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惯性效应

合集下载

对谋划推动工作被惯性思维束缚的原因分析

对谋划推动工作被惯性思维束缚的原因分析

对谋划推动工作被惯性思维束缚的原因分析1、问题:工作作风不够实整改目标:无私才能无畏,对与自己工作有联系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自己也要坚决抵制,做到不随波逐流、不跟风赶浪。

具体措施:(1)从严要求自己,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不断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2)对于能够合并的会议尽量合并召开,对于能够开短会的尽量召开短会。

努力消减各类形式性事务,增强工作实效。

(3)对于能够合并的文字材料尽量合并,对于能够言简意赅的材料决不长篇大论。

减少文字工作的数量,提高文字工作质量,增强目的性和效果。

进度安排:已整改完成时限:长期坚持2、问题:抓工作不够深入整改目标:各项工作不断深入,科学性、针对性不断提高。

具体措施:(1)端正工作态度,培养只争朝夕、雷厉风行,干就干成,干就干好的工作激情和一抓到底的工作劲头。

(2)工作分配安排时,认真考虑各项工作特性及分管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状况,有针对性的分配工作任务。

(3)建立重要工作落实、督促、检查、反馈制度,明确工作落实责任,专人负责跟踪督促,及时反馈进展情况,切实掌握工作进度,把工作落到实处。

进度安排:已整改完成时限:长期坚持3、问题: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整改目标:着眼全局,在不断学习中,提升改革创新力。

具体措施:(1)加强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

创新的根源是学习,因此要通过增强学习力,提高创新力。

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思想、业务等方面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制定和完善集中学习制度,同时要注重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有效提升自身工作水平。

(2)勤于思考,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

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大胆探索,创新工作思路。

重点围绕解决突出问题,创新工作机制。

进度安排:正在整改完成时限:长期坚持二、官僚主义方面的问题4、问题:创新意识不强,循规蹈矩整改目标:解放思想,扩宽思路,做到“敢为人先、争创一流”。

向“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开刀

向“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开刀

向“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开刀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这三种不良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品质问题,更是一种危害社会和组织的问题。

当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出现这些现象时,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和改善。

本文将从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首先,不作为是指在工作中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缺乏责任心和担当精神。

这种态度不仅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还会影响整个团队和组织的正常运作。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首先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明确责任和义务。

只有明确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才能激发起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其次,我们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让各个岗位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

通过加强沟通和交流,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和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我们要加强自我约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责任,时刻保持工作的积极态度和主动性。

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其次,慢作为是指在工作中反应迟钝、行动迟缓的态度。

这种态度常常导致工作进度滞后,错过重要时机,甚至引发一系列问题。

要解决慢作为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提高责任意识和紧迫感。

只有明确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引起自己的高度关注和主动行动。

其次,我们要明确目标和计划,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顺序。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拖延行为。

最后,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明确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只有在正确的工作观念的引导下,才能战胜慢作为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乱作为是指在工作中不按程序、不遵守规则,胡作非为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导致工作的混乱和低效,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

要解决乱作为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规章制度的意识。

通过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工作流程和规范,能够规范员工的行为,避免乱作为的现象。

