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合集下载

吉林大学申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学位论文电子版及电子照片提交办法及要求

吉林大学申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学位论文电子版及电子照片提交办法及要求

附件2:吉林大学申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学位论文电子版及电子照片提交办法及要求一、学位论文电子版提交办法及要求凡在我校申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通过论文答辩后,都须通过网络向校学位办公室及图书馆提交学位论文电子版。

向图书馆提交的电子版论文,详细要求和提交方法见吉林大学图书馆主页服务指南中的“学位论文提交”。

向校学位办公室提交的电子版论文,其要求和方法如下:1. 提交办法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通过网址,登录“吉林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论文答辩”栏目下点击“毕业论文上传”,根据提示操作,进行论文电子版的提交。

2. 电子版论文格式要求1) 学位申请者提交的电子版论文内容必须与提交的纸本论文内容一致;2) 排版格式可采用WORD、PDF格式。

对于大容量的电子文档,请尽可能采用PDF格式上传。

3) 提交的论文电子版必须是一个文件。

不能将论文分成几部分分别提交,否则提交的电子版论文将互相覆盖,最终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电子文件。

二、电子照片提交办法及要求照片作为学位获得者的特征信息,是学位证书及各学位授予单位向国务院学位办进行学位授予信息上报时必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位证书网上查询的重要内容。

为此,凡在我校申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在通过论文答辩后,都应通过“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向校学位办公室提交电子照片,其要求和方法如下:1. 提交办法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通过网址,登录“吉林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论文答辩”栏中点击“照片上传”,将本人电子照片上传到系统中。

2. 电子照片要求1)凡需进行学历电子注册的研究生,其学位证书照片必须与学历电子注册的照片一致,并将注册的电子照片上传到系统中。

电子照片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学历图像校对处下载()。

2)凡接受非学历教育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包括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照片须按如下标准采集:·图片尺寸(像素):宽150、高210·大小:≤10K·格式:JPG·电子照片必须由数码相机拍摄,免冠,头顶距离顶部约占照片高度的3/10。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要求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要求

附件一:吉林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要求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1、资格审查(1)答辩资格审查须提供的材料硕士学位论文一本、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成绩单(空白成绩单可在校园网研究生院主页中的学位办管理信息网页中下载)一份、各科试卷(包括外语试卷)、外语及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合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自2006年起通过考试的人员不需提供)、科研成果原件及复印件。

凡自2006年起通过考试的人员,其成绩单上的“合格证书编号”改为“合格考生编号”,编号可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各年度“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考生成绩清单”上查找,也可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与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成绩查询系统中查询。

(/kwb/tlcjcx)(2)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秘书在收取外语合格证书及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合格证书时,要仔细核查证书上的照片与申请者本人是否一致并做详细记录。

2、具体要求(1)论文评阅:应聘请至少三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论文评阅人,其中至少有一人是我校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

论文送审应在答辩前两个月由各单位将论文送交评阅人手中,导师不能聘为论文评阅人。

(2)答辩委员会组成:由五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三人具有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一人是我校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

指导教师不能聘为答辩委员会成员。

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半个月送交答辩委员会委员。

(3)学位授予材料的填写:我校研究生答辩《吉林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各培养单位根据学位办给予的学号,将在职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的基本信息录入数据库,由答辩申请者本人通过网络提出答辩申请,并填入相应的信息。

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申请的答辩资格审查通过后,学位答辩材料由计算机直接生成。

表格均用16K纸打印,表格中如有需填写的空项,请用钢笔手写填入。

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的现在和未来

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的现在和未来

保密级别:内部 学位级别:硕士 提交日期:2002年4月 答辩日期: 2002年5月 21日 论文中文题目: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的现在和未来 论文英文题目: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作 者:赵红梅 所在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 指导教师:韦经建 教授 所在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 分类标识:D996 中文主题标识:经济全球化 国际经济法 英文主题标识: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中文文摘论文摘要 关于全球化的讨论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其范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

在法学界也掀起了“法律全球化”的研究热潮。

本文立足于国际经济法这一特定领域,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具体言之,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法领域所正在经历的变革。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试图将经济学与法学结合起来,综合考察。

经济全球化的真正面目是什么,它对国际经济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趋势,这就是本文所要探索的问题。

并依此将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经济全球化基本理论的阐述 界定,试图给经济全球化一个概念。

