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中考历史一模模拟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北京大兴区初三一模历史试卷和答案

2024北京大兴区初三一模历史试卷和答案

2024北京大兴初三一模历 史2024.04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两部分,24道小题。

满分70分。

考试时间7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本部分共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

右图中最早种植水稻的遗址是A.①B.②C.③D.④2.西周初年,统治者在全国各个要害地方建立诸侯国。

太行山东向八条通道的东边封燕国,泰山南边封鲁国,泰山北边封齐国。

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生产B.巩固疆土C.传播文化D.建立县制3.下列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的主题是●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汉书》A.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分立中孕育着新的统一。

下列有助于此时期孕育新统一的史事有①蜀汉开发西南地区②西晋八王之乱③北魏统治者推行汉化措施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右图陶俑,表现的是唐代一女子身着紧身服参与马球比赛时策马击球的场景。

这一文物可用于研究唐朝A.不断改进的农业生产B.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C.布局严整的国际都会D.不断革新的政治措施6.有学者依据历史资料估算唐朝中期至南宋末年,长江下游的人口增长率为643%,长江中游为483%,闽浙地区更是高达695%,而华北人口在同时期内的增长只有52%。

这反映出A.北朝多个政权并立B.对外交往日益活跃C.各民族交融范围广D.经济重心逐步南移7.下列水下考古发现,说明宋元时期A.社会生活丰富B.重文轻武盛行C.文学艺术兴盛D.海外贸易兴盛8.清朝疆域形成始自辽东建州的女真,后到拥有明朝版图和满洲、西藏、台湾、蒙古、新疆等地区。

初中历史一摸试题及答案

初中历史一摸试题及答案

初中历史一摸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货币、度量衡C. 修建长城D. 以上都是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进士科考试主要考察哪些内容?A. 儒家经典B. 诗词歌赋C. 法律条文D. 以上都是3. 以下哪项不是宋朝时期的科技成就?A. 活字印刷术B. 指南针C. 造纸术D. 火药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宣扬国威B. 寻找海外贸易伙伴C. 寻找建文帝D. 以上都是5.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设立军机处B. 推行“摊丁入亩”C.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D. 以上都是6. 以下哪项不是元朝时期的文化成就?A. 元曲B. 元杂剧C. 元诗D. 元小说7. 唐朝的“开元盛世”主要得益于哪位皇帝的治理?A. 唐太宗B. 唐玄宗C. 唐高宗D. 唐睿宗8. 明朝时期,以下哪项不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A. 丝绸B. 瓷器C. 茶叶D. 铁器9. 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A. 推行“摊丁入亩”B. 设立军机处C. 推行“一条鞭法”D. 以上都是10. 以下哪项不是明朝时期的文化成就?A. 小说《三国演义》B. 小说《水浒传》C. 小说《西游记》D. 小说《红楼梦》11. 以下哪项不是唐朝时期的对外关系?A. 与日本交流频繁B. 与印度有贸易往来C. 与阿拉伯帝国有战争冲突D. 与欧洲有文化交流12. 明朝时期,以下哪项不是对内政策?A. 推行“一条鞭法”B. 加强中央集权C. 推行“摊丁入亩”D. 与蒙古进行贸易13. 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以下哪项不是他的文化成就?A. 编纂《四库全书》B. 修建圆明园C. 推行“摊丁入亩”D. 以上都是14. 以下哪项不是宋朝时期的对外关系?A. 与辽国进行贸易B. 与西夏进行战争C. 与金国进行文化交流D. 与蒙古进行贸易15. 明朝时期,以下哪项不是对内政策?A. 推行“一条鞭法”B. 加强中央集权C. 推行“摊丁入亩”D. 与蒙古进行战争16. 以下哪项不是元朝时期的文化成就?A. 元曲B. 元杂剧C. 元诗D. 元小说17. 唐朝的“贞观之治”主要得益于哪位皇帝的治理?A. 唐太宗B. 唐玄宗C. 唐高宗D. 唐睿宗18. 明朝时期,以下哪项不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A. 丝绸B. 瓷器C. 茶叶D. 铁器19.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设立军机处B. 推行“摊丁入亩”C.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D. 以上都是20. 以下哪项不是明朝时期的文化成就?A. 小说《三国演义》B. 小说《水浒传》C. 小说《西游记》D. 小说《红楼梦》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其中长度单位为____,重量单位为____。

