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是通过采集和检测脑脊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和细胞成分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相关疾病的一种手段。
本文将对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进行综述。
一、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性、出血性和肿瘤性疾病,并对病程进行监测和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
1. 炎症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是炎症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金标准之一。
在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升高,且以淋巴细胞为主,提示炎症性病变。
2. 出血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炎。
出血性病变时,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增高,颜色变红,且蛋白质含量也会升高。
3. 肿瘤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存在和种类。
肿瘤性病变时,脑脊液中出现异常细胞,以及细胞核增大和核仁增多等变化。
二、脑脊液常规的检查方法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脑脊液采集、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三个步骤。
1.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通常通过腰椎穿刺采集。
患者取侧卧位,暴露腰部皮肤,消毒后麻醉,医生使用腰麻针引导腰椎穿刺针进入腰椎间隙,通过穿刺针引出脑脊液。
2. 标本处理:采集到的脑脊液标本一般分成三份,分别用于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其中,生化学检测常包括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等指标的测定;细胞学检测包括脑脊液细胞计数、染色和细胞分类;微生物学检测主要是培养和鉴定病原体。
3.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包括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生化学检测主要是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对标本进行定量分析;细胞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微生物学检测则是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寻找致病菌。
三、脑脊液常规的结果解读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结果根据不同指标的变化来进行解读,常见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类含量等。
1. 白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应该在0-5个/μL,白细胞计数增高可以提示炎症性疾病或感染存在;但也有少数正常人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称为“乳糜脑脊液”。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正常值及临床意义需要根据常规检查来确定,脑脊液常规检查内容包括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氯化物等,具体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如下。
1.白细胞计数:
脑脊液中白细胞正常值为(0-5)×10^6/L。
如果白细胞计数增多,多见于脑脊髓膜炎和脑实质发生的炎性病变,如果白细胞增多为轻度或中度,但以单核细胞为主,多见于病毒性的脑炎,如果是以大量的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多是亚急性或慢性的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时,主要见于寄生虫感染。
2.蛋白质:
人体脑脊液中蛋白质因穿刺方式不同,标准也有所不同,腰椎穿刺正常值是0.15-0.45g/L,脑室穿刺正常值是0.05-0.15g/L,脑池穿刺的标准是0.10-0.25g/L。
蛋白质含量升高多见于炎症、肿瘤或出血,尤其是同时出现糖含量降低时,发生可能性更大。
3.糖: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糖的含量应低于血糖,一般在2.5-4.4mmol/L。
如果脑脊液糖含量低,伴有高热,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或真菌感染的可能。
4.氯化物:
脑脊液中氯化物的正常值为120-130mmol/L,氯化物和糖同时降低,
意味着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情况。
除此之外,正常人脑脊液应呈无色透明状。
如果是血性或粉红色,意味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如果呈云雾状,一般是细菌感染引起,如果有纤维蛋白膜形成,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临床 脑脊液 检验 标准

