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1、含义及表现: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
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
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
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
(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
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
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
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
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它由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人民群众集体的修改和加工。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通常不依赖于文字,而是通过口头表达、传唱、讲述等方式进行。
2. 集体性: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通常是由集体完成的,而不是个人的行为。
3. 变异性:民间文学在传承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不同的演唱者、讲述者、传承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传承时所做的修改和加工。
因此,同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
4. 传承性:民间文学是一种传承文化,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传承通常是由老一辈向下一辈传授,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民间文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 地域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总之,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
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
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
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
还说它“哭之哀”。
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
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
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
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
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1、口头性的含义: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
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指一种以民间口头传统为基础,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传承流传的文学形式。
其内容涵盖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是人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民间文学也经历了一些变异和转变。
在本文中,我将解释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语言变异民间文学主要以口头传统为基础,因此语言在其传承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
随着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方言和口音的差异导致了语言的变异。
例如,相同的故事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方言版本,甚至不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这种语言变异既是地域差异的体现,也是民间文学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二、文本修改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文学的文本也经过一系列的修改和演变。
一方面,口头传统的特点使得文本在不断重复和传唱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差异。
口耳相传的特点使得民间故事和传说经常被不同的讲述者加入了个人色彩和衍生故事,并在传述中不断演绎和修改。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一些传统文本可能面临濒临失传的困境。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传统文本可能会经过改编和改写,被用于表达现实中的情感和问题。
三、文化融合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在人类历史上,各个民族和文化群体的交流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融合使得不同文化间的民间文学发生了相互影响和借鉴。
传统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可能在不同文化中得到不同的诠释和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异性。
四、现代媒介和数字化时代的影响随着现代媒介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民间文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异。
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民间文学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传统口头传统的衰弱。
文字和视频记录的普及以及新兴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民间文学的形式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变为了书面记录和电子媒体传播,这也导致了民间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变异。
综上所述,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其独特性和多样性的体现。
语言的变异、文本的修改、文化融合以及现代媒介和数字化时代的影响,都是民间文学变异性的原因和影响。
民间文学引论 笔记

民间文学引论笔记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性民间文学,简而言之,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既包括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说唱等口头创作,也包括民间戏剧、曲艺等表演艺术。
民间文学具有以下特性:集体性: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往往不归属于某个具体的作者。
它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修改、补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口头性:民间文学主要依靠口头传承,与书面文学相对。
它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具有独特的口头表达风格。
变异性:由于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差异、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的转换,民间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往往会发生变化,呈现出丰富的变体。
传承性:民间文学在传承中得以流传,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或表演,得以保存和延续。
人民性:民间文学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民性。
二、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民间文学在历史上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教育作用:许多民间故事传达了道德教诲和行为规范,如勤劳、诚实、勇敢等品质的赞扬和倡导。
娱乐作用:民间文学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素材,听故事、讲故事是人们消遣的重要方式。
文化认同与传承: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民族的历史记忆、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强化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历史记录与史源: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记录了历史事件、人物和风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心理调适:民间故事反映了人们的愿望、恐惧和追求,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情感共鸣和心理安慰。
三、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民间文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田野调查:深入到民间,实地采访讲述者或表演者,记录一手资料。
这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基础工作。
比较研究:对比不同地区、民族或文化背景下的同一种民间文学作品,找出其异同点,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历史考证:结合历史资料,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时代考证,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跨学科研究:利用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民间文学作品。
大学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免费完整版)

民间文学复习绪论关键概念1、民间文学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艺学答: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
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
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
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3、民俗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4、语言民俗答: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
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
