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1、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__________________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2、课程与教学目标是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
3、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4、20世纪70年代__________________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的课程开发的__________________模式。
5、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利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6、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7、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融合课程和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8、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9、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第一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安排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是使学习经验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达成__________________。
10、广义的课程管理,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 C)。
A、观察法B、演示法C、实验法D、练习法2、当代小学课程内容应体现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C)A、时代性B、基础性C、创造性D、综合性3、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古典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学者是( D)A、斯腾豪斯B、泰勒C、施瓦布D、利维4、根据博比特的观点,那些儿童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就是( D)A、教学目标B、培养目标C、教学目的D、课程目标5、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
20世纪以来,许多教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
其中,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自然主义流派提出,学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 B)A、社会问题为中心B、经验为核心C、“文化要素”D、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6、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不包括( D)A、行为性目标B、普遍性目标C、生成性目标D、习惯性目标7、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D)A、现场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D、个别教学8、“不陵节而施”就是强调要按(A )组织课程内容。
A、横向B、水平C、直线D、序列9、形式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提出者是( A)A、斯克里文B、泰勒C、布卢姆D、艾斯纳10、20 世纪,独立于教学论的课程论知识体系形成,课程理论成了一门独立的教育学分支学科。
在这个时期,一批专门的课程研究著作出现,其中美国教育家波比特发表的著作是(B )A、《教育过程》B、《课程论》C、《儿童与课程》D、《教学与发展》1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D )A、现象·问题和规律B、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C、揭示课程论与教学论规律D、研究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12、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教育家是( D)A、夸美纽斯B、裴斯泰洛齐C、康德D、赫尔巴特13、( B)认为,课程就是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A卷及答案

杆学院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A 卷)一. 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部著作中?()A. 《大教学论》B. 《课程论》C.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D.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 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 )oA. 忠实取向B. 相互适应取向C •上体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3.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
A. 复习B •实践C. 方法D •拓展4. 下面哪一类不是布鲁姆提出的教学目标?( ) A. 认知tl 标B. 发展日标C •悄感日标D. 动作技能目标5•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专著是( )oA. 《大教学论》B. 《普通教育学》C. 《儿童与课程》D. 《雄辩术原理》6•某校推行教学改革,规定教师一节课讲授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这项规定侵犯了教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专 业: _____________ 考试类型: 班 级: 学 号: 考试命题 要 求师的()oA.教育教学权B.管理与指导学生权C.评价学生权D.参与学校管理权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oA.博比特B•特斯C.泰勒D•泰罗&“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黑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
”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属于()oA•行为目标B.普遍性13标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9.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此种课程观是A.儿童中心课程B.社会中心课程C.学科中心课程D.经验中心课程10•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当儿童开始有了规则意识,并且认为规则制定属于年长者的专利,这时的儿童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一阶段?()A.前道德阶段B.权威阶段C.自律或合作阶段D.公正道德阶段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1•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国外的主要观点有()oA.两者相互独立B.两者相互包含C.两者相互交义D.两者循环联系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有()oA.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B•解释课程与教学规律C.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D.整理课程与教学经验3•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oA•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_______、学习活动、_______和其他要素。
2.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_______、学生、_______。
3.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_______、功能目标、实现条件、_______和评价。
4.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_______模式.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性语言、论证性语言、_______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为了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_______。
参考答案:1.课程内容评价2.教师数学内容3.理论基础活动程序4.个别化教学5.叙述说明6.终结性评价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lo分。
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正”或“误’)1.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 )2.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
( )3.板书的艺术特点之一是要具有示范性。
( )4.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
( )5.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对教师的评价.( )参考答案:1.错2.对3.对4.对5.错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什么是教学?2.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
3: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4.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参考答案:1.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2.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3.螺旋式课程组织: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练习题(一)1.第1题“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系统由下面三个要素构成的A.教师、学生、课程B.教师、学生、教材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D.教师、学生、环境答案:A2.第2题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A.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B.古代、近代和现代C.原始、古代和现代D.原始、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答案:A3.第3题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A.教师、课本、课堂B.学生、经验、活动C.教师、学生、课程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答案:B4.第4题在课程研制模式中大力倡导目标模式的美国学者是A.泰勒B.司腾浩斯C.沃克D.施瓦布答案:A5.第5题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赫尔巴特C.施瓦布D.夸美纽斯答案:C6.第6题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问题中心课程设计模式的是A.学科设计B.生活领域设计C.科目设计D.学习者中心设计答案:B7.第7题在某一教学思想和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就是A.教学内容B.教学模式C.教学形式D.教学方法答案:B8.第15题在学完某门课程或某个重要部分之后进行的旨在评价学生是否已经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概括水平较高的测试和成绩评定是A.终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答案:A9.第16题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现场教学B.个别教学C.分组教学D.班级授课答案:D10.第17题17世纪,《大教学论》,这本被认为是历史上专门而系统研究和阐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著作问世,一般人将这本专著的发表看作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A.昆体良B.夸美纽斯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答案:B11.第18题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A.杜威B.赫尔巴特C.布鲁纳D.罗杰斯答案:C12.第19题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其中,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论专著是A.《理想国》B.《论语》C.《学记》D.《雄辩术原理》答案:C13.第27题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A.课程决策B.课程开发C.课程实施D.课程评价答案:A14.第28题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者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每个评价对象的评价类型是A.绝对评价B.相对评价C.他评价D.元评价答案:A15.第29题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班级授课B.个别教学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答案:C16.第30题“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是A.教师、学生、课程和物质条件B.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和目的D.教师、学生、环境和反馈答案:A17.第8题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西方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二元循环联系模式等四种不同主张。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课程课程是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的总和。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
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根本性区别从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
“教教材”有三种境界,教教材的思想、精神、灵魂,其为最高境界;根据教材设计意图教教材,其为较高境界,教教材上的知识、方法、技能,其为一般境界。
很明显,“用教材教”要体现的理念早已包含在“教教材”的最高境界之中了。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1.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前提性指标);2.学习结果:发生的变化、或得的几部或取得的成绩(核心性指标);3.学习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内隐性指标)。