  然后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现状的分析,探讨其对社会领域的广泛影响。

  第二部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  本部分主要阐述三个问题 一、经济与法律的互动关系 经济对法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发展变化必将导致法律领域的变革,同时,法律对经济也存在反作用。

先进的法律通过为经济活动设定条件和规则,促进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而滞后的法律将阻碍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法律全球化理论 作者认为在现阶段,法律的全球化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

主权国家依然是立法的主要力量,但是在特定的法律领域——如国际经济法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1.1 无陀螺仪式惯性导航系统的提出 汽车具有更好的舒适性、更强的安全性以及满足节能环保等要求是汽车工业 发展永恒的主题。而智能辅助驾驶车辆致力于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和提供 优良的人车交互环境,是目前各国重点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世界汽车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力。智能辅助驾驶 车辆是一种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 集中采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 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一个典型的智能辅助驾驶汽车的结构如图 1.1。
I
第五章 算法的试验验证
的。要达到控制的目的,就要知道车辆位置等车辆状态,惯性信息(如方向角、 速度、角速度、线加速度、角加速度等) ,并且要以高采样率获得(>100HZ) 。惯 性导航系统INS(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s)就是这样一种完全自动确定运动参数 的新型系统。它通常采用微积分的方法,即由加速度计测得车辆的线加速度,然 后积分得到速度,位移,同时与使用陀螺仪测量得到的车辆角速度信息一起得到 完整的车辆状态信息并提供给车辆,以达到控制车辆运行的目的。 随着 INS 微型化和高精度趋势的挑战,便宜的陀螺仪缺乏精确导航所需要的 精度,而较高精度的陀螺仪价格非常昂贵。而且,由于其结构的限制,其微型化 有一定的难度 ([2],[4])。在另一方面,一个精确的微机电系统 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 加速度计是可行的。事实上这种类型的 加速度计已经有了许多应用 (如微型多体硅加速度计)[5] 。由于近年来在 MEMS 技 术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微型机电加速度计价格在精度提高的同时不断下降。已经 有研究表明这个趋势还将继续([3],[8])。 而且在技术上和物理结构方面有比陀螺仪更 少的限制。因而,开发基于加速度计的惯性导航系统有着潜在的市场前景。所以 本文提出了无陀螺仪式惯性导航系统(GF-INS)的研究这个课题。即研究设计一个 基于加速度计的无陀螺仪式惯性导航系统,通过固定在车体上的若干个加速度计 的输出值,利用其核心导航算法实时的得出我们需要的车辆状态信息。 1.1.2 微机电系统技术简介 从二十世纪 90 年代开始,微机电系统技术逐渐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 视。正如二十世纪具有信号处理功能的微电子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 式一样,MEMS 技术,将成为新世纪的高技术竞争热点。MEMS 是在集成电路生 产技术和专用的微机电加工方法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高新科技,其研究开发 主要集中在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和微系统三个方面,目前主导 MEMS 市场的传感 器已形成产业。用此技术研制的五花八门的微传感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响应 快、灵敏度高、易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可以测量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及生物量。 在市场引导、科技推动、风险投资、政府介入等多重作用下,汽车 MEMS 传感器 发展迅速,现已成为相关部门争先投资开发的热点。在高档汽车中,大约采用 25 至 40 只 MEMS 传感器,技术上日趋成熟完善,可满足汽车环境苛刻、可靠性高、 精度准确、成本低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完整的 MEMS 是由微传感器、微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通讯接口和 电源等部件组成的一体化的微型器件系统。其目标是把信息的获取、处理和执行

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坡门酬唱集》研究学院文学院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学生姓名刘珊学号 2010122053指导教师木斋2012年3 月17日一、选题研究现状《坡门酬唱集》作为一部酬唱集作,其受关注的程度远不如同类的《西昆酬唱集》,对其专门进行研究分析的专著或论文并不多见,《坡门酬唱集》收录之作以苏轼的唱和诗为中心,兼收苏辙及苏门六君子的酬唱之作,根据论文框架的不同角度可获取的文献如下:1、《坡门酬唱集》的相关研究文献。