临床脑脊液检验标准一、颜色和透明度脑脊液的颜色应呈现无色或轻微黄色。
透明度应清晰,无浑浊或沉淀物。
二、压力测定脑脊液的压力应在正常范围内,通常为0.69-1.96kPa(70-200mmH₂O)。
压力过高或过低可能提示颅内压异常。
三、细胞计数和分类脑脊液中的细胞计数应在正常范围内,通常为(0-5)×10⁶/L。
细胞分类应包括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异常的细胞计数和分类可能提示感染、炎症或其他病理情况。
四、蛋白质测定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应在正常范围内,通常为0.15-0.45g/L。
蛋白质含量升高可能提示炎症、感染或其他病理情况。
五、葡萄糖测定脑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应在正常范围内,通常为2.5-4.5mmol/L。
葡萄糖含量降低可能提示感染、炎症或其他病理情况。
六、氯化物测定脑脊液中的氯化物含量应在正常范围内,通常为120-130mmol/L。
氯化物含量降低可能提示结核性脑膜炎等疾病。
七、细菌学和真菌学检查脑脊液应进行细菌学和真菌学检查,以排除感染性疾病。
通过培养和涂片等方法,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感染。
八、寄生虫和包囊虫抗体检查对于疑似寄生虫感染的患者,应进行寄生虫和包囊虫抗体检查。
通过检测抗体水平,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
九、免疫学检查脑脊液的免疫学检查可以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免疫状态。
通过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指标,可以了解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
十、肿瘤细胞检查对于疑似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患者,应进行肿瘤细胞检查。
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的肿瘤细胞,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常规检验:1、 (CSF)颜色检查[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
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诊断学》第9版课件—脑脊液检测

3.凝固性 脑脊液形成凝块或薄膜与其所含的蛋白质,特别是纤维蛋白原浓度有关。 当脑脊液蛋白质浓度超过10g/L时可出现薄膜、凝块或沉淀。 (1)化脓性脑膜炎病人脑脊液在1~2小时内呈块状凝固。 (2)结核性脑膜炎病人脑脊液在12~24小时内呈薄膜或纤细的凝块。 (3)神经梅毒病人脑脊液可有小絮状凝块。 (4)蛛网膜下隙梗阻病人的脑脊液呈黄色胶样凝固。脑脊液同时存在胶样凝固、黄变 症和蛋白质-细胞分离(蛋白质明显增高,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的现象,称为FroinNonne综合征,这是蛛网膜下隙梗阻的脑脊液特点。
3.氯化物 (1)氯化物降低 ➢ 细菌或真菌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结核性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急性期、慢性感染的急性发作
期,其中以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氯化物降低最明显 ➢ 在细菌性脑膜炎的后期,由于脑膜有明显的炎症浸润或粘连,局部有氯化物附着,使脑脊液
氯化物降低,并伴有蛋白质明显增高 ➢ 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病人,由于血氯降低,其脑脊液氯化物浓度亦降低 (2)氯化物增高:主要见于尿毒症、肾炎、心力衰竭、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病人。
2.脑脊液标本采集的时机 不同疾病的脑脊液标本采集时机对诊断的影响较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而诊断性穿刺时机的选择一般由有经验的医生来决定。
3.注意事项 (1)腰椎穿刺前一定要向病人解释穿刺的目的、意义和风险,强调医患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时使 用镇静剂。 (2)脑脊液标本采集有一定的创伤性,必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无菌操作,穿刺时 避免损伤微血管。
《诊断学》第9版课件—脑脊液检测
主讲人:XXX
脑脊液(CSF)是充满各脑室、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其中大约70% 来自脑室脉络丛的主动分泌和超滤,其余30%由室管膜和蛛网膜下隙产生,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 收入静脉。
《脑脊液检查》ppt课件

淋巴细胞
浆液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 水肿
四、化学和免疫学检查
蛋白质 1.检测原理 脑脊液蛋白质的检验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并可根据需要计算 蛋白商(球蛋白/白蛋白)和脑脊液清蛋白指数RALB [脑脊液清蛋白/血清清蛋白] (1)定性方法:常用方法有Pandy试验、硫酸铵试验等。 (2)定量方法:常用方法为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 质量控制 (1)假阳性:因穿刺出血,血液蛋白质混入脑脊液;试管和滴管等器材不洁, 试剂 苯酚不纯等可致假阳性 (2)假阴性:室温低于10℃或苯胺饱和度减低等可导致假阴性 (3)阳性对照:人工配制含球蛋白的溶液,可在正常脑脊液或配制与正常脑 脊液基本成分相似的基础液中加不同量的球蛋白