其次,我们要强化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乱作为的行为。

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能够形成有效的工作监督和评估体系。

不作为惯性效应

不作为惯性效应
现 , 论首次机会与当前机会之 间的时间间隔是长 ( 两个 无 如
月) 还是短( 如一天 )被试均会表现 出不作为惯性效应 ; , 但是 间 隔长的情况下 比间隔短的情况下不作 为惯性 的程度要低 。 A ksK n re 、u g和 H t l 0 2 uz 0 年发现 ,地理位置 的远近会影响 e2
eet或 升 级 效 应 (sa t n f c) f c) f ecli et以及 登 门槛 技 术 效 应 (l ao e t 1 e f ti—h— or f c) 等 。 o —n tedo et等 o e
和获利 条件下 , 人们 的行 为取 向是存 在差别 的 。当有 所收 益时 , 人们更 倾向于不 作为 ; 而有 所损失 时 , 人们不 作为可
关键词 : 不作为惯性 ; 后悔 ; 反事 实思维 ; 决策 中图分类号 : 8 B4 文献标志码 : 文章编号 :6 3 2 1 (0 0 3 — 2 0 0 A 17 — 9 X 2 1 )6 07 — 2
在 日常的消费行为中, 存在这样一种有趣 的现象。昨天 我们去商 场购物 , 发现 nk i e鞋打 5折 , 当时非常心 动 , 没 但 买 ; 次 去 看 时 , 扣 已 回升 至 8 , 时 你 会 选 择 购 买 吗 ? 再 折 折 此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 明, 大多数人倾 向于不购买。 但相对而言 , 8 折仍是个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机会 , 人们 为什 么会 选择 不购 买呢? 国外学者 T kc si Pt n yoi k 和 i n t 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 ma 而深入的研究 , 于是在 19 年首次提出了不作为惯性( a— 95 i c n
t niet 这 一 概 念 I i ra) o n i l l 。

领导干部 不作为慢作为的具体事例

领导干部 不作为慢作为的具体事例

【领导干部:不作为慢作为的具体事例】一、引言在社会生活中,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决策者,其言行举止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领导干部“不作为慢作为”的具体事例,这些事例不仅让人感到失望,更引发了社会的质疑和批评。

本文将从几个具体事例入手,探讨领导干部“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与剖析。

二、具体事例1. 城市环境问题在某城市,由于环境管理的不善以及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忽视,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恶化。

但是,当地的领导干部却“不作为慢作为”,对于环境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采取有效的措施。

这种情况下,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水质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2. 教育资源分配另外一个具体的事例是关于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

在某地,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然而,当地领导干部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屡禁不止。

这导致了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学生们的学习权益受到了影响。

3. 社会治安管理最后一个具体事例涉及到社会治安管理。

在某地,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治安管理措施,导致了一些不法行为的增多。

然而,对于这些问题,当地领导干部却“不作为慢作为”,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制止。

这也导致了社会治安形势的进一步恶化,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和不安。

三、深入思考以上三个具体事例,反映了领导干部“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

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往往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不安定以及不和谐。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领导干部个人素质的问题,可能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对于自己的工作职责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

也有可能是制度机制的问题,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制度和机制,导致了领导干部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在各个方面下功夫。

对于领导干部个人,需要提高其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其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

不作为惯性产生的原因、条件及应用

不作为惯性产生的原因、条件及应用

不作为惯性产生的原因、条件及应用
李晓明;李晓琳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12(20)4
【摘要】不作为惯性指如果个体先前已错过了一个更优的机会,当次一些的类似机会再出现时(但仍好于一般情况),个体会倾向于继续放弃这一机会。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不作为惯性的概念、操作定义和基本研究方法;然后着重探讨了导致不作为惯性的原因及相关实证研究,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后悔情绪和估价是导致不作为惯性的两个主要原因;随后探讨了不作为惯性产生的条件及在市场营销及股票市场中的应用研究;最后未来研究需要更加注重研究方法上的改进以及对不作为惰性的原因探讨。

【总页数】8页(P584-591)
【关键词】不作为惯性;决策;体验后悔;预期后悔;估价
【作者】李晓明;李晓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9;C91
【相关文献】
1.电力企业习惯性违章产生原因与预防 [J], 童珊珊
2.行政不作为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J], 张彦;王国泽
3.浅析建筑工人习惯性违章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J], 黄嘉佳;侯荟薇;洪伟民
4.卫生行政执法中不作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J], 李文婷
5.失望情绪在不作为惯性产生中的作用 [J], 李晓明;邹是;高友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行政不作为形成的原因分析及其遏制

行政不作为形成的原因分析及其遏制

一、行政不作为的涵义对于行政不作为的涵义,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行政不作为应指行政主体及行政公务人员在其所属的职责权限范围内,负有积极实施法定行为义务而在法定合理期限内应当作为也可能作为的情况下而实际不为的违法行为,应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行政不作为的不作为主体既可以是行政主体,也可以是该行政主体的行政公务人员,还可以是不属于该行政主体的行政公务人员,如行政委托过程中的行政不作为。

