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 重点穴位

合集下载

足太阴脾经及腧穴

足太阴脾经及腧穴
②生殖泌尿系统病: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 滞产,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水肿;
③下肢局部疾病:下肢痿痹。 ④阴虚诸证。 ⑤心悸,失眠 高血压。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针。

4.阴陵泉*Yīn líng quán(SP 9)合穴 【定位】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脾不运化水湿病:腹泻,水肿,

四、足太阴脾经及腧穴
(一)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大趾内侧赤白肉际过
第一跖骨基底部后,经内踝前下方往上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 即胫骨后缘,至内踝8寸处交出足厥阴经之前,经膝股部内侧 前缘往上循行至腹部。内行线入腹属脾络胃(分支从胃注心) ,上膈,循咽止于舌,散布于舌下。
外行线沿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往上行,至胸部循行于前 正中线旁开6寸,至锁骨下而后折向腋下,络于大包穴。
内踝尖前下方凹陷处
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后缘 阴陵泉下3寸 血海穴直上6寸 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 冲门穴外上方0.7寸 大横穴下1.3寸 肚脐旁开4寸 大横穴上3寸 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天溪 Tiān xī(SP 18)
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胸乡 Xiōng xiāng (SP 19)
小便不利,黄疸等。 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5.血海*Xuèhǎi(SP 10) 【定位】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2寸,肌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主治】①血虚或血瘀性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
②血热性皮肤病:风疹,湿疹,丹毒等。 【操作】直刺1~1.5寸。

脾经其他腧穴
腧穴
定位
主治
大都 Dàdū (SP 2) 荥穴
足大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①脾胃病;②热病,无汗

足太阴脾经--周荣穴

足太阴脾经--周荣穴

足太阴脾经--周荣穴
周荣穴“周”,周行;“荣”荣养。

荣又有细小之意,穴属脾经,脾主肌肉,且有活血散结之功,加之经气至此,渐成细流,由此散布各处,以养周身,因名周荣。

解剖定位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第2肋间结构。

标准定位
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功效主治
室肺平喘,理气化痰。

本穴有宣发脾气的作用。

按揉此穴,对于咳嗽、气逆、胸胁胀满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该穴对冠心病、支气管炎有效,可使肺呼吸功能增强、肺通气量增加、呼吸道阻力下降,迅速减轻临床症状。

快速取穴技巧
1.仰卧位,在胸部,从前正中线旁开2个4横指,再向上2肋间(第2肋间隙)(图②)。

2.仰卧位,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按压有酸胀感。

经穴疗法
刺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配合穴位治疗
1.配膻中,多用于胸胁胀满。

2.配天溪、胸乡,多用于肋间神经痛。

特别说明
不可深刺,以防气胸;针刺时,局部酸胀。

(责任编辑:admin)。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足太阴脾经的重点穴位。

说起这足太阴脾经啊,那可是咱身体里的一条“健康要道”。

这脾经上的重点穴位,就像是守护健康的“小卫士”,一个个都有着大作用。

先来说说这“隐白穴”。

它在大脚趾内侧的指甲角旁。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朋友,他总是感觉浑身没劲儿,精神头也不好。

我就告诉他,每天多按按隐白穴。

他半信半疑地照做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见到他,嘿,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精神饱满,还一个劲儿地感谢我。

这隐白穴啊,对于止血、调理月经过多等都有不错的效果。

再讲讲“太白穴”。

它在脚的内侧边缘,靠近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的凹陷处。

有一回我自己不小心吃多了,肚子胀得难受。

我就想到了太白穴,自己按摩了一会儿,那股胀胀的感觉慢慢就减轻了。

这太白穴可是健脾要穴,对于消化不良、胃痛、腹胀等问题都能帮上忙。

还有“公孙穴”,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我曾经遇到一位阿姨,总是说自己心慌、失眠。

