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凝血抗凝血平衡紊乱

合集下载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 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目录
• 凝血系统概述 • 凝血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 • 抗凝血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 •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诊断与治疗
01
凝血系统概述
凝血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04
血管内皮细胞
负责产生和释放抗凝物质,如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和一氧化氮(NO)。
血小板
03
抗凝血平衡紊乱的病理生 理
抗凝物质缺乏或异常
抗凝血酶缺乏
肝素辅因子抑制物异常
抗凝血酶是一种重要的抗凝物质,缺 乏时会导致血液易于凝结,增加血栓 形成的风险。
肝素辅因子抑制物可以抑制肝素的抗 凝作用,其异常可导致抗凝作用减弱 。
蛋白C和蛋白S缺乏
蛋白C和蛋白S是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 物质,缺乏时会导致抗凝作用减弱, 促进血栓形成。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抗 凝血物质以及纤溶活性等指标, 评估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功能状
态。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 ,观察血管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 血流不畅的情况。
临床表现观察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皮肤瘀 斑、出血倾向、血栓形成等,有助 于判断凝血和抗凝血平衡是否出现 紊乱。
血液高凝状态
01
02
03
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增多时,血液黏稠 度增加,易于形成血栓。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异常活跃或功能异 常时,会导致血液易于凝 结,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
凝血因子活性增强
某些情况下,凝血因子活 性增强,导致血液易于凝 结,形成血栓。
04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病理生理学-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DIC)PPT课件

