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历史
东城区有哪些历史文化遗迹?

东城区有哪些历史文化遗迹?一、故宫博物院故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心,是中国古代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之一。
故宫建于明代,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代表,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精髓。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瓷器、绘画、书籍、宝石、服饰等,让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位于东城区南部。
它是一座古建筑群,包括祈年殿、圜丘坛、神厅等主要建筑。
天坛建于明代,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重要场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建筑群。
天坛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宏伟的规模吸引着众多游客,成为北京市的重要景点之一。
三、景山公园景山公园位于故宫的北侧,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
这座公园建于明代,有山水园林的特点,内有山坡、湖泊、亭台楼阁等景观。
景山公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也是北京市的一处重要风景名胜区。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古代建筑的风采,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崇文门崇文门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个历史文化遗迹,建于明代。
它是北京城的东南门,也是通往南方的重要出口。
崇文门外的广场上有一座石碑,上面刻有崇文门的历史记载。
崇文门曾是北京市的重要城门之一,代表着古代城池防御系统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以上介绍了东城区的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精华。
通过参观这些遗迹,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老的气息和智慧。
东城区作为北京市的核心区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希望这里的文化遗迹能够继续得到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们能够欣赏和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东城区有哪些历史遗迹?

东城区有哪些历史遗迹?一、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由内廷、外廷组成,占地面积达178万平方米。
故宫建于1406年,历经500多年的兴衰变迁,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辉煌。
这里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如明代的《千里江山图》、清代的《坐骑图》等。
游览故宫,不仅可以欣赏到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还可以了解到皇家生活的点点滴滴,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
二、天坛天坛也是东城区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
天坛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约273万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外两重圆形环,以石板铺成的祭坛是其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天坛是一座典型的宫廷建筑群,其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神秘和庄严的氛围。
每年的冬至时,天坛会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民众前来观礼,感受古代文化的底蕴。
三、东华门城楼东华门城楼是北京城内现存最古老的城门楼之一,也是东城区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它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北京城南面的城门之一。
东华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曾是皇家婚丧嫁娶、官方巡视以及冠冕大典的举行地之一。
这座城楼经历了多次拓建和修复,但仍保持着原始的外貌和结构。
它是北京城市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游客了解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重要窗口之一。
四、大观园大观园是一处古风园林景观,位于东城区南面,毗邻天坛公园,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大观园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于历经多次修复,现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景色优美的园林。
园内有多个独特的建筑,如画廊、别墅、亭台等,它们结合了明代建筑和南方园林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大观园是一个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重要场所。
五、鼓楼鼓楼是北京历史上重要的建筑之一,位于东城区中心,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代表之一。
鼓楼建于元代,曾是皇家仪仗队的表演场所,也是报时的重要设施。
鼓楼高42.19米,是一座典型的木质建筑,外观红墙黄瓦,屋顶上放置着一口巨大的铜鼓。
东城区位于哪个城市?

