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1)
于丹论语读后感

于丹论语读后感于丹论语读后感(一)《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阅历和他对弟子的训练。
其中很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很多人耳熟能祥的,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日仍旧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供应一份温馨的劝导。
于丹教授的《论语》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君子之道、抱负之道和人生之道七个部分。
为我们很好的诠释《论语》的精华。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或许我们无力转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转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知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圆满,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
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你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圆满。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
生活中会有很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或许凭我们个人的力气无法转变,但我们却可以转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当一个不幸降落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海鸥无法转变大海的宽度,但它转变了自己翅膀的力度;雄鹰无法转变天空的高度,但它却转变了自己振翅的强度;同样,我们也无法打算人生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宽度!于丹论语读后感(二)最近始终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格外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简单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于丹《论语》心得(一)天地人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一)天地人之道于丹《论语》心得(一)天地人之道序言:《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
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吗?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于丹:大家别以为说,孔夫子的《论语》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我们觉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种高不可及的。
这里面有多少奥秘吗?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
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其实说白了,我认为论语再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过去,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能够相关于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其实论语很简单,两千五百年以前,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篡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就是弟子们在提问,他回答的时候“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大家有问有答、有来有往。
就是这种提问和回答之间,只言片语,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到后来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大家把这些言论集结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论语。
所以今天看到的论语,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在论语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一个严谨的阐述,论语都是很简短很简短的一些言辞。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第一篇: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心得(一)天地人之道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长的信念。
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其他行为的拓展。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一个人的视力本来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展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二)心灵之道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自信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
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勇敢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参禅的人最讲究的就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三)处世之道做事情要有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避免的。
提倡仁爱,但不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的过失。
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于丹老师的这本《论语》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这六个方面感悟的心得,用易中天老师的话说,能把《论语》诠释的这么多姿多彩,非常值得一看。
说到《论语》,我现在记得的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当时,因为“乐”这个字,还跟同学因为念什么而吵得面红耳赤。
现在想想,觉得这么一点点事,在当时觉得居然是天大的事情,年少真好。
在人生之道的感悟中,于丹老师提到了灰色的孔子的“过犹不及”这个观点。
这个观点放在我们今天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是不是也这样“过犹不及”的问题。
就像于丹老师说的,现今的教育有长度,宽度待拓展。
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时是不是也要有个限度。
我们现如今的问题是,家长们如何去把握这个限度,有的时候家长的初衷是好的,只不过是没有掌握好这个度,而使得孩子教育这个事情,沦为了某些教育机构赚米的工具。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注定有很多的东西是学不了,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有取舍,学会放弃。
知道什么才是适合孩子的,或者是自己的孩子适合哪些活动。
我记得大宝在选择学前班时,有的家长给推荐一家学前机构,我去了解的过程中,发现孩子要学的东西很多,还有珠心算的内容。
珠心算固然有很多的优点,但我想我的孩子恐怕不特别适合。
后来,我选择了一家普通的学前机构,他的活动场地有些欠缺,但并不影响孩子的活动的心情;教室有些简陋,但并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我最看重的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老师一切都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情。
上美术课时,老师在上面口述孩子们所要画的内容,每个孩子的理解都不一样,每个孩子画的内容也都不相同,每个孩子都会根据自己所理解的内容去画自己所听到的内容。
他们的校长还安排孩子们每天都是早读和晚读,内容都是国学经典。
每天在接孩子时都会在楼下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我当时心里的想法就是,适合孩子就是最好的。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精彩4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精彩4篇)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一第一章,处世之道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所构成的社会,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样社会也不能失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因此,在社会,在人群中,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
而于丹教授说给我们大学生的启发是,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把握好度,一个尺度才能保证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好进行,也是我们事业生活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并不是只有简单的好坏之分,我们也不能仅仅用好坏来衡量所有的事物。
古语有云:以德报怨。
而孔子和于丹教授对此产生了疑问和思考: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
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
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报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孔子和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原则的,如果是以德报怨,那么我们将得不到任何的回馈,我们能够包容所有的人,但是无法宽容所有的人。
我们不能一味地去以德报怨,因为我们也是有原则的。
这个就是度。
人生有限,我们不可能把生命的宝贵光阴浪费在那些不值得的人或者事情上面去。
我们不是神明,也不是圣人,我们跟其他人一样,都是众生中的一个。
我们没有海量的心胸,我们也是拥有感情和智慧的生物,我们也会有喜怒哀乐,我们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学会包容,学会以直报怨。
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就是今天也是非常难得的。
对于每一个人,我们都要给予相对应的尊敬,给予适当和相应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独立和继续成长。
爱,并不是溺爱,而是让所爱的人独立和成长,懂得这个世界,理解身边的人。
因此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
在工作上,对于工作,于丹教授告诉留给我们的启迪是,不在其位,不谋其职。
于丹论语心得之

于丹论语之《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心得体会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温暖起来。
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现代社会中,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往往感到无力应对。
于丹教授通过几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
但是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而且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成不同的人生!生活中,之所以有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改变原有原想法和思维方式,致使问题一直悬而难决,须知,只要思路稍做更改,不要患得患失,并决心继续下去,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那种悲观郁闷的心地也会变得乐观豁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而且大家所拥有的实际生命长度基本相同,但为什么却有的伟大,有的卑琐,有的卓尔不凡,轰轰烈烈,有的碌碌无为,平庸一生-----究其原因,是因为生命拓得多宽,风景便有多宽,人生也会有宽。
就象我们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站在什么高度看待问题,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而我们只有站的高才会望的远。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那样的缺憾在所难免,人生之路也不可能处处都是鲜花和掌声,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都有自己的精彩之处。
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精彩,那就需要有足够的自信,需要有那份来自内心的淡定和坦然。
最后再记下一段于丹的话与朋友们共勉: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
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
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读《于丹“论语”心得》-天地人之道.

读《于丹“论语”心得》-天地人之道2012-02-28天地人之道1.《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此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2.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他绝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3.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这就是孔夫子的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也就是说,评价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的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更要看每个老百姓内心的感受――他们觉得安全吗?他们快乐吗?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真正有认同吗?我国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末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调查,数据显示,当时我们的国民幸福指数只有64%左右。
91年再次参加调查,升到了73%左右,而96年又下跌到了68%。
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
它说明,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理困惑。
所以孔子说:“贤哉,回也!”,因为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4.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而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夫子给我们的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论语心得_于丹教授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
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以下是整理分享的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篇一《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它,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
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
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为人之道。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
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
《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论语》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1)
于丹论语心得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
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
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而不是从空而降的。
中国的创世神话是盘古开天辟地,但这个开辟不是像西方神话讲的那种突变,比如说拿一把大斧子,啪,劈开,然后金光四射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天地万物,这不是中国人的叙事情感。
中国人习惯的叙事是像《三五历纪》里面描述的那样,是一个从容、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的过程: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天地开
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它说开始时“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在里面呆了一万八千年。
后来天地分开了,但它不是作为一个固体“啪”地从中间断裂,而是两股气逐渐分开,阳清之气上升为天,阴浊之气下降为地。
这并不是天地开辟的完成,这种成长才刚刚开始。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
你看,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
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盘古的变化还在继续,这个故事还要接着讲:
天地开辟之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也“日长一丈”,跟着天地一块儿长。
如此又过了一万八千年,最后是“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
所以,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除尘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
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于丹《论语》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于,欢迎阅读于丹《论语》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