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69页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和客体的含义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 动的人。 客体: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 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过 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 神条件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 (主体的能力:理想、计划等) ↑↓ 实践 ↑↓
客体 (实践在自然和社会中的物质成果)
注意:马克思对实践的强调是想 弥合近代认识论在自然的本质与人类 历史的本质之间所造成的断裂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 认识关系(主体能否认识客体?) • 实践关系(主体可否改造客体?) • 价值关系(客体对于主体是否好的?) • 审美关系(客体对于主体是否美的?)
高能加速器
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 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 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 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经觉察到,我从早年以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成真 的加以接受。从那时起,我就已经断定,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 久的东西作为我的信念,我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 到心中的所有意见一起去掉,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
——勒内·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 正当我企图相信这一起都是虚假的同时,我发现:有些东西(对于我的怀 疑)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那个正在思维的我’!由于‘我思,故我在’ (ego cogito, ergo sum)这个事实超越了一切怀疑论者的怀疑,我将把它 作为我所追求的哲学第一条原理——勒内·笛卡尔 真正说来,从笛卡尔起才开始了近代哲学——黑格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 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革命的 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Biblioteka Baidu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
1、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有无天赋观念) 2、关于认识的方法或逻辑问题(归纳逻辑与
演绎逻辑) 3、关于认识的可靠性问题(感觉经验与理性
知识何者更可靠)
康德:思维无感性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哲学认识论问题的现代心理学回答
是否所有的认识信息都来源于客体,以致如传统经验 主义所假定的那样,主体是受教于在他以外之物的;或者 相反,是否如各式各样的先验主义或天赋论所坚持的那样, 主体一开始就具有一些内部生成的结构,并把这些结构强 加于客体?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问题的引入:认识何以成为哲学问题?
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 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 赖那些哪怕仅仅欺骗过我们一次的东西。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苹果:硬的、圆的、 红的并且甜的果实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表象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回忆和再现
例如:头脑中对苹果的硬、圆、红、 甜的果实的形象的再现。
(3)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 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哲学认识论问题的现代心理学回答
心理发生学分析的初步结果,似乎是与上述 这些假定相矛盾的。认识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 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会把自 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 间的相互作用。
关于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将是关于主客体之 间的中介物的建构问题:这些中介物从作为身体 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 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向发展,对主 客体的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于中介物的 这种双重的逐步建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
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 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硬的
红的

甜的

圆的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
动的反映论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
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
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 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类的认识活 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 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 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 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 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 确定的。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要就 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