收录于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坡门酬唱集》为南宋邵浩所编写,其中收录了苏轼、苏辙及“苏门六君子”几乎所有的酬唱诗作六百六十篇,为后世学者探究苏门酬唱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坡门酬唱集》收录于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学术界对其专门研究校勘的专著或论文却并不多见,漳州师范学院黄文丽的《坡门酬唱集探究》为对其专门研究的学术论文,对《坡门酬唱集》的题材进行了分类,并从不同时期所收录的酬唱诗进行分析,探讨了《坡门酬唱集》的主题演变。

马东瑶刊载于文学遗产的《苏门酬唱与宋调发展》则从苏门酬唱诗“不随人后”凸显个人风格的表现手法出发,探讨了坡门酬唱诗作为元祐诗歌的重要组成,其对于宋调发展的重要影响。

另外,南京师范大学蔡爱芳的《二苏及“苏门四学士”唱和诗研究》对于苏轼文人集团内部数量可观的唱和诗进行了专门研究,从形式、内容和性质上分析了苏门唱和诗鲜明的特点,从而深入阐释了苏门酬唱对于元祐诗坛繁荣的促进作用以及苏门文人精神世界的诗意表达。

吉林大学赵晓星的《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从苏轼、苏辙二人一生仕途起伏的四个阶段对其唱和诗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析,透过他们的唱和诗,管窥在党同伐异的年代,兄弟二人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的变化,对于《坡门酬唱集》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2、文学史上的酬唱集作及其相关研究文学史上的酬唱之风起于东晋,盛于中唐,白居易与元稹有《元白唱和因继集》,与刘梦得有《刘白唱和集》。

其后皮日休与陆龟蒙的唱和之作更盛于白居易,有《松陵集》十卷传世。

硒依赖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研究

硒依赖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研究

分 类 号Q 533 单 位 代 码: 10183 密 级内部学号: 9712001硕士学位论文 题 目:硒依赖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模拟物的研究作者姓名: 吴一卉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导师姓名 刘兰英 教授(吉林大学) 及职称: 赵大庆 研究员 (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二OOO年六月第一章前言§1.1 硒依赖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PX)硒作为生物体必需的元素之一,主要以含硒蛋白的形式存在于体内。

自从1973年Rotruck发现牛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EC 1.11.1.9,cGPX)是含硒酶以来[1],人们对硒酶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系作为体内抗氧化应激酶系的重要成员[2],具有清除过氧化氢和多种有机氢过氧化物的功能,对于维持生物体内自由基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3],因此倍受关注。

到目前为止,至少有四种Se-GPX已被发现: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Cellular Glutathione Peroxidase ,cGPX)[1,4],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lasma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P)[5],胃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astro-intestinal 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GI)[6]及磷脂氢过氧化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ospholipiol Hydroperoxid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PHGPX)[7]。

其中,由于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发现最早,人们对它的了解也最为透彻。

本节主要对cGPX做一评述,对酶分子的模拟也是以它为基础的。

1.1.1 GPX的分子结构GPX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所有组织中,并因种系及组织器官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但仍有许多同源性。

它一般由四个相同或相似的亚基组成,分子量在76kD-100kD之间,每个亚基含有一个硒原子, 且以硒代半胱氨酸(SeCys)的形式存在[8]。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要求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要求

附件一:吉林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要求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1、资格审查(1)答辩资格审查须提供的材料硕士学位论文一本、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成绩单(空白成绩单可在校园网研究生院主页中的学位办管理信息网页中下载)一份、各科试卷(包括外语试卷)、外语及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合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自2006年起通过考试的人员不需提供)、科研成果原件及复印件。

凡自2006年起通过考试的人员,其成绩单上的“合格证书编号”改为“合格考生编号”,编号可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各年度“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考生成绩清单”上查找,也可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与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成绩查询系统中查询。

(/kwb/tlcjcx)(2)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秘书在收取外语合格证书及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合格证书时,要仔细核查证书上的照片与申请者本人是否一致并做详细记录。

2、具体要求(1)论文评阅:应聘请至少三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论文评阅人,其中至少有一人是我校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

论文送审应在答辩前两个月由各单位将论文送交评阅人手中,导师不能聘为论文评阅人。

(2)答辩委员会组成:由五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三人具有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一人是我校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

指导教师不能聘为答辩委员会成员。

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半个月送交答辩委员会委员。

(3)学位授予材料的填写:我校研究生答辩《吉林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各培养单位根据学位办给予的学号,将在职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的基本信息录入数据库,由答辩申请者本人通过网络提出答辩申请,并填入相应的信息。