2、行政不作为的不作为主体必须是对行政义务的不履行。

3、行政不作为行为主体在一定范围内有合法的职责权限。

4、行政不作为必须是在法定其合理期限内未作出的行为。

5、行政不作为必须是应为,也可能为的情况下不为。

6、行政不作为是实质不为的违法行为。

7、行政不作为所界定的价值取向最终着眼于依法行政的要求。

行政不作为不等同于不履行法定职责,两者无论从外延或内涵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不履行法定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富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规章规定的职责,有能力履行而明示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行为,实际上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仅仅是不履行法定职责,而没有对行政不作为作出规定。

行政不作为则是指行政主体负有作为的行政义务,有能力履行而在程序上未予履行或拖延履行的行为。

从内涵来看,两者也有很大区别,不履行法定职责既包括行政主体程序上的不作为,也包括实体处理上的不作为,而行政不作为则不包含行政主体明示拒绝的行为,因为明示拒绝体现在行政程序上,行政主体已经履行了受理、审查、答复等一系列行政程序,它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作为状态。

二、行政不作为的特征在分析了行政不作为的涵义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行政不作为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消极性行政不作为的消极性在主观上表现为行政主体对其行政职权的放弃,在客观上表现为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所承担的行政作为义务。

2、违法性违法性是行政不作为的本质特征,由于行政主体没有在法定期限或合理期限内履行其行政义务,所以,行政主体一旦被认定构成行政不作为,就意味着这种行政不作为必然违法,从理论上讲根本不存在合法的行政不作为,合法的行政行为必然不构成行政不作为。

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行为

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行为

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行为作为一种行为,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已经深入浸透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态度问题,更影响到个人能力、团队效率和社会进步。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行为,已被提升为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不作为的危害及原因1.1 不作为的危害不作为在个人和组织层面上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

在个人层面上,不作为意味着放弃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浪费了个人时间和资源。

在组织层面上,不作为意味着项目无法顺利进行,延误了整个团队的工作进度,严重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成就感。

1.2 不作为的原因不作为的原因往往包括:缺乏动力和目标、对任务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工作内容缺乏热情、过度依赖他人、拖延和逃避责任等。

这些原因大多是由于个人心态和组织氛围的问题所致。

二、乱作为的成因与解决策略2.1 乱作为的成因乱作为往往是由于个人行为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造成的。

具体原因包括缺乏明确的工作目标、缺乏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合理的时间管理等。

此外,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也是乱作为的重要成因之一。

2.2 乱作为的解决策略要解决乱作为的问题,需要同时从个人和组织层面下手。

个人需要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并且自律地执行。

同时,组织需要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促使员工对工作负责并保证工作的质量。

三、慢作为的原因与改进方法3.1 慢作为的原因慢作为指的是工作进度缓慢、行动迟缓的行为。

慢作为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个人能力不足、沉迷于琐事、计划不合理、工作负荷过大等。

这些原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组织因素。

3.2 慢作为的改进方法要改进慢作为的行为,首先需要提高个人能力。

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

同时,正确合理地安排时间,优化工作计划,减少琐事干扰,专注于重要任务。

对于组织而言,合理分配工作负荷,鼓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也是改进慢作为的重要措施。

