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解读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剖析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剖析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解读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解读

人教版必修一教材解读一、必修地理Ⅰ的结构分析:地理Ⅰ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五部分。

应该说本模块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必修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但都是按照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一设计的:“地理Ⅰ”主要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Ⅱ” 主要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Ⅲ”主要说明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要涉及到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也要从地理角度深入分析和理解。

所以,本模块有利于学习以上的选修模块。

二、必修地理Ⅰ的“课标”要点: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3、了解大气环境的组成和大气运动,加深对人与大气环境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4、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说明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认识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三、必修一各章知识体系第一章的知识体系: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2、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夜晚,我们所见的满天繁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3、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4、太阳系八大行星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5、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八大行星的相似性特殊:存在生命(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2)自身条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形成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形成适合呼吸的大气;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变化不大。

6、太阳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 个氢核在高温高压下核聚变一个氦核)7、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2)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取之不尽、稳定、无污染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4)影响: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产生磁暴;产生极光(两极地区);引起电离层的扰乱,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与天气、气候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正相关、负相关)9、地球自转(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看逆时针,南极上空俯视看顺时针)(2)周期:23时56分4秒(转动360o)一个恒星日(3)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大约每小时转动15o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例题:广州与上海的角速度相同,广州的线速度大于上海的线速度10、地球的公转(1)方向:自西向东(2)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一恒星年(3)速度:近日点(1 月初)——快;远日点(7 月初)——慢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必修一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对比

必修一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对比

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对比一、新教材必修一特点1. 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1)本模块知识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不是从学科系统性的角度来考虑。

因为,这样既可以突出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又可以大大删减传统的学科知识。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本模块的内容标准没有对生物、土壤要素作学习要求。

对于某自然地理要素,所选择的内容也很不系统。

例如,关于地质只选择了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关于地貌的知识只选择了地表形态的变化;关于大气的知识只选择了大气受热、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关于水的知识只选择了水循环和洋流。

即使选择的内容,对其要求也简单明确。

例如,关于太阳,只要求其对地球的影响,删除了关于太阳本身的知识;关于洋流,只要求其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删除了洋流的成因、类型等知识。

(2)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习能力是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模块的内容设计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用地图(或图表、资料)的能力。

本模块共有9条“标准”(占全部“标准”的一半)体现了此项能力培养,并又分为用(绘)图说明和读图分析(归纳)两大类。

第二,举例(或结合实例)说明的能力。

本模块共有6条“标准”(占全部“标准”的1/3)体现了此项能力培养。

第三,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本模块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宇宙环境及地球运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重视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

从地理学科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本模块主要围绕一些基本的地理观念培养来设计内容。

这些基本的地理观念包括: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等。

高一必修一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册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上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册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地理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本文将对该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具有赤道膨胀、南北向压扁等特性。

地球的形状对航海、天文、气候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可以以平面形式将地球上的信息表现出来。

常用的地图投影方法有等经纬度投影、等面积投影和等角投影等。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宇宙是指包含地球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总称。

太阳系是地球所处的空间,由太阳和其周围的行星组成。

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形成了各种自然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地球还有月球作为其天然卫星,并受到其他天体的引力影响。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地球主要包含地壳、地幔和地核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岩石壳层,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岩石层,主要由硅、铁、镁等元素组成。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构造运动包括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貌运动包括风蚀、水蚀等。

第四章:地表水的分布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

它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受到全球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表水系统之一,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至关重要。

节约用水、科学排放废水、保护水生态环境等措施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六章:地理与环境地理学习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地理学角度出发,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培养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学习高一地理必修一册的知识点,我们对地球的形态和结构、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环境问题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地理高一知识点新教材全解

地理高一知识点新教材全解

地理高一知识点新教材全解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现象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及其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现象的基础课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材也在不断更新,新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新教材的角度,对高一地理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解析。

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研究地球和其表层自然、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等。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典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阶段。

2. 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虽然近似于一个椭球,但由于自转造成的离心力,使得地球呈赤道略胀,两极略扁。

而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自转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使地球产生季节变化。

