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岳淑玉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对我院53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空气因素、患者年龄、患者身体条件、呼吸道防御机制、口腔护理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论加强无菌操作,加强人工气道护理及口腔护理,做好呼吸机管道的消毒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因素分析;护理对策机械通气是抢救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的主要措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 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一旦发生V AP,容易造成脱机困难,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本研究对53例发生V AP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与V AP 有关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病例选自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139例机械通气48h以上患者,其中有53例患者发生V AP,男38例,女15例,年龄为32~75岁,平均年龄为58.3岁,其中50岁以上患者为40例,占75.5%,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关于V AP的诊断标准:①肺炎发生于呼吸机机械通气48h以上;②肺部听诊可闻湿罗音;③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内出现新的浸润灶。
同时具有以下条件之一:a.发热,体温≥38℃;气管内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且分泌物中分离出致病菌;白细胞计数>10. 0×109/L或<4.0×109/L。
2 V AP相关因素分析①空气因素。
由于重症监护室患者多,病情较严重,患者离不开病房,给病房内消毒带来难度,同时医护人员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的走动,也增加了病房中的空气污染,致病菌数量增加,导致V AP发生。
②宿主因素。
患者年龄较大,53例患者中,40例在50岁以上。
由于患者自身基础条件较差,在呼吸衰竭并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的情况下,气道阻力增加,发热、躁动等,消耗多,再加上患者有吞咽困难、呼吸急促等症状,使食物摄入量减少,营养失调,导致整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抵御细菌入侵的功能低下[1]。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发生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
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ICU行机械通气患者115例,其中符合V AP诊断标准35例,对其进行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危险因素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并观察V AP患者的愈后情况。
重症监护室V AP 发生率30.43%,做好环境管理、加强手卫生、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预防误吸和返流、正确吸痰等,是降低V AP的基本措施,严格掌握有创机械通气指征,是减少重症监护室内发生V AP的关键。
标签: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护理对策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作为危重患者抢救的主要措施之一,在临床特别是重症监护室内得到广泛应用,但随之引起的与其应用相关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 AP)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这些伴随呼吸机大范围的应用,也逐渐被临床护理上重视。
ICU患者病情危重,长期的卧床,相继而来的坠集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慢性消耗等所致自身免疫力低下,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时间较长、量大,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从而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进而加重患者的病情,使抢救难度增加,病死率增多[1-3]。
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ICU患者V AP发生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积极预防控制重症监护室内V AP的发生。
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ICU行机械通气时间在>48 h的病例115例,其中符合V AP诊断标准35例(发生率30.43%),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35~72岁,原发病为创伤性疾病9例,神经外科术后14例,胸外科术后9例,肝胆外科术后3例。
其中经气管切开套管24例,经口插管11例,机械通气时间一般为3~30 d,平均数为(7±3.6)d。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16例,其中发生V AP共50例,对V AP的发生进行相关单因素分析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V AP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年龄、意识状态、机械通气时间、实施气管切开与否、抗生素的联合应用种类及基础疾病与V AP的发生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8℃或较基础体温升高1℃以上;②外周白细胞>10×109/L 或30 mL,减慢泵入到30 mL/h,>50 mL暂停2 h,温度为38℃~40℃[5],定时监测胃液pH值。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性,调整肠内营养的速度、用量和浓度。
每日总热量应维持在104.6 kJ/(kg·d),通常采取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合用。
多数患者的肠内营养以鼻饲为主,鼻饲液为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
3.8妥善固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观察气道是否通畅、气管插管位置是否适宜、有无移位等,每班检查并记录,严格交接班,及时更换切口纱布,保持局部清洁干操。
气囊充气要适度。
3.9积极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创造条件,尽早拔管、撤机,尽量减少ICU住院时间。
3.10心理支持对神志清楚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提供足够的心理护理,耐心细致地为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教会患者用手势、表情或简单的点头、摇头等表达问题,多与患者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感受与需要,认真指导患者配合撤机训练,消除患者的恐惧与担心,以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