铜绿假单胞菌性脑膜炎、急性肺炎双球 菌性脑膜炎
脑膜黑色素肉瘤、黑色素瘤
脑脊液黄变症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黄变症 出血性 黄疸性 淤滞性 梗阻性
原因
临床பைடு நூலகம்义
红细胞破坏、胆红素增加 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
胆红素增高
黄疸性肝炎、肝硬化、钩端螺旋 体病、胆管梗阻新生儿溶血症
红细胞渗出、胆红素增高 颅内静脉、脑脊液循环淤滞
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
髓外肿瘤等所导致的椎管梗阻
二、透明度
肉眼观察脑脊液透明度变化,分别以“清淅透 明”、“微浑”、“浑浊”等描述。正常脑积 液清晰透明。脑脊液的透明度与其所含的细胞 数量和细菌多少有关当脑脊液白细胞超过 300*106/L时可成浑浊;脑脊液中的蛋白质明 显增高或含有大量细菌、真菌时,也可使脑脊 液浑浊。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可成毛玻璃样 的浑浊,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呈脓性或块样 浑浊,穿刺损伤性脑脊液可呈轻微的红色浑浊
单核细胞被抗原激活而形成
脑脊液检测操作方法

脑脊液检测操作方法
脑脊液检测是一种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诊断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以下是脑脊液检测的操作方法:
1. 患者需要空腹,并且需要采取特殊的姿势,通常是坐直或卧在一侧。
2. 检测前需要进行皮肤消毒,并穿戴一次性手套。
3. 医生会在患者腰椎附近的脊椎穿刺部位进行局部麻醉。
4. 一旦麻醉效果开始产生,医生会使用一根细长的针头穿刺患者的脊髓膜,并通过针头收集脑脊液样本。
5. 取样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静止,以避免意外损伤。
6. 取样后,医生会向患者补充脱水剂,以帮助稀释和减少脑脊液的压力。
7. 样本将被送到实验室进行化学和细胞学检测。
医生可能需要多次取样才能得到足够的样本。
总之,脑脊液检测需要非常谨慎的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因此必须由专业的医生进行。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1、脑脊液常规检查(1)颜色:正常为透明至淡黄,深黄至棕褐可能是血清吸收过程中由于有氧代谢产生的代谢物;(2)弹性:正常为黏性;(3)粘度:正常为清澈,不清晰者可能是混有细胞浆;(4)混浊度:可能是脑脊液中细胞聚集导致;(5)尿素氮(UN):正常值在4-20mg/dl之间,偏低可能是脊髓功能受损或者疾病早期;(6)葡萄糖(GLU):正常值在3.3-7.8mg/dL,偏高可能有感染或者出血等;2、脑脊液生物化学检验(1)细胞检查:正常脑脊液中细胞基本为零,但可能会有少量白血球、红血球微量存在;(2)盐酸谷氨酰胺(GAP):正常值在4-20mg/dl之间,偏高可能是头颅出血;(3)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在5-140u/L,偏高可能是由于肝脏胞质损伤;(4)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在5-45IU/L,偏高可能是中毒、病毒感染或肝脏病变等;(5)磷酸脢(ALP):正常值在35-115u/L,偏高可能是因脑膜病变、损伤等;(6)乳酸脢:正常值在25-45u/L,偏高可能是由于头部外伤或者脊髓病变;3、其他检查(1)细胞学检查:正常下细胞类型有粒细胞、颗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浆细胞,当细胞类型比例异常及异型细胞明显时可能有炎性反应、感染等;(2)抗原特异性抗体检测:可能是由感染、炎症引起,可用于诊断脑脊液中特定有害细胞的存在;(3)脑炎抗体检测: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诱发,可鉴别微生物感染;(4)蛋白质定量检测:可能是由于脑积水而引起,可以用来判断脑脊液的渗出状态;(5)抗体识别检查:可分析脑脊液中的抗体和抗原,可鉴别不同类型的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改变特点压力(kPa)常规分析生化分析其他外观Pandy试验白细胞(×106/L)蛋白(g/L)糖mmol/L氯化物mmol/L正常0.69~1.96新生儿:0.29~0.78清亮透明-0~10婴儿:0~200.2~0.4新生儿:0.2~1.22.8~4.5婴儿:3.9~5.0117~127婴儿:110~122化脓性脑膜炎不同程度增高米汤样混浊+~+++数百~数千,多核为主增高或明显增高明显降低多数降低涂片Gram染色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结核性脑膜炎不同程度增高微浑,毛玻璃样+~+++数十~数百,淋巴为主增高或明显增高明显降低多数降低薄膜涂片抗酸染色及培养可发现抗酸杆菌病毒性脑膜炎不同程度增高清亮,个别微浑-~+正常~数百,淋巴为主正常或轻度增高正常正常特异性抗体阳性,病毒培养可能阳性隐球菌性脑膜炎高或很高微浑,毛玻璃样+~+++数十~数百,淋巴为主增高或明显增高增高或明显增高明显降低多数降低明显降低多数降低涂片墨汁染色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一、适应证和标本采集1.适应证① 有脑脊膜刺激症状时可检查脑脊液协助诊断。
② 疑有颅内出血时。
③ 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等症状和体征而原因不明者。
