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佳句及赏析
优秀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6篇

优秀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2) 优秀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2)精选6篇(一)《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总结,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著作。
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体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先,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是治理国家和平天下的基础。
只有一个人先修身养性,做到言行一致,守法道德,才能更好地管理家庭和治理国家;而一个家庭和睦、亲密无间,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个思想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是成就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基础。
其次,孔子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才能的有效途径。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有道德和智慧的人,而不仅仅是培养一些技能和知识。
他提倡学习而不虚心学习,强调了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比如要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善于总结等等。
这使我深刻地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仅要追求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和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中庸之道和礼仪之讲究。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外的和谐,既要遵循天理,又要尊重人伦关系。
中庸之道是平衡的,是避免极端和偏激的思维和行为。
而礼仪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做事应该量力而行,不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要以大局为重;同时,更要学会与人相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最后,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体会,我认识到孔子思想是深刻的,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孔子思想中的优秀品质,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教育、追求中庸之道和礼仪之讲究等,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体会使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孔子思想的智慧和其对人生的思考,这些都对我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于丹论语、庄子心得观后笔记(精选)[修改版]
![于丹论语、庄子心得观后笔记(精选)[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858ceaa76e58fafbb00374.png)
第一篇:于丹论语、庄子心得观后笔记(精选)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2011.02.201、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2、在这个世界上,技术永远不是最终的保障,人规避风险的理智,才是他根本的前提,盲目的激情,有可能出现无法返回的后果,好朋友间,应该以理性为先;3、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每天的处世态度,都成为我们的镜子,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去抑制心中的不快,这就是一个朋友为你能够做的最好的事情,真正的好朋友,一定会是有分寸的,心里有三个原则:不要抢话说,不要有话不说,不要闭眼瞎说;4、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它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朋友,是不断的放大他的光荣,而永远不去触及它的隐痛,这就需要有眼色;5、更多一点沉默的关爱去了解别人的心,此谓之知人才谓之智;6、人一生中的三个坎:少年截之在色,中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7、与其与他人都,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于丹《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2011.02.211、我们不缺宏大的理想,但缺乏到达的切实道路;2、当每一个人已经习惯于自己的角色,在角色中欢欣的表演,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理想,这是成功的职业,还有多少愿望受到尊重呢,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3、成功的职业,不一定就是你心中的理想;4、表面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5、多有外在的仪式,不过是为了一个内心的安顿;6、不辱使命,这是士的最高标准,而言必行,行必果,则是最低标准;7、思想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力量;于丹《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2011.02.221、为己之学能够学以致用,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2、30岁是人生和的阶段,30岁这个年纪,是在人生坐标中建立自信的年纪,很多东西,不该操心的不去操心,把眼前的事做好;3、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篇一于丹的“《论语》心得”是本学期我校规定的必读书目之一,全文是用七大部分来解读《论语》的,分别是“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
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
同时为她的这种崇高的境界而感动。
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
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有什么启示呢?书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
“每个人一生中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好。
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个敞亮的心怀。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自己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自己生命饱满、充盈,让自己有一种大欢欣,让自己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自己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于丹教授同时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
于丹的经典语录、于丹论语心得语录