上海市普陀区2024年中考一模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上海市普陀区2024年中考一模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上海市普陀区2024年中考一模历史模拟试题考试注意:1.本试卷满分30 分,考试时间40 分钟,全开卷。

2.请将所有答卷做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做在试卷上或指定区域外一律不得分。

3.只允许携带《义务教育教科书(五· 四学制)中国历史》(一至四册)与《义务教育教科书(五· 四学制)世界历史》(第一册),教科书中不得夹带任何材料。

(一)“杰出人物”与历史发展(8 分)世界历史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才华、胆略和担当,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闪耀光辉的足迹。

A.查士丁尼B.袁隆平C.哥伦布D.亚里士多德E.孙中山F.莎士比亚1.将上述历史人物按其所处时代先后排序。

(填写字母)(3 分)2. 按照下面示例,从上述历史人物中再选一个,简述其成就。

(2 分)占庭帝国的社会秩序。

3.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杰出人物”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3 分)(二)“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风貌(10 分)1951 年3月,上海市根据毛主席“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满足人民需要”的指示,确定普陀区为重点试验区,计划修建“工人新村”。

4.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产业工人聚集地。

列举与上海“产业工人” 2 分)材料1:1952 年第一批劳动模范搬进新村(照片)材料2:在兴建工人新村的同时,其周边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商店、菜场等生活设施,医院、学校、文化馆等医疗、教育以及文化设施也得到不断地完善。

——杨辰:《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5.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工人新村”之“新”体现在哪些方面?(3 分)6. 国家在1951 年就着力建设“工人新村” ,就此谈谈你的理解与认识。

(2 分)材料3:“ 曹杨新村村史馆” 于2013 年正式开馆,2015 年成功获评第六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村史馆内陈列的各式各样的“老物件”和泛黄的老照片,无声又形象地诉说着第一个工人新村70 年来的发展变迁。

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历史中考第一次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历史中考第一次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两部分,29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本部分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甲骨文编》收录“家”的甲骨文字形约二十种,其上半部分由房屋之形构成,表明为居住之地;下半部分的抽象写法也多为一身一耳两足(如下图),在古代能够处于“房屋”之下的动物主要为六畜之中的猪、马、牛、羊、狗五种。

据此可推知()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六畜”的国家B.“家”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生活紧密相关C.甲骨文是体系完整的文字D.中国农耕文明具有独特性2.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了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山西陶寺都城遗址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夏王朝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

这些考古成果共同反映了()A.早期人类的演进和变化规律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及聚落形成C.炎黄传说中蕴含着历史信息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组织能力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A.因材施教B.温故知新C.有教无类D.仁者爱人4.《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

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焚书坑儒C.统一文字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5.2023年高考一些省市将一本二本合并招生,增加体育项目考试。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苏州卷)(考试版A4)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苏州卷)(考试版A4)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苏州卷)历史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

每题只有一个...题意。

....选项最符合1.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

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

以上材料说明()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

图文信息反映汉武帝时()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B.禁锢人们思想言行C.利用考试选拔官员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3.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如下图所示)这表明魏碑艺术()魏碑《张猛龙碑》(拓片)A.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B.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C.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D.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锺繇和胡昭4.宋朝时,四川成都“土宜桑桑柘,茧丝织纹纤丽者,穷于天下”;太湖流域“平原沃土,桑柘甚盛”“巢车之声,连(屋)相闻”。

这反映了()A.江浙地区成为粮仓B.南方丝织生产发达C.商业贸易呈现繁荣D.科学技术成就突出5.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和结论。

下列表述中,属于结论的是()A.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最大时有船200多艘B.郑和的船队满载中国的优质丝绸和精美瓷器等各类物品C.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郑和远航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6.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物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陕西省西安市庆安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中考历史一模模拟测试试卷(含解析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庆安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中考历史一模模拟测试试卷(含解析答案)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庆安中学中考历史一模模拟测试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2分)1.(2分)明朝时,文坛出现了著名的茶陵诗派,它反对内容苍白、文风萎靡的文体,主张诗歌要抒写性情,其开创者是( )A.马致远B.陆游C.李东阳D.吴承恩2.(2分)“有容乃大”是唐朝前期的特有文化气派。

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④甘英出使大秦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3.(2分)科技成就深刻的影响着人类发展的进程。

在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历程里,造纸术的改进是在宫廷官员的领导下取得的,并经过皇帝下令推广。

