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矿区采煤地面塌陷特征及治理措施探讨
淮南采煤塌陷湖泊水环境评价

淮南采煤塌陷湖泊水环境评价淮南是一座以煤炭资源为主要能源的城市,淮南采煤塌陷湖泊众多,水环境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淮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采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采空区和塌陷湖泊。
针对淮南地区采煤塌陷湖泊水环境质量评价问题,本文将从环境背景、水质现状、水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一、环境背景淮南地处江淮平原,地势平坦,地下蕴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
长期以来,淮南地区依托煤炭资源进行经济建设和能源开发,大规模的采煤活动导致了地下空洞的形成和地面塌陷。
这些采空区和塌陷湖泊对周边的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水质现状淮南地区的采煤塌陷湖泊水质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淮南地区采煤塌陷湖泊废弃矿井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煤炭粉尘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湖泊水质。
2. 在采煤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剂和清洗剂,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废气,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湖泊水质。
3. 由于塌陷湖泊地表积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差,部分湖泊已经发生了赤潮等现象。
三、水环境影响淮南地区采煤塌陷湖泊对水环境造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 湖泊水质恶化导致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数量大幅减少。
2. 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可能通过降雨等方式渗入地下水,对地下水资源带来潜在威胁。
3. 由于塌陷湖泊地表积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而赤潮等现象则会损害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
四、保护措施为了改善淮南地区采煤塌陷湖泊的水环境质量,有必要采取以下保护措施:1. 对于废弃矿井排放的废水,需要加强对排放口的监管,建立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实行废水处理,并对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后再排放,以减轻水质污染。
2. 减少化学药剂和清洗剂的使用,采用更加环保的采煤技术,减少煤炭燃烧产生的废气排放。
3. 对于塌陷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可以采取生物修复等方式进行治理,加强湖泊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湖泊水质受到的污染。
采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DETECTION发 现区域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淮南创大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许正刚煤炭开发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大量包含大气污染、土地资源损坏、地下含水层结构紊乱、生态景观破坏等在内的环境恶化现象频频上演。
安徽两淮矿区作为我国战略性煤炭生产基地,矿区覆盖安徽淮南淮北两地市共七个矿区,其中淮北有宿县、涡阳、濉萧、临涣四大煤田,淮南则包括新集、潘谢、定远三大煤田。
目前两淮矿区已勘明的煤炭储量共计283.59亿吨,其中保有煤炭储量占261.85亿吨,长期的煤炭开采作业使得安徽两淮矿区出现大规模的采煤深陷区,大量土地被损毁,这与城市发展建设必然的规模扩张性够成了鲜明的冲突关系,关于用地紧张的限制性矛盾持续加剧,在此情形下,怎样合理修复采煤深陷区,实现破损土地的再建设与再利用已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矿业城市扩张建设用地、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安徽两淮采煤沉陷区概况简述煤炭作为淮南市矿产资源中储量最为丰富的资源类型,煤炭远景储量达455亿吨,现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规模约164亿吨。
目前淮南市已挖矿井共43座,此中包括大中型矿井19座,小型矿井24座。
据统计,至2019年初,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面积已累积增至24389公顷,覆盖乡镇30余个,沉陷面积占淮南市总体土地面积的8.1%,约有48.7万居民受此影响,影响人数占淮南市总体人口规模的13.9%;而淮北市现已勘明的煤炭矿产地共有51处,总体探明储量规模达82亿吨,现设煤炭矿井45座。
目前淮北市采煤沉陷总面积约23266.7公顷,其中耕性良好的土地占总沉陷面积的82%,沉陷区居民人口约32.6万人,涉及搬迁村落370多座。
安徽两淮矿区主要采用机械化综放开采的作业模式,总体呈现出“产量高、效率高、强度高”的“三高型”开采特征,在这种环境下,原本对于岩层及地表扰动性相对正常的采煤工作面在作用程度上显得更为强烈。