东城区位于哪个城市?东城区,作为中国首都北京市的一个行政区划,坐落在其核心位置,正如其名称所示,它位于北京市的东部。
下面将为您介绍东城区的位置、历史、文化与旅游等方面的内容。
一、位置1. 东城区位于北京市中心,东北与朝阳区相邻,东南与崇文区相接,西南则与西城区相连。
2. 从地理上看,东城区位于北京市的东方,隔着东四环与东三环与著名的天坛公园相接。
3. 东城区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离北京的主要交通枢纽如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南站等仅数十分钟的车程。
二、历史1. 东城区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追溯到近千年前的辽、金、元、明、清诸朝。
2. 在元朝时期,东城区就已经成为京城的重要区域,有许多皇家园林和宫殿建筑,如紫禁城、天坛等。
3. 在明清时期,东城区更是北京城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许多著名的官府、寺庙和商业街区都位于此处。
三、文化1. 东城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世界文化遗产——紫禁城。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2. 东城区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文化景点,如天坛、崇文门、国子监等。
这些地方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3. 东城区的胡同文化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这些狭窄的巷道承载着老北京的风情,是触摸历史的窗口,也是市井生活的见证。
四、旅游1. 东城区作为北京市的核心区域,旅游资源丰富。
除了前面提到的紫禁城、天坛等知名景点外,还有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世界级文化遗产,吸引着大批游客。
2. 东城区还有一些文化主题街区,如南锣鼓巷、东单商业区等,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与现代文化的交融。
3. 当然,东城区也有许多美食供游客品尝,老字号餐馆、小吃摊点等都可以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
五、未来发展1. 东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传承历史文化,提升文化内涵,打造国际知名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2. 东城区将进一步加强对历史保护区的保护与修复,提升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故宫的背景资料历史基本情况及民间故事

故宫的背景资料历史基本情况及民间故事
故宫的背景资料历史基本情况及民间
背景资料
•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建于1406年,兴建时间长达14年。
•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故宫的建筑风格以传统的中国宫殿建筑为主,结合了木质结构、石雕、壁画等艺术元素。
历史基本情况
明代
•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故宫,以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皇家居所。
•明成祖在位期间,故宫主要用于政治活动和朝廷办公。
清代
雍正时期
•雍正帝在位期间对故宫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使其规模更加庞大。
•故宫成为清朝皇帝的居住和政务办公的主要场所。
乾隆时期
•乾隆帝对故宫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建和装饰。
•故宫的建筑风格逐渐趋于成熟,达到巅峰。
晚清时期
•随着清朝的衰落,故宫逐渐失去了皇家的光辉。
•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故宫行宫居住。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对外开放。
•1961年列为中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民间
•故宫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民间传说。
•有人传说故宫是被鬼王统治的鬼宫,晚上会听到鬼哭狼嚎的声音。
•关于故宫的神秘事件、宝藏传说等引发了很多民间故事的创作和传承。
由于被抄袭网站的问题,请自行搜索相关内容。
2023-2024学年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东城高三(上)期末历史2024.1本试卷共9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战国时期,秦将其统治区域称为“夏”。
睡虎地秦简中的户籍制度规定:“夏子”是指秦国人,以及秦国人与周边新征服地区之人所生子女。
这一规定A.标志户籍制度的形成B.有助于秦国统治的稳定和影响力的扩大C.体现阶级关系的变化D.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瓦解和郡县制的确立2.《汉书》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歌谣)”,并命人为其编订音律。
在祭祀仪式上,“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天子和百官)皆肃然动心焉。
”汉代乐府的创立A.目的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B.体现了汉武帝“大一统”思想C.开创对民间诗歌整理的先河D.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3.下图是隋唐时期政府所设粮仓分布图。
《隋书》记载隋朝“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转相灌注。
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
《通典》记载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
由此判断①粮仓储粮来自江南地区②广设义仓以备水旱赈济③粮仓的分布与漕运相关④仓储建设反映农业发展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4.有学者认为宋代政治思想之重心不在理学,当时一些士人“斥心性之空谈,惩国势之积弱而思振救之”。
下列史事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 B.政府行崇文抑武方针C.“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D.朱熹提倡“格物致知”5.下表是清代南昌县乡饮中大宾身份的统计。
乡饮是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不仅饮酒,还要“敦崇礼教,相互劝勉”。
活动由当地官员负责,并邀请德高望重者出任大宾。
由此可见乡饮注:教谕是县学的教官。