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申请的答辩资格审查通过后,学位答辩材料由计算机直接生成。

表格均用16K纸打印,表格中如有需填写的空项,请用钢笔手写填入。

吉林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要求

吉林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要求

附件8:吉林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要求博士研究生1、要求(1) 论文评审:所有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论文评审工作(5份)均以“双盲”评审方式进行。

(2)答辩委员会组成:由5至7名具有教授职称(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应有两位校外专家(不含校外在我校兼职的博士生导师)。

答辩委员会成员应尽量聘请博士生导师,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指导教师以外的博士生导师担任。

(3)学位授予材料的填写打印:答辩申请者通过“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论文答辩系统”核对基本信息并提出答辩申请,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审查通过后,即可通过系统打印学位授予材料。

所有表格使用A4纸打印,一式两份。

打印的表格中如有需填写的空项,请用蓝黑、黑色墨水钢笔或碳素笔手写填入。

(4)学位论文提交:答辩结束后,每位学位申请者须向所在培养单位上交至少四本精装博士学位论文。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所收材料的送交地点和方式,请根据《吉林大学研究生学位材料归档规定》(校研院字〔2003〕10号)中的具体要求执行。

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及装潢必须按学位办公室制订的《吉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及装潢规范》(见附件二)撰写和装订。

电子版论文按照《吉林大学申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学位论文电子版和电子照片提交办法及要求》(见附件四)在网上提交。

2、答辩申请和资格审查每位学位申请人在申请答辩时,首先要使用个人的学号和密码登录《吉林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点击“答辩人基本信息审核”,对个人信息进行核对。

在确保本人基本信息无误且培养单位对基本信息审核通过的情况下,在线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

电子版学位论文提交完成后,点击毕业答辩栏下的“答辩申请信息录入”,根据列出的内容将所需信息填写完整后,提出答辩申请。

如果个人基本信息有误,请按照说明向培养单位或研究生综合处提出修改申请,予以更改。

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工作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审核。

各单位及所在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对申请者的政治思想表现、学习成绩、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是否欠费等进行审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题目:重型车液压辅助制动系统特性的仿真研究专业:车辆工程姓名:王瑞建指导教师:程秀生教授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道路交通状况和车辆通行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公路货运车辆的载货量与公路客车的载客量越来越大,并且行驶里程越来越长,各类车辆的性能也在不断提升,平均车速也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车辆行车制动器的制动效能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较大突破。

由于受空间尺寸的限制,其散热能力有限等原因,在车辆频繁制动或持续制动的条件下会出现高温积累,导致行车制动器制动效能下降,由此引发驾驶员、乘员、行人、车辆和货物的安全问题。

在交通状况好的地区,车辆平均行驶速度大幅度提高,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制动条件下、同样的时间内,车辆的行车制动器要产生更多热量,承受更大的热负荷。

统计资料表明,城市客车日平均制动次数约1600次,造成制动器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

在道路通行情况差的地区,尤其是行驶于矿山或山区公路上的汽车经常要下长坡,为不使汽车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不断加速到危险速度,需对汽车进行持续制动,车辆制动器工作更加频繁,发热更严重。

长时间持续制动会使行车制动器产生大量热量,引起过热现象,从而导致摩擦系数降低,使制动效能下降,这对行驶中的车辆是十分危险的,可能发生制动失效而酿成重大交通事故。

因此,为保证此类车辆具有良好的制动性能,除行车制动器外,还应装备辅助制动器,将行车制动器的负荷进行分流,使其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缓速制动器作为车辆辅助制动系统部件,通过作用于传动系统而减轻制动系统的负荷,使车辆均匀减速,以提高车辆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延长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并能由此而大幅度降低车辆使用成本。

统计数字表明,使用缓速制动器,行车制动器平均故障率可降低48.12%,制动片和制动鼓用量分别可减少42.04%和50.78%。

其中,未装缓速器的客车制动片寿命约5~25万公里,而安装缓速器的客车制动片寿命约15~75万公里。

1.车辆辅助制动系统分类:辅助制动系统,即所谓的缓速制动器,多安装在供山区使用的载重汽车和大型客车上。

目前技术比较成熟,适用于车辆的辅助制动方式主要有液压制动、空气阻力制动、发动机排气制动、电涡流式缓速制动,液力缓速制动等。

1.1液压制动液压制动依靠液流节流对液压泵轴的制动力矩来实现制动。

液压制动装置使吸收的能量通过节流转化为热能,再通过冷却器由冷却介质带走。

此种液压制动可从高速一直制动为零,其间任意点均可提供可靠的恒定力矩制动。

此种制动方式的缺点在于液压泵自身有机械磨损,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其制动性能由于液压泵效力降低而下降;随着所需自动功率的上升,元件尺寸增长较快,使得柱塞间隙密封更加困难。