高强度的煤炭开采使得两淮矿区地下水径流被大肆破坏、地下潜水位迫降、地表水日渐稀少,最终导致地表干旱、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锐减等环境问题,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也引发了当下社会对于安徽两淮地区煤矿开采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
煤矿塌陷区治理措施

煤矿塌陷区治理措施引言煤矿塌陷是由于煤矿开采过程中,地下空洞或煤层失稳导致地表发生下沉或坍塌的现象。
煤矿塌陷区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煤矿塌陷区进行修复和维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煤矿塌陷区治理措施。
1. 沉降区域修复1.1 基础处理在煤矿塌陷区域进行修复前,首先需要对基础进行处理。
主要包括: - 地质勘测:了解地下地质情况,确定稳定性。
- 土体加固:采用注浆、灌浆等方法加固地基。
- 加固结构物:对于受损的房屋、道路等结构进行加固,确保基础稳定。
1.2 环境修复煤矿塌陷区域常常伴随着环境破坏,因此需要进行环境修复。
主要包括: - 土壤修复:采取植物修复、堆肥施用等方式恢复土壤质量。
- 水环境修复:对于受到煤矿塌陷影响的水体进行净化和恢复。
1.3 建设规划煤矿塌陷区经过修复后,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人口迁移:将塌陷区的居民合理安置,确保他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塌陷区域的规模和用途,合理规划并建设基础设施,如道路、管网等。
-绿化景观:在塌陷区域进行绿化工程,打造绿色景观,提升生态环境。
2. 防治措施2.1 矿山支柱矿山支柱是煤矿开采过程中支撑煤层的重要措施,对于防止煤矿塌陷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包括: - 合理设计支柱:根据煤层厚度、倾角等参数,合理设计支柱的高度和密度。
- 及时回填支柱:煤层采完后,及时回填支柱,防止地表下沉。
2.2 加固地面建筑煤矿塌陷区域的地面建筑物常常受到破坏,因此需要进行加固措施。
主要包括:- 桩基加固:对于受损房屋的地基进行加固,采用桩基等方式增加承载能力。
- 补强结构:对于受损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如加固梁柱、墙体等。
2.3 排水处理煤矿塌陷区域常常存在排水困难的问题,需要进行排水处理。
主要包括: - 建设排水井:在塌陷区域建设排水井,加强地下水排泄。
- 设施完善:对于已有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确保排水通畅。
淮南矿区煤矿塌陷型水域研究---以潘集区为例

淮南矿区煤矿塌陷型水域研究---以潘集区为例文章来源:资源天下()1.绪论煤炭在我国一直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由于多年的煤炭的开采已引起一系列的矿区环境问题,其中包括采空区塌陷问题。
目前我国煤炭开采造成的塌陷面积为70万公顷,约有70%左右为塌陷积水区域。
【1】煤炭开采在为淮南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矿区开发引起部分地区地表下沉塌陷,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堤防及其他建筑物,造成塌陷区范围内大量城乡居民住宅、学校和医院以及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呈现整体或部分破坏现象。
淮南市采煤塌陷区面积为4516km2,其中已形成水面1355km2,占塌陷面积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4个区和凤台县境内。
整个塌陷区可依行政区划以及煤矿井田边界划分为6个采煤沉陷区,分别称为九(龙岗)大(通)沉陷区、谢李沉陷区、新李沉陷区、潘集沉陷区、张谢沉陷区。
各沉陷区具体分布位置、地下采空面积及地面沉陷面见表1 和表2 。
【2】1.1研究目的和意义据调查我国重点煤矿区中有71%面临缺水,其中40%的矿区属严重缺水,矿区能源开发与水资源紧张的矛盾已严重制约了煤炭工业的发展,也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
今后我国国有大中型煤炭工业企业的发展趋势是实现煤电一体化,伴随着煤炭需求量的增大、生产能力的提高,煤矿和电力企业的生产、生活用水量也随之增加。
煤矿塌陷区塌陷水体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助于解决矿区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并且合理利用塌陷水体对于煤矿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充分合理利用塌陷水体的淡水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随着开采年限的不断延长,采空塌陷的面积及深度不断增大,使得塌陷区内储存的淡水资源也越来越多。
如果能充分合理利用塌陷区内的淡水资源,那将有助于解决水资源对矿区经济发展制约,能够缓解矿区居民与矿业企业之间的用水矛盾。
不同的水质条件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利用塌陷区内水资源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塌陷区内的水质状况及控制因素。
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环境综合治理机制

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淮南矿区是国家13个亿吨煤基地和6个煤电基地之一。
随着大批现代化高产矿井相继投产和先进煤炭开采技术的快速应用,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面积不断扩大,因采煤导致地面农田和住房沉陷引发的矛盾日益加剧,沉陷区综合治理难度日益加大。
