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分布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分布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布分析法,也叫熵权法,是一种基于信息熵理论的决策分析方法。
它通过计算评价指标集合的熵值,来度量指标集合的不确定性和各指标的重要性。
分布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权重、计算指标熵值、计算各指标的权熵值、计算指标的权值和综合评价。
分布分析法的核心思想是根据指标的熵值和权熵值,为各评价指标分配相应的权重,从而得到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
分布分析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充分考虑到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避免了仅仅以经验和直觉来确定权重的主观性。
此外,分布分析法的计算步骤简单,不需要构建复杂的数学模型,适用于各类决策问题。
然而,该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指标的取值范围必须是确定的,且评价指标之间应具有互斥性,否则会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此外,分布分析法对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完备性要求较高,需要有充足的数据支持。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基于随机一致性理论的决策分析方法,它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从而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判断矩阵、计算特征向量和特征值、计算权重和一致性检验。
层次分析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评价结构,将决策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的比较和评判,从而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层次分析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有效地处理多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复杂关系,能够较为客观地求解评价指标的权重。
此外,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取值范围和相关数据要求较低,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决策问题。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构建判断矩阵时需要进行多次的两两比较,对决策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有一定要求。
此外,层次分析法在对各评价指标之间的比较和判断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能受到个人主观偏好的影响。
综上所述,分布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都是常用的决策分析方法。
它们在处理具有多个评价指标和多个方案的决策问题时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适用性。
分布分析法适用于各类决策问题,能够较全面地考虑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和重要性。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实际上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结合并能够解决多因素多层次问题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可以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然后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最终得到结果。
由于许多物流节点的选址问题不仅仅是总运输费用最小的单一因素优化问题,它还涉及经济、社会、环境、货运通道网等多个层面,需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因此,当筛选出若干个备选方案后,就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来选择最优方案。
关于层次分析法在物流节点选址中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所述:(1)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首先把物流节点选址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
在模型中,物流节点选址问题被分解,分解后各组成部分称为元素,这些元素又按属性分成若干组,形成不同层次。
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事它又受上面层次元素的支配。
层次可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三类。
对于物流节点选址问题,目标层就是选择最优的节点位置,方案层就是已被筛选出的若干备选方案,而准则层的设计则是层次分析法的核心。
通常评估一个选址方案的优劣有许多指标,一般可分成三大类,即经济环境指标、自然环境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
经济环境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一些二级指标:运输费用、地价租金、人力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客户分布、供应商分布等。
自然环境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一些二级指标:地理环境指标、环境污染影响程度指标、气候条件指标等。
社会环境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一些二级指标:当地物流政策、城市发展融合度指标、当地交通压力指标等。
(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在物流选址评估指标的递阶层次结构中,设上一层元素C 为准则,所支配的下一层元素为u1,u2,…,un 对于准则C 相对重要性即权重。
这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1)如果u1,u2,…,un 对C 的重要性可定量(如运输费用、人力成本、客户数量等),其权重可直接确定。
质量管理中的质量统计分析方法有哪些

质量管理中的质量统计分析方法有哪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成为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关键。
质量管理作为确保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中的质量统计分析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企业能够准确识别质量问题、追溯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质量统计分析方法众多,以下为您介绍几种常见且实用的方法:一、分层法分层法是将数据按照不同的特征或因素进行分类,以便更清晰地了解数据的分布和规律。
例如,按照产品的型号、生产批次、操作人员、原材料供应商等因素进行分层。
通过分层,可以发现不同层次之间的质量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比如,在一家汽车制造企业中,如果发现某一批次的汽车出现较多的质量问题,通过分层法分析可能发现是该批次所使用的特定零部件供应商存在质量不稳定的情况。
这样就能够迅速锁定问题的根源,并与供应商合作解决问题,避免类似问题在未来的生产中再次出现。
二、因果图因果图,也称为鱼骨图,是用于寻找质量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图形工具。
它将问题的结果放在鱼头位置,然后将可能导致该结果的因素沿着鱼骨的大骨和小骨逐步展开。
这些因素通常包括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和测量等方面。
以一家电子厂生产的电路板出现短路问题为例,通过绘制因果图,可以分析出可能是操作人员操作不当、生产设备老化、原材料质量不佳、生产工艺不合理、工作环境湿度大或者检测手段不准确等原因导致的。
在找出可能的原因后,进一步收集数据和证据,确定主要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三、排列图排列图又称为帕累托图,它是根据“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原理制作而成。
通过对质量问题的各类原因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每种原因所导致的问题数量占总问题数量的百分比,并按照百分比的大小进行排列,从而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例如,在一家服装厂,对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缝线不牢固”占总质量问题的 30%,“尺寸偏差”占 25%,“布料瑕疵”占20%,“色差”占15%,“其他”占 10%。
层次分析法

•
招揽球队的选择
•
市民
议会
市长
层次2
•
人气
实力
母公司
层次3
•
A球队
B球队
C球队
层次4
• 首先进行有关选择球队的层次2各要因的一对比较,结果如表
• 神户市招揽棒球队对绿色体育馆,千叶县也招揽棒球队对千叶体 育馆,两市均获得成功。反映此种棒球界的情势,有一段时间, 某市的市长前来与我商讨招揽棒球队的问题。该市的企划室制定 A,B,C3个球队作为候选球队。但市长无法独断要招揽哪一个球队 ,需要取得议会与市民的同意。在此种条件下要招揽哪一个球队 好呢?