①是政府推行教化的重要途径②引导了尚学重教的社会风气③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④体现了国家优抚高年的传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1840年英国照会清廷: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要求皇帝赔偿并匡正。
东城区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东城区的地理位置在哪里?一、地理位置东城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地理位置独特而重要。
它东临朝阳区,南邻崇文区和西城区,西接西城区,北界为国家奥林匹克公园。
总面积囊括了明清时期的皇城紫禁城,以及众多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址。
东城区是北京市政治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二、历史文化遗址东城区是北京古老的文化中心,拥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址。
其中最著名的是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古代帝王的居住和办公场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此外,东城区还有天坛、前门、钟鼓楼等许多知名景点,这些古建筑都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
三、交通便利东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非常便利。
它坐落在北京市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将其与北京其他区域紧密相连。
无论是公路、铁路还是机场,都有着便捷的交通枢纽。
东城区还拥有北京地铁多个线路的站点,方便市民和游客出行。
此外,东城区还有众多公交车站,覆盖范围广,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选择。
四、商贸繁荣东城区作为北京市的商贸中心,商业繁荣,各类商户云集。
从古代的王府大院,到现代的购物中心和商业街,东城区拥有丰富多样的商业资源。
王府井大街是东城区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这里汇聚了众多的购物中心、百货公司、餐饮店铺等,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和消费者。
此外,东直门商业区、安定门商业区等也是东城区商贸繁荣的代表。
五、文化氛围浓厚东城区是北京的文化中心,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区内有众多的艺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场所,举办着各种艺术展览、演出和文化活动。
东城区还拥有许多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老北京的小吃、传统手工艺品等,这些都是东城区丰富的文化资源。
东城区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文化体验和学习机会。
总结:东城区的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便捷的交通网络、繁荣的商贸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它不仅是北京市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区域。
东城区有多大面积?

东城区有多大面积?一、面积概况东城区是北京市面积最小的区域之一,总面积为72.88平方公里。
虽然面积相对较小,但却是北京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东城区以保留着许多古代建筑和文化遗址而闻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沿革东城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5年的周朝时期。
从那时起,这片土地经历了众多王朝的兴衰更迭,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
在明清两代,东城区成为了北京最繁华的地区,皇城、天坛、故宫等重要建筑相继兴建,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和景仰。
三、优美的自然环境尽管东城区位于北京市中心,但它仍然拥有一些独特的自然景观。
比如,东城区有着象征着团结和和平的中轴线,它将故宫、天安门广场和奥运公园等重要地标串联在一起。
游客们可以沿着中轴线漫步,欣赏到老北京传统建筑与现代风貌的交融,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四、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东城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其中,故宫是东城区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故宫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中国皇宫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游客们可以在故宫中感受到皇家气派和千年古都的繁荣。
五、文化底蕴的传承东城区是北京市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
它不仅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东城区,你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戏曲、舞蹈、音乐等艺术表演,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
同时,东城区还设有许多博物馆和艺术展览馆,使人们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总结东城区虽然面积较小,但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承载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
无论是北京市的居民还是来自外地的游客,都可以在东城区感受到独特的魅力。
所以,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中国历史文化,并体验古都的风情,东城区将是你最佳的选择之一。
北京 东城红色故事

北京东城红色故事
东城区是北京市的中心区域,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东城区,有许多红色故事与革命历史相关。
以下是几个关于东城区红色故事的描述。
首先,故宫博物院位于东城区,它曾是明清两代帝王的宫殿,也是中国近代历
史重要事件的见证者。
在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北京期间,毛泽东曾在故宫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历史时刻至今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北京天安门广场也位于东城区。
