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
怎样解答惯性现象

怎样解答惯性现象作者:黄淑明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05期课本解答惯性现象,文字确切精炼。
学过之后,学生尚难掌握要领,不能圆满准确地解答惯性现象,表现在言语贫乏,语无伦次,叙述笼统,思路层次不清,或者以简单的惯性二字概括作答。
因此,教师在解答惯性现象时,应做分解动作。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惯性现象的分析方法和解答步骤:一、分析方法解答惯性现象,不是单一只用惯性概念,而是惯性与力和运动的综合问题,所以解答时,要依据题意,分析运动和受力的变化过程可以用以下四个环节来分析:(1)明确研究对象,即是确定所研究的是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个部分。
(2)弄清研究对象原来的状态,即是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分析研究对象是否突然受到其他外力及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4)确定研究对象由于惯性导致的结果。
二、解答步骤在分析的基础上,一般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解答:(1)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状态。
(2)中间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个部分在什么原因下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3)由于惯性原来某物体或某部分保持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三例析与解答1.惯性在整个物体上的表现例1拍打衣服,为什么粘在衣服上的尘土会掉下来?分析:①研究对象:衣服和尘土;②原来状态:指拍打前的状态,这时衣服和尘土是静止的;③受力情况及状态改变:拍打衣服,衣服受力突然运动;④由于惯性导致的结果:尘土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因为衣服运动而尘土静止,所以尘土就与衣服脱离而掉下来。
答:原来衣服和尘土都是静止的,当拍打衣服时,衣服由于受力突然运动,而尘土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就会脱离衣服而掉下来。
例2用铁锨向车厢内送泥时,为什么锨在车厢前停止,而泥顺着锨的运动方向被扔到车厢内?分析:①研究对象:锨和泥;②原来状态:指锨和泥到车厢前的状态,这时锨和泥是运动的;③受力情况及状态改变:锨运动到车厢前由于受到人的拉力作用而突然停止,而锨与泥之间的摩擦力远小于人民对锨的拉力,可不考虑;④由于惯性导致的结果:由于惯性泥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中物理教学论文:“4.85英尺”的惯性力引起的思

中物理教学论文:“4.85英尺”的惯性力引起的思考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宽度有一个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奇怪标准,两轨之间的距离统一为4.85英尺(约1.48米),这与英国的铁路标准一样,而英国的铁路标准最早竟是两千多年前罗马人用拉战车的两匹战马屁股(4.85英尺)的宽度来确定的,正因为这个标准的限制与沿袭两千余年,今天就连美国的航天飞机燃料箱两旁的推进器宽度也得做成4.85英尺,否则铁轨无法运载。
显然,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竟是由两千年前两匹战马的屁股宽度来决定的。
由此看来,这一被人们默认了的“4.85英尺”所带来的惯性力量是多么的强大!要冲破由惯性形成的规则又是多么地艰难!无独有偶,不久也看到一篇叫《不拉马的士兵》的短文,这个故事在管理界流传很久。
说一个炮兵军官去视察炮兵操练时,发现每一门大炮旁总有一个纹丝不动的士兵站着。
问其故,没有有人答出。
后经过查阅大量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远古的战争年代,谈不上自动化与机械化,大炮都是马拉到前沿阵地的,由于要保持大炮发射后一个稳定的位置,必须要有一个士兵拉住马的缰绳来恢复状态,就这样一个设定,一直到自动化与机械化发达的今天还循规蹈矩地沿袭这样一个规则:大炮旁依然站着一个不拉马的士兵。
这个“4.85英尺”和“不拉马的士兵”规则所带来的惯性力之强大由一科学研究小组通过对一群猴子实验得到了充分地验证:研究人员将5只猴子一起放在一个中间吊有一串香蕉的笼子里,研究人员设计这样一个研究方案: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枪喷射它,一次次对拿香蕉的猴子进行重复喷射直到全体猴子不敢动那香蕉为止。
接着,研究人员用另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中的一只“老”猴子。
初来乍到的新猴子并不知晓这笼子中的“游戏规则”,一来便动手去拿香蕉,结果它触怒了笼中的其它4只“老”猴子。
于是,他们代替原先由高压水枪喷头行使的惩罚任务,群起教训它,直到新来者屈从于笼中的规矩为止。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专项训练(六)——惯性和惯性现象(含答案)