• 类似地可用特征向量法去求3个干部相对于上述6个标准中每一个
的权系数。用A,B,C表示3个干部,假设成对比较的结果为:
•
健康状况
业务知识
写作能力
•
ABC
•
A 1 1/4 1/2
•
B4 1 3
•
C 2 1/3 1
ABC A 1 1/4 1/5 B 4 1 1/2 C5 2 1
ABC A 1 3 1/3 B 1/3 1 1 C3 1 1
• 第三步 求同一层次上的权系数(从高层到低层)。假设当前层 次上的因素为A1,....,An,相关的上一层因素为C(可以不止一个) ,则可针对因素C,对所有因素A1,....,An进行两两比较,得到数值 aij,其定义和解释见表。记A=(aij)n x n,则A为因素A1,....,An相应 于上一层因素C的判断矩阵。记A的最大特征值为λmax,属于λmax的 标准化的特征向量为W=(w1,....wn)T,则w1,....wn给出了因素A1,....An 相应于因素C的按重要(或偏好)程度的一个排序。
分析方法有哪些

分析方法有哪些分析方法是指为了解决问题或研究课题而采取的方法和过程。
在各个领域中,都存在不同的分析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分析方法。
一、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描述,从中发掘数据的规律和趋势。
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分析和推断统计分析。
描述统计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描述来了解数据的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推断统计分析则是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推断,从而对总体进行估计和判断。
二、因果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方法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确定影响某个事件或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因果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实验设计和因果图等。
回归分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探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设计是通过对不同处理组的比较,来确定处理对结果的影响。
因果图则是通过绘制事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图来分析因果关系。
三、质量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方法是用来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方法。
质量管理方法包括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等。
质量控制是通过控制过程中的变异,并对不合格品进行筛选和修正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质量改进是通过持续的改进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质量保证则是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产品和服务符合质量标准。
四、决策分析方法决策分析方法是用来帮助决策者做出决策的方法。
决策分析方法包括决策树、决策矩阵和层次分析法等。
决策树是通过绘制和分析决策树来找出最优的决策方案。
决策矩阵是通过将决策问题转化为矩阵形式,并对各方案进行评分来进行决策。
层次分析法则是通过将决策问题层次化,并采用数学模型来确定各层次的权重,从而进行决策。
五、 SWOT分析方法SWOT分析方法是用来评估企业或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方法。
SWOT分析方法包括对内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分析。
对内因素的分析包括评估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等。
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包括评估市场、竞争和宏观经济等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六、文本分析方法文本分析方法是用来对大量文本进行分析和提取有用信息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

e1
1 4.511
0.778
0.172
,
3 0.665
0.4 6 7 e2 Ae1 0.565, e2 3.014,
1.9 9 1
01.55 0.471 e2 0.184, e3 0.559, e3 3.018,
0.661 1.988
0.156 0.473 e3 0.185, e4 0.561,
(4)定义未知参数 在这种问题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表达式 来表达未曾定义过的量。典型的例子是价值 工程,产品的价值V被定义为
VF C
其中F,C分别为产品的功能系数与成本系数, 它们可以用层次分析来定义。下面是一个 经济学例子。
例5 弹性系数的确定 经济学中有名的Cobb-Douglas生产函 数是
e (1,2,,n )T ,则权系数可取: wi i ,i 1,2,, n
在具体计算中,当
ek 与ek 1
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就取 e ek
例1 评价影视作品的水平, 用以下三个变量作评价指标 :
x1 教育性,x2 艺术性,x3 娱乐性
设有一名专家赋值:
x2 1, x3 5, x3 3
w1, w2 ,, wn
这 n 个常数便是权系数, 层次分析法给出了确定它们 的量化方法,其过程如下:
1.成对比较
从x1, x2,, xn中任取xi , xj ,比较它们
对y贡献的大小,给xi xj 赋值如下:
xi
xj
1,当认为“xi与x
贡献程度相同”时
j
xi
xj
3,当认为“xi比x
的贡献略大”时
x1