为患者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4 讨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性肺炎,一般于机械通气后出现,此类肺部感染较为难治,如不能有效治疗,则可能对原发疾病的康复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起较高的死亡率。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何建玉【期刊名称】《哈尔滨医药》【年(卷),期】2017(037)003【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危险因素,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183例重症监护室患者应用呼吸机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先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使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VAP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并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昏迷、使用抑酸剂、气管切开和48 h前使用抗菌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昏迷、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使用抑酸剂,OR值分别为9.76、3.53、2.26、2.17.结论重症监护室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昏迷、机械通气时间长、APACHEⅡ评分高、使用抑酸剂是其危险因素,通过分析并制定科学的护理对策,可有效降低VAP发生率.【总页数】2页(P238-239)【作者】何建玉【作者单位】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重症监护室,广东中山5284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1【相关文献】1.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张喜春2.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王燕;汤晓燕;曹静3.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王燕;汤晓燕;曹静;4.外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赵兴芬;王红霞;孙敏5.外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刘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症监护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住 院 治疗 的 6 2例 重症 监 护 室机械 通 气 患者 , 中发 生 V P患 者 3 其 A 2例 , 未发 生 V P患 者 3 A O例 , 2组 临床 资料 进 行 研 究 , 析 V P 对 分 A 的危 险 因素 并制 订 护 理 对 策 。结 果
相 应 护 理对 策 以减 少 V P的发 生 。 A
进行 重新 气 管 插 管 和 固定 , 未 造成 不 良后 果 。 并
3 讨 论
[ ] 医学信 息,0 02 ( )2 9— 6 . J. 2 1 ,3 1 :5 20
4 刘金金 . 气管插 管患者非计 划性拔 管干预研 究进展 [ ] 临 J.
床 护理 杂志 ,0 9 8 5 :9~ 1 20 ,( )4 5 .
疗的 6 2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 , 中男 3 其 8例 , 2 , 女 4例 年
龄 6~8 7岁 , 平均年龄( 5±13 岁 , 6 . ) 机械通气 时间为 2~3 。 2d
1 3 统计学方法 .
处理数据采用 S S 3 0统计软件 , P S 1. 计数资
料用率 ( ) % 表示 , 采用 x 检验 , 相关 因素采 用 L g t: oii 回归分 sc
性肺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 机械通气 4h以后 , 8 胸部 x线显示无 法 用其它原因解释的肺部新 出现或进展性浸润病灶。同时符合 以
订相应护理对策 , 以降低 V P的发生 率 , A 我们对 20 2 1 09~ 0 0年 于本 院住 院治疗 的 6 重症监 护室患者进 行 了分析 , 报告 2例 现
关 键 词 : 症监 护 室 ; 炎 ; 吸机 相 关性 肺 炎 ; 险 因素 重 肺 呼 危
中图分类号 :4 3 5 R 7 .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目的对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进行研究。
方法对432例机械通气治疗大于48小时的患者,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时间、意识状态、抗菌药物使用、气管切开等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为35%,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机械通气时间、留置胃管、侵入性操作、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使用制酸剂等。
结论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中,采用机械通气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较高,需要采用综合的护理措施来进行预防。
标签:重症监护病房;肺炎;呼吸机相关性;机械通气;危险因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作为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中的常见疾病,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大的威胁。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是针对于原来不具有肺部感染的患者,在经过48小时以上的机械通气治疗后,所发生的肺部感染情况,或者原有肺部感染的患者在经过48小时以上的机械通气治疗后产生新的感染[1]。
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死亡率在25%~76%之间,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延长了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并且对患者造成了更多的负担,消耗更多的医疗资源,是医院控制感染的重要课题。
对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因素进行调查,采用有效的护理手段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
本文对于我院在2009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所治疗的37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对于我院在2009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所治疗的432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为232例,女性患者为200例,年龄区间为34~78岁,60岁以上的患者为284例,占全部患者的65%。
昏迷状态患者为166例,已经获取家属的同意。