病理生理学-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DIC)PPT课件

DIC时,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 纤维蛋白溶解,产生纤维蛋白降 解产物。
DIC对器官的影响
肾脏损伤
DIC时,微血栓形成导致肾脏血流减少,引起肾功 能障碍。
肺损伤
DIC时,微血栓形成阻塞肺循环,导致呼吸困难和 低氧血症。
肝脏损伤
DIC时,微血栓形成导致肝脏血流减少,引起肝功 能异常。
DIC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抗凝血因子种类
主要包括抗凝血酶、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 物等。
抗凝血因子作用
通过抑制凝血酶、纤溶酶等酶的活性,以及抑制血小 板聚集等方式,达到抗凝血的效果。
抗凝血过程
1 2 3
抗凝血酶的作用机制
抗凝血酶能够与内源性凝血途径产生的凝血酶结 合,抑制其活性,从而起到抗凝血的作用。
蛋白C系统的作用机制
积极控制可能导致DIC的疾病, 如感染、肿瘤等。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使用可能引起DIC的药物, 如抗凝药、抗生素等。
早期诊断与治疗
对于可疑DIC患者,应及时诊断 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提高医疗质量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对DIC 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DIC治疗的最新进展
01
02
03
新药研发
针对DIC的发病机制,研 发新的抗凝药物和凝血因 子替代物。
案例三:DIC的预防措施在社区的实施
预防措施
预防DIC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可能导致DIC的疾病 ,如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 饮食习惯也有助于预防DIC。
社区实施
社区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提供定期健康检查等 方式,提高居民对DIC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同时,对于存在 DIC高危因素的人群,社区医疗机构可以加强监测和管理,及 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病理生理学 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 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PAF
GPIb
粘附
pt agonist
血小板的激活与作用
G
PLC PIP2
AC cAMP IP3 DG
Platelet
促进血凝 坚固血栓
靶蛋白磷酸化 GPⅡb/Ⅲa
Fbg
5T-XHAT2 ,ADP 粘附蛋白
粘附,聚集 释放,收缩
活化
生理效应
GPⅡb/Ⅲa pt
血小板粘附在内皮下胶原
血栓形成过程
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并释放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增多症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凝血酶原变异症 其 他 同型半胱氨酸尿症 富组氨酸糖蛋白缺乏症
第四节 血管、血细胞的异常
血管及各种血细胞在机体的凝血与抗凝平衡过 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抗凝中的作用】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是血液与组织间的屏障)
1.产生许多生物活性物质:PGI2/NO/ADPase /扩血管/抑Pt 2. 调节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异常时TF↑促进凝血;
Prothrombin
Ⅹa Va
PL-Ca2+
Thrombin
Soluble Fibrin
XIII
XIIIa Ca2+
Link-Fibrin
FM
Fbg
FPA / FPB
共同凝血途径的三个阶段:
1.因子FX激活成FX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十(二FI十I)一激丑活八成怪凝,血酶(FIIa) 凝血酶的外形凝成系统三七开,
①TFPI:灭活Ⅹa ,Ⅶa ,内皮C合成!
(1)血浆抗凝物质 ②AT-Ⅲ ,HC-Ⅱ:抑Ⅱ,Ⅸ,X,Ⅻ,Pln
③其它:肝素,α2-MG,α1-AT,C1抑制物等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中的研究和疗法发展
1
新型抗凝药物
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开发更安全高效的抗
基因编辑技术
2
凝药物,以取代传统的抗凝治疗方法。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遗传性凝血和抗
凝血紊乱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个性化治疗
个体化的疾病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基 因型和表型提供更精准的治疗。
纤维蛋白丝进一步聚集形成血栓,修复 损伤的血ຫໍສະໝຸດ 。抗凝血机制血栓溶解
纤溶酶溶解血栓,防止血栓的进一步生长和扩散。
抗凝血蛋白
抗凝血蛋白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维持凝血平衡。
凝血和抗凝血紊乱的分类
出血性疾病
血液无法凝结,容易出现大 量出血。
血栓性疾病
血液过度凝结,容易形成血 栓。
出血和血栓并存的疾病
同时存在出血倾向和血栓形 成。
凝血过程中的常见疾病
冯·维尔布兰特病
血友病
血液无法正常凝结,导致易出血。
血友病患者缺乏某种凝血因子, 易出血。
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在深静脉中,可能导致 肺栓塞。
抗凝血紊乱的常见疾病
抗凝血药物过量
抗凝血药物过量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遗传性抗凝血蛋白异常
某些个体体内抗凝血蛋白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和抗 凝血平衡紊乱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的概述- 研究人员对凝血和抗凝血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以 了解血液在出血和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凝血机制
1
血管损伤
血管损伤导致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形成
凝血因子激活
2
血小板栓子。
凝血因子被激活并形成凝血酶,促使纤
维蛋白凝结成纤维蛋白丝。
3
纤维蛋白聚集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病理生理学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病理生理学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此领域的研究也逐步深入,但仍 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一些常见疾病的研究上,而对于一些特殊 情况下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的研究还需 加强。
研究目的与内容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在多 种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的细胞生物学
研究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对细胞生 物学的影响,包括细胞增殖、凋亡和 免疫应答等方面,有助于揭示其病理 生理过程,为治疗提供新靶点。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的动物模型研究
建立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动物模 型,研究其发病过程、影响因素和治 疗方法,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 依据。
1 2
维持血液流动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维持可以确保血液在血管 中流动,防止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
止血和愈合
当血管损伤时,凝血过程可以迅速启动,形成 止血块并促进伤口愈合。
3
预防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有 关,维持凝血与抗凝血平衡可以预防心血管疾 病的发生。
03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 基础
2023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病 理生理学
目录
• 引言 • 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平衡概述 •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相关疾病 •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防治策略 • 研究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平衡对于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和防止血栓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这个平衡被破坏时 ,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出血倾向等问题,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病理生理学整理14.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整理14.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第一节凝血系统功能异常二、凝血因子的异常(一)与出血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1 .遗传性血浆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是FVIhFIX或FXl缺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是vWF缺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2 .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减少:(1)凝血因子生成障碍:FII、FVIKFIX、FX的生成需维生素K的参与。

维生素K缺乏和肝功能严重障碍会导致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2)凝血因子消耗增多:DlC时广泛微血栓的形成会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过多。

(二)与血栓舫成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1.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2.获得性凝血因子增多第二节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一、抗凝系统功能异常(一)抗凝血薛-川减少或缺失(1)产生抗凝血酶-III主要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2)灭活抗凝血酶-川单独灭活慢,与肝素或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硫酸乙酰肝素结合后灭活速度增加约100o倍。