的概率估值为0.134+0.219+0.026=0.379,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主要方法与类型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主要方法与类型物流配送中心是物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选址决策对物流运作效率和成本控制有着重要影响。
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市场需求、运输网络、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等。
下面将介绍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主要方法与类型。
一、主要方法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可以帮助决策者对选址方案进行评价和排序。
首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权重对指标进行排序,最后对选址方案进行综合比较与评价,选出最佳方案。
2.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来处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决策方法。
它通过构建模糊评价矩阵,将各评价指标进行模糊化处理,并利用模糊关系矩阵计算出综合评价值,从而确定最佳选址方案。
3.网络分析方法:网络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构建网络模型,将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转化为网络优化问题。
常用的网络分析方法包括最小生成树方法、最短路径方法和最小费用流方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确定物流配送中心的位置和最佳路径,提高运输效率。
二、主要类型1.集散中心:集散中心是指将来自不同地区的货物集中到一个中心,然后再根据目的地重新分配到各个区域或门店的物流中心。
集散中心的选址要考虑到供应商的分布、市场需求和运输网络的便捷性。
2.超级仓库:超级仓库是一种大型的仓储设施,具有高效的货物集散、存储和配送能力。
超级仓库的选址要考虑到物流运输网络的便捷性、土地成本和市场需求等因素。
3.跨境物流中心:跨境物流中心是为了加强国际供应链的效率和物流运作的便利性而设立的物流配送中心。
跨境物流中心的选址要考虑到与邻近国家的贸易关系、海关政策和运输距离等因素。
4.城市配送中心:城市配送中心是为了满足城市消费者对产品及时性和准确性的要求而设立的物流配送中心。
城市配送中心的选址要考虑到城市规划、交通拥堵和最后一公里配送等因素。
5.航空物流中心:航空物流中心是以机场为基地,为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物流服务的中心。
风险评价方法有三种(一)

风险评价方法有三种(一)引言概述:风险评价是在项目、活动、决策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潜在风险的方法。
在实践中,有三种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它们分别是概率论方法、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
本文将对这三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正文内容:一、概率论方法1. 利用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对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测算。
2. 根据历史数据和现实情况,推导出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函数。
3. 通过对风险事件概率的评估,确定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4. 风险评价结果具备科学性和可量化性,有利于决策者做出合理的风险防范方案。
5. 在实践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概率分布、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
二、层次分析法1. 将复杂的风险评价问题,通过建立层次结构,进行层次化分析。
2. 将评价指标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其重要程度进行权重的确定。
3. 利用专家意见、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量化。
4. 通过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确定不同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价。
5. 层次分析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处理复杂多变的风险评价问题,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灰色关联分析法1. 利用灰色理论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关联性进行评估。
2. 根据灰色关联度的计算,确定不同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3. 灰色关联分析法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将风险因素进行量化。
4. 根据实际数据,计算灰色关联度,确定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5. 灰色关联度越高,表示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越强,风险评价结果更可靠。
总结:概率论方法、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是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
