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有感

合集下载

心灵的觉醒读后感

心灵的觉醒读后感

心灵的觉醒读后感在读完《心灵的觉醒》之后,我深受感动。

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

它讲述了一个女主角艾德娃·庞德的故事,她在社会和家庭的束缚下逐渐觉醒,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内心呼唤。

本书通过艾德娃的眼睛,展示了19世纪末美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和境遇。

妇女当时被认为是家庭的附属品,她们的主要责任是为丈夫和孩子服务。

然而,艾德娃对这些传统的期望感到厌倦,她不愿意成为传统社会角色的附属品。

她渴望自由、渴望追求自己独立的梦想,渴望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我。

小说通过描写艾德娃在沉闷的婚姻中的体验,以及她与罗伯特之间的电力外遇,表达了她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挣扎。

艾德娃在与罗伯特的爱情中发现了真正的自我,她逐渐觉醒并意识到她对婚姻和社会角色的不满。

她开始独立思考,并试图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随着故事的发展,艾德娃渐渐认识到自己希望追求的不仅仅是爱情和情感上的满足,而是真正的个体自由。

她不再甘于当别人的配角,她想要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想、行动和意志的女性。

但是,她的追求自由的行为遭到了家庭和社会的谴责和压制。

她被逼迫重新回到封闭的家庭环境中,最终无法逃脱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限制。

小说中的主题触动了我对社会压迫和自我追求的思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权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然而,社会的期望和传统观念往往使人束缚在特定的角色中。

我们被期望成为好员工、好儿女、好丈夫或好妻子,而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内心的需求。

通过《心灵的觉醒》,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主动觉醒,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和追求。

每个人都应该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不被传统的社会角色和期望所局限。

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真实的声音,并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感触动和启发。

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对自由的追求。

它提醒我,不要被他人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所左右,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并勇敢地向前迈进。

总而言之,《心灵的觉醒》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它通过艾德娃的觉醒之旅,揭示了女性在19世纪末社会中的困境和渴望自由的心声。

读《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之七

读《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之七

读《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之七今天我们进入第三章小我的核心。

在这一章里,作者对小我的各种习性、伎俩进行了分析,让读者通过阅读就可以觉察到自己身上的小我,从而从小我中解放出来。

笔者在阅读这一章时感受非常深,感觉作者分析小我的每一个习性或伎俩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那个时候才发现在自己平常冠冕堂皇对待他人的背后居然有如此之多的小心思——我是对的,他是错的;我是正确的,他是错误的;他侵犯到我了,所以我必须……。

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烦恼罣碍的情绪产生大都与以下两方面相关:第一,我们习惯于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比如:他比我过得好;他的工作比我的工作轻松;他没有我有文化(或教养、学历、地位、声誉等);他的贡献比我的贡献少,可他的待遇却……。

还有一种比较即除了与他人比较而外,还跟自己的过去比较,比如本来拥有的,突然之间失去了,这时候第一感觉便是自我价值感的严重缩水。

有比较就有对待,比较之下,认为好的,能增加自我价值感的就迎取,不好的,使自我价值感缩水的就抗拒,这个迎取和抗拒就叫对待,而佛家称之为贪嗔。

当贪嗔不得的时候,也就是想迎取的东西没得到,想抗拒的东西却偏偏如期而至,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便产生了烦恼与罣碍,甚至是痛苦。

第二,感觉自己被他人侵犯了,其实严格的说这也是一种比较,侵犯与被侵犯之间的心理优势比较。

因为被侵犯者往往介意的并非失去的东西,而更介意的是尊严。

尊严是个双刃剑,用得好是激励,用得不好带来的是烦恼罣碍与痛苦。

因此,从以上两方面都可以看出,让我们产生烦恼罣碍甚至痛苦情绪的,其实并非外界的人事物,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我们的心习惯比较,习惯对待(也就是贪嗔之心),习惯跟随外在人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起伏动荡。

而对于这些由习惯带来的情绪我们往往缺乏深刻地体察,却一味习惯于埋怨外在人事物不能尽如我意。

正是小我的这种运作方式与结构带给人类烦恼和痛苦,而烦恼与痛苦恰恰又是人类觉醒的动力,从心智中辨识出小我,便是觉醒的开始。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1·意识和感觉-第五章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1·意识和感觉-第五章