火药虽然源自炼丹术,但炼丹家也是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进行的。

各朝的天文机构由高级官吏太史令直接领导,皇帝还经常过问天文观测与历法改革。

由此可以看出( )A.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B.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C.古代科技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D.科技发明者的辛勤付出4.(2分)有人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模式是“冲击--反应”模式,即由于西方的强大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中国相应作出了一系列回应。

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以下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C.八国联军侵华--五四运动D.十月革命--工农武装割据5.(2分)“日本侵略军……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这段文字描述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淞沪会战D.台儿庄战役6.(2分)“1903-1908年全国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

1912-1921年注册的公司有794家,平均每年约80家。

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商业公司,1914年有169家,1915年增至206家。

2024年郑州九年级一模历史试卷+答案

2024年郑州九年级一模历史试卷+答案

2024年中招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郑州)1.西周时期,周公领命择址建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建议把洛阳作为陪都。

据此推断,其挥都原则是A.农业为本B.依山傍水C.交通要津D.天地之中2.有学者认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借一位大臣之口描述了赢政的长相:“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有丑化、恶化秦始皇的偏向。

据此可知A.赢政的相貌异于常人B.历史叙述未必完全客观C.司马迁能够秉笔直书D.学者研究结论较为可靠3.考古工作者在古晋阳地区(今山西太原)发掘整理了大批北齐墓葬中的陶俑和壁面。

……不仅穿戴有三棱风帽等鲜卑传统胡帽,亦出现了笼冠、头巾等中原汉族常戴之首服。

这主要体现了当时A.民族交融B.服饰华丽C.经挤繁荣D.战争频发4.自古国人常用传统动植物组合的吉祥图式来作面,在西中暗含有“话”。

如,一只喜鹘落于莲蓬上啄其颗粒果实,就是“喜得连科”;一只喜鹘和三个桂圆构成“喜报三元"。

这些画作暗含的“话”为A.幸福美满B.岁岁平安C.科举高中D.多福多寿5.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唐代壁画(右图)描绘了一农夫正在扬鞭挽牛耕地。

其农具应该是A.耧车B.简车C.曲辕犁D.秧马6.学界普遍认为宋代海外贸易频繁兴盛,但也有研究指出,宋代远洋外贸必须利用冬夏两季季风,向北的航线是“趁南风而去,得北风乃归”,往南则“冬南夏北”。

据此,影响宋代海外远举贸易的因素是A.自然条件B.国际关系C.经济水平D.国家政策7.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城正式归属中央政权B.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与突厥的联系C.清设置台湾府—加强中央对台湾管辖D.清册封达赖班禅—加强清对新疆的管辖8.袁行霈等在(中华文明史)中指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偏重经验、实用而缺乏理论概括的特点。

以下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天工开物》B.《几何原本》C.《红楼梦》D.《海国图志》9.与下列形势图相关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

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测试卷(附答案)

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测试卷(附答案)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历史学科(说明:全卷分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的文物有来自南方的印文硬陶、鸭形壶和海贝,有来自西北的青铜战斧和环首刀,有来自东方的酒器,有来自江汉地区的玉器等。

这印证了当时A.阶级分化明显B.外部环境趋于稳定C.疆域空前扩大D.不同地区存在交流2.题2图是商代青铜器牛形铜觥,腹内盛酒,牛背上立有一虎,既是抓手,又是装饰;牛身上装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等。

这表明,当时青铜器A.数量众多B.用途广泛C.种类多样D.精美实用3.稷下学官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

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A.诸侯争霸B.兼并战争C.百家争鸣D.统一思想4.题4表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

据此可知,秦朝A.加强地方权力B.消除地域差异C.开通丝绸之路D.实行郡县制度5.《史记》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者。

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尊崇儒术B.颁布“推恩令”C.北击匈奴D.建立刺史制度6.先秦时期,人们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之为“角黍”。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已将北方的角黍和江南的简粽统称为“粽”。

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民族隔阂彻底消除C.南北文化习俗交融D.政权更替非常频繁7.题7图是三彩男装女立俑,女着男装是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这印证了唐朝题7图A.社会风气开放B.绘画名家辈出C.都市商业繁荣D.对外贸易发达8.某作品记载了我国明朝中期以前的生产活动,部分内容简介如题8表。

该作品是A.《齐民要术》B.《资治通鉴》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9.戚继光在平息倭寇的斗争中,注重“彼以何器,我必求长于此”,注重武器长短结合,进攻和守卫兼备。

