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基础知识讲解:脑脊液常见的颜色变化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是通过采集和检测脑脊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和细胞成分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相关疾病的一种手段。
本文将对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进行综述。
一、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性、出血性和肿瘤性疾病,并对病程进行监测和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
1. 炎症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是炎症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金标准之一。
在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升高,且以淋巴细胞为主,提示炎症性病变。
2. 出血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炎。
出血性病变时,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增高,颜色变红,且蛋白质含量也会升高。
3. 肿瘤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存在和种类。
肿瘤性病变时,脑脊液中出现异常细胞,以及细胞核增大和核仁增多等变化。
二、脑脊液常规的检查方法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脑脊液采集、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三个步骤。
1.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通常通过腰椎穿刺采集。
患者取侧卧位,暴露腰部皮肤,消毒后麻醉,医生使用腰麻针引导腰椎穿刺针进入腰椎间隙,通过穿刺针引出脑脊液。
2. 标本处理:采集到的脑脊液标本一般分成三份,分别用于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其中,生化学检测常包括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等指标的测定;细胞学检测包括脑脊液细胞计数、染色和细胞分类;微生物学检测主要是培养和鉴定病原体。
3.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包括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生化学检测主要是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对标本进行定量分析;细胞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微生物学检测则是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寻找致病菌。
三、脑脊液常规的结果解读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结果根据不同指标的变化来进行解读,常见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类含量等。
1. 白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应该在0-5个/μL,白细胞计数增高可以提示炎症性疾病或感染存在;但也有少数正常人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称为“乳糜脑脊液”。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正常值及临床意义需要根据常规检查来确定,脑脊液常规检查内容包括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氯化物等,具体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如下。
1.白细胞计数:
脑脊液中白细胞正常值为(0-5)×10^6/L。
如果白细胞计数增多,多见于脑脊髓膜炎和脑实质发生的炎性病变,如果白细胞增多为轻度或中度,但以单核细胞为主,多见于病毒性的脑炎,如果是以大量的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多是亚急性或慢性的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时,主要见于寄生虫感染。
2.蛋白质:
人体脑脊液中蛋白质因穿刺方式不同,标准也有所不同,腰椎穿刺正常值是0.15-0.45g/L,脑室穿刺正常值是0.05-0.15g/L,脑池穿刺的标准是0.10-0.25g/L。
蛋白质含量升高多见于炎症、肿瘤或出血,尤其是同时出现糖含量降低时,发生可能性更大。
3.糖: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糖的含量应低于血糖,一般在2.5-4.4mmol/L。
如果脑脊液糖含量低,伴有高热,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或真菌感染的可能。
4.氯化物:
脑脊液中氯化物的正常值为120-130mmol/L,氯化物和糖同时降低,
意味着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情况。
除此之外,正常人脑脊液应呈无色透明状。
如果是血性或粉红色,意味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如果呈云雾状,一般是细菌感染引起,如果有纤维蛋白膜形成,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详解

脑脊液蛋白定量脑脊液蛋白定量介绍:脑脊液蛋白定量有助于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疾病时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特点。
脑脊液蛋白定量正常值: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脑延髓池150~250mg/L,脑室内50~150mg/L;新生儿:400~1200mg/L;老年人:300~600mg/L。
脑脊液蛋白定量临床意义: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各类中枢神经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疾病蛋白质(mg/L);细菌性脑膜炎 800~5000 ;隐球菌性脑膜炎 250~2000;病毒性脑膜炎 300~1000 ;脑炎 150~1000;肿瘤 150~2000(常正常);脊髓肿瘤 1000~2000;脑出血 300~1500 ;神经梅毒500~1500;多发性硬化症 250~500 ;结核性脑膜炎 500~3000;脑脓肿 200~1200 ;脊髓病后炎症反应轻度增加。
脑脊液蛋白定量注意事项: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有些化学物质如葡萄糖等将分解含量减少;细菌发生自溶影响细菌的检出率。