2、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答: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五大特征: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情感性。
3、阐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本题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来谈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的学生。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期末复习提纲一、解释概念课程、课程内容、课程计划、隐性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校本课程、教育方针、课程目标、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发现学习、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开放教学、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表现性测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管理二、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潜在课程功能的是( )。
A( 激励功能 B( 情感愉悦功能C( 个体素质发展功能 D(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功能2(“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
A(课程与教学目标B(教育目标C(教育目的 D(培养目标3(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4. 以下不属于一般教学目标编写的表达方式的是( )。
A.行为目标B.发展目标C.表现目标D. 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5(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 )。
A.普遍性B.精确性C.规范性D.模糊性6.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
A.复习 B.实践C.方法D.拓展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实践取向8. ( )是一种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价值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技能和技巧。
A. 演示法B. 研究法C. 谈话法D. 练习法 9(尝试教学法是我国( )提出的教学方法改革。
A.卢仲衡B.魏书生C.黎世法D.邱学华1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1[单选题,0.6分]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A查特斯B.奥利沃C.博比特D.施瓦布参考答案:A2[单选题,0.6分]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A.拉特克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斯太克参考答案:A3[单选题,0.6分]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A.复习•B.呈现•C.拓展•D.方法参考答案:D4[单选题,0.6分]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
这本不朽名著是( )•A.《儿童与课程》•B.《民主主义与教育》•C.《我的教育信条》•D.《明日之学校》参考答案:A5[单选题,0.6分]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所创立的课程开发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其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为( )•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表现模式•D.普遍模式参考答案:A6[单选题,0.6分]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A.目标原则•B.过程原则•C.评价原则•D.组织原则•参考答案:B7[单选题,0.6分]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参考答案:C8[单选题,0.6分]“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 )•A.好奇心•B.认知驱力•C.附属驱力•D.自我驱力参考答案:B9[单选题,0.6分]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设理论是( )•A.潜在发展区•B.实际发展区•C.最近发展区•D.现有发展区参考答案:C10[单选题,0.6分]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高速度原则•B.高难度原则•C.小步子原则•D.逐渐分化原则•参考答案:D11[单选题,0.6分]“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2017年秋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课程课程作为学科。
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
“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
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
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
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3.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答:(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②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
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
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
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
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
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
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
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
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
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
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
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答: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
在反思一下学校的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的标准。
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的往前挤名次。
使得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
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普遍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的教育模式,而淡出了优秀行列。
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的发挥。
这一类的学生不会引起老师太多的注意,因此有着较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健康的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
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
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
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
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制约。
如今好学生突然成绩下降的例子不少见了。
家长和教师在苦恼寻找原因时,是否会想过这可能是学生对分数教育的不满和反抗。
我们总是一味地注重排名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心理想法和兴趣爱好的发挥。
学前教育一直在提倡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
面对着应试教育,我们将孩子的智力束缚在了课本上。
对如今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沉重的分数压力以及呆板地课本学习让他们感到厌烦。
最终导致了他们厌学、弃学。
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需要的人,还是教师喜欢的人?社会所要选择的人,是能做事的人,还是能背知识点的人?我们将孩子的兴趣收起,把他们束缚在课本上,最终做了应试教育的傀儡。
社会需要的是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头脑,兴趣是不断提高创造力的最好的老师。
家长和老师收起的不仅是孩子的玩物,还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最终孩子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厌学弃学、要么成了空有理论木讷的书呆子。
这是社会喜欢的人才吗?很明显,这不是!所以,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锻炼他们的生活本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广泛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读课本的书,追究成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好学生。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
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
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
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
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
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
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2017年秋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课程答: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答:(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框架上的区别。
①课程标准有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等。
教学大纲没有前言。
② 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
③ 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学习领域、学习目标及行为目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要求。
④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大纲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注意问题、考核与评价。
⑤课程标准有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教学大纲没有。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内容上的区别。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目标、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规定的是目的、内容及教师教学的最高要求,重点是教学工作的规定教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
(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目标上的区别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提出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大纲:强调知识与技能,偏重认知发展水平,忽略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
大纲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忽略学习方式和策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
(4)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评价观上的区别课程标准:在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成多元化启示,它将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融为一体,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功能,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弹性的。
教学大纲:规定的考核、评价,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
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考核。
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因素。
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降低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大纲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
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
“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
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
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
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答: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1)生活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
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
”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