据此可知,戚继光A.注重武器更新B.决心收复台湾C.作战非常勇猛D.主张学习西方10.乾隆时,清廷设立金瓶掣签制度,以解决选择转世灵童的难题,加强了清廷为满、蒙、藏共主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一模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其前面的字母填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
1.我国将每年的“禁毒宣传日”定为6月3日,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
A.鸦片战争
B.虎门销烟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2.“力排众难收x疆,忠心为国留史册”所称颂的英雄人物是 (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杨靖宇
3.19世纪60至70年代,虎视眈眈地想争夺中国x 疆的是 ( )
A.英国与俄国
B.美国与日本
C.德国与美国
D.法国与日本
4.某人的对联写道: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他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
A.1894年
B.1895年
C.1896年
D.1897年
5.为抗击列强的侵略,在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是 ( )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左宗棠
D.关天培
6.向列强保证今后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是 ( )
A.慈禧太后
B.李鸿章
C.光绪帝
D.阿古柏
7.《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
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
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
A.中国赔款白银 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8.“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约是: ( )
A.《辛丑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9.中日《马关条约》中,除割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外,还割让 ( )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广州
10.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中国农*动的八国之一的“奥国”是指 ( )
A.澳大利亚
B.奥地利
C.奥匈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1.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 ( )
A.发动了洋务运动
B.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12.历史课上,历史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近代的12位历史人物,让学生将这些人物进行一下分类,下列是一位同学的分类结果,其中有一项不恰当,请帮他挑选出来( )
A.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B.张之洞、孙中山、袁世凯
C.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D.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13.近代哪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14.右图中服装的款式最早出现于 ( )
A.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
D.辛亥革命后
15.“八荣八耻”中提倡“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追溯历史,曾经倡导“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的是 ( )
A.洋务运动
B.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6.中国第一所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创建于 ( )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新文化运动期间
D.辛亥革命期间
17.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去实地考查辛亥革命的首发地,他们应该去 ( )
A.南京
B.南昌
C.北京
D.武昌
18.你若想了解中国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应该阅读 ( )
A.《文学改良刍议》
B.《狂人日记》
C.《文学革命论》
D.《新青年》
19.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 )
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20.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 )
A.《民报》
B.《国闻报》
C.《时务报》
D.《中外纪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含5个小题,共30分。

其中21题6分,22题10分,23题5分,24题5分,25题4分)
21.相关链接(6分)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标志是。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3)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签订了《》
(4)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形成的标志是。

(5)近代中国两场农民阶级发动的反封建反侵略运动的名称是和。

22.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阅读下列图片及文字材料,完成问题。

(10分)
材料一:
图1“师夷长技”图2图3图4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请回答:
(1)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此次运动的口号
是什么?(2分)
(2)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是一场什么性
质的改革?这次改革的失败给当时的中国仁人志士怎样
的启示与教训(2分)
(3)依据图3回答:导致中国近代实现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其指导思想是什么?此历
史事件的历史功绩是什么?(3分)
(4)图4中的人物领导了一次什么运动?这次运动发展到后来有了新的内容,这里的“新”是指什么?(1分)
(5)材料二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分)
材料一:1860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载:“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

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

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

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弄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材料二:“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

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引自马克思的话
材料三:瓦德西说:“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物,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三分别反映的是哪两次侵略战争的
劫掠情景?(2分)
(2)材料二中与俄国一起参与‘调停’的另外一个国家是哪国?(1分)
(3)材料一反映的战争是哪两国发动的?(1分)
(4)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什么呢?
(1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分)
从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屡战屡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请回答:
(1)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较量是指哪一次战争?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哪一个?赔款
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哪个?(3分)
(2)除了在“第一次较量”中失败外,清政府还打了哪些败仗?(列举两个即可)(1分)
(3)这段屈辱的历史对你有何启示?(1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
题号 12345678910
答案 B B A B A A D D C C
题号 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 B B C D D A D B A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含5个小题,共30分。

其中21题6分,22题10分,23题5分,24题5分,25题4分)
(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2分)
(2)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1分)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1分)
(3)辛亥革命。

(1分)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1分)。

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分)
(4)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

(1分)
(5)民主、科学。

(1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成理即可)(1分)
24.(5分)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辛丑条约》(3分)
(2)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分)
(3)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富于反抗精神;落后就要挨打(言之成理即可)(1分)
25.(4分)
(1)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条,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誓死争回青岛其中任意一项即可,(1分) 1919年(1分)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分)
(3)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