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有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精选5篇)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精选5篇)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最近一直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
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曾经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
但还不够。
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
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
优秀范文: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3篇

优秀范文: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2)优秀范文: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2)精选3篇(一)读于丹先生的《论语心得》,让我受益良多。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注重的是人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准则。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个人的修养是一种基础,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有资格去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其次,孔子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他强调了“父母之爱,兄弟之情,朋友之义”,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与人为善,互助互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只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有和谐的社会和温暖的人际环境。
再次,孔子注重的是学习和教育。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业。
他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告诉我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才能够不断发展自己。
最后,孔子注重的是仁爱和公正。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准则,要有仁爱之心,要公正对待每一个人。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自身的追求和发展上,更要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奉献上。
通过阅读于丹先生的《论语心得》,我对孔子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孔子思想所强调的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学习和教育以及仁爱和公正的重要性,对我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将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处理人际关系,努力学习,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优秀范文: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2)精选3篇(二)《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是一本对《论语》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的心得体会,不仅仅是对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的思考和启示。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3篇

于丹论语心得3篇于丹论语心得3篇于丹论语心得1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方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粗浅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那么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那么。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剧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人首先要可以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承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根底,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繁忙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顺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照顾,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翻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篇一于丹的“《论语》心得”是本学期我校规定的必读书目之一,全文是用七大部分来解读《论语》的,分别是“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
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
同时为她的这种崇高的境界而感动。
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
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有什么启示呢?书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
“每个人一生中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好。
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个敞亮的心怀。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自己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自己生命饱满、充盈,让自己有一种大欢欣,让自己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自己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于丹教授同时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4篇精选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4篇精选《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你觉得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范文篇1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
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
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
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
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
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范文篇2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2023年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悟 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6篇)

2023年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悟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6篇)2023年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悟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篇一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处理领导关联、同事关联的心态,是一种融入在此刻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读到于此,想到以前读过的《菜根谭》,两者皆有: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
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
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正所谓“性定菜根香”。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联的分析,很是经典。
“神于天,圣于地。
”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能够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潜质,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
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
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怀着乐观和用心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就应总是抱怨没有时刻,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
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
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刻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教师的时刻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刻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刻时就应首先思考清楚的!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是很缓慢地感知、明白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生,他们一样东西还没懂另一样东西就要学了,这边刚学会,那边又忘了。
于丹论语心得理想之道读后感3篇

于丹论语心得理想之道读后感3篇《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
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于丹论语心得理想之道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理想之道读后感理想之道。
这章主要讲如何定位自己在社会的地位,如何展望自己的理想。
其实最主要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
自己定位的理想不要太高,那样会过犹不及,伸手都无法触摸到,就像是小学的学历考大学一样,有点坐井观天之感,一点也不切实际,甚至是不粘边,是遥远的理想,那不时我们称之的理想,那是梦想。
梦想与理想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说都是还没实现的,但理想比梦想更容易达到,是努力与智慧的结晶。
定位过高,只会让自己天天沉醉在幻想的思潮里,不回去奋斗与努力,失去了斗志,那只会离理想越来越远。
如果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太低,只会使自己的才华和理想都埋没了,不会有发展的空间,自己不能够施展,不能够发挥,也许这样的一生只会是平淡的渡过,不曾有火光出现。
到了年迈之时,也许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决定,到时也已经太晚了。
所以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理想是很重要的。
理想是时,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引导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航;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折磨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的观察者生活;理想使你倔强的反抗者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生活的黄金,而只有具备淘金工人在沙里淘金的毅力,才能找得到这生活的黄金。
理想——有人追求了一生是得到幻灭,有的人找到了它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人生的理想,向他见到地平线一样,像它走近一步,它就后退一步。
有生命力的理想绝不能像钟表一样,精确计算它的每一秒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于丹论语观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于丹论语观后感第第PAGE #页共4页[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于丹论语观后感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论语》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于丹也渐渐靠近了我们的心岸。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论语》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于丹也渐渐靠近了我们的心岸。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里的这段话,从小便耳熟能详,是孔子在讲自己的人生轨迹:十五岁的学习的起点,选择好方向,三十岁能牢固地自立,四十岁对各种问题不疑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
有一天,看《百家讲坛》,一位白衣白裙的屮年女子正在讲这一段,下面字幕上打着“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字样,面孔是陌生的,言谈是和蔼可亲的,她并没有咬文嚼字罗列子曰诗云,而是把圣人描述的这个人生坐标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转星移中,面对物欲横流、转瞬即逝,让每一个凡夫俗子去体验,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譬如“三十而立”,“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量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譬如“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屮庸(于丹把“中庸”理解为i种理想状态,一切都处于和谐之屮,即天地万物各安其位)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即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 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言者切切,听者意会,那种朴实无华清新自然,一下击屮了不再敏感的神经,怦然心动,冥冥之中似乎碰到了知音,没有更多的理由就喜欢上To (后来知道,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影视传媒系系主任,知名影视策划人,屮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理想之道》有感
于丹《论语》心得之六:理想之道。
这章主要讲如何定位自己在社会的地位,如何展望自己的理想。
其实最主要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
自己定位的理想不要太高,那样会过犹不及,伸手都无法触摸到,就像是小学的学历考大学一样,有点坐井观天之感,一点也不切实际,甚至是不粘边,是遥远的理想,那不时我们称之的理想,那是梦想。
梦想与理想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说都是还没实现的,但理想比梦想更容易达到,是努力与智慧的结晶。
定位过高,只会让自己天天沉醉在幻想的思潮里,不回去奋斗与努力,失去了斗志,那只会离理想越来越远。
如果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太低,只会使自己的才华和理想都埋没了,不会有发展的空间,自己不能够施展,不能够发挥,也许这样的一生只会是平淡的渡过,不曾有火光出现。
到了年迈之时,也许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决定,到时也已经太晚了。
所以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理想是很重要的。
理想是时,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引导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航;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折磨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的观察者生活;理想使你倔强的反抗者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
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生活的黄金,而只有具备淘金工人在沙里淘金的毅力,才能找得到这生活的黄金。
理想——有人追求了一生是得到幻灭,有的人找到了它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人生的理想,向他见到地平线一样,像它走近一步,它就后退一步。
有生命力的理想绝不能像钟表一样,精确计算它的每一秒钟。
没有理想的人生如雾海,没有奋斗的人生如浮云,没有理想的青春,就是没有太阳的早晨。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理想与妄想不同,因为妄想偷越人生的范围;理想与幻想不同,因为幻想是无可遵循的途径;理想与野心不同,因为野心常出之于自私与占有。
理想与内心的修养是息息相关的,内心的修养直接关系到理想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