我建议她多按按公孙穴。

没过多久,阿姨开心地跟我说,睡眠质量好多了,心慌的情况也少了。

公孙穴对于调理脾胃、缓解心慌等都很有效。

“三阴交穴”也是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在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记得有次去朋友家做客,看到她妈妈正在为脸上的色斑烦恼。

我就告诉她,经常按摩三阴交穴,对改善色斑有帮助。

后来朋友跟我说,她妈妈坚持按摩了一段时间,色斑真的淡了一些。

这个穴位不仅能美容养颜,对调理月经、缓解痛经等也很管用。

“阴陵泉穴”在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有次在公园里看到一位大爷在锻炼,说自己腿有点肿。

我就跟他提到了阴陵泉穴,让他回家多揉揉。

后来再碰到大爷,他说腿肿的情况好多了。

阴陵泉穴对于祛湿、消肿等很有效果。

这足太阴脾经上的重点穴位,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宝藏”,只要我们好好利用,就能让身体更健康。

朋友们,平时可别忘了多关注关注它们哟!。

【每日一穴】足太阴脾经总结

【每日一穴】足太阴脾经总结

【每日一穴】足太阴脾经总结【每日一穴】足太阴脾经总结李筑养生06.18 10:50阅读14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

简称脾经。

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42穴,左右各21穴。

imgLoading【主要病候】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

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本经腧穴: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

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

1.隐白(Yǐnbái, SP 1)井穴【定位】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的爪甲根部)【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功能】健脾宁神,调经统血【主治】月经过多,过时不止,崩漏;便血,尿血、吐血等慢性出血;癫狂,多梦、烦心善悲、尸厥,惊风(慢);腹满、腹胀、暴泄、善呕、心痛、胸满、咳逆、喘息。

【操作】浅刺0.1寸。

2.大都(Dàdū, SP 2)荥穴【定位】足大趾内侧,第1蹠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解剖】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功能】健脾利湿、和胃宁神【主治】腹胀,胃痛、食不化,呕吐,腹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厥心痛、不得卧、心烦。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 经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足太阴脾经简介 • 足太阴脾经与针灸 • 针灸穴位经络的实际应用 • 足太阴脾经与健康 • 结论
01
足太阴脾经简介
定义和路径
足太阴脾经
中医经络系统中足太阴脾经的简称,是十二正经之一,与胃经相表里,连接 足阳明胃经,沿下肢内侧中线走行,经过腹、胸等部位,止于大趾末端。
虑等神经精神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保持三餐规律,多吃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食 物,少吃油腻和高热量食品。
适当运动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以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不 良生活习惯。
预防和自我调节方法
保暖
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邪侵入 足太阴脾经,引起身体不适。
留针
保持针在穴位中一段时间,以增强治疗效 果。
施针
将针刺入所选的穴位,并根据不同的针刺 深度和刺激强度进行施针。
常用针灸穴位
足三里
调节气血,治疗脾胃不和、食 欲不振等。
脾俞穴
调节脾气,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和贫血等。
中脘穴
调节脾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 疾病。
三阴交
调节生殖系统功能,治疗月经 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按摩
经常按摩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 如三阴交、血海等,可以缓解疲 劳、促进血液循环。
控制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抑 郁等负面情绪对足太阴脾经的影响 。
05
结论
针灸穴位经络的未来发展
全球接受度提升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医学对针灸疗法的认可,全球范围内对针灸的接受度和需 求量将不断增加。

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

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人体穴位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穴位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

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隐白穴∙大都穴∙公孙穴∙商丘穴∙太白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冲门穴[别名] 慈宫,上慈宫,冲脉,前章门。

[穴义] 脾经气血由此冲行腹部。

[名解]1)冲门。

冲,冲射、冲突也。

门,出入的门户也。

冲门名意指脾经下部诸穴传来的经气由本穴上冲腹部。

本穴物质为脾经腿膝下部经气汇聚而成,在本穴的运行为受热后的上冲之状,故名冲门。

2)慈宫、上慈宫。

慈,仁慈也。

宫,聚散之所也。

上,上部也。

慈宫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血非高温之性,虽为炎上,但却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对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慈宫。

