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年高三第五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谈中国诗》原文赏析
高中语文 1.2 谈中国诗课件 语文版必修5

2.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 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 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 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钱先生博学多能, 兼通数国语言。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 《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 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 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 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以 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 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2 谈中国诗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①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被贬谪永州之时。西园位
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拟水声。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永州的深秋本来气候宜人,但
身处异乡的柳宗元却感到寒气阵阵。是夜梦醒时分,正是夜半,窗外亮如 白昼,适才的梦境仍历历在目,耳畔传来“嘀嗒、嘀嗒”的声音,点点敲在诗 人心扉上。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于是披衣下床,循声开门探听。 原来是屋前菜圃中露珠滴落,露水凝重,掷地有声。东边岭上升起的月儿 显得格外清冷,寒气拂面,耳畔传来溪涧泉流冲刷
《谈中国诗》赏析-word文档

《谈中国诗》赏析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谈中国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钱钟书钱钟书(1910-201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
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等。
1.理解钱氏的通作为学者散文的一家,钱钟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袁良骏《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梁实秋、钱钟书、王了一》(北社会科学201801)认为学者散文主要不是用来表情,而是用来达意。
学者散文主要是以理服人,以知启人。
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极强的逻辑性。
它要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
它之所以不是论文而是散文,乃在于它之说理议论不是枯燥的三段论法,而是艺术的谈笑风生。
所以,学者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风趣,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
学者散文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正因为它的幽默风趣使然。
这种幽默风趣,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浑的俗气。
以上的三个特点,正是学者散文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它区别于一般散文的根本之点。
傅德岷《世纪之交:中国散文的风景》(当代文坛201804)说,学者散文有着丰厚的学识、卓越的识见、高超的文字功底。
这类散文熔历史、哲学、音乐、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于一炉,但又不是“吊书袋”,而是把典故资料融于行文之中,文采斐然,深沉凝重,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2课谈中国诗课件2语文版必修5

探究争鸣
课文末段写道:“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 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 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像这样的句子读者有不同 的看法,有人认为妙,有人认为不雅。请结合课 文内容和作品风格谈谈你的看法。
【各抒己见】 1、这样的句子正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 言风格。幽默是演讲中的重要技巧,幽默风 趣的语言能够极大地调动听众的热情,提高 他们对演讲内容的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演 讲效果。
三、随堂练笔 请运用对比(或比较)论证的方法,以“善待生命”为 话题,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小短文(或片断)。 四、他山之石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丞相横槊赋诗慨叹人生苦短。列御寇御风而行,超 然洒脱;庄周不为世俗所累,曳尾于泥泞;李白淡泊 名利,留下千古佳话。
而反观周兴、来俊臣之辈贪图钱财,使自己一生不得 安宁;卫青曾与霍去病抵抗匈奴立下大功,却为了功 名害死李广,自己也忧郁而终。生命应得到善待,但 凡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者,其生命也将黯淡无光。
二、技法指导 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
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 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 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 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 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 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 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 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 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 性, 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4.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请说 说它们的含意和作用。
【点拨】
文本句
比喻句的含意
作用
我们不可轻信, 好比我们不上 “本店十大特色” 那种商业广告的 当一样。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5