第五章扬升的新意识大多数古代的宗教和灵性传统都有一个共同的洞见:我们人类心智的正常状态,被一个基本的瑕疵给破坏了。

然而,如果我们从这个洞见来看人类状态的本质(我们可以称它为坏消息),就会升起第二个洞见(好消息):人类意识可能会有彻底转化的机会。

在印度教的教导中(有时在佛教中也是),这个转化被称为“开悟”。

在耶稣的教诲中,它是“救赎”,在佛教中,它是“了苦”。

“解脱”和“觉醒”也是其他常用来形容这个转化的词汇。

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倒还不是艺术、科学或科技的成果,而是能认识到自身的功能失调与疯狂。

在遥远的过去,已经有少数几个人能够这样认识到了。

2600年前的印度,有一个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人,他可能是第一个完全看清楚人类功能失调的人。

后来,他被授予“佛陀”的尊号。

佛陀的意思就是“觉醒者”。

大约同时,在中国也出现了一位在人类之中较早觉醒的老师,他的名字是老子。

他留下了一本有关他教导的著作《道德经》,这本书是有史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灵性书籍之一。

当然,当一个人能够认识自己的疯狂时,就已经是迈向神智清醒以及疗愈和超越(transcendence)的开始了。

一个新的意识向度(dimension)已经开始在地球上显现,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短暂的绽放。

这些稀有的觉醒者,那个时候就和他们同时代的人开始谈论这些东西。

他们谈到罪,谈到受苦和幻相。

他们说:“看看你是如何生活的,看看你在做些什么,还有你创造出的痛苦。

”然后他们会指出从“正常”人类存在的集体梦魇中苏醒的可能,他们指引了一条明路。

当时,虽然这个世界还没有准备好,这些大师却还是人类觉醒的过程当中,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可避免的,他们大部分都被同时代的人误解,甚至后世也有很多人无法理解他们。

虽然他们的教导既简单又有力,而且有些还是他们弟子记录下来的,但还是经常被扭曲和误解。

几百年来,很多和原来教导毫无关系的东西都被添加上去,反映出那些基本的误解。

这些老师们,有的被嘲笑、辱骂或是被杀害,有的则像神一般地被崇拜。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有感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有感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有感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飞速传播,人类逐渐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数字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是价值观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而在这个变化的背后,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正在渐渐兴起。

当我们提到“灵性”,往往会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与宗教、神秘相关的概念。

但在新世界的语境下,灵性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它包括了对内心、人类共同体和环境的关注与探索,以及追求更加深刻、有意义的生活等方面。

它不再受限于传统宗教的框架,而是成为了一种自由、包容的探索与思考。

在新世界中,随着大众对健康、自我成长、心灵净化等方面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催生了一批新的灵性大师和思想家。

他们代表了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将其视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引导着人们探索更深刻、更高层次的生命体验。

作为新世界灵性觉醒的代表,Eckhart Tolle的《当下的力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他指出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人类之所以会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感到疲惫、无措,是因为我们太过依赖思维和外界的刺激,导致内在世界的声音被压抑。

他提醒我们要重视并关注当下的经验,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要接受并感悟,从而找到真正的内心平和。

我深深被这种思想震撼,当我们沉迷于思维和外界刺激的时候,肆意浪费时间,消耗情感,不仅仅损害了内心的和谐,更将麻木我们的灵魂,把我们远离真正的自我。

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拥抱当下,感受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努力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阳光,感悟自己的心灵之旅。

所以,新世界灵性不仅是一种个人探索和思考,更是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与关爱。

我们作为人类,不能忽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无法独自生活在这个大地上。

新世界灵性教我们要尊重人类共同体、大自然和地球,深度理解我们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构建更加平衡、和谐的社会生活。

在新世界中,灵性不再是一个被新闻、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所忽视的话题。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大全五篇)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大全五篇)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大全五篇)第一篇: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感看过缘起才明白为什么人在看到自然界的美景时会忍不住的心中会觉得亲近,升起愉悦之情,还会产生很多平时不曾有的感受。

每个创造物和每个生命形式当中永存的意识或灵性,同时人们也能够认识到,它和人类自身本质的合一的,所以能够爱它如己。

之所以是花朵,不是因为只有它有空灵的本质,而是相比其他的生命形式,花朵的外相比较不会遮掩其永存的灵性。

除此之外还有所有新生的生命形式,也会让我们有同样的感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看到于丹老师的书中也在讲人要亲近自然,然后就能感悟人生,涤荡心胸。