④ 疑有脑膜白血病患者。
⑤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椎管内给药治疗、手术前腰麻、造影等。
要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
凡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均禁忌穿刺。
2.标本采集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
穿刺后应由医师用压力测定,正常人脑脊液压力卧位为0.78~1.76 kpa (80~180 mmH2O),儿童为0.4~1.0 kpa (40~100 mmH2O)。
任何病变使脑组织体积或脑脊液量增加时,脑脊液压力均可升高。
待压力测定后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
每管收集1~2毫升。
脑脊液标本必须立即送验及时检查,放置过外将影响检验结果,是细胞破坏、变性、或细胞包裹于纤维蛋白凝块中,导致细胞数降低、分类不准确等。
存放中的脑脊液葡萄糖会分解,使之含量降低;细菌自溶或残废可影响细菌检出率等。
二、检查内容1.一般性状检查(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
① 红色:常由于各种出血引起的,脑脊液中出现多量的红细胞,主要由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引起。
前者在留取三管标本时,第一管为血性,以后两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依次沽少,经离心后上清液呈无色透明。
当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时,三管均呈红色,离心后旧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
红细胞在某些脑脊液中5 分钟后,即可出现皱缩现象,因此红细胞皱缩现象不能用以鉴别陈早性或新鲜出血。
② 黄色:可因出血、梗阻、感染、黄疸等引起。
陈早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由于红细胞缺乏蛋白质和脂类对膜稳定性的保护,很易破坏、溶解、出血4~8 小时即可出现黄色。
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 周左右。
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当脑脊液蛋白质量超过1.5 g/L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
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时,因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而呈淡黄色或黄色。
重症黄疸如核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时脊液也呈黄染。
③ 白色或灰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加所致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④ 褐色或黑色:常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应清晰透明。
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疾病的脑脊液也可呈透明外观。
脑脊液中白细胞如超300×106 / L时可变为混浊;蛋白质含量增加或含有大量细菌、真菌等也可使其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常呈毛玻璃样微混;而化脓性脑膜炎常呈明显混浊。
(3)凝块或薄膜:收集脑脊液于试管内,静置12~24小时,正常脑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块和沉淀物。
若脑脊液内蛋白质包括纤维蛋白质多于10g/L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 小时后,可见表面有纤维的网膜形成,取此膜涂片检查结核杆菌,阳性率较高。
蛛网膜下隙梗时,由于阻塞,远端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 g/L 此时脑脊液呈黄色胶冻状。
2.化学检查(1)酸碱度正常脑脊液pH 为7.13~7.34,比动脉血的pH低。
目前认为二氧化碳易通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PCO2 比动脉血高0.5~1.5 kpa (4~11 mmHg) ,而HCO-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浓度一般比动脉血低。
脑脊液pH 比较恒定,即使全身酸碱失衡时对它的影响也甚小,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时脑脊液pH 降低,比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的pH降低更明显。
如同时测定脑脊液的乳酸含量则更有价值。
(2)蛋白质脑脊液蛋白质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因年龄和标本来源不同而有差异,成人腰池的蛋白质为200~450mg/L,脑池蛋白质为100~250 mg/L ,脑室内的蛋白质为50~150 mg/L 。
新生儿由于血脑屏障尚不完善。