(3)减少或缺失原因:1 .遗传性缺乏抗凝血酶-川基因变异2 .获得性缺乏(1)抗凝血薛-HI 合成减少:肠道消化吸收蛋白质障碍导致底物不足:肝功能严重障碍;口服避孕药(雌激素)(2)抗凝血酶Tll 丢失或消耗增多:肾病患者从肾脏丢失抗凝血酶-川;大面积烧伤患者随血浆丢失抗凝血酶-川;DIC 消耗抗凝血酶-川增多(二)蛋白C 和蛋白S 缺乏(1)蛋白C 、S 作用:蛋白C(PC)在肝脏合成,以酶原形式存在血液。

凝血悔活化PC 为APCoAPC 可水解灭活FVa 、FVIIIaoAPC 还可限制FXa 与血小板结合,灭活纤溶酶原抑制物。

蛋白S 是APC 辅助因子,促进APC 清除FXa 。

血栓调节蛋白(TM)与凝血畴结合降低其活性,显著增加APC 的作用。

蛋白C 凝血酹激活的蛋白C(APC) 灭活FVa,FVia!++(2)缺乏原因:1 .遗传性缺乏或异常和APC 抵抗1)遗传性蛋白C 、蛋白S 缺乏或异常包括数量缺乏和结构异常。

临床上多发生深部静脉血栓症。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四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四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四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考点剖析内容提要: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

本章为第十四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2)、简述题(9)、填空题(4)及单项选择题(5)。

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第十四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第一节凝血系统功能异常第二节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第三节血管、血细胞的异常第四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重点难点掌握:与出血或血栓形成倾向有关的凝血、抗凝与纤溶功能异常、DIC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熟悉:血管和血细胞异常引起的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及分期与分型。

了解: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及其功能、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和DIC的临床诊断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2)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机体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而引起的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裂体细胞:是指DIC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红细胞,其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称为裂体细胞或红细胞碎片。

二、简述题(9)1、什么是APC抵抗?其原因和机制是什么?答:正常情况下,在血浆中加入APC,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若想使部分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浆标本获得同样的凝血酶时间延长时间,必须加入更多的APC,称为APC抵抗。

产生原因有抗蛋白C抗体、蛋白S缺乏和抗磷脂抗体以及FV或FVlll基因突变等。

2、为什么严重感染会引起DIC?答:①严重感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②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降低;③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增多,使纤溶活性降低;④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一氧化氮,前列腺素,ADP酶等产生减少,其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的功能降低,而且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基底膜胶原暴露,血小板的黏附、活化和聚集功能增强;⑤胶原暴露后,可激活F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并可激活激肽和补体系统,促进DIC的发生。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课件: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5-HT, ADP, histamine
激活中性粒细胞
PAF
促凝血
磷脂表面(PF3),结合凝血因子
Copyright© Dept. of Pathophysi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5
凝血因子
丝氨酸蛋白酶 Vitamin K依赖: II, VII, IX,X
AT: antithrombin III,
HS: heparin sulfate
Copyright© Dept. of Pathophysi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11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促凝作用 1. 可经vWF结合VIII,具有IX受体,活化可激活X 2. 分泌fibronection, Vitronection, 血小板粘附
XIIIa
Common
Copyright© Dept. of Pathophysi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7
抗凝系统