我想原因也是这样,因为自然界的很多东西,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中永存的意识或灵性,所以才会亲近,而《爱和自由》中讲的关于和孩子一起成长,也是因为孩子身上那种生命永存的意识和灵性还没有被掩盖住,而因为感受到了这种存在,才会对孩子有这样的亲近感觉。

觉醒—去辨识那个未觉醒的自己——也就是小我,在小我思考、说话、和行动的时候,能辨识它,并且辨认出那个集体受到制约的心智运作过程。

就像是《爱和自由》中讲的,先要知道是自己的感受在主导,还是自己的思维在主导,要先知道了,才能通过自己不断地觉察知道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没有流动起来,和这个讲的是相通的。

我们世袭的功能失调:对于“原罪”我是一直有误解的,看了这次的解释觉得是我的浅陋和误读有问题。

原罪——活得不够有技巧,盲目的生活,因此就会受苦并制造苦因。

所以,抛开文化的包袱和错误诠释之后,“罪”这个字所指的就是人类世袭下来的功能失调状况。

“试着变成好人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好,而是经由找到那个早已存在于你之间的良善,并且允许那个良善彰显出来,才会让你变得更好。

”这个就和“你本身就是智慧具足的”一样,是回归而不是成为。

小我——与外在形相的认同,包括念相、思想、情绪形相,相认同,会照造成我们无视于我们和整体的联结,完全无法觉察我们内在与其他万物以及源头的合一。

从《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解读托尔的“世界”观

从《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解读托尔的“世界”观

作者: 吴书芳
作者机构: 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64-6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4期
主题词: 新世界 觉醒 灵性 提供服务 作者 转化 伦敦大学 痛苦 剑桥大学 内在目的
摘要:艾克哈特·托尔(Eckhart Tolle)出生于德国,受教于伦敦大学及剑桥大学。

29岁时,一次彻底的内在转化改变了他的生活进程,在接下来的几年,他致力于去理解、整合、深化这次转化。

这标志着他内在探索之旅的开始。

此后,他在伦敦开始作为咨询师和灵性导师为个人和团体提供服务。

目前,。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4·发现你自己-第一章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4·发现你自己-第一章

第一章灵性和宗教在新意识的扬升中,传统的宗教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很多人已经觉知到灵性和宗教的差异。

他们了解到,拥有一个信仰系统--一套你认为是绝对真理的思想--无论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并不会让你更有灵性。

事实上,愈是与思想(信仰)认同的人,愈会把自己带离内在的灵性向度。

很多虔诚信教的人都被困在这一个层次。

他们将思想等同真理,而当他们完全与自己的思想(心智)认同时,他们就会宣称自己拥有唯一的真理,其实这是无意识地试图保护他们的身份认同。

他们不了解思想的局限。

除非你和他们所信(所想)的完全一样,否则你在他们眼中就是“错的”,而在不久的过去,他们还会觉得为此而杀了你是很合理的行为。

其实,到现在还是有人这样做。

新的灵性,也就是意识的转化,现在正大幅度地在现有制度化的宗教结构外兴起。

即使在心智挂帅的宗教当中,总有一些潜藏的灵性在其中,而制度化的宗教统治阶级会觉得备受威胁而试图打压它们。

在宗教结构之外,大规模的灵性开展是一个全新的发展。

在过去,这是不可思议的,尤其在西方(最为心智挂帅的文化),基督教会基本上是拥有灵性特权的。

除非有教会的许可,否则你不能随意地对灵性发表言论或是出版有关灵性的书籍。

如果没有教会的许可而你这样做的话,他们会马上让你销声匿迹。

但是现在,即使在某些教会和宗教中,都有了转变的迹象。

即使这些宗教开放的迹象还是很微弱,但已经让人很感恩了,例如教皇若望·保禄二世会去探访一座清真寺,还有犹太人的教会,这都是相当令人窝心的。

也许是因为在传统宗教之外兴起了一些灵性教导,同时也可能是因为东方古老的智慧教导蜂拥而至,愈来愈多传统宗教的跟随者能够放下对外在形式、教条和严苛信念系统的认同,而去发掘隐藏在他们自己的灵性传统中的原有深度,同时也发掘了他们自己内在的深度。

