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课程考试大纲Word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及考试目标

第一章基础知识

考试知识点:观察法是所得材料自然、真实的一种研究方法;3岁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约10分钟;视觉发展的敏感期为O~6个月;眼手协调动作发生于5~6个月;标志着儿童思维真正发生的是语词概括的出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O~6岁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是独立性的出现;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到东西;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方式;先天因素主要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最具重要意义的因素是遗传;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福禄贝尔;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法律文书是《儿童权利公约》;幼儿园进行晨间检查时,检查者通过询问家长了解幼儿回家后的状况,这属于检查步骤中的一问;骨折现场急救原则是限制伤肢再活动是骨折正确的处理方法;幼儿在听老师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女孩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再造想象;幼儿园老师上课时,一边弹琴,一边组织孩子们按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老师的这种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配;儿童学习语言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句型是单词句;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一般是指O~6、7岁;儿童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称为敏感期;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日记等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是作品分析法;在幼儿园月计划、周计划中,教师制定的目标是近期目标;幼儿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是活动;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的信息源来自家长;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创立以感官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的教育家是蒙台梭利;义务教育属于我国学前教育。

考试要求:

●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构架,理解学前教育学科的基本特点。

●了解学前教育心理学,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重点掌握学前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要点。

第二章基础理论

考试知识点:1,学前儿童语句结构变化的一般特点:(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3)句子的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2,幼儿教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我国幼儿教师的基本权利包括:①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③

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⑤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

权利;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2)我国幼儿教师的义务是:①遵

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

行幼儿园保教计划,履行聘约,完成工作任务;③按国家规定的保教目标,组织、

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

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

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

教学水平。

3,幼儿园环境的特点:幼儿园环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环境的教育性。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其环境创设与其他非教育机构有显著区别。它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及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创设的。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创设不仅是美化的需要,更是教育者实现教育意图的重要中介,教育者把教育意图隐含在环境中,让环境去说话,让环境去引发幼儿应有的行为。

(2)环境的可控性。幼儿园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相比具有可控性,即幼儿园内环境的构成处于教育者的控制之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儿童用品等在进入幼儿园时,教师必须精心选择,以利于幼儿发展为选择标准。②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特点,有效地调控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维护环境的动态平衡,使之始终保持在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状态。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与可控性之问是相互联系的,环境的教育性决定了环境

4,婴儿喂养中辅食添加的原则;(1)由软到硬的添加原则。(2)又少到多的添加原则。(3)不能用牛奶替代母乳或奶粉。

5,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必备的能力:(1)观察力。因为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很弱,对其自身状态的把握能力也很弱,这就决定了观察对理解幼儿的特殊重要性。

(2)沟通能力。沟通与观察不同,它需要一种相互性,是一种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的观点、行为。在双向交流中彼此互相协调的默契。其中包括教师与幼儿的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

6,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表现在;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身体方面,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在心理方面,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在社会性方面,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学生甚至还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培养幼儿的注意力的方法;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应注意: (1)刺激丰富化原则。(2)注意训练与注意发展匹配原则。(3)形式立体化原则。(4)

空间渗透式原则。

7,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1)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2)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3)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识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4)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5)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考试要求:

掌握学前教育教师基本素质。

掌握学前儿童各项理论知识。

掌握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重点理论

考试知识点:1,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开始。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和幼儿认知及情感的发展密切联系着。其特点如下:(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是靠成人对他的评价。例如,她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因为“老师说我是好孩子”。(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3)自我评价受认知水平的限制。此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的局限表现在笼统性、局部性、外部行为、没有评价的论据等方面。

2, 要保证幼儿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教师应注意:(1)幼儿教师是按照社会要求去促进幼儿发展的,是将教育目标真正落实为幼儿发展的总设计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正确、清楚、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的内涵,并将这种“外在”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内在”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其次,教师必须掌握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技术;最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择相适应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活动方式、组织形式、指导方法等,促进幼儿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这种努力,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2)教师在明确了教育目标后,实施过程中也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总要受到外来的干扰或影响。例如,来自家长的影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幼儿园训练孩子某种技能,或要求教小学才学习的读、写、算技能。又如,来自社会的影响,社会上各种幼儿技能大赛的宣传、偏重学历、追求升学率的风潮等,都可能干扰教师按教育目标组织教育活动,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偏离教育目标。因此,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排除一切干扰,坚定地按照教育目标来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以保证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

3,教师提高与幼儿言语沟通的质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要提高与幼儿言语沟通的质量,最根本的是教师从权威的地位转到与幼儿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地位,并真正地面向幼儿,在此基础上,具体的技能是必要的,例如:(1)引发交谈的技能。善于敏锐地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地引入交谈之中,或者善于用多种方法引起幼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