所研究患者中,具有漫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为15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124例,外伤为6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为20例例,糖尿病患者为38例以及其他普通慢性疾病患者34例。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与护理

学习时间——————————————学习内容: 治疗室消毒隔离制度参加人员——————————————————————————————————————————————————————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ICU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抢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为接受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死亡率高,使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及住院时间延长,经济负担加重。
根据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我们在护理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积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1相关感染因素1.1环境因素ICU是感染的高发区,感染发生的危险比普通病房高5~10倍.这与ICU收治患者病种复杂、病情危重有关。
由于重症病人(包括有严重感染或细菌移植较多者),侵入性操作多,人员流动多以及空间相对狭小等,ICU医护人员与病人口咽腔中革兰阴性菌的移植率比较高,其百分比随着治疗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以ICU病人为最高,达80%左右,另外是交叉感染的危险性较大,由于一名护士要护理1~3名危重病人,这使交叉感染的发生成为可能。
1.2病人的易感性ICU内,可有很多影响患者免疫力下降的因素,使其易受感染,例如:老年患者、各种基础疾病、自然局部机械防御机制破坏。
1.3先进的医疗仪器消毒不彻底ICU都备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有些仪器是由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制成,这给消毒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无法进行彻底消毒,它们长期在ICU使用,以致灰尘粒子和细菌聚集在其表面和内部,难以擦洗和消毒,从而增加了ICU内的感染源和感染机会,特别是对机械通气各部件。
1.4耐药菌株的增加耐药菌株使很多常用抗生素失去预防感染的作用。
在医院内外,特别是在ICU内,在“病重多用药”的思想下,常常滥用抗生素,结果造成耐药菌株增多,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改变了机体的生态环境。
2护理对策2.1严格隔离制度严格掌握ICU病人的分房标准,防止交叉感染,有潜在感染病例如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人最好住单间。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目前,呼吸机在临床中有着广泛应用,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抢救器械,主要用来辅助患者的通气。
本文通过全面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归纳总结出相关的护理对策,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标签: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护理对策1病原学特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的致病菌与机械通气时间、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具有密切关联。
V AP又分为早发型和晚發型,早发型就是指上机时间在48h 以上或者小于5d内的患者,其病原体多为社区感染的如肺炎链球菌等。
而晚发型,就是指上机时间在5d以上,气病原体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比如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等。
近几年来,黄庆华等(2012)研究表明[1,2],V AP的病原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条件致病菌还有鲍曼不动杆菌、洋葱假单胞菌、肺炎支原体等增加,数据显示约40%是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引起的,并且细菌的耐药性会增加。
2 V AP高危因素2.1年龄研究表明,接受呼叫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发生V AP的年龄普遍较大,都在55岁以上。
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身体内脏器官的机体功能都逐渐的衰退。
冯敏、梁彦文(2011)等认为[3],老年患者更容易患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功能、系统器官、内部组织等方面,都是呈现发展式的衰退变化,使得老年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表现为机体活动力的衰退,生物效应力也相应的降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断衰退等各种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出现一定的障碍。
正是由于年龄的增大、机体应激能力、代偿能力等降低,导致患者在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时,容易发生V AP。
2.2 通气时间唐欢(2010)研究认为,使用呼吸机通气时间的长短和V AP 的发生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通气时间在15d以上的,V AP的发生率和15d以下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并是呈现质的变化。
表明,在任何原因要求使用呼吸机,在患者状况可控的情况下,可以尽早的停止呼吸机通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岳淑玉
发表时间:2018-05-21T15:28:33.32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作者:岳淑玉
[导读]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重症监护室患者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期间极易发生的一种严重肺部感染并发症。
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市 300110
摘要:目的对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到我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112例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根据他们是否发生相关性肺炎,将分为甲组(发生相关性肺炎)和乙组(未发生相关性肺炎),甲组26例,乙组86例。
回顾性分析他们的年龄、性别、机械通气时间、昏迷评分、使用呼吸机前48小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抑酸剂使用情况等。