因此脑脊液蛋白质含量相对高些,6 个月后小儿脑脊液中的蛋白质相当于成人水平。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加,提示患者血脑屏障受破坏,常见于脑、脊髓及脑膜的炎症、肿瘤、出血等以及脑软化、脑退化性疾病、神经根病变和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等,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在10 g/L 以上时,流出后呈黄色胶冻状凝固,而且还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临床上称为Froin 综合征,是蛛网膜下腔梗阻性脑脊液的特征。
含血的脑脊液可使蛋白质含量增加,为鉴别原来有无蛋白质增加,可用每微升1 万个红细胞相当增加蛋白质80 mg/L 来推算,最后用含血的脑脊液中实测的蛋白质量减去出血时从血中带入的蛋白质量(由含红细胞数推算成的蛋白质量),即为原来脑脊液的蛋白质含量。
(3)葡萄糖正常参考值:2.5~4.5 mmol/L临床意义:脑脊液中葡萄糖和血糖有密切关系,脑脊液葡萄糖约为血糖的60%,也可以在 30%~90%范畴内变化,这是由于血浆葡萄糖达到平衡需1~2 小时。
糖尿病或注射葡萄糖液使血糖升高后脑脊液中葡萄糖也可以升高。
当中枢神经系统受细菌或真菌感染时,这些病原体或被破坏的细胞都能释放出葡萄糖分解酶使葡萄糖消耗,而使脑脊液中葡萄糖降低,尤以化脓性脑膜炎早期降低最为明显,甚至测定不出来。
结核性、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中葡萄糖降低多发生在中、晚期,且葡萄糖含量越低预后越差。
病毒性脑炎时脑脊液中葡萄糖多为正常。
(4)氯化物正常参考值:120~130 mmol/L临床意义:正常脑脊液氯化物比血浆高,这是因为脑脊液要维持Donnan 平衡所致。
脑脊液中氯化物也随血浆氯化物的改变而变化。
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增多时,为维持脑脊认渗透压平衡,氯化物多减少,如化脓性脑膜炎(102-116mmol/L),尤其以结核性脑膜炎(<102mmol/L)时最为明显的,在低氯血症时呕吐、脱水等脑脊液氯化物也会减少。
而病毒性脑炎时无显著变化,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低于85 mmol/L 时,有可能导致呼吸中枢抑制而出现呼吸停止。
脑脊液氯化物增加也可见于尿毒症患者。
3.显微镜检查(1)细胞计数:包括细胞总数及白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成人脑脊液内无红细胞,白细胞极少,其参考范围:腰池中为(0~10)×106/L;脑室内为(0~5)×106/L,儿童为(0~15)×106/L,新生儿为(0~30)×106/L。
如白细胞达(10~50)×106/L为轻度增加,(50~100)×106/L为中度增加,200×106/L 以上显著增加。
(2)白细胞分类正常参考值:正常脑脊液中白细胞主要为单个核细胞。
多为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偶可见到软脑膜和蛛网膜细胞、室管膜细胞、脉络膜细胞等。
4.显微镜检查的临床意义(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此时脑脊液细胞病理学变化分三个不同时期:① 急性炎性渗出期,呈粒细胞反应;② 亚急性增殖期,呈激活淋巴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反应;③ 修复期呈淋巴细胞反应。
化脓性脑膜炎的急性期变化最突出,持续时间最长;此期脑脊液细胞数每微升可高达数千,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用抗生素治疗后,脑脊液细胞数迅速下降。
病毒性脑炎亚急性期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长,脑脊液中细胞数轻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淋巴样细胞中可发现胞质内包涵体,结核性脑膜炎时其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加,但超过500×106/L者较为罕见,在发病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但很快下降,由于患者多在发病数天后才来诊治,因此首次腰穿时,脑脊液中中性粒细胞已趋下降而淋巴细胞为多。
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同时存在是结核性脑膜炎的特点。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可在脑脊液中直接发现隐球菌,必要时用印度墨汁染色予以确诊。
(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脊液细胞数可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脑脊液中能否找到肿瘤细胞取决于肿瘤位置及恶性程度、穿刺部位和采集标本的多少。
同时也与检查者技术水平有关,采用细胞玻片离心沉淀仪可提高检出率。
脑脊液找到白血病细胞是白血病脑膜转移的证据。
(3)脑血管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脑出血或腰穿损伤性出血。
前者在早期病后数小时可见大量红细胞和明显中性粒细胞增多,2~3天内达高峰,在脑脊液中可发现吞噬细胞,出血后数小时至第3天可出现含有红细胞的吞噬细胞,5天后可见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
如为穿刺损伤性出血则不会有上述反应。
(4)脑寄生虫病:不仅脑脊液细胞数升高,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约占白细胞的60%或更高。
浆细胞增多为另一特点。
如将脑脊液离心沉淀物全倾倒在玻片上,在显微镜下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阿米巴原虫、弓形体、旋毛虫的幼虫等,甚至还可找至细粒棘球绦虫的头节或头钩。
(5)红斑狼疮:有时可在脑脊液中找到红斑狼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