脑脊液抽取后一般分装三个无菌管,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三管的顺序不宜颠倒。
因标本采集较难,全部送检和检测过程应注意安全。
脑脊液蛋白定量检查过程:暂无相关信息脑脊液常规检验(CSF)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介绍:脑脊液是一种包绕并循环于神经系统脑组织和脊髓周围的特殊体液,对于脑的保护、营养、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正常值:颜色和透明度:无色、透明。
凝固性:12~24h内不凝固(无凝块或薄膜)。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临床意义: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颜色无色:虽是正常脑脊液特点,但也见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
红色: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
应区别脑脊液穿刺时可能损伤血管而出血。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常规检验:1、 (CSF)颜色检查[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
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脑脊液的常规检查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与年龄成正比,儿童含量较低,成人稍高,老年人又较成年人高。
【注意事项】
(1)脑脊液如有多量细胞或混浊源自应先离心以除去。如蛋白质浓度过高,应先行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重新测定。
(2)加入SS-S试剂的操作手法和速度、室温及比浊前的放置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结果。故操作时应注意控制加入试剂的方式和比浊时间与标准管一致。应随气温改变,勤做标准曲线。
(4)病毒性脑膜炎、乙型脑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肿瘤等病变时,脑脊液浊度上没有明显的改变或微浊。
(三)凝固性
正常人脑脊液静置24小时脑脊液不凝固,当脑脊液内蛋白质(包括纤维蛋白原)增至10 g/L以上时,可出现薄膜或沉淀。
病理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使血脑屏障被破坏,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进入脑脊液,因此脑脊液抽出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凝固。
2.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
【原理】
邻苯三酚红与钼酸结合,形成了一种在467nm有最大吸收的红色络合物;当这种络合物在酸性条件下与蛋白质结合时,生成蓝紫色络合物,在598nm处有最大吸收。
【试剂】
邻苯三酚红缓冲液(2.4 mg/dL)
5.褐或黑色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肉瘤。
(二)透明度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
病理情况下:当脑脊液中含有较多的细胞、细菌、蛋白等时,脑脊液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
(1)化脓性脑膜炎:白细胞极度增加,脑脊液呈白色脓性混浊。
(2)结核性脑膜炎:白细胞数重度增加,脑脊液为毛玻璃样混浊。
(3)脑室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红细胞增多,为血性混浊。
脑脊液的常规检查
包括脑脊液的颜色、透明度及凝固性。正常脑脊液外观无色、透明,静置24小时不凝固。比重为1.003~1.008(平均为1.005),pH为7.35~7.40,呈弱碱性,脑脊液pH较血pH稳定。脑脊液的酸碱状态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血液和脑脊液间在不同部位的CO2弥散量;②通过血脑屏障,H+和HCO3-的分布;③从脑神经细胞释放酸性代谢产物的速度等。
脑脊液最简单鉴别方法2篇

脑脊液最简单鉴别方法2篇第一篇:脑脊液最简单鉴别方法脑脊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主要由脑室、脊髓管和脑膜汇集而来,是淋巴液的一种,具有保护脑组织、代谢废物、维持脑内环境稳定等重要功能。
脑脊液的鉴别方法很多,其中比较简单实用的有观察脑脊液颜色、浑浊度和糖、蛋白等指标的检测,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一、观察脑脊液颜色正常的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但当存在疾病时,它的颜色就会改变。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血性脑脊液:颜色为鲜红或暗红色,常见于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等疾病。
2.黄色或黄绿色脑脊液: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结核、颅内化脓性病变等疾病。
3.乳白色或浑浊的脑脊液:常见于脑膜炎、脑脓肿等疾病。
4.淡黄色或甜菜红色脑脊液:常见于高蛋白脑脊液综合征、结缔组织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疾病。
二、观察脑脊液浑浊度正常的脑脊液是清澈透明的,如果出现浑浊现象,就说明存在疾病。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菌落性脑膜炎:脑脊液浑浊度高,常伴有脑脊液的压力增高和白细胞增多。
2.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浑浊度较高,常伴有蛋白质含量增加和糖含量降低。
3.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浑浊度高,同时含有大量细菌和脓性渗出物。
4.肿瘤性脑脊液:脑脊液中含有肿瘤细胞、嗜酸性脂肪球等,浑浊度高。
三、测定脑脊液糖、蛋白等指标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糖含量和蛋白含量都比较稳定,但当存在疾病时,它们的含量就会发生变化。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的糖含量降低,而蛋白质含量增加。
2.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的糖含量降低,而蛋白质含量增加。
3.霍乱性脑膜炎:脑脊液的糖含量明显减少,而蛋白质含量增加。
4.颅内肿瘤: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观察脑脊液颜色、浑浊度和糖、蛋白等指标的检测,能够初步确定脑脊液异常的病理情况。
但具体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病史、体征和其他检查来判断,不能只依赖单一指标的结果。
第二篇:脑脊液最简单鉴别方法脑脊液是一种重要的生理液,它的化学成分和某些病理变化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