3)冲脉。

冲,冲突也。

脉,脉气也。

冲脉名意指本穴气血运行为冲行之状。

理同冲门名解。

4)前章门。

前,与肝经的章门相区别也。

章,大木材也,大风也。

门,出入的门户也。

前章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强劲的风气。

理同冲门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脾经向腹部冲行。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

古有《灵枢·经脉》记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共42穴,左右各21穴脾经腧穴一、隐白快速止血隐,隐蔽;白,白色。

穴在隐蔽之处,其处色白。

【主治】调经统血,健脾宁神。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腹胀、便血、中风、昏迷。

【部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取穴】足大趾趾甲内侧缘与下缘各作一垂线,其交点处即是。

【按摩】月经过多或崩漏可用艾条灸隐白,一般15分钟可见效。

该穴位还可治慢性崩漏,每天灸1次,每次3分钟,掐按10~20次。

二、大都抽筋不怕按大都大,大小之大;都,都会。

穴在大趾,为经气聚散之处。

【主治】健脾利湿、和胃镇惊。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便秘、胃痛、小儿惊风。

【部位】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前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

【按摩】常用大拇指指腹按揉大都,每次300下,可有效缓解抽筋。

三、太白健脾化湿太,甚大;白,白色。

穴在大趾白肉上;此处之白肉更为开阔。

【主治】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腰痛、肠鸣。

【部位】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

【按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按太白,每次2~3分钟。

可治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肠鸣、便血、便秘等症。

四、公孙摆平胸腹疾病公,有通的意思;孙,孙络,在此特指络脉,脾经之络脉是从此通向胃经的。

【主治】健脾益胃、通调冲脉。

主治呕吐、腹痛、胃痛、失眠、小儿腹泻、小儿厌食。

【部位】在跖区,当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内侧,弓形骨后端下缘凹陷处即是。

【按摩】用中指指腹向内按压公孙,以有酸痛感为宜,可辅助治疗腹胀、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症。

足太阴脾经——商丘穴:各种炎症的特效穴

足太阴脾经——商丘穴:各种炎症的特效穴

足太阴脾经——商丘穴:各种炎症的特效穴商丘穴定位此穴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穴位图三秒取穴视频名称释义商丘。

商,古指漏刻,计时之器也。

丘,废墟也。

商丘名意指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快速通过。

该穴物质为公孙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其性湿热且循脾经上行,而该穴的气血通道又如漏刻滴孔般细小,因此风气的执行是快速通过本穴,强劲的风气吹走了该穴中的脾土微粒,地部脾土如废墟一般,故名商丘。

功能作用健脾化湿,通调肠胃,利胆退黄,宁心安神。

主治疾病胃痛,腹胀,肠鸣,泄泻,黄疸,便秘,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腓肠肌痉挛,乳腺疾病,感冒后恶心呕吐,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商丘穴是治疗各种炎症的特效穴。

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

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但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

商丘穴在内踝骨的前缘偏下一点,正好对应于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以治疗各种炎症。

炎症一般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脾经上的穴位都是帮助血液循环的,能把新鲜血液引到病灶上去,脏东西被清走后,炎症自然就消除了,所以商丘穴可以消除下身的各种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我们一定要多揉多灸商丘穴。

另外,商丘穴是一个能预防和治疗痔疮的穴位,和肾经的复溜穴结合使用,效果会更明显。

治疗因身体能量大量消耗导致的乳腺疾病,怀孕受阻:有的女性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上有诸多的不如意,导致心情郁闷,大量消耗了身体的能量。