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5、民间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
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民间文学,是一个在人们的生活中流传广泛的文化现象。
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经验,集结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异,这种变异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内容的变异、形式的变异、甚至是情感的变异。
这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文学流传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首先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
由于传承渠道的不同,同一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地域和时间段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比如说我们熟知的《白蛇传》,在广东就有一个版本叫《白蛇旧事》,而在福建就有一个版本叫《青蛇外传》。
这就反映了民间文学在不同地区所形成的文化差异和地域特色。
同样地,某些著名民间故事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人们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会对故事进行修改和补充,从而导致民间文学作品的多样化和丰富性。
二、民间文学的口耳相传与文字形式的变异在民间文学的形式上,口头和文字两种形式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流传变异性。
因为在过去的时代中,大多数民间文学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播的,这必然会导致作品中的语言和形式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化。
例如,一些民间谚语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中的表达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而当这些民间文学被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之后,也会因为不同的文学风格、文化背景、时代氛围等因素,导致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
三、民间文学的文化内涵和受众变异经过时间和地域的变异后,民间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比如,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代中所传承的历史视角、人物形象、价值观念都有所不同。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文化认知下,人们对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和演绎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由此,在推广民间文学时,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更好地理解、传承和表达民间文学作品的内涵。
总之,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在文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尽管这种变异性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但同时也使得民间文学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表达。
略谈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对广西民间文学的影响

略谈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对广西民间文学的影响08对外汉语兰晓曼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由于民间文学多是口头文学,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过口口相传,便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人民大众,任何人都不用有起著作权,谁都可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因此,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的形式到内容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那么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对广西的民间文学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呢?一、洪水再生神话:侗族的产生洪水再生神话是一个具有广泛世界性的神话,无论是著名的“诺亚方舟”还是在中国的伏羲兄妹等,都有不同的版本,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也流传了不同的版本,在广西的侗族也有着类似却独特的版本。
“荒古滔天,侗族祖先姜良、姜妹躲在葫芦里幸存下来,两人结婚生孩子后,用肠子做汉人,骨头做苗人,肉团做侗人,所以汉人聪明、苗人刚强勇敢,而肉团做的侗人像肉团那样柔弱唯有温和与善良”虽然因为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会使得类似的传说有着不同的版本,那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侗族的版本呢?这就要从侗族在历史上的生存状况说起了。
在人类的历史中,特别是在最初的阶段,部族之间大多都是充满了征服、奴役、抢劫、屠杀,弱肉强食,暴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方面侗族显然是不太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是个失败者,没有能力去征服其他的民族,扩张自己,反而还要不断的抵御外地的侵侮,维护生存的权力,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侗人大多都是歉让的、温和的,为了让自己的处境找到某种“合理化的解释”,就自然而然的,慢慢的把这种处境的来源转移在神话故事中,以达到缓解心中的某些平衡。
二、神女、歌仙:刘三姐在美丽的壮乡大地上,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美女的女子叫做刘三姐,她貌美如花,年幼就聪颖过人,勤劳勇敢,有着天生的一副好嗓子,能指物而歌自唱,歌如泉涌,被称作广西的“歌仙”,如今刘三姐的故事,是无人不晓。
如今在广西,刘三姐的传说出现了上百个版本,其形象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见于原创性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传承性
• 个体传承人对民间文学的贡献,最重要的还体 现在他们在传承过程中主观创造性的发挥上。 他们总是一方面遵循着传统作品中的既成套路 ,一方面又按照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特长对 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 • (P.30)(考点)
历年真题链接
• 2.与作家文学相比较而言,民间文学的特 征有( BCDE )。 • A.个人性 • B.集体性 • C.口头性 • D.变异性 • E.传承性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历年真题链接
• 3.民间文学的个体传承人的传承渊源有 ( ACD)。 • A.亲缘传承 • B.师缘传承 • C.业缘传承 • D.地缘传承 • E.血缘传承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第一节 集体性
• 一、口头性的含义及表现(P.23) • 2.表现:广大民众直接用口头进行创作,以 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和传播,将自己对生活 最真切、最新鲜的感受及时地表现出来。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历年真题链接
• 1.个体传承人对于民间文学的贡献,最 重要的体现在( D )。 • A.惊人的记忆力 • B.独特的传承风格 • C.民间文学文学作品的活仓库 • D.在传承过程中的主观创造性的发挥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历年真题链接
• 5.民间故事有头有尾,顺序展开,很少有违 反常规的现象,中间有固定的结构,如“对 称式”、“三叠式”等,这种艺术形式上代 传承性 代相袭的现象体现了民间文学的 特征。 • 6.由于民间文学作品是以口头形式进行流传 的,具有变异的特征,因此会产生各种异文 。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民间文学教程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民间文学的特征四大特征
• 1.集体性 • 2.口头性 • 3.变异性 • 4.传承性。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第一节 集体性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第三节 变异性
• 一、变异性的含义及表现 • 2.表现: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 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 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 在文学的诸要素中,语言永远是最活跃的因素。民 间文学在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上的 变化也是常见的。著名的传说《刘三姐》、《孟姜女》 是文学的诸要素均发生巨大变异的较为典型的例证。 • (P.25-26)(考点)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第三节 变异性
• 二、变异性的形成及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考点) • 2.变异性对民间文学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 显示了民间文学不断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作 品与人民的生活一道发展,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在不断变化中吸收养分、日臻完善,获得永久的 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遗忘和误传而使作品 中某些精彩部分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残缺不全,甚 至面目全非,造成对民间文学的损害,这又是它的 局限性。(P.28)
• 一、集体性的含义及表现:(P.19) • 1.含义: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由某个 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 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 一方面,体现了民间文学创作活动与传承过程融 于一体、同步展开的内在机制。 • 另一方面,反映民间文学凝聚集体智慧与艺术才 华所获得的强劲艺术生命力。 • 区别:作家文学:个人创作; • 民间文学:集体创作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历年真题链接
• 11.民间文学口头性与变异性特点的形成原因?