《不作为、不善为、乱作为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建议》向风行

《不作为、不善为、乱作为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建议》向风行

3. 索拿卡要乱作为。少数职能部门办事人员崇尚潜规则,不得点“小恩小惠”心里就不舒服,不玩点套 路、耍点权威就好像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如果不暗地里“意思意思”就挖空心思“找岔子”,变着法子要 好处;有的单位强行摊派报纸杂志,从中拿回扣、得好处。有的巧立明目向企业搭车收费、重复收费。 二、原因分析 1. 作风禁令促使干部循规蹈矩。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各方面的禁令相继制定,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受管 控,权力运行过程中受到的约束越来越多,监督的力度越来越大。有的党员干部只求不出事、宁愿不干事, 凡事都要等着上面发指示、等着别人探路子、等着外地出经验,循规蹈矩。 2. 高压反腐造成干部求稳怕乱。面临“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的反腐新形势,惩治腐败的力度 越来越大。有些领导干部不愿意与老板打交道,不愿争资引资跑项目,不愿意应酬协调工作,行事过于低调 ,“老老实实”坐当“太平官”。 3. 机构改革导致干部人心不稳。目前,自上而下逐级进行的机构改革,必然会给部分领导干部以及重要 岗位职数带来影响,以致在改革前热议不断,人心浮动,要么等待观望,要么各谋其所,没有心思搞工作。 4. 专项治理带来干部激情减退。湖南省“三超两乱”专项治理后,领导干部要到60岁才退休,很多单位 六七年没有领导岗位空缺,一些单位消化多配的职数需要更长的时间,机关干部感到提拔无望,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不强,激情不够。 5. 现行体制致使干部安于现状。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干部作用评价机制,用人凭资历,待遇看工龄,没有 真正将实绩与待遇挂钩。现在单位奖金不能发,激励没依据,惩罚无措施,干部觉得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 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先进后进一个样,安于现状,甘于平庸。 6. 制度不全形成干部管理盲区。有的单位制度设计层面存在漏洞,对干部缺乏有效的监管与约束,一定 程度上给干部“钻窝子”提供可乘之机,致使违纪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7. 追究不力使得干部心存侥幸。当前,有的地方虽然针对不作为、不善为、乱作为现象出台了问责办法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追不追究责任,追究到什么程度,均无明确规定, 使干部心存侥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作为惯性效应作者:陈婷,王丽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6期摘要:Tykocinski 和Pittman(1995)首次提出不作为惯性(inaction inertia)这一概念,即失去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行为机会(initial inaction)后将导致对随后相同领域内类似机会的不作为(inertia)。

对影响不作为惯性效应的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阐述,并探讨这一现象的研究新进展和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不作为惯性;后悔;反事实思维;决策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70-02在日常的消费行为中,存在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昨天我们去商场购物,发现nike鞋打5折,当时非常心动,但没买;再次去看时,折扣已回升至8折,此时你会选择购买吗?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倾向于不购买。

但相对而言,8折仍是个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机会,人们为什么会选择不购买呢?国外学者Tykocinski和Pittman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于是在1995年首次提出了不作为惯性(inaction inertia)这一概念[1]。

一、不作为惯性的概念以往研究表明,时序效应在决策过程中有着重大的影响,例如前期资金、精力的投入等都会导致随后更多的再作为(action),再投入,称之为作为惯性(action inertia)。

再例如,承诺效应(the commitment effect)、沉没成本效应(the sunk cost effect)或升级效应(escalation effect)以及登门槛技术效应(the foot-in-the-door effect)等等。

而不作为惯性则是与作为惯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Tykocinski and Pittman(1995)运用典型的“健身俱乐部”脚本来研究这一现象[1]。

脚本如下:你打算参加一个健身俱乐部,几日前朋友告诉你,离你住处5分钟就有一家健身俱乐部在招收会员,截至时间是今天18点整。

当你赶到时,工作人员告诉你已经超出活动期限了。

但同时并告知,在距离25分钟车程处有一家健身俱乐部仍在招收会员,问你是否会成为这家的会员?结果表明多数人倾向于拒绝第二次出现的机会。

于是Tykocinski and Pittman提出不作为惯性(inaction inertia)这一概念,即失去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行为机会(initial inaction)将会导致对随后相同领域内类似机会的不作为(inertia)。

二、影响不作为惯性效应的因素1.吸引力差异。

实证研究表明,首次机会与当前机会之间的吸引力差异会影响个体作为的可能性,而当两者间吸引力差异大比差异小时,被试作为的可能性更低,从而验证了不作为惯性效应。

2.时空距离。

Zeelenberg、Nijstad、Van Putten等2006年发现,无论首次机会与当前机会之间的时间间隔是长(如两个月)还是短(如一天),被试均会表现出不作为惯性效应;但是间隔长的情况下比间隔短的情况下不作为惯性的程度要低[4]。