此时,脾脏如果不能及时将营养物质送去弥补身体的损耗,对女性来说,很容易出现乳腺系统的毛病,严重的还会影响受孕。

在这个问题上,商丘穴可以说是一个福音一般的穴位。

经常按压此穴,对乳腺的保养以及提高受孕的机会有很大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1:44:0 901:44: 0901:4 4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12.1 220.12. 1201:4 4:0901: 44:09D ecembe r 12, 2020
2020 1:44:09 AM01:44:092020/12/12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12/12/
谢 谢 大 家 2020 1:44 AM12/12/2020 1:44 AM20.12.1220.12.12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12-Dec-2012 December 202020.12.12
谢谢观看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220. 12.12Sa turday, December 12, 2020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1:4 4:0901: 44:0901 :4412/ 12/2020 1:44:09 AM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01:44: 0901:4 4Dec-20 12-Dec-20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 便秘,肠鸣,胃脘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 便不利,遗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1、隐白 (井穴)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 【主治】
1、本经病: 运化失司,气机不畅:腹胀、暴泄、善呕; 脾失健运,统摄无权:崩漏、吐血、衄血、尿
血、 便血,尤以“功 血”效好,宜灸。 2、特殊: 开窍醒神、泻热清神:昏厥、惊风、神志病、 癫狂、多梦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主治] 近治:下肢痿痹、脚气
远治:脾病 脾虚所致肠鸣、泄泻、便秘。 特殊:痛经、月经不调、崩漏、经闭、不孕、 滞产、遗精、阳痿、疝气、遗尿、小便不利、 水肿。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针。
孕妇禁穴: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肩井。 配伍:配血海、气海、关元、支沟治月经不调、 痛经。
9、阴陵泉 (合穴) [定位] 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
[主治] (1)胸胁胀满,胁肋痛。 (2)咳嗽,气喘。 (3)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可灸。
经验:针刺大包穴,针尖斜向病位, 治疗急性扭伤有较好的效果。
足太阴脾经小结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小 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 阴肝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 经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 线旁开6寸)上行,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2 日星期 六上午 1时44 分9秒01 :44:092 0.12.12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上午 1时44 分20.12. 1201:4 4December 12, 2020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15、大横 脾經、阴维脉之交会穴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主治]:1、近治:腹痛
2、远治:胃痛、呕吐、泄泻、便秘。 [刺灸法]:直刺1 ~ 2寸。
可灸。 配伍:配天枢、中脘、 关元、足三里、三阴 交,治腹痛、泄痢。
21、大包 (脾之大络)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 肋间隙处。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 下。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 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脾、胃、心、咽、舌。
主治要点
脾胃病: 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 胃脘痛。
前阴病: 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 尿,遗精。
外经病: 下肢痿痹,脚气。 特殊作用
隐白治血证、神志病。 三阴交治难产。 血海治皮肤病。
【操作】 点剌/艾灸;浅剌。
3、太白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
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近治:关节疼痛、脚气 远治:胃痛、腹痛、腹胀、 肠鸣、泄泻、痢疾、便秘。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针灸甲乙经》:胸胁胀,肠鸣切 痛,太白主之;身重骨酸,不相知, 太白主之。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2 月12日 星期六 1时44 分9秒01 :44:091 2 December 2020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 强不息 。上午 1时44 分9秒上 午1时4 4分01: 44:0920 .12.12
• 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12/12/
4、公孙 (络穴 八脉交会穴 通 冲脉)
[定位] 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 前下方。
[主治] 近治:足痛
远治:胃痛、呕吐、消化不良、泄 泻、痢疾、肠风下血。
特殊:公孙与内关——主治胃、胸、 心部病(公孙冲脉胃心胸)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标幽赋》: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 愈。
6、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 ) [定位缘]后在方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
足太经
经脉循行 : 《灵枢 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 於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 骨後,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 後,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 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絡, 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 寸,布胸胁。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 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 侧肿胀、厥冷等证、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 特殊:阴茎痛、妇人阴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针灸甲乙经》:妇人阴中痛,少腹坚急痛,
阴陵泉主之。
10、血海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 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
[主治] 1、近治:膝痛、股内侧痛。 2、远治:脾失统摄 崩漏、月经不调、痛经; 3、特殊: A、血证要穴:以活血化瘀为主 B、皮肤病:丹毒、神经性皮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