这个广场是中国革命的象征之一,承载
着无数的红色记忆。
在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这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天安门广场也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和许多其他历史事件,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地标。
此外,位于东城区的毛泽东纪念馆也是一处红色景点。
这个纪念馆是为了纪念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而建立的,陈列了他的生平事迹和重要成就。
纪念馆内的展览和文物使人们深入了解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时期。
最后,位于东城区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值得一提。
这个博物馆展示了中
国现代革命的历史和军事发展,其中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与发展。
通过展品和展览,参观者可以了解中国人民革命的艰辛历程,学习中国军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总而言之,东城区作为北京市的核心区域,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红色革命历史
和纪念场所。
这些地标和红色故事提醒着人们珍惜革命胜利,继续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往开来成就辉煌,旭日东升再造发展
--------------------------记北京东城区历史的变迁
历史的脚步,走过了漫长的岁月,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早已把历史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扩展,渐渐的淡忘了。
但人们却永远不能忘记历史给人们带来了幸福欢乐、痛苦与悲哀,是先辈的身躯,革命者、无产者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后者是决不能忘记的,只有继承和发扬才是希望。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是个忘的日子。
毛泽东主席在天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占有世界人口总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中国人民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新中国成立,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科技、旅游的中心。
被选为全中国的首都定为“北京”。
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之作施令世人刮目相看的。
北京这座古城饱经了历史的变迁,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始建。
如今的首都北京将给前人和后人一个满意的答卷。
紫禁城、太庙、北海、国子监、孔庙、雍和宫……这些让世界瞩目的历史文化遗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
作为北京市中心地带,东城区是北京文物资源最丰富、分布最集中、历史文化街区最多的城区,旧城内面积18.18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71.6%。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东城区极其鲜明的皇城文化地域特征。
皇宫建筑、王府衙署、胡同宅院、寺庙祠观、近代楼宇等文物建筑一应俱全,数量多、品级高、密度大、品种全。
在北京市政府已经公布的旧城内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东城区占17片。
城市在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让文物保护工作与市政建设相结合、与危旧房改造相结合、与环境治理相结合,是一道复杂的世界性难题。
多年来,东城区坚持历史风貌保护与促进区域发展并重,不断彰显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现代文明的崭新风貌。
“南锣鼓巷”有了QQ群
站在南锣鼓巷的树荫下,舀一点儿还冒着凉气的奶酪,放进嘴里,凉凉滑滑的,浓浓的奶味中混合着淡淡的糟米酒味道,韩志杰一下子觉得大热天里40分钟的队没有白排。
韩志杰已经是第三次来南锣鼓巷,第一次来这里,就被处处渗透出的传统与现代元素紧密结合的味道所吸引。
菊儿胡同的清末名臣荣禄府邸、后圆恩寺胡同的清庆亲王次子府邸兼蒋介石行辕、秦老胡同的清内务总管大臣索家府邸、帽儿胡同的清末学士文煜的府邸、清末皇后婉容的娘家以及提督衙门——韩志杰把这些一一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
还有那个有名的奶酪店,每次来总是排了长长的队伍。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永远在中午12点才开门的小店,没开门前,门外就已经有人排队等待。
像韩志杰一样,许多人都是第一次来就被南锣鼓巷的魅力所俘虏,成为不折不扣的“粉丝”。
这些人建立了“南锣鼓巷QQ群”“南锣鼓巷MSN群”,一起谈论这里的建筑、美食,谈论每个酒吧、咖啡馆和门前高挂小红灯笼的小饭馆。
他们熟知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在南锣鼓巷一带留下的历史印迹。
南锣鼓巷的成功,是东城区文物有效保护和利用的典型展现。
近年来,东城区文物保护工作在“文化强区”指导下,以“3.3亿资金计划”和“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为契机,加大文物建筑抢险修缮保护力度,区域内的各级文物建筑得到了较大规模的修缮。
近年来,钟鼓楼、孔庙、国子监、普度寺、宣仁庙、凝和庙、大慈延福宫、东四清真寺、北新仓、毛主席故居、吉安所、顺天府大堂、杨昌济旧居等58个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得到抢险修缮,占全区文物保护单位总量的46%。
文物抢险修缮创历史最好成绩,一些长期得不到合理使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文物建筑实现修缮腾退保护。
普度寺大殿修缮时,区政府投资4000余万元搬迁了城台上186户居民,合并了两所学校。
东城区累计投资20多亿元搬迁居民4000余户,整治了钟鼓楼、东堂、地坛、南锣鼓巷、南新仓等文物周边环境,相继建成皇城根遗址、菖蒲河、地坛园外园、普度寺、北二环等公园,探索出“修旧如故”等旧城文化性修复做法,得到社会和专家广泛的好评。
博物馆让文物变成“活教材”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或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形象代表。
东城区是北京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最集中的地区,包括著名的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