Arkes、Kung和Hutzel 2002年发现,地理位置的远近会影响不作为惯性的产生。

当机会呈现的地理位置近或方便时,个体表现出不作为惯性效应。

当错过第一次机会的地理位置是较为便利时,个体对当前机会购买的可能性会降低:当错过第一次机会且地理位置上较为不便时,被试对当前机会购买的可能性提高。

3.收益和损失。

Butler和Highhouse2000年发现,在损失和获利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取向是存在差别的。

当有所收益时,人们更倾向于不作为;而有所损失时,人们不作为可能性偏低。

4.机会来源。

Butler和Highhouse2000年控制了当前机会的来源是否一致这个条件来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机会来源不同时,被试在损失领域内不作为惯性效应下降,因为此时被试并未把最初的机会作为参照点来评价当前机会;而在收益领域内不作为惯性效应不受机会来源的影响。

5.选项数目。

Van Putten、Zeelenberg和Van Dijk2007年研究了第一次机会跟随后机会的选项不是唯一时对不作为惯性的影响。

结果发现,与分别呈现两个当前机会相比,当前机会唯一时,被试对当前机会采取作为的可能性增加;她们认为,当多个机会同时呈现时,被试很少将错失机会作为参照对象来进行决策,从而对当前机会的作为影响变小;当同时失去多个机会时,这种错失机会参照点的影响会显著下降。

因此,加入多个选项机会可以减少不作为惯性效应的产生。

6.社会比较。

Kumar2004年研究了在社会背景下的不作为惯性,即决策者在他人与自己面临相同的错失机会后,他人的行为选择对决策者的行为是否会产生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参照性他人先前作为与否,对决策者当前采取作为是否产生影响,取决于两个因素:(1)决策者与参照性他人的接近度(proximity);(2)决策者与参照性他人之间关系的效价(valence)。

当决策者与参照性他人的接近性越高,两者之间关系越为疏远或不喜欢时,导致决策者不作为的可能性更大。

7.配对程度。

Zeelenberg和Van Putten2005年研究了商品销售中的先升后降(post-promotion dip)现象。

结果表明,在错过某一品牌的折扣之后,消费者可能转向同类产品的其他品牌;与错过一个小折扣相比,当错过一个大折扣时,转换品牌的行为则更为显著。

这与以往的不作为惯性文献是不一致的,这说明不作为惯性存在许多限制条件。

Van Putten、Zeelenberg和Van Dijk2007年以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和交易脱钩(transactiondecoupling)文献为基础,阐明了不作为惯性的限制条件。

实验发现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不作为惯性效应会降低:(1)当先前错失机会的信息模糊时;(2)当获得先前错失机会需要一个额外代价时;(3)当错失机会和当前机会的可比性较小时。

这表明错过的机会与当前机会的配对程度是不作为惯性发生的必要条件。

8.个体特质。

Marijke van Putten,K.U.Leuven,Marcel Zeelenberg,Eric van Dijk2009年的研究中,根据被试在事件应对方式上的差异,把被试分为动作定向和状态定向来研究不作为惯性效应[5]。

实验结果表明,状态定向的个体比动作定向的个体受不作为惯性效应的影响更大。

无论错失机会与当前机会之间的吸引力差异大小,状态定向的被试均显示出强烈的不作为惯性效应,而动作定向的被试受不作为惯性的影响则小。

将当前机会与错失机会暂时分离开来,状态定向的被试会减弱不作为惯性效应,而对动作定向的被试无任何影响。

三、引起不作为惯性的原因解释1.锚定效应。

Arkes et al.(2002)提出了一种基于认知的解释,即锚定效应(the anchoring effect。

此理论认为,当一个产品被视为特价品时,人们倾向于认为此产品的价值较低(Burger,1986)。

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消费者利用第一次交易的价格作为锚定来判断当前产品的价值。