目前功率在500~600KW以上的液压泵很少见,因而液压制动只能应用在中小功率的车辆。

1.2空气阻力制动它是依靠在制动时突然增大车身空气阻力表面积或装于车辆尾部的制动时可弹出来的空气阻力伞来产生制动力。

这种制动方式一般应用于赛车上,也经常应用于航天飞机上。

这种制动方式制动平稳,安全可靠且无冲击,但它对车辆的行驶路面环境要求严格,很难应用于普通车辆和军用车辆中。

1.3 发动机排气制动排气制动是在发动机制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发动机制动是在驾驶员放松油门踏板和离合器踏板,变速档位不在空挡时,靠汽车运行的动能迫使发动机加速转动而产生的,即:从驱动轮通过传动系推动发动机曲轴旋转,发动机活塞与缸壁、曲轴与轴瓦的摩擦力、泵气损失以及传动部件的能量损失都会对汽车产生制动作用,但其制动效果不能很明显地阻止制动蹄片的早期磨损。

图1.1 排气制动碟形阀排气制动装置通常是在发动机排气管出口处安装一个蝶形阀(图1.1),当排气制动不起作用时,阀片处在张开的位置(图1.1a),并不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当排气制动起作用时,阀片关闭(图1.1b),同时断油机构强制性切断发动机的供油,行驶的汽车带动发动机曲轴强制旋转运动。

发动机活塞在排气行程中,排出的气体因制动阀片关闭而被压缩,产生压力,使发动机如同压气机一样工作,被压缩的气体使排气时活塞上行产生阻力,加大了发动机的压气损失,从而起到了制动效果。

但是发动机排气辅助制动系统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压缩比及其它技术原因,适用于柴油机,而不适应于汽油机,制动噪音大,效果也差。

2)只能提供制动和不制动两种选择,且制动力不能随汽车载荷和运行工况进行相应调整。

3)工作时造成汽缸压力和发动机温度升高,易导致气门卡死、汽缸垫损坏以及排气控制阀片易出现烧蚀、卡死等故障。

1.4 电涡流式缓速制动电涡流缓速器的机械结构由定子、转子及固定架等部件组成。

当有电流通过定子励磁线圈时,便产生磁场,对在此磁场中旋转的转子造成阻力矩,即制动力矩。

在磁场作用下,在转子中产生的涡电流可将定子及整个汽车的部分动能转换成热能。

目前电涡流缓速器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主要如下:1)体积较大,重量较重,所能提供的制动转矩较小。

2)电涡流缓速器存在线圈易老化,容易引起火灾,有安全隐患,及更换线圈费用高等缺点。

3)消耗一定的电能,不能实现制动能量回收。

1.5 液力缓速制动液力缓速器是液力偶合器的一个派生类型,虽然它并非传动元件,而是耗能减速的制动元件。

它依靠工作轮腔内液流循环流动对定轮叶片的冲击作用将车辆动能转化为液体热能(图1.2),再通过一定冷却散热方式将热能散发出去,从而实现车辆缓速制动。

现代汽车的发展方向是高速、安全、环保、舒适,辅助制动器将会是必不可少的标准配置。

液力缓速器作为辅助制动器的一种,同其它辅助制动器(主要指发动机排气制动和电涡流缓速器)相比有着显著的优点,液力缓速器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2.液力缓速器类型按照功能分类,液力缓速器主要有两种类型(图 1.3):单一减速制动型和牵引-制动复合型。

单一减速制动型液力缓速器在工作时,根据工况的不同向工作腔内充入不同数量的工作液体,不工作时将工作腔内工作液体排空。

牵引-制动复合型液力缓速器在牵引、制动工况下工作腔内充满工作液体,制动工况时结合制动元件,将工作轮制动或反转。

图1.2 液力缓速器工作轮腔内情况 a -动轮 b -定轮 c -工作液体循环流二、缓速制动在国内外研究概况目前在国内外,液力缓速制动已作为辅助制动的主要形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而且技术比较成熟。