穿刺液常规检验报告解读

穿刺液常规检验报告解读穿刺液常规检验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通常用于诊断各种疾病,包括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穿刺液常规检验报告包含了多个指标,需要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
本文将详细介绍穿刺液常规检验报告的各项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 颜色和外观颜色和外观是穿刺液常规检验中最基本的指标之一,通过观察液体的颜色和外观可以初步判断液体的性质。
正常的脑脊液应该是透明的,无色或略带淡黄色。
如果液体呈现不同于正常的颜色和外观,可能意味着存在疾病。
例如,血性液体可能暗示着颅内出血、脑出血等疾病;浑浊的液体可能暗示着感染等疾病。
2. 细胞计数和分类细胞计数和分类是穿刺液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液体中细胞的计数和分类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
正常的脑脊液中应该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细胞,如果液体中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则可能暗示着感染、肿瘤等疾病。
同时,通过对细胞类型的分类也可以进一步确定疾病的性质。
例如,淋巴细胞增多可能暗示着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暗示着细菌感染等。
3. 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量是穿刺液常规检验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液体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
正常的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较低,一般在15-45mg/dL之间。
如果蛋白质含量明显增高,则可能暗示着感染、肿瘤等疾病。
同时,通过对蛋白质电泳图谱的分析,还可以进一步确定疾病的性质。
例如,免疫球蛋白增多可能暗示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4. 糖含量糖含量是穿刺液常规检验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液体中糖含量的测定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
正常的脑脊液中糖含量较高,一般在50-80mg/dL之间。
如果糖含量明显降低,则可能暗示着感染、肿瘤等疾病。
例如,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糖含量明显降低。
5. 氯化物含量氯化物含量是穿刺液常规检验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液体中氯化物含量的测定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
正常的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较高,一般在110-130mmol/L之间。
脑脊液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摘要】探讨脑脊液(CSF)常规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
对标本采集、理学检验、化学检查及显微镜检查方法进行分析。
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指标,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观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关键词】脑脊液检验方法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068-02脑脊液(CSF)是一种细胞外液,主要由各脑室的脉络丛通过血液透析作用而产生,充满脑室系统及脑和脊髓的珠网膜下腔,最后同到血液循环。
它的产生和叫流保持着动态平衡,正常成人脑脊液量120~180ml[1]。
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检验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CSF检验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指标,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观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1.标本采集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化验一般不超过1h。
容器要清洁、无菌,容积不应太大。
穿刺采集时,尽量避免将血液带入标本。
为了不影响细胞汁数,遇高蛋白标本时,可加少量抗凝剂。
2.理学检验标本采集2.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
①无色,除正常外,梅毒性神经炎、慢性结核性脑膜炎、脊髓灰白质炎,脑炎等也无色。
②红色脑脊液中混入血红细胞所致,由于出血量和出血时间的不同,可呈不同颜色,淡红、红色、红褐色。
将脑脊液离心,上层溶液呈黄色,隐血试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陈旧性出血,上层液体澄清,无色,红细胞均沉于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③黄色又称黄变症,主要见于珠网膜腔陈旧性出血、椎管梗阻、化脓性脑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脊髓肿瘤、重症黄疸,某些药物等。
④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⑤乳白色(米汤样)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
⑥褐或黑色见于侵犯脑膜黑色素肉瘤。
2.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为澄清透明,根据混浊程度可报告为清晰、微混和混浊,脑脊液透明度降低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脊液常见的颜色变化及临床意义
颜色
原因
临床意义
无色
正常脑脊液、病毒性脑炎、轻型结核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神经梅毒
红色
出血
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黄色
黄变症
陈旧出血、黄疸、淤滞和梗阻、黄色素、胡萝卜素、黑色素、脂色素增高
白色
白细胞增高
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绿色
脓性分泌物增多
铜绿假单胞菌性脑膜炎、急性肺炎双球菌性脑膜炎
褐色
色素增多
脑膜黑色素肉瘤、黑色素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