为切实解决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环境综合治理问题,必须建立健全采煤沉陷区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一、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安徽省两淮地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遵循“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先搬后采、土地置换,征转有别、依法补偿,试点先行、保障应急,整合资金、配套政策,项目推进、明确责任” 总体思路,对历史遗留和新产生的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计划用15年左右的时间,努力使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恢复,土地整治取得明显效果,沉陷区居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煤矿企业生产稳步发展,从而达到企业愿意、农民乐意、社会和谐、政府满意。
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支持企业发展,维护群众利益,坚持依法办事,确保社会稳定的原则;——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各负其责的原则;——先征后用,先搬后采的原则;——统筹规划、集中安置、统建为主的原则;——谁沉陷、谁负责,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三、建立健全采煤沉陷区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一)建立责任体系1、市级政府:履行综合管理服务职能。
――制定规划。
包括全市沉陷区村庄搬迁安置和沉陷区治理规划等;――制定政策。
包括补偿搬迁安置办法等;――统筹协调。
协调县区政府、相关部门、上级机关及煤炭生产企业的关系;――督促检查。
督查县区政府与煤炭生产企业职责落实情况。
——监督审计。
负责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各项资金的管理、监督、审计。
2、县(区)政府:承担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主体责任。
――根据煤炭生产企业的通报,及时(20个工作日)发布搬迁公告,告知沉陷区范围、搬迁村庄名称、补偿搬迁安置标准、禁止建设等内容;――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严厉打击“三抢”行为;――组织有关部门完成沉陷区村庄搬迁规划和新村选址、规划、用地报批等工作(自通告之日起1年内);――协调煤矿与沉陷涉及乡镇之间关系。
淮南矿区塌陷治理决策支持系统可靠性分析与应用

( .i guK yLbo sucsadE vrn e t nom t nE gneig 1J n s e a f ore n n i m na If ai nier ,Xuhu2 10 ,C ia a Re o l r o n zo 2 0 8 hn ;
2 S h o f n i n n n a pn ,C ia U i r t o nn n e h oo y . c o l v o me t d M p ig hn nv s y f oE r a e i Miiga dT c n l ,Xuh u2 1 0 ;C ia g zo 2 0 8 hn )
2 10 ; 20 8
2 10 ; 208 )
摘
要 :开采 引起 的塌 陷区的 治理规 划 是 各矿 的一 项重要 任 务 。文章 简要 介 绍 了淮 南矿 区塌
陷治理 决 策支持 系统的 组成 和 主 要 功 能 ,结合 淮 南矿 区 的 实 际情 况 ,提 出 了 系统 精度 的保 障措
A bsr c t a t: The c nr lp a nig o h r u ub i e e a e a s d y he m ii g i a i p ra t ts o a h o to l n n f te g o nd s sd nc r a c u e b t n n s n m o tn a k f e c mi . ne
为 了充 分 掌 握 开采 引起 的 地 表塌 陷程 度 和 对 地 面 建 ( 筑物 的影响情 况 ,为淮 南矿塌 陷 区治理决 策提 供技术 构) 支持 ,特结合淮 南矿 区 的实际 情况 ,开发 了淮 南矿 区沉 陷
H u i n mi n r a bre y Ba e n t c u lc n to fHu i a n n r a, t e g a a te me s e o ke p t e ana nig ae if . l s d o he a t a o diin o a n n mi i g ae h u r n e a urs t e h p e ii n o h up r y tm v e n pu o wa d. Th e s r d daa s we h tt e c l lto e uto h up o t r c so ft e s pots se ha e b e tf r r e m a u e t ho d t a h acua in r s l ft e s p r s tm s r la l wh c a aif he r q r m e fd c so — ma n up r. Atl s , t u i n e c ndto f yse i ei be, i h c n s tsy t e uie nto e ii n kig s pot a t he s bsde c o iin o p n — xe mi a e be a c lt d y t up r y t m n h r u twilgv o e s pp rs f rt e u u e a o to a i ne h v en c l ua e b he s pots se a d t e es l l ie s m u o h ft r ly u f t o s b ien e a e a h r u sd c r a ft e . K e w o ds: s bsde c o to ; de iin — ma i g s pp r ; s se r la iiy y r u i n ec nrl cso kn u o t y t m e ib l t