Ⅻa
TF


Ⅺa

Ⅸa
Ca2+

Ⅷa

PL
PS

血栓调节蛋白
Ⅹa
Ca2+
Ⅴa PL

Ⅱa
TF
Ca2+ Ⅶa
×
Ⅹa
TFPI
白细胞粘附 - 损伤
3. 表达V, XIII 4. PAI-1增加,t-PA降低 5. 血管舒缩紊乱
Copyright© Dept. of Pathophysi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脏器功能障碍
(Organs insufficiency) 广泛微血栓形成,器官组织缺血、缺氧 微血栓溶解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生成和释放
重要器官发生严重功能障碍,致华-佛综合
症、席汉综合症等
肝内微血栓
心肌中的微 血栓
肺内微血栓
肺泡
肾内微血栓 (纤维蛋白特殊 染色)
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0×109/L,中性粒细胞85%-90%,血小
板减少。据了解本村曾有流脑病例的发生。
腰穿:颅内压升高, 脊液清亮,细胞数、 蛋白、糖量亦无改变 细菌学检查:皮肤瘀 点和脑脊液沉淀涂片 检查检脑膜炎球菌菌 阳性。 13时患儿,循环呼吸 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全身脏器及浆 膜多发性出血,以脑 出血最为严重 诊断: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爆发型中的休 克型); DIC;休克
表达TF
内皮细 胞tPA PAI-1
血小板 粘附聚集
激活凝血系统
DIC
(三)血细胞的大量破坏 血小板被激活
• 1.红细胞的大量破坏 释放内源性ADP-血小板黏附聚集 红细胞损伤释放磷脂,浓缩、局限Ⅱ、Ⅶ、 Ⅸ、Ⅹ等凝血因子 • 2.白细胞的破坏或激活 白细胞的破坏时释放组织因子 ET、 IL-1、TNF-a等刺激单核与中性粒细 胞表达组织因子 • 3.血小板的激活
• “3P”试验(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主要监测血浆中FDP的X片断,鱼精
蛋白入血浆—使FDP与纤维蛋白单体分离— 鱼精蛋白与FDP结合、纤维蛋白单体彼此聚 合凝固形成白色沉淀,不需酶而形成纤维 蛋白的现象称副凝试验,DIC者呈阳性
• D-二聚体检查:
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 物,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也用于血栓性疾病溶栓疗法的监测
释放的5-HT、ADP、组胺等能损伤内 皮细胞,促进凝血过程。
二、抗凝血系统(Anticoagulation system)
(一) 细胞抗凝(Anticoagulant effect of cells)
清除促凝物质(内毒素等)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肝细胞 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
(二) 体液抗凝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阶段
凝血酶形成阶段 纤维蛋白形成阶段
TF
VII Ⅹ Ca2+ VIIa
Ⅸ Ⅸa
外源性凝血通路
Ⅸa-Ⅷa-Ca2+-PL
Ⅹa Ⅹa-Ⅴa-Ca2+-PL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ⅩIII
ⅩⅢ a
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 多聚体
PK
K HK 胶原
Ⅻa Ⅺ Ⅺa

内源性凝血通路
Ⅸa-Ⅷa-Ca2+-PL
(二) 肝功能障碍 (Hepatic insufficiency)
释放组织因子
肝脏损伤
抗凝血酶生成减少 凝血因子生成减少
(三) 血液高凝状态
(一)妊娠 1.妊娠三个月起凝血因子、纤溶酶原 激活物抑制物增多 2.AT-Ⅲ 、t-PA 、u-PA减少 (二)酸中毒 1.内皮细胞受损 2.凝血因子活性增加,肝素的抗凝活 性下降,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强
五、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一)出血 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2.纤溶系统激活 3.FDP形成
DIC出血(腹主动脉瘤)
FDP的作用: • (1)X、 Y 、D片段妨碍纤维蛋白单 体的聚合 • (2)Y、 E片断有抗凝血酶的作用 • (3)多数片断与血小板膜结合,降 低其黏附、聚集、释放反应导致出血
(Coagulation system)
(一) 凝血过程
(Blood coagulation) 参与凝血过程的三要素: 凝血因子
血小板
Ca2+
根据启动因子的不同, 凝血过程有两条通路:
由XII因子活化启动内源性凝血通路 由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素启动外源
性凝血通路
凝血系统的激活分为三阶段:
(四) 微循环障碍
(Disorder of microcirculation)
血小板黏附 微循环障碍 内皮细胞损伤
四、DIC的分期和分型
(一)分期 1.高凝期
2.消耗性低凝期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二)分型 1.按发病快慢分
2.按代偿情况分
(一) 高凝期
(Hypercoagulable stage)
APC灭活Ⅴa Ⅷa, 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抑制Ⅹa与血小板结合 灭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抑制凝血酶的的活性 加强蛋白C的作用 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
TM
(内皮细胞上 凝血酶的受体)
1. PC灭活Ⅴa Ⅷa 抑制Ⅴ和Ⅹa组成凝血 酶原激活物 2. PC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 纤溶酶的活性, 促进纤溶 3.蛋白S存在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细胞膜上, 可能是蛋白C的受体,加强蛋白C的作用 4.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 是内皮细胞膜上凝血酶的受体,可降低凝血酶 的活性、加强蛋白C的作用 、促其释放t-PA, 使促凝转为抗凝
思考题
1.名词解释:DIC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 贫血、裂体细胞、 “3P”试验 2.严重感染容易引起DIC的机制? 3.为什么妊娠末期发生胎盘早期剥离或 羊水栓塞容易引起DIC? 4.DIC引起出血的机制? 5.DIC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 6.DIC引起休克的机制?
各脏器微循环毛细血管和小静 脉中广泛微血栓形成。
(二) 消耗性低凝期
(Consumed hypocoagulable stage)
血液中凝血物质过量消耗,致 凝血性能降低,同时随凝血激活而 继发激活纤溶系统。
(三)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Secondary fibrinolytic stage)
水解多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 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还具有强抗凝作用。
(三)休克
(Shock)
1.微血栓栓塞血管 2.出 血
回心血量减少
血容量减少 心肌供血减少
3.冠脉微血栓栓塞
4.缺血、酸中毒
抑制心肌舒缩
5.血管扩张
血管容积增大
6.血管通透性增大
血粘度增大
(四)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因微血管内纤维蛋白性血栓 形成,使红细胞受机械力作用而破 裂所引起的贫血,称为微血管病 性溶血性贫血。