因此,根据这一替代账户(alternative account),错过先前较大特价品的消费者要比那些错过较小特价品的被试愿意出更少的价钱来付此产品。

Arkes et al.(2002)通过测量消费者到底愿意花多少钱来检验这种替代解释[3]。

结果表明,后悔完全地调节着不作为惯性效应,而锚定效应仅仅部分地调节不作为惯性效应(Arkes et al.,2002; Zeelenberg et al.,2006)[4]。

2.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为,错失先前吸引力大的机会易引起人们的不平衡,为了降低这种失调状况,人们通常通过降低当前机会的价值或诋毁该机会或产品的信誉来达到认知上的平衡,从而导致不作为惯性的产生。

3.心理账户理论。

Thaler 和Johnson(1999)提出的心理账户理论认为,当事件处在相同的心理账户下时,事件(例如,决策、结果、经验等等)趋向于影响随后出现的事件。

事件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别,他们被加工成相同的心理账户中的一部分或者不是其中一部分(Bonini& Rumiati,2002; Henderson& Peterson,1992)[3]。

在相同心理账户下的事件比在不同心理账户下的事件对彼此的影响更大。

4.标准理论。

Kalneman和Miller使用标准理论(the norm theory)来解释不作为惯性效应:认为“不做”某事比“做”更符合标准。

如果没有特别强烈的理由做出改变,选择“做”,则会被认为这是反常的行为,因此在第二次机会吸引力下降的情况下,采取不作为。

5.后悔理论。

以往不作为惯性的研究重复验证了后悔在不作为惯性效应的基本机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Arkes,Kung,& Hutzel,2002; Butler & Highhouse,2000; Tykocinski &Pittman,1998,2001; Tykocinski et al.,1995)[1]。

研究者Tykocinski等人(1998、2001)的研究结果认为,被试不选择第二次出现的机会,是为了避免与第一次机会相比较所产生的后悔情绪,正因为个体存在这样的预期,因而通过拒绝第二次机会的方式来避免预期后悔,进而产生不作为惯性。

但又有一些研究者如Arkes等人(2002)和Kumar(2004)的研究则认为,逃避体验后悔是引发不作为惯性效应的原因[2]。

消费者在错失第一次机会后体验到后悔,当遇到第二次出价机会时,会提醒他们错失第一次机会后所体验到的后悔。

相反地,消费者可以通过逆向考虑第二次机会来逃避体验后悔,从而导致连续的不作为。

上述的两种解释,前者的解释在于避免产生预期后悔(anticipated regret);后者的解释在于摆脱体验后悔(experienced regret)。

虽然两者存在差别,但是都认为后悔是产生不作为惯性的原因。

四、研究展望探讨引起不作为惯性的原因虽然已经很广泛,但是众说纷纭,到底是后悔解释理论还是贬值论,仍未有一个统合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而不作为惯性在消费领域、投资领域、决策领域以及体育运动领域中,有着越来越广泛地研究和运用。

参考文献:[1]Tykocinski,O.E.,& Pittman,T.S.(1998).The consequences of doing nothing: Inaction inertia as avoidance of anticipated counterfactualregre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5,607-616.[2]Tykocinski,O.E.,& Pittman,T.S.(2001).Product Aversion Following a Missed Opportunity: Price Contrast or Avoidance of AnticipatedRegret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3,149-156.[3]Arkes,H.R.,Kung,Y.-H.,& Hutzel,L.(2002).Regret,Valuation,and Inaction 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Processes,87(2),371-385.[4]Zeelenberg,M.,Nijstad,B.A.,Van Putten,M.,& Van Dijk,E.(2006).Inaction inertia,regret and valuation: A closer anizational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01,89-104.[5]Marijke van Putten,K.U.Leuven,Marcel Zeelenberg,Eric van Dijk(2009).Dealing with Missed Opportunities: Action vs.State OrientationModerates Inaction Inertia.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责任编辑郭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