精心整理
于丹的经典语录、于丹论语心得语录
★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
★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
★“无为而无不为”才是大境界。
★把恩恩怨怨看小了去,把自主的灵魂放到无限大。
★感到心理失衡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同样的道理,感悟却有高下之分。
★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
★只有自己的心清楚了,才能去善待他人。
★不要因为世俗的标准而远离了自己的赤子之心。
★在生命之中每个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
★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对生命的解读要问问自己——我要怎么样的决断。
★在生死的态度上,儒道殊途同归的那就是,让生命获得价值。
★还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事情。
★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心得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于丹论语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于丹论语心得1★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眼界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大眼光,就会抓住我们眼前的每一个机遇。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
★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
★无为而无不为才是大境界。
★把恩恩怨怨看小了去,把自主的灵魂放到无限大。
★人能够看清目的和方向是不容易的。
★只有用心才能从细节里获得知识和感悟。
★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
★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可以开阔。
★经历和悟性决定你的眼界。
★人格理想的支点:依于仁,游于艺。
★感到心理失衡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于丹论语心得2寒假里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于丹心得》,于丹认为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她说的没错?孔子让我感到温暖,他就像一位有着温暖大手的长者。
读着这本书,就像和这位老人并肩走上了一段旅程,他引领我欣赏沿路的风景,朴素平和地述说他的智慧,拨开我的疑惑,给予我前行的力量。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像一杯茗茶,清香、甘醇;也像一块温润的玉,优雅、谦和。
他闪着柔和的光芒,照亮我的世界,使我的世界静了下来,慢了下来,沉淀了下来,让我放慢了匆忙急促的脚步,慢慢发现了世界的美丽,呼吸纯净的空气,跳出自己的舞步。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的真好:“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现在的我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物诱惑,总是迷失于别人的眼中,别人的世界里。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篇1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伴侣,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
选择一个伴侣,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伴侣,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是很信任这句话的。
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公平仿如天方夜谭。
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抱负、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伴侣。
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他可能对你和气可亲、爱护照看,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名贵的表现形式。
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学问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期的相处、融合及接纳?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常常被忽视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
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当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伴侣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欢乐幸福,生活到处布满阳光;好的伴侣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悄悄地站在你身边,或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伴侣,也是需要距离的。
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伴侣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伴侣?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和善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妙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妙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篇2《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法规、道理,这些方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很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实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洁的说:它告知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心得1现在,很多人的理想非常远大,用一个词形容就是雄心壮志。
而《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谈到理想时,却不认为理想越远大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这个人内心的信念。
这段话出自《论语·先进·侍坐》,是孔子让学生们各自说说自己的理想。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说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只有曾皙和他们不同,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段话里,曾皙说,我的理想是到了暮春时节,就是阴历的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装,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陪同几个成年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沂水中,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到沂水旁边的舞台上,沐浴春风,最后大家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
孔子听了他的理想,长叹一声说:“我的理想和你一样啊!”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好像曾皙做的都是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治国安邦的大理想。
但他的内心非常充实。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青年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奋斗的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
所以满怀烦恼地去找一位智者倾诉。
当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的一间小屋里读书。
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青年见墙角里放置着一个很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周围却没有柴禾,于是便出去寻拾。
他在外面拾了一捆枯枝回来,从河里装满一壶水,放在了灶台上,堆放了些柴禾便烧了起来。
可是由于水壶太大,一捆柴禾烧尽了,水也没有烧开。
于是他跑出去继续寻拾柴禾,等拾到足够的柴禾回来时,那一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
这回他变得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寻拾了很多柴禾,由于柴禾准备得充足,一壶水不一会儿就被烧开了。
这时智者忽然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禾,你该怎样把这壶水烧开?”青年想了片刻摇摇头。
智者说:“如果那样,就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于丹论语心得精选5篇

于丹论语心得精选5篇于丹论语心得篇1《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方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粗浅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那么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那么。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剧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人首先要可以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承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根底,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繁忙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顺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照顾,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翻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论语心得佳句及赏析篇一:于丹论语心得句子于丹论语心得经典句子(个人篇)1、《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2、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3、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4、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5、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6、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
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7、一个人的自信来自于他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8、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9、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遗憾。
10、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11、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是让它过去,这样你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12、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3、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情,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14、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15、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16、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
17、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18、能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的观点。
19、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
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礼节。
20、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21、我们要想交到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
第二要有辨别能力。
我们应结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
22、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
23、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
24、要学会用减法生活。
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25、一个人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他一生的发展方向。
26、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27、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28、要学会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29、恒心与定力--心理的依据与底线。
篇二:《于丹论语心得》读书笔记《于丹论语心得》读书笔记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
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
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
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
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
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
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
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就工作学习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
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
让我们的精神得以饱满,更从容,豁达,乐观的面对生活。
篇三: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
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
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
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
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
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
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
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
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
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
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
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
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
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
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
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
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
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
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
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
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
“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
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
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受贿赂,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面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
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
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
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
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
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
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