概率论方法注重通过统计学方法确定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层次结构,进行层次化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法则注重评估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一)——分布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第一节分布分析法“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我们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区分定语、状语和补语后面的“də”的不同,前者写为“的”,状语后写为“地”,后者写为“得”。
这是书面上的不同,是人为区分的,并不反映语言事实。
其原因有三:1.读音完全一样;2.把本来相同的语言成分写成不同的形式,如两个“很出色地/的”;3.把本来不同的语言成分(不同功能的)写成了相同的形式,如“悄悄地消失了”和“慢慢地消失了”。
前者只能做状语,而后者还能做谓语。
一、“的”分合的理据有人认为“的”就是只有一个,可是朱德熙先生将其分为三个,分别是副词性的、状态性的和名词性的,分别用“的1”“的2”“的3”表示。
朱德熙先生之所以主张分为不同的“的”,是因为注意到不同的“X”加上“的”之后形成的格式的功能不同。
比如:偏偏的、渐渐的;静静的,嫩嫩的;木头的,写的。
如果“的”是同一个,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功能上的差别?那么是不是也可以采用把“X的”的不同,归结为其中“X”的不同的呢?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可以有这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
现在大多数都主张分为不同的“的”的理据有三个:○“的”是个虚语言成分,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又是后置定位的语言成分,其性质取决于“X+的”以后的性质;○同一个“X”加上“的”可以形成不同的“X的”,有许多兼类的现象,如“突然”,可以做状语也可以做定语;○不同性质的“X”加上“的”可以形成相同的“X的”,如“木头的”、“红的”、“写的”、“我提出的”、“大型的”。
二、研究方法作者自己指出,“本文分析‘的’字的基本方法是比较不带‘的’的语法单位——假定为X——跟加上‘的’之后的格式‘X的’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别,由此分离出‘的’性质来。
”其实作者在这里贯彻的是结构主义的语法分析方法,具体的表现是:首先,根据对立原则,即将加“的”后形成的“X的”之间的对立归结为“的”的对立,从而区分为不同的“的”;其次,成分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如“突然”、“共同”等,通过它们的分布和功能来考察。
三、“的”的性质和作用根据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文章“的”字分析为不同的单个“语素”,至于“X 的”是词,还是比词大的单位,文章没有说明,同时也没有说明“的”是词尾还是虚词。
“的”的性质:○虚语言成分(不表示实在意义,指标是抽象的语法意义);○是黏着的,不能单说;○是一个定位的语言成分,跟别的语言成分组合位置是固定的,而且总是后置的。
“的”的作用:○假如别的语言成分是“X”,“的”总出现在“X的”组合中,形成“X”和“X 的”的对立,如“好——好的,人——人的”;○形成不同的“X的”的对立,如“认真的”、“学习的”、“渐渐的”。
四、“X的”性质的具体分析1.副词性的“X的”,比如“渐渐的”、“慢慢的”、“早早的”“X的”只能做状语,不能作主宾语、谓语,不能做定语,不能做补语,不能加“不”,不能受数量结构修饰。
2.状态词性的“X的”。
形容词包括三类:A.干净,认真,红,好,B.通红,碧绿,贼亮,雪白,白森森,C.马里马虎,糊里糊涂,小里小气,白不呲咧其中A组可以受“很”“不”修饰,,可以做主语,可以出现在“X不X”格式里,B、C两组则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有必要区分为性质和状态两类。
由于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与状态形容词具有相同的语法特点,统称为“状态词”。
状态词性的“X的”可以做定语,也可以做状语,但不能作主宾语、做谓语、做补语,不能受“不”、“很”修饰,不受数量词修饰。
3.名词性的“X的”,如干净的、吃的、木头的、男的名词性的“X的”能作主宾语,可以作谓语,定语,可以受数量词修饰。
五、三种“X的”语法功能表:更复杂的结构加上“的”,也可以用上面的框架来判定它的属性。
这篇文章引起了争议,黄景欣在《中国语文》1962年8-9号上发表的《读<说》“的”>并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中提出不同看法。
《说“的”》这篇文章提出了“的”应该区分为3个的观点,论证过程很严密,方法有创新。
但是“他是回来的”中的“的”是什么?他认为是名词性的,引起不少批评意见。
这篇文章在方法论上的影响更大。
♫判断下列成分加“的”性质:暗暗断然陆续一味越发足足再三(副词性)(副词+“的”)吃看写听研究学习(名)/ 同情满意威胁夸奖(名+副)(动词+“的”)女单夹金国产野生慢性微型荤(名)(区别词+“的”)东边今天(名词性的)(方位/时间词语+“的”)木头哥哥孩子太阳(名)/ 历史(名+副)(名词+“的”)雪白干干净净小里小气通红白花花(状态词性)(状态词+“的”)红甜高低美大小(名词性的)(单音形容词+“的”)干净宝贵先进美丽伟大保守(名词性的)/ 细心积极合理整齐健康(名词性的兼副词性的)(双音形容词+“的”)好好大大轻轻高高静静远远迟迟紧紧(副词性的)/ 胖胖酸酸扁扁薄薄尖尖亮亮(不加“的”不成立,加“的”后状态词性的)(单音形容词重叠式+“的”)很/挺/怪/非常+形容词+“的”:很高的(状态词性的)更/最+形容词+“的”:干净胖便宜贵(名)/ 高出色虚心(名/副)主谓结构+“的”:我写他说力气大他昨天买的(名词性的)/ 肩并肩手挽手背靠背干劲冲天精神饱满(兼名词性和副词性)第二节层次分析法层析分析法和中心词分析法分别是结构主义语法和传统语法分析句子时代表性的分析方法。
两种分析方法各有短长:(1)中心词分析法简便,易于操作,适于用在课堂教学上,但只在平面上作分析,忽视了语言的层次性,层次分析法揭示了语言的层次性,但操作起来相对比较麻烦:(2)中心词分析法无法揭示的一些歧义现象,层次分析法则可以加以弥补。