• 口头性:⑴口头演唱可以发挥民间文学的实用功能,可以鼓足 干劲,解除疲劳。如劳动歌。⑵语言艺术与音乐、舞蹈艺术的 结合,使民间文学成为活的表演艺术,可以更加生动感人。⑶ 口头演唱、讲说,可以灵活地和听众交流,即兴增加新的内容 。即兴创作可以敏锐地反映生活,发挥语言艺术的创新能力, 不断丰富语言艺术的各种技巧和修辞方式。 • 变异性:⑴变异性是由口头性和流传性决定的。口头文学在流 传过程中必然发生变异,韵文散文均有变异。即使抄写也会有 变异。⑵民间文学的口头流传无法署名,没有版权、著作权的 概念,人人都可以参与创作,凡是自己有什么需要,都可以随 心所欲加以改动,这是自觉的变异。怎么好就怎么改,怎么方 便就怎么改,这是不自觉的变异。⑶民间文学反映民众的心理 ,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老百姓的喜好,民间文学会在口头流 传的过程中逐渐加入人们的美好愿望或者对时政的怨刺,例如 有些传说创作的典型化。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第四节 传承性
• 二、传承性的形成与分类 • 传承性的形成:受集体性、口头性制约。
• 在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不容 忽视。所谓传承人,可分为群体传承人和个体 传承人两类。 • (P.29)(考点)
பைடு நூலகம்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第二节 口头性
• 二、关于口头程式理论 (P.24)
•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在帕里-洛德的口头程式 理论和以理查德· 鲍曼为代表的表演理论中 得到了很好的讨论。 • 口头程式理论以史诗为对象,细致讨论了口 头传唱史诗的规律,认为口头程式理论对于 史诗创作和传承具有突出价值。口头程式奠 定了口头传统的基础。 (考点)
第一节 集体性
• 二、集体性的形成与发展:(P.22-23)
(考点)
• “个人”的创作无条件受集体意志支配, 完全融化在集体意志之中。人们从产生创 作欲望到完成创作当众演唱发表,都受集 体制约并在集体场合进行,这就是集体性 的原始意义。 • 民众的思想愿望和艺术情趣成为影响他们 创作活动的关键因素。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第四节 传承性
• 一、传承性的含义及表现 • 2.表现: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 作品的形式上,同时还表现在具体作品的传承上。 • 从内容上看,烦扬民族始祖和创世英雄的创业功勋、赞美劳 动人民朴实善良的美德、宣扬勤劳致富的幸福观、歌颂忠贞 不渝的爱情,这些都是民间文学经世不衰的主题。 • 从形式结构看,通常有‘“对称式”、“三叠式”、“连锁 式”。 “四季歌”、“五更调”、“十绣”、“十唱”、 “十二月调” 、“信天游”、“爬山调”、’‘五句子”、 “欢”、“谐”、“花儿’等。比兴、夸张、谐音、重章叠 句等表现手法更是从古到今沿用不衰。 • (P.28-29)(考点)
历年真题链接
• 7.名词解释: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是火 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力,流传着人们 的口而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出版或 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楚语暂时的稳定 ,一 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变化状态。民间文学这种 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 8.名词解释:民间故事传承人:能偶讲述较多数 量的故事;讲述活动有较大影响;具有较高的讲述 技巧,有独特的风格与创造才能;有自己的传承路 线。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第一节 集体性
• 一、集体性的含义及表现:(P.20-22) • 2.表现: • ①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最常见)。
• ②由个别人编出作品的雏型后,再由许多人 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 ③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第三节 变异性
• 一、变异性的含义及表现 • 1.含义: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 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 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 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 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民间 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P.25)(考点)
历年真题链接
• 10.民间文学发生变化原因主要有哪些? • 答(1)民间文学是靠心记口传,容易发生变 化。(2)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劳动集体,这种 劳动集体没有著作权的观念,故容易引起民 间文学的变化。(3)地理环境生活条件的变 化引起民间文学的变化。(4)历史的发展, 时代的变革引起民间文学的变化。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第三节 变异性
• 二、变异性的形成及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考点)
• 1.变异性的形成:①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 是由集体性、口头性特征所带来的。②传承 者心理机制的差异是民间文学变异的内在因 素。但遗忘实际又带来创见性再现。③历史 的发展、时代的变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的差异,是促使变异的外在因素。 • (P.26-27)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第二节 口头性
• 一、口头性的含义及表现(P.23) • 1.含义:民间文学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 的特殊的语言艺术。因此又称“人民的口 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广大人民大众 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 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 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 段,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章 自学考试重点、难点、考点诠释 郭孔生 主讲
历年真题链接
• 4.民间文学的变异的外在因素包括 ( ABCD )。 • A.历史的发展 • B.时代的变革 • C.自然环境的差异 • D.社会环境的差异 • E.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