结果甲组与乙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昏迷评分、使用呼吸机前48小时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抑酸剂使用率均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机械通气时间、昏迷评分、使用呼吸机前48小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抑酸剂使用情况等,应加强对其病房管理、气道护理、体位护理等护理干预,以降低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重症监护室患者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期间极易发生的一种严重肺部感染并发症,同时,也是根治难度较大的一种疾病,其致死率非常高,因此,对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1]。
本文将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到我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112例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对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到我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112例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根据他们是否发生相关性肺炎,将分为甲组(发生相关性肺炎)和乙组(未发生相关性肺炎),甲组26例,乙组86例。
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判定标准
撤机拔管2天内或机械通气超过2天后患者的胸部X线片可见肺部浸润性阴影或出现新的浸润性阴影,肺部可见湿性啰音,且必须同时具备如下任意两项:①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或伴有脓性分泌物;②外周白细胞少于4.0×109个/L或超过1.0×109个/L;③支气管分泌物中存在病原菌;④体温低于36.5℃或超过38.5℃[2]。
1.3方法
在查找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再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挑选了一些在使用呼吸机后可能出现相关性肺炎的有关因素,如年龄、性别、机械通气时间、昏迷评分、使用呼吸机前48小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抑酸剂使用情况等,其中昏迷评分取置管2d内的最小值。
1.4统计学分析
选取统计软件SPSS13.0来分析相关数据,以%代表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以(±S)代表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
P<0.05代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甲组与乙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昏迷评分、使用呼吸机前48小时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抑酸剂使用率均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机械通气时间、昏迷评分、使用呼吸机前48小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抑酸剂使用情况等。
呼吸机的使用会使患者机体呼吸系统的天然防御功能受到破坏,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不断增加,细菌会逐渐增多,并形成细菌生物被膜,在吸入雾化或吸痰时,细菌生物被膜会发生脱落、聚集或转移,逐步转移至气空,从而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
抑酸剂之所以会加大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主要是因为抑酸剂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胃内的PH值,削弱胃酸的屏障效果,导致食管反流,定植菌被转移。
而昏迷评分低者由于其昏迷症状较为严重,只能处于被动体位,其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功能等均明显下降甚至消失,无法配合护理操作,排痰能力较差,极易导致胃内物质反流误吸,进而引起肺部感染[4]。
3.2护理对策
为了降低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①加强病房管理:应认真做好病房空气、环境及物体的消毒工作,定时开窗通风,并利用紫外线对病房进行照,同时,还应将病房的湿度和温度控制在适当范围,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每隔14天应对病房进行1次空气细菌培养。
如果患者的免疫功能较差,应对其实施保护性隔离,限制人员探视,探访人员必须配戴鞋帽并穿好隔离衣。
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来清洁手部,同时,还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吸痰护理。
③加强口腔护理:每日应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且次数不可少于2次,可采集患者口腔痰液进行细菌培养,再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及口腔PH值实施对应的护理操作,如果口腔的PH值偏低,则应采用浓度为2%的碳酸氢钠溶液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如PH值为中性,则应采用浓度为1%-3%的双氧水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如PH值偏高,则应采用浓度为2%-3%的硼酸液为患者护理口腔[5]。
④加强人工气道管理:应做好人工气道的湿化护理,以确保呼吸畅通,应控制好吸痰时间,保证动作轻柔,并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叩背排痰,同时,应给予患者2-5ml生理盐水,以稀释痰液,并采用密闭式吸痰方式,另外,应结合患者的痰液黏稠程度及病情来对每日湿化量进行调节。
⑤应加强
对昏迷患者的基础护理,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引流管护理以及营养支持等[6]。
⑥加强体位护理:应将床头抬高30°-35°,同时,鼻饲后90min内应让患者保持半卧位,且不可进行翻身、叩背及吸痰等操作,以免发生误吸。
⑦更改应激性溃疡防治办法:可选用硫糖铝等胃黏膜保护剂来取代抗酸剂,以达到防治应激性溃疡的目的。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机械通气时间、昏迷评分、使用呼吸机前48小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抑酸剂使用情况等,应加强对其病房管理、气道护理、体位护理等护理干预,以降低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朱英,夏霞.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河北医学,2015,23(11):1885-1888.
[2]张喜春.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农村卫生,2017,33(8):63-63.
[3]梅海燕.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心理医生,2016,22(24):158-159.
[4]刘清宏,周春兰. 外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学报,2014,27(10):13-16.
[5]赖梅芳. 重症监护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7):53-55.
[6]旦增玉珍. 重症监护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 中国保健营养,2016,26(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