关于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的几点建议

关于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的几点建议
1.水土保持
采煤塌陷地离开了实体煤矿,但仍然面临着水土保持的问题。
其中,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新生土丘的消失和破坏,岩石坡度模糊和低效,土地干涸等。
为此,在复垦治理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1)首先要抢救灾害区的新生土丘,以防止岩滩滑坡。
可以在整个滑坡范围内,采用搭建土工护坡,植栽抗滑植物的方式恢复植被,以减少水土流失。
(2)在采煤塌陷地采取岩石拆除,构建稳定的边坡形态,并采取措施加固湿滑斜坡的措施,以降低滑坡情况的发生。
(3)采用具有良好水渗性,对水土流失具有较强抗性的材料,如粒料石,石灰,粉煤灰等,来增强阻挡水土流失的效果。
(4)在采煤塌陷地内林立林分,以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水土保持作用。
2.植物恢复
在采煤塌陷地恢复过程中,植物恢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改善采煤塌陷地的环境质量,实现其快速恢复,并向社会经济带来实际利益。
(1)植物恢复必须符合采煤塌陷地的气候特征和土地特征,以选择根据不同气候。
采煤塌陷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采煤塌陷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均占70%以上。
资源开发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和提供足够原料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矿山地质灾害,地下采煤导致的地面沉降、土地资源损害、地面建设破坏等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本文针对采煤区地面塌陷和恢复治理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促进矿区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采煤塌陷区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矿区采煤塌陷区的环境整治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工程。
它是一门综合学科的课题,包含有地形改造、生产能力的恢复、生态的完整性、经济和美学价值等问题。
矿区采煤塌陷区的环境整治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它能使矿区社会安定;政府、企业、农民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所需要的精神、文化信息及其他基础设施的需求得到尽可能的满足。
矿区采煤塌陷区的环境整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使整治土地提高高而稳定的边际效益,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适用性,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充分合理地利用矿区塌陷区整治土地,能够有效地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持土地质量不退化,生产力不下降,达到充分利用该种资源的目的。
二、采煤塌陷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方面(一)对土壤结构、养分及理化性状的影响在低潜水位地区,采煤塌陷对土地的影响主要是由地表倾斜和拉伸变形引起的。
地表变形引起的土壤侵蚀,改变了表土的理化性状和自身的营养条件。
这种侵蚀过程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保持构成极大的威胁,不仅可能出现渗漏、冲刷和挥发现象,而且减弱和改变了土壤持水能力和通气状况,影响有机物和矿物质的分解、淋溶和沉积,土壤胶体对离子的吸附交换、土壤酸碱中和及土壤氧化还原等作用的进行。
土地变形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破坏了微生物适宜的生活环境,就会减少由于微生物作用而产生的腐殖质。
由于腐殖质缺少,土壤保水能力差,养分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土质恶化,进而影响到土壤对农作物的养分供应。
(二)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地表塌陷裂缝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地面大气降水的经流和汇水条件,使部分地表水通过塌陷裂缝渗人地下,使地表水系流量减小,甚至干涸;其次是沟通煤层上覆各含水层,使地下水位降低,地表井泉干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2期
西部探矿工程
17
4.2形成机理分析 矿区地面塌陷是由人工地下采煤造成的,当地下
煤层采岀后形成采空区,采空区周围岩体的应力发生 改变,当平衡状态被破坏,煤层顶板岩层发生断裂、破 碎,引起上覆岩层发生崩落、碎裂、弯曲变形,当岩土体 变形移动达到地表时.从而导致地表塌陷。
根据地面塌陷区积水情况及土地可利用状态,将
塌陷区划分为低洼型、滩涂型和水域型3种形式;矿区 低洼型塌陷区面积205.93km2 .约占塌陷区面积的 65%,塌陷深度一般小于1.5m,塌陷区内无积水,土地 仍可断续耕种;滩涂型塌陷区面积32.69km:',约占塌陷 区面积的10.32%,塌陷深度一般在1〜3m,呈季节性积 水,部分土地失去耕种功能;水域型塌陷区面积