3.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球的大气圈、水圈、陆地和生物圈等。

其中,大气圈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水圈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地则涉及到地貌、气候、植被等方面的内容,而生物圈研究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

4. 地球上的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等方面。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的空间扩展和影响成为地理学研究的热点。

5. 地球上的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地理学研究地球上的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个行业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6. 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的应用,使地理学的研究更加精细和深入。

7. 地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地球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包括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会备课的校长不是好老师!老师的天职是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完成知识的传承与积淀,然而这一切都是以备课为基础,备课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先“吃透”教材。

为此,查字典地理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教材分析一篇,希望对老师们教学有所帮助。

本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教材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介绍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教学时可以进行比较,加深理解。

太阳日和恒星日是本节的难点之一,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像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自转360度)1恒星日,所用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

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地球自转了360度59分,用的时间是24小时。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差异主要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引起的,也可以说是其参照点不同造成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恒星日和太阳日”这幅图,明确图上的三颗恒星是同一颗恒星。

为了加深对地球自转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出自南极和北极俯视的地球自转示意图。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的变化也要通过课本上的两幅图来理解,从图上可以看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都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应该是相等的,因此,在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的速度最快,在远日点附近最慢。

教材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讲了地球自转和时差的关系,这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东边总是早见到太阳,这样,在时间上就有了早和迟之分,相对于位置偏东的地点,总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的时间早一些。

同一经度的地方时一定相同。

经度每隔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0,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早西晚。

教学时要讲练结合,让学生学会计算地球上任意两点的地方时差。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

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

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

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

呼应初中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

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

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征。

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解读(2019年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解读(2019年版)


• 大••气对7图的流2层垂表、1直活平分动流层层、高层大气
• •
分层的依据 各层的特点
•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 1.6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并解释相关现象。
太辐阳射 地的面主辐要射直(接近热地源面)大气
大气受热过程
大辐气射
大(气保逆温辐作射用)
• 迁••移这如•••••应些何一北气城温知用用日半温市室识的中球随热大最中海岛棚在:高纬拔效等生能气度升应产够温大高生解通陆而活释常地降出区低中一现气或有些在温逆什生午最温么活后高用中2值点没的有现出象现在夏至日这一天
案例
• 课•••文6自案章系学例11窗统72节1个:04个5目 •2 •2 •3 •1 •1 •3
• 案例 不同历史时期太阳活动的影响
• 案例 为什么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
• 案例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
• 案例 城市热岛环流
• • •
案案例例 案例
1钱9塘53江年大荷潮兰遭受⻛暴潮袭击 纽芬兰渔场的形成与衰落
• •
在宇宙中的位置 行星地球
图 表 • 10 2
1.1 宇宙环境

1.1

运语用言资形料象,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
在行•••宇星什普特宙地么通殊样性性中球的或的环一位境般置性
• 10图2表(6图2表)
可观测宇宙
• 可•观总测星系宇宙P3-P7 • F1.3 天体系统:F1.10 天文望远镜
• 活动 绘制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 • 活动 根据等压线确定⻛向和⻛速 • 活动 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 活动 分析海水温度对游泳活动的影响 • 活动 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 活动 讨论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活动 分析FAST落戶贵州平塘的原因 • 活动 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沙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一教材解读一、必修地理Ⅰ的结构分析:地理Ⅰ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五部分。

应该说本模块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必修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但都是按照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一设计的:“地理Ⅰ”主要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Ⅱ” 主要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Ⅲ”主要说明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要涉及到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也要从地理角度深入分析和理解。

所以,本模块有利于学习以上的选修模块。

二、必修地理Ⅰ的“课标”要点: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3、了解大气环境的组成和大气运动,加深对人与大气环境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4、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说明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认识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三、必修一各章知识体系第一章的知识体系: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2、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夜晚,我们所见的满天繁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3、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4、太阳系八大行星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5、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八大行星的相似性特殊:存在生命(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2)自身条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形成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形成适合呼吸的大气;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变化不大。