目前,东城区内有各类博物馆22处,占全市博物馆总数的18%。
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年参观人数1500万人次(学生约200余万人次),其中5处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京市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共31处,其中东城区有13处。
2001年,东城区政府与港商李嘉诚共同投资500多万元建成“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本着“以观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金街”的地域优势,面向中小学举办了9次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多次馆际间的交流。
为了研究展示北京皇城文化,东城区在菖蒲河公园建设中规划建设了设施一流的“皇城艺术馆”,该馆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举办的“皇城风情展”、“帝京拾趣——北京城历史文化图片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称赞。
在博物馆建设中,东城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鼓楼文保所继推出“鸣钟报春”活动后,又恢复了25面报时更鼓和“击鼓报时”表演。
最近根据史料记载,在专家的指导下复制了计时工具铜壶滴漏,完善了钟鼓楼定时、报时、计时的功能,钟鼓楼已经成为北京独具
文化魅力的风景线。
东城区积极筹集社会资金和捐款20余万元,完善了文天祥祠展陈,恢复了文公塑像、楹联等,举办了文天祥殉难720周年纪念活动。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
东城区内的博物馆始终把社会教育功能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博物馆特色,组织开展主题教育。
全区博物馆已经成为对外文化交流和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窗口和阵地。
目前,全区22家博物馆全部对外开放。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主题活动。
有的还配合重要展览举办专题讲座,有的走出去举办各种流动展览,把精神产品主动送到社区和中小学校。
钟鼓楼与安定门街道联合举办的“群言堂”,已成为独具特色的社区居民教育的课堂等。
王府井古人类博物馆至地铁的地下通道建成了全市最大的科普文化长廊。
在开发各项功能的同时,在保护的前提下,东城区的博物馆文物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丰富的文物资源带动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不断上升。
雍和宫—国子监—地坛传统文化旅游区,规模效应显现,幅射区域不断扩大。
保护修缮,改善民生重宜居
在文物保护综合利用的工作中,东城区提出了“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出发,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把风貌保护、发展产业和改善民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努力创造宜居、宜游、宜商的人文环境,实现东城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和谐并进。
在具体工作中,东城区第一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从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全区改造了18800户的老旧平房;而在2001年至2008的8年中,改造了5万多户,有效缓解了老旧平房区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肯定。
此外,东城区并没有只局限于本区的保护,而是坚持立足古都、着眼东城。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东城区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思路,把全区的发展与全市古都风貌保护的发展大局联系起来。
严格执行《保护规划》要求,坚决杜绝了“推平头”式的大拆大迁,扎实有序推进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奥运之前,加大了文物建筑抢险修缮力度,使文物修缮率显著提高,有效保护了旧城古都风貌。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东城区向各国运动员和游客,展现了新北京的迷人一面。
旧城风貌保护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也是制约首都中心城区发展的现实课题。
东城区经过不懈努力,探索形成了危楼“解危排险”、平房院落“微循环”、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性修复”等新做法,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北二环城市公园、银街、鼓楼东大街等都是这项工作的成效。
旧城人口疏散压力大,危旧房改造任务艰巨,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是目前东城区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面临的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东城区已经确定了下一步工作的原则和思路:一是立足长远抓规划。
把17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考虑,完善风貌保护和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改造的相关实施细则,制定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突出区域文化特色,突出差异化发展。
二是积极保护增活力。
以积极的保护态度,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探索积极的保护方式,激发旧城活力和文化创意产业活力,使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城市文脉得以更好地延续。
三是改善民生重宜居。
加大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推进民居修缮工程,再现旧城传统风貌,着力改善旧城居民的人居环境。
四是有序推进抓落实。
按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格局和整治改造的实施细则,分步骤有序推进,对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街区、胡同、景观和院落实施梯次保护,把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抓好、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