一、层次分析法的客观基础及来源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做结构的层次分析。
加减,如果其中有括弧,那就要先算括弧里面的部分。
再如要找到汉语言文化学院,也要遵循由达到小逐渐定位的方法,太阳系-地球-亚洲-中国-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层次性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体现在语音层面和语法层面,具体地说就是表现组成关系和包含关系。
其实语法单位同时也是语音单位,但它作为语音单位是节拍或节拍群。
从语音上看,音节内部可以分为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韵母内部又可以分成韵头和韵身,韵身又可以分成韵腹和韵尾。
直到切分到最小的音位,不能再切分为止。
在语法层面,语素和语素组成词,词和词组成词组,词或词组和词或词组成词组或句子。
因此,语法构造也是一样,句子的内部构造是有层次的,层次分析的客观基础就是语法结构的这种层次性。
“层次”作为语法学术语,指的是语言单位组合和包含的顺序。
层次分析,美国描写语言学称为“直接组成成分分析”(简称IC分析),最早是由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提出来的。
在汉语研究中,最早自觉地运用层次分析理论的是在中国大陆最早运用层次分析的是赵元任先生,这见之于1948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的Mandarin Chinese,An Intensive Course in Spoken Chinese一书。
这本小册子后来在中国大陆语法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的《语法讲话》(1952年在《中国语文》上连载),以后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于1962年正式出版。
该书就明确宣布运用层次分析法。
中国运用的层次分析法是从美国描写至于语言学中吸取、借鉴来的,但又有所不同。
美国描写语言学运用层次分析法只讲切分,不讲定性,即只要求指明每一层面上的直接组成成分,不要求指明那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层次分析,不但要讲切分,还讲定性。
这是由汉语语法的特点决定的。
这是因为,我们以往谈到的,英语里的词类跟句子成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因此词类序列和构造层次可以控制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而汉语里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基本上是一对多的对应关系,词类序列和构造层次不能控制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
如英语里的the imported facilities(进口设备)只能分析为修饰关系,不能分析为动宾关系,而相应的汉语译文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关系。
(1)承认语言结构有层次性,并在分析语言结构时按照其内部的构造层次进行分析;(2)每一次分析,都要明确说出每一个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3)就语法分析来说,在分析中只需要管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管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二、语法层次从层次的角度来观察语法结构和语法单位,可以发现语法单位的大小是有层级的,是相对的。
小单位是包含它的大单位的组成部分,大的单位可以包含小的语法单位,也可以包含在比它更大的语法单位之中。
除了某些特殊的情形,语法结构的每个层次一般直接包含比它小的两个语法单位,即由两部分直接组成,这样,语法结构都可以划分为由大到小的若干个层次。
小单位组成较大的单位,较大的单位又组成更大的单位。
复杂的句法结构的层次反映语言的递归性。
特别复杂的句法结构是多次递归的结果,从语法构造上看,则是多层嵌套的结构。
所谓嵌套,指的是包含,即一个句法结构中又由较小的另一个句法结构充当的成分。
复杂的句法结构的研究,包括对于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和递归性这一本质属性的研究。
层次性是语言结构的固有属性,因此语法描写要彻底贯彻层次分析的原则,要反映语言结构本身的固有属性,就离不开对语法结构的正确切分。
正确的切分是层次分析的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层次分析是把现成的结构还原为它的原材料,了解它的层次组合过程。
层次组合时将语法单位一层一层地进行组合,从而生成有表达功能的语法单位的表达过程。
层次分析包括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两种方法:咬死猎人的狗a.—————————b.——————三、层次分析法的操作层次分析不是单纯为划分层次而分析,研究语法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切分;(2)等同(切分出的单位是否为同一单位);(3)分类(给切分出的单位进行分类);(4)组合。
利用分析的结果组合成新的句子。
描写主义语言学家所做的工作就是层层切分,直到最小的单位(音位),然后组装出整个语言的整体面貌和规律。
这种研究方法是由当时对研究对象的不了解而要拯救它所决定的。
1.切分切分是指由大单位到小单位的一层层往下分析层次的步骤,切分的位置就是切分点,经过层层切分最后得到该组合的最小单位。
而且分到何种程度则要取决于切分的目的。
语法切分,可以分为句法切分和词法切分两种。
句法切分得到词组和词,切分到词和固定词组为止。
词法切分可以得到语素组和语素,切分到语素为止。
切分的关键是确定最小单位,最小语法单位在形式上应该具有不可分离的性质,停顿、换位都证明可以拆开。
这种通过切分得到语言单位的方法,给语言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分析程序,语法研究总得通过切分确定语法单位,然后才能分析单位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