矿区地表水体相对较发育且均属淮河水系、淮河 自西向东流经本区,主河床宽度在250〜500m,多年平 均流量约800m7s,最大流量2300m7s,最小流量仅 100m7s,5~9月为丰水期,10月至翌年4月为枯水期, 丰水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图2)。
图2淮河历年月平均流量与水位动态(1955-2013年)
塌陷连成一体,形成20个塌陷面积大小不等、塌陷深浅 不一的塌陷区,累计塌陷面积约316.81km?,约占矿区面 积的11.3%,其中塌陷积水区面积78.19km"不包括已回 填复垦面积),约占塌陷区面积的24.68%,最大塌陷深度 达22m。塌陷区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南的淮南市大通一九 龙岗一带和八公山-4射家集一带,及淮河以北淮南市潘 集、凤台与阜阳市谢桥、刘庄、口孜矿区等(图3 )。
2.2地形地貌 矿区地处淮北平原与江淮波状平原的过渡地
带,地势平坦,地面标高一般15.5〜25m,地形坡降 1/8000〜1/10000。以平原地貌为主,分别由第四系全 新统、上更新统松散堆积物组成(表1)。 3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矿区淮南调查区位于中朝淮地台淮河台地坳淮南 凹陷褶断带大地构造单元,整体为燕山一印支早期形 成的大型淮南复式向斜,其轴向NW-W,平面上略有 弯曲;两翼由于断层的逆掩作用致使地层有所缺失,产 状较陡并局部倒转;轴部较开阔,地层平缓,发育一系 列次一级宽缓背向斜呈东西向窄带状展布。地层除中 元古界、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统下统、三叠系中、上统、 侏罗系缺失外,其余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第四系 覆盖全区。
图3地面塌陷分布图
矿区地面塌陷形状多呈不规则状,塌陷规模大小 不一,塌陷深度不同;总体上塌陷区多为不规则的长条 状呈北西一南东向展布。面积最大的塌陷区分布在潘 集矿区,塌陷区长度近20km,宽度2〜10km.塌陷面积 93.471km',最大塌陷深度达15m;塌陷区边缘地表发生 缓倾斜或阶梯状倾斜,倾斜方向指向塌陷中心,地形坡 度一般大于10。。
堆积侵蚀堆积剥蚀
表1 地貌特征一览表
微地貌 河漫滩 河间平地 岗坡地 坡岗地 山前斜地
主要特征
堆积成因,由Qh的粘土、粉土、粉砂组成 堆积侵蚀成因,由Qp啲粉质粘土组成 堆积成因,由Qh的粘土、粉土、粉砂组成 堆积侵蚀剥蚀成因,由Q的粉质粘土、粘土组成 堆积侵蚀剥蚀成因,由Qp‘的含砾粉质粘土组成
岩类裂隙孔隙含水层组和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岩 组。各含水层系统之间分布有不同厚度的隔水层或弱
一定的影响.如何进行地面塌陷防治受到各级人民政
府的高度重视,
2自然地理条件 2.1气象水文
矿区处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多年平均气温
11°C〜14°C,多年平均降水量600〜1400mm,降水主要 集中在每年的6〜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5%;多年水
面蒸发量800〜1200mm,陆面蒸发量500〜800mm,多
含水层系统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碎屑
*收稿日期:2018-10-31修回日期:2018-10-31 作者简介:柴义伦(1962-),男(汉族),安徽临泉人,高级工程师.现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勘査研究工作、
16
西部探矿工程
2019年第2期
形态类型
平原
平原
波状 平原
地貌类型 成因类型 冲积堆积 堆积侵蚀
透水层,水力联系不密切。浅部地下水埋深1.5〜3m。 煤层顶底板主要为碎屑岩建造,岩性以泥岩、砂岩
为主,具中厚至薄层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35.0〜 56.5MPao属较软至较坚硬层状工程地质岩组。上覆 土体由第四系和上第三系松散堆积物组成.粘性土和 砂性土相间分布,具多层结构3 4地面塌陷特征
4.1分布特征 据调查,矿区共发生采空地面塌陷74处之多,多处
1概况 淮南煤炭矿区位于淮河中下游安徽省北部境内.
面积约2800kmJ行政区跨淮南、阜阳、亳州、蚌埠等4
市5区3县。现分布矿山20个,矿山设计生产规模分别
为(400~1000)xl04t,均属大型矿山.采矿权面积达 1562.96km2,占矿区面积的55.82%;矿区均为地下开采 方式,开采深度-450〜-1100m标高,年开采量达9630x 104t;由煤炭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累计面积约 316.81km2,损毁大量的土地资源及民房、农田水利、交 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给矿区人民群众生活、生产造成
2019年第2期
西部探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
15
淮南矿区采煤地面塌陷特征及治理措施探讨
柴义伦”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合肥230001)
摘 要:以安徽省淮南矿区为例,深入分析采煤地面塌陷的特征、影响因素,探讨地面塌陷的形成机 理与发展趋势,提出地面塌陷防治对策与建议 ,旨在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关健词: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716(2019)02-0015-03
年均相对湿度65%~80%(图1)。
降水量
蒸发量
(mm)
250 r 200
■■■降水量(mm) 0■痣疫竝 mm) * 气温(C)
150
/------K
/.
'、、
.|
100
50
234 5678 9
气温
(匕) 30
-25
20
15 10
5 0 10 11 12
图1多年平均气象要素变化图(淮南1959-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