他们了解到:你的灵性程度和你所相信的东西无关,但是却与你的意识状态息息相关。

而接下来这又决定了你在这个世界中的行为以及与其他人之间的互动。

新世界—灵性觉醒

新世界—灵性觉醒

新世界—灵性觉醒1、不抗拒,不评断,不执着,这是真正自由和开悟的三个面相。

2、所有的事物都是稍纵即逝的,当你觉知到事物的无常之后,你对它们的执着就会减轻,同时你对他们的认知程度也会减低.一旦你看清并接纳万物的无常和不断变化的必然性之后,你可以在它们存在的时候好好享受其中的乐趣,而不会担心或焦虑将来会失去它们。

3、凡抬高自己的,必降为卑;降卑自己的,必升为高。

4、促使你把旧痛一再重演而且让你处于无意识之中的,不是痛苦之身,而是你对它的认同。

不需任何时间,当痛苦之身被触动的时候,如果能够认出你所感觉到的就是你内在的痛苦之身,光这份知晓就足以打破你对它的认同。

当与它的认同停止时,转化就发生了。

那份知晓,可以抑制旧有情绪的升起并防止它进入你的脑袋中,也不会让它接管你的内在对话、掌控你的行为和其他人的互动。

这也就是说,痛苦之身不能再利用你然后再经由你来更新自己了。

那些老旧的情绪很可能还会在你之内存活一段时间,而且不定时地还会再度升起,有时也许还会拐骗你再度与它认同,因而模糊了那份知晓,但这是暂时的,不要将旧有的情绪投射到情境上,在你之内直接面结它,你的临在完全可以包容它。

5、这个世界不会让你一直以你所自认的假相来愚弄自己,你对不同人、事、物的因应方式(尤其是面对挑战的时候),就是对你自己了解程度深浅的最佳指标。

6、赞赏生命中已经拥有的美好事物,就是所有丰盛的基础。

事实上,你认为这个世界吝于给你的,其实你吝于给予这个世界的。

7、如果你受不了自己,那么必然存在两个你,你和你受不了的那个“自己”,而且他们之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8、当你全神贯注,并且对着一朵花,一颗水晶或一只小鸟沉思冥想,但在心智上不去定义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成为进入无形世界的一扇窗户。

你的内在就会有个开启(即使很小),让你因而进入心灵的领域。

9、所谓觉醒,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去辨识出那个未觉醒的自己——也就是小我,在小我思考、说话和行动的时候,辨识到它,并且辨认出那个集体受到制约的心智运作过程(它在未觉醒状态中持久不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读后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其实第一次听说《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这本书,还是在看小S主持的一期综艺节目《康熙来了》里,在节目里她说,她老公逼着她看一本书,她老公非常喜欢这本书,就是这本《新世界》,是《当下的力量》的作者写的。

《当下的力量》非常有名的一本书,我也读过,所以对《新世界》产生了兴趣,所以在手机上下载了电子版的看了一遍,后来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写的还是很深的,粗略的读一下没有太大效果,就买了纸质版的书,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重新认真读了一遍。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对我的思想触动非常大。

里面很多句子都能算上哲理名句。

它是我思想上的一次变革,在读的过程中甚至有些小开悟,它让我重
新审视自己,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我时常收到伤害不开心?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内心有力量的人?
摘录书中精彩的句子:
自远古以来,花朵、水晶、宝石和鸟类对人类心灵就一直有着重要意义。

它们对人类之所以会有如此特殊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之所以会对它们如此着迷并感觉亲切,就是因为它们具有超凡空灵的特质。

人类的认知当中,一旦有了一定程度的临在、定静和警觉,就能够感受到神圣生命的本质。

然而除非上述这种情形能够发生,否则在部分的人类,只能看到这些生命的外在形相,而无法觉察到它们内在的本质,就像人类只会认同于自己肉体和心理上的形相,而无法觉察到自己的本质一样。

作者的突然开悟,和佛陀相似。

他告诉我们:人可以不借助任何宗教而能得到心灵的平息。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和宇宙沟通。

其实原始宗教里面是
有这样的修行的。

不过到了后来,人们越来越耽于繁琐的教义,而忘记了宗教的本质。

这就像中国的绝地天通一样。

人对事物的态度分三种境界:接纳、享受、热诚。

《圣经》中描述的原罪。

托尔说,原罪并不是指我们真的有罪,而是,我们忘记了本我,活在一个虚幻的所谓自我当中。

人生的意义就是找到真正的本我。

读后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