在国外一些国家已经把辅助制动系统作为商用车必备系统列为交通法规。

例如,德国交通法规规定:总质量在5.5 t以上的客车和9t以上的载货车必须安装辅助制动系统。

法规还规定了辅助制动系统测试方法:在坡度为7%、坡长6km的坡道上,不采用主摩擦制动器,应保证汽车以30 km/h的速度正常行驶至坡底。

瑞士交通法规规定:总质量超过3.5 t的牵引车以及总质量8t以上的载货车必须安装持续制动装置。

这种辅助制动装置大都采用液力减速制动。

在北欧、美国西部、日本等多山地丘陵地区,许多公共汽车、工程用车、重型运输汽车上都装备了液力减速制动器。

国际上著名的液力缓速器生产商有德国的ZF公司、VOITH公司和美国的Allison公司,这些公司在液力缓速器研究和应用开展得比较早,技术成熟,结构类型多样化,系列化。

2008在第62届国际汽车展览会(IAA)商用汽车展览会上,VoithTurbo(福伊特驱动)公司展示了其最新开发的用于商用车的新型液压制动系统—VIAB,如图2.1所示。

该系统将离合器和转矩转换器以及缓速器的功能集成到同一个系统中,并置于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

从而使汽车起动时采用液压动力传动,更加平顺,转矩传输无损耗;制动时还具有一般缓速器的效果。

图2.1VIBA实物图在国内,我国交通部在1997年颁布了JT/T325《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标准,并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规定在大型、中型的高二、高三级营运公路客车上必须安装缓速器,我国在1999年发布的国家强制性标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它采用了ECE第13号法规(ECER13)《关于M、N、O类机动车制动的统一规定》中制动系 II 型和 IIA 型试验制动性能的规定,对装有缓速器的车辆的制动性能及其试验方法作了规定。

这些规定尽管比国外的法规晚,但对我国缓速器行业的发展和车辆行驶的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上述标准的规定及对缓速器作用的进一步认识,我国汽车缓速器生产厂家和缓速器产量的急剧增加,在市场上也形成了缓速器行业无序的竞争情况。

一些并没有能力开发的生产缓速器的厂家盲目上马,对车辆性能、质量和安全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必须进一步制定有关缓速器产品的标准,以规范缓速器的设计、生产与试验,提高产品质量及车辆的安全性,为此建设部参照《道路车辆-汽车和挂车连续制动系统—试验程序》(ISO/WD12161 Road vehicle-Endurance braking systems of motor vehicle and flowed vehicles-Test procedures)于2004年制订了行业标准《城市客车缓速器制动性能要求与试验方法》,并且正在计划制订汽车缓速器的行业标准。

国内高校在车用液力缓速器的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曾经进行液力缓速器的研制工作,主要是以传统液力计算方法进行样机制作,性能试验和分析。

北京理工大学进行了军用车辆液力变矩器牵引—制动性能的研究,实现液力缓速和液力变矩双重功能。

吉林大学汽车学院承担的吉林省科委“车用智能液力缓速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以汽车自动变速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汽车液力传动理论、液力变矩器与液力偶合器的现代设计方法为基础,通过对现有液力缓速器进行改造和智能控制,对液力缓速器结构和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因而,其技术改进和系列化生产的继承性好、投入费用少,硬件开发与软件研制成果的通用性强,可推广到不同类型汽车的液力缓速器产品中。

三、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我国地域辽阔,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占国土总面积的2/3,这些地区的道路曲折蜿蜒,上下坡路多,交通路况复杂,在这样的条件下车辆经常需要制动行驶。

为了使汽车(特别是重型汽车和大型客车)能在山区安全行驶,提高行车速度,对此类车辆安装缓速制动器就显得十分必要。

另一方面,随着高速公路主干线相继建成,城市间高速长途客运得到空前的发展,为了提高大型长途客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在这些车上安装具有“巡航速度特性”功能的液力缓速器很有必要。

本文研究目的就是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条件下,应用现代设计方法设计一种车用新型液压辅助制动装置,解决传统重型汽车在起步过程中发动机载荷冲击太大导致起步不平稳以及汽车下长坡过程中长时间制动而导致制动系统的安全问题,使汽车的起步更加平稳、减少传动系统中冲击载荷并且改善汽车在下长坡过程中的制动效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