八年级(下)专项训练(六)——惯性及惯性现象训练点一惯性1.定义:一切物体都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静者恒静),原来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其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动者恒动)。
2. 对惯性的三点认识:(1)惯性的普遍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物体质量大或小,是静止还是运动,是受力还是不受力,物体都具有惯性。
(2)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运动状态以及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3)惯性与力的区别: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它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惯性有大小无方向,力既有大小也有方向,两者没有必然联系,在解答问题时我们不能说“某物体受到惯性力作用”“某物体受惯性作用”等,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
3. 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1)惯性:惯性是指任何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勾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是无条件的,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处于何种运动状态无关。
(2)惯性定律: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是描述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所遵循的种运动规律,是有条件的。
它的实质是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知识典例➊★★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草地上的足球越滚越慢,其惯性越来越小B.利用惯性可将衣服上的灰尘拍掉C.刹车时人身体向前倾,是因为受到了惯性力的作用D.系上安全带,能减小因后车撞击对司机造成的伤害解析:A、足球离开脚后在草地上越滚越慢,是因为足球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而不是惯性越来越小,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惯性大小不变,故A错误; B、当拍打衣服时,衣服由静止变为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不变,于是从衣服上脱落,故B正确; C、在汽车紧急刹车时人向前倾,是因为人具有惯性,惯性是一种性质,不是一种作用,故C错误; D、系安全带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人会向前冲可能对人员造成伤害,故D错误。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物理学中的惯性概念,了解它在物理世界中的应用,并由此认识到物理学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实验原理1.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如果在静止状态下,则会继续保持这种静止状态;如果在运动状态下,则会继续保持这种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表述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
换言之,一物体只有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才会改变其运动状态。
三、实验器材跑步机、木板、玻璃球、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将玻璃球放置在静止的木板上,以确定其初始位置。
2.将木板和玻璃球一起放在跑步机上并启动。
3.关闭跑步机。
此时,木板和玻璃球处于运动状态,且具有一定的惯性。
4.观察木板和玻璃球的运动状态,并测量其运动距离。
5.将玻璃球放回到其初始位置,关掉跑步机并等待数秒钟。
6.再次启动跑步机并关闭,观察及测量木板和玻璃球的运动状态及距离。
7.反复进行以上步骤,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实验分析及结论通过本实验的实际操作,可以观察和了解物理学中的惯性原理及其在物理世界中的应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1.对于静止的物体,由于没有外力作用,因此其保持静止状态。
2.当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也能够保持其运动状态,即物体具有惯性。
3.跑步机初始启动和关闭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由此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外力作用有关。
4.反复进行实验,可以发现物体在运动状态下具有均匀的惯性,即每次运动的距离和惯性大小相同,而静止状态下物体没有惯性。
本实验通过物理学中的惯性概念与实际运动状态结合,向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本实验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技素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六、实验后的反思1.本实验采用了比较简单的实验器材和步骤,适合初中学生进行操作。
惯性原理的实验怎么解释

惯性原理的实验怎么解释
惯性原理是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会维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理现象。
要解释惯性原理的实验,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解释:
1. 实验设备:准备一个光滑的水平桌面和一个小球。
2. 实验步骤:将小球放置在桌面上,然后用手指轻轻推动小球,使其开始匀速运动。
之后突然停止用力推动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状态。
3. 解释实验结果:根据惯性原理,当停止用力推动小球时,小球会继续朝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一段时间,然后停止。
这是因为小球具有惯性,即使没有外力作用,小球仍会保持运动状态,直至外力作用改变其状态为止。
4. 深入解释:这一实验中展示了惯性原理的基本特征,即物体会保持其状态,直至有外力作用改变其状态。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汽车急转弯时乘客会向外部倾斜,因为他们的惯性使他们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通过这一实验和解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惯性原理并将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中。
《惯性现象》说课

《惯性》说课稿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惯性》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六节《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惯性定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因此,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惯性定律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中,通过有趣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准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的能力。
在对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解释时,纠正学生对惯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加强学生使用物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教法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
即: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会用惯性概念解释现象的目的。
五、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为上这节课作铺垫,我提前一周让学生以惯性为题出了一期黑板报,使学生对惯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到预习的效果,在接受这节课的知识时不会感觉太过生硬。
在惯性概念和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归纳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最新-《惯性》教案优秀5篇

《惯性》教案优秀5篇为了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惯性相关内容,牛牛范文精心收集整理了《惯性》教案优秀5篇,欢迎查阅参考。
惯性、惯性现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能力目标: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给出惯性的概念(注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然后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提供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帮助学生认识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最后通过“想想议议”的讨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1.要重视实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惯性现象很多,由于实验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实验可采用并进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的能力。
如让学生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实验。
有些演示实验,可让学生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能力。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实验为例,让学生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原因,训练如何运用知识解释问题。
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
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3)什么原因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注意纠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4.可补充的惯性实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1)如图9-2-1所示,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
第九章第二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无答案)-江苏省高邮市车逻镇初级中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

第九章第二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归纳建立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说明实际现象;2.认识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解释惯性现象;3.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造成的危害。
【预习探学】1.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物体具有保持的性质。
都有惯性,惯性与物体的,与物体是否运动、是否受力、受力大小、速度大小等无关。
惯性力。
(选填“是”或者“不是”)3.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定律,惯性和惯性定律不相同。
(1)惯性是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而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4.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关惯性的利用生活中有关惯性的防止【合作互学、交流助学】(一)活动:演示惯性现象(1)见课本P67图(a)猜一猜:下面的棋子被打出后,上面的棋子会落在哪里?现象:讨论:①上面棋子原来的运动状态是②下面的棋子打出后,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会落在原处?(2)思考、讨论课本P67(b)、(c) 、(d)图,分别说明了什么?(二)惯性概念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______状态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_______状态的性质。
我们将物体具有保持______ ___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原来静止的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思考:物体具有的惯性大小由决定,与等无关。
(三)解释惯性现象:讨论、交流:解释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①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②发生怎样的变化③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④得出结论。
例: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为什么会向后倾倒?人原来是静止的,汽车突然启动后,人的脚由于摩擦随车向前,而人的身体由于惯性还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不变,所以汽车突然启动后人会向后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