
(5)福建明代土楼
福建龙岩、漳州和广东潮州等地存在众多土楼建筑。这种土楼原是中原 一带居民为了逃避战乱而南迁闽粤后建造起来的。在宗族械斗和山盗、倭寇 频繁侵扰的环境中,这种堡垒式的聚族而居的住宅形式在明代有很大发展。 明代土楼一般都是三、四层,外墙用土夯筑而成,“土楼”之名由此而来。 由于防御上的需要,土楼的外墙都很厚,底层厚度一般在1.5米左右,向上 逐层收缩。底层不对外开窗而只向里开。楼上外窗也很小,且窗孔剖面往往 成梯形,如同碉堡上的枪孔。面向内院的窗子则较大。土楼内隔墙多用土坯 砌成,楼板用木构。屋顶用木构架,坡顶,覆蝴蝶瓦。
南 京 城 聚 宝 门 瓮 城
2.2都城建筑
(2)北京城
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城为 止,明朝共有二百二十四年建都于北京。明初的北京城沿用了元都旧城的 基本部分,以后又多次扩建。城市的格局既有很强的继承性,又有自身的 特点。比起元大都来,北京城显得更加宏伟、壮丽。首先,城墙已全部用 砖贴砌,一改元代土城墙受雨水冲刷后的破败景象;其次,城濠也用砖石 砌了驳岸,城门外加筑了月城,旧城九座城门都建有城楼和箭楼,城门外 有石桥横跨于城濠上,桥前各有牌坊一座。
现存中国古代最大的建筑群北京宫殿,曾经有二十四个明、清皇帝在其 内统治中国达五个世纪之久。宫殿的营建始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完 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共建房八千三百五十间。其后历明、清两朝。 黄琉璃瓦、汉白玉台基与栏杆、红墙、青绿色调的彩画,这是北京宫殿 色彩的基调,在蓝色天幕笼罩下,格外绚丽璀璨,显示了皇宫的豪华高贵、 与众不同的氛围。按照“五行”说,青、白、红、黑、黄五方位色中的黄 色代表中央,是皇帝所在。因此,琉璃瓦以黄色为最高等级。北京宫殿主 要建筑用黄琉璃瓦以显皇威,即源于此。 宫城(紫禁城)面积约73公顷(760米×960米),四面开门,四隅设角 楼。全城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供处理朝政、举行典礼、召见大臣、 接待宾客等用;内廷是皇室居住、生活的场所。外朝以中轴线上的奉天、 华盖、谨身三殿为中心(三殿用穿堂联结),左前(东)方配置文华殿, 右前(西)方配置武英殿,形成“品”字形格局。
2.2都城建筑
再者,城的四隅都建 了角楼,又把钟楼移 到了全城的中轴线上, 从永定门经正阳门、 大明门、紫禁城、万 岁山到鼓楼、钟楼这 条轴线长达8公里, 轴线上的层层门殿, 轴线两侧左右对称布 置的坛庙、官衙、城 阙,使这条贯串全城 的轴线显得格外强烈、 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