Ⅹa
Ⅹa-Ⅴa-Ca2+-PL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凝血酶
ⅩⅢ ⅩⅢ a
纤维蛋白 多聚体
(二)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Effect of platelets on blood coagulation)
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原活化的反应场所 释放凝血因子和ADP等,促进凝血
直接活化凝血因子
PK-Ⅺa-HK-Ⅻ a 、凝血酶 t-PA、u-PA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
plasminogen
纤溶酶
plasmin
◆水解纤维蛋白(原) FDP ◆水解各种凝血因子及其它血浆蛋白
三、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一) 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与抗凝血中的作用 正常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受损 分泌组织因子和 凝血因子等 促凝作用
1.血浆抗凝物质
组织因子途径 抑制物(TFPI)
(内皮细胞合成)
灭活凝血因子 Ⅶa和Ⅹa 抑制ⅡⅦⅨ ⅩⅪ Ⅻ ⅫI 的活性
抗凝血酶Ⅲ(ATⅢ) 与肝素(HS)
(肝和内皮细胞合成)
2.血栓调节蛋白和蛋白C系统 (Thrombomodulin,TM and
protein C,PC) PC
(肝脏合成)
凝血酶-TM复合物
PC APC
灭活Ⅴa、 Ⅷa
抑制Ⅹa的 活性
刺激VEC释 放t-PA
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fibrinolytic system)
由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
激活物(PAs)、纤溶酶原激活抑制
物(PAIs)和α2抗纤溶酶(α2-PI)
等因子构成。
纤溶系统的激活与抑制
抑制物PAI-1 α2-PI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一节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balance)
一、凝血系统
(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严重感染、组织坏死、大剂量使用 糖皮质激素、肝硬化、脾切除等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封闭” 清除促凝物质和激活的 凝血因子的能力降低
促发 DIC
巨噬细胞吞噬
严重感染致DIC的可能因素:
• ET及严重感染时炎症细胞因子作用于内皮 细胞表达TF增加,而血栓素调节蛋白(TM) 和硫酸乙酰肝素(HS)减少 • ET损伤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 • 严重感染时炎症细胞因子可激活白细胞 • 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 减少、PAI-1增多
血小板附着受损的内皮细胞表面(单 箭头指示) 。
图示在ADP作用下, 血小板变形。
图示微血栓内的血小板
血小板粘附在内皮下胶原
血栓形成过程
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并释放
(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凝血、 抗凝调控失调的机制 内皮细胞受刺激或损伤
XII因子 激活
MT/PC HS/AT-Ⅲ 功能降低 TFPI生成减 少
血管止血功能障碍等。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