人教版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精讲钱钟书是20世纪我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他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对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及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
钱先生还是幽默大师,其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
一位听到过他演讲的德国教授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说“他是我生平仅见学养深厚的知识分子〞。
1945年12月6日,钱先生面对一群客居上海的美国人,畅谈中外诗歌。
?谈中国诗?就是钱先生根据这次演讲的英文稿节译而成的,节译稿约5000字,入选课本时编者又作了删节。
一、积累·整合1.补充注释比拟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尖刻斩截:文中指锋利深刻干脆利落。
逗:文中是表现、呈现的意思。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遥思远怅:怅惘地远望。
怅,“望其还而未至为恨也〞〔?说文解字?段玉裁注〕。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深挚于涕泣和叹息:深切诚挚到流泪叹息〔的程度〕。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2.结构主旨第一局部:说明“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比拟文学的立场,即在中外诗歌的比拟中,介绍“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赏析]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赏析]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https://img.taocdn.com/s3/m/95fe4afa852458fb770b56da.png)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赏析]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1.理解钱氏的通作为学者散文的一家,钱钟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袁良骏《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梁实秋、钱钟书、王了一》(北社会科学199801)认为学者散文主要不是用来表情,而是用来达意。
学者散文主要是以理服人,以知启人。
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极强的逻辑性。
它要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
它之所以不是论文而是散文,乃在于它之说理议论不是枯燥的三段论法,而是艺术的谈笑风生。
所以,学者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风趣,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
学者散文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正因为它的幽默风趣使然。
这种幽默风趣,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浑的俗气。
以上的三个特点,正是学者散文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它区别于一般散文的根本之点。
如果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评述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那是最恰当不过的,可以说,钱氏散文对于以上的每一条都十分符合。
对于这样的特点,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通”字。
一是通古今。
二是通中外。
三是通学理。
(1)通古今。
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
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对中国诗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
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前后引文在16条)加以证明。
3.10 谈中国诗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达标训练10谈中国诗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精髓.(suǐ)纯粹.(cuì)譬.如(pì)数.见不鲜(shù)B.停泊.(bó)撩.人(liáo )羡妒.(dù)鲜.为人知(xiān )C.槛.外(jiàn )饶.恕(ráo )涕.泪(dì)一蹴.而就(cù)D.叫嚣.(xiāo )犬吠.(fèi )颦蹙.(cù)轻鸢.剪掠(yuān )解析:A 项,“数”应读“shuò”;B 项,“鲜”应读“xiǎn ”;C 项,“涕”应读“tì”。
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篇幅押韵一傅众咻居高临远B.寥落辩别词气安和流毒无穷C.静默亵渎吞言咽礼拔木转石D.腐化震憾迥乎不同空中楼阁解析:B 项,“辩”应为“辨”;C 项,“礼”应为“理”;D 项,“憾”应为“撼”。
答案:A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钱钟书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究领域,每每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B.想象是一双美丽的翅膀,音乐无形,却能使人回肠荡气....;话语无色,却能给人姹紫嫣红的风光。
C.如果中国经济变成了如某些国家的零增长,或极低增长,任何“均富”思想都会变成海市..蜃楼..,和谐更无从谈起。
D.语感是对艺术美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有了语感并不意味着诗歌阅读都可以事半功倍,一挥而就....。
解析:A 项,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
运用不当。
C 项,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运用不当。
D 项,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文章、写字、绘画一动笔就完成。
此处应用“一蹴而就”。
答案: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钱钟书对一些向他请教的青年人都是循循善诱,问一答十,把他们的问题和思考引向深处。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一、课文介绍1.1 课文简介作为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谈中国诗》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散文,作者为林语堂。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并对其与西方诗歌的差异做出了对比。
1.2 课文主要内容《谈中国诗》的主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重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
作者从“意象”、“语言”、“节奏”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并与西方诗歌进行了对比。
1.3 课文特点《谈中国诗》重点讲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阐述了其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独特性,具有一定难度和启发性。
同时,这篇文章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案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与西方诗歌进行对比并探讨两者的区别2.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诗歌特点和价值•掌握分析诗歌意象、语言、文化内涵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3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文化内涵•掌握分析意象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4 教学方法•讲解法:介绍《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解读文中的难点和专业术语。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文化内涵和西方诗歌的差异,交流观点和互相学习。
•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的疑问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解答。
三、反思3.1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法、分组讨论法和问题解答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但是,由于《谈中国诗》主要阐述的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和特点的理解,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措辞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堂内容。
3.2 教学改进方案针对教学反思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加强对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简单了解,这有利于引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课件_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PPT全文课件

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文章结构
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 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3-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第8段),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 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 才全面科学。
内容分析
划出课文中自己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D.此次赛事看点颇多,上届冠军得主丹麦选手佛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与印尼老将苏吉亚相遇,他们将上演一场争夺冠亚军的好戏。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参考答案:
1选C。A中诫应为戒,警惕的意思;诫,警告的意思。 B中灌应为贯,贯通的意思;灌,浇、灌溉、倒进去或 装进去的意思。D中的辨应为辩,缔应为蒂。
2C"舍我其谁"说的是自视甚高,自认极重,与"傲气" 搭配。A"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现出来,不用 于物。 B项"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D项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的观察事物,含有贬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学年高三第五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谈中国诗》原文赏析
《谈中国诗》主要讲解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以及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
小编准备了高三第五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
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啥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叉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第五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