6、太阳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 个氢核在高温高压下核聚变一个氦核)7、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2)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取之不尽、稳定、无污染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4)影响: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产生磁暴;产生极光(两极地区);引起电离层的扰乱,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与天气、气候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正相关、负相关)9、地球自转(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看逆时针,南极上空俯视看顺时针)(2)周期:23时56分4秒(转动360o)一个恒星日(3)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大约每小时转动15o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例题:广州与上海的角速度相同,广州的线速度大于上海的线速度10、地球的公转(1)方向:自西向东(2)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一恒星年(3)速度:近日点(1 月初)——快;远日点(7 月初)——慢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2)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如下图: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o;② 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 90o ;③ 直射点 A 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 切点 B 的纬度为 70o ′N 或70oS 。

(4)常见的太阳光照示意图:(5)常见日照图的判读① 确定南、 北极: 在侧视图上, 通常是上北下南; 从自转方向上看, 逆时针自转者为北极, 顺时针自转者为南极。

② 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昼半球的中心点。

③ 确定特殊点的地方时: 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 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 18时;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12 时,与此正相对经线的地方时为 0时。

④ 确定太阳出没时刻:某地日出时刻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没时刻是该地 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赤道上全年都是 6时日出, 18时日落;在极昼、极夜的区域则没有日出、日落现象。

⑤确定昼夜长短:由晨昏线分割的同一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可以通 过读经度差数进行判断。

⑥确定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等于 90度减去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

2.地方时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 上的地方时相同。

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小时;经度每隔 1°,地方时相差 4分钟。

为 使用方便,全球共分为 24时区,每时区跨经度 15°,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 0度 经线的地方时) ,相邻时区时间差 1小时。

如图 4-8 。

B 的纬度之和等于 90o ;如当太阳直射在 20oS 时,区时的计算例题:东八区为10 点时,东三区的区时是几时?(5 时)某经线所在的时区:经线度数除以150,余数以7.5 为界例题:东经50 度在东三区。

12、四季更替的成因:地球的公转1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o,直射点的太阳高度是90o。

14、二分二至的判断15、地球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的内部圈层(通过地震.波..):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厚,海洋薄)、地幔、地核岩石圈的组成: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地壳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地幔上部)第二章的知识体系:1、理解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可吸收大部分的地面长波辐射,并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热量的损失。

例:为什么冬春季节霜冻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低。

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近地面:冷—高压,热—低压温度由高到低是DCAB 。

A B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

图1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见书必修一P40 图2-2-1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5、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一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如东亚季风);二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如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南亚季风:北半球——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6、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图)气候类型详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征的表格。

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第三章的知识体系: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蒸发和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②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塑造地表形态目前人类主要从地表径流对水循环施加影响:时间尺度——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如修水库和植树造林空间尺度——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如跨流域调水3、洋流的类型:根据水温状况可以分为寒流、暖流。

根据洋流形成的原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逆时针①中低伟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南纬400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5、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暖流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2.寒流降温减湿(沿岸寒流——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3.渔场的形成:寒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上升流(秘鲁渔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自然淡水资源总量有限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开渠引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人为人口剧增和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节流: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原因使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资源需求量增大用率.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第四章的知识体系:1、岩石按成因分为:表 1. 气候分布规律图 表 2.陆地自然带冰原带 苔 原 带热带草原气候大陆东部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温大带陆落西叶部 阔东叶部林带 亚热带常 绿硬热叶林带带热带 大温陆中部 带荒荒漠 草原 大陆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 绿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分层结构、含有化石)——石灰岩 变质岩——大理岩、片麻岩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 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 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 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 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 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请说明图 1-4 中各个数字 序号所代表的含义。

3、地质构造 块状山地 背斜 向斜 4、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侵蚀、堆积地貌) 例: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长江三峡——流水的侵蚀作用; 桂林山水——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三角洲、冲积扇、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流水的沉积作用 五大湖——冰蚀作用;沙丘——风的沉积作用; 第五章的知识体系: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2、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的作用: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4、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一: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体现二: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体现三: 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其他区域。

5、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热量 从沿海到内陆分异规律——水分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分、热量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6、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地制宜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部 大陆中部温带海洋 温带大陆性气候 性气候地中海气侯热带沙漠气候6、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坦开阔的地方,如平原,河谷、山间盆地山区的公路呈“之”字形分布,铁路沿河谷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