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0年3月001流通经济DOI :10.19699/ki.issn2096-0298.2020.06.001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程宪强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水产品生产和出口最大的国家之一,水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业乃至国民经济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结合最新数据对中国水产品的出口贸易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不断增加,贸易额逐年增长,且增幅巨大,一直呈现顺差,且有扩大趋势,存在较大的竞争优势,但中国的水产品贸易仍然存在质量不稳定、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单一、贸易技术壁垒、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问题。
本文将在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促进中国水产品出口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水产品 出口贸易 现状 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F2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3(b)-001-021 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现状1.1 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入世以后,随着中国关税水平的降低和市场逐步开放,中国的水产品出口贸易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增幅巨大。
2016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额达到1358.35亿美元,同比增长3.42%,水产品出口贸易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的水产品进口量也在不断地增加,2016年的进口额是2006年的4.2倍。
1.2 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MS)表示i 国家j 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指数;表示i 国家j产品的出口总额;表示世界j 产品的出口总额。
指数表现的是一国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值越高,表示该产品所处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中国水产品的指数在2006—2016年从7.57%提升到12.53%,中国水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稳步上升趋势。
1.3 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其中,表示国家j 出口产品i 的出口,表示国家j 的总出口值;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 的出口值,表示世界总出口值。
2020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分析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经贸摩擦的双重影响下,2020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量额双降,贸易顺差大幅增长。
据海关统计,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949.04万吨、总额346.0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9.89%和12.07%。
我国水产品贸易顺差34.76亿美元,同比增长78.04%。
一、出口情况2020年水产品出口量381.18万吨,同比减10.66%;出口额190.41亿美元,同比减7.81%。
1.一般贸易出口量额双减2020年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277.44万吨,同比下降9.04%;出口额141.62亿美元,同比减少4.81%;分别占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的72.78%和74.38%。
水产品出口价格同比上年平均上涨3.20%,一般贸易出口呈现量额双减态势。
从出口品种上看,我国金枪鱼出口量额双增,表现抢眼,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市场居家消费罐头大幅增加,市场需求旺盛,拉动我国金枪鱼出口大幅上涨,出口量额同比分别增长25.69%和26.54%,成为我国11种主要出口品种中唯一的正增长品种。
2.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额双减2020年我国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88.94万吨,同比减少15.16%;出口额45.81亿美元,同比减少16.64%。
细分来看,进料加工出口量73.18万吨、出口额34.27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3.22%和16.04%。
来料加工出口量15.76万吨、出口额11.54亿美元,分别下降23.12%和18.40%,出口额占来进料加工出口总额比例为25.20%。
3.主要出口市场普遍下降,对欧盟出口降幅最大我国对欧盟、日本、美国出口明显减少。
对欧盟出口量额锐减,同比分别下降22.05%和24.87%;对美国出口量额同比分别下降6.59%和14.88%;对日本出口量额同比分别下降12.71%和11.81%。
对东盟出口额增量减,但对泰国出口量额同比分别增加13.85%和36.71%。
对我国香港地区出口量额同比分别增加4.02%和1.17%。
水产养殖行业政策变化概述报告

水产养殖行业政策变化概述报告目录一、国家层面政策变化 (2)二、地方层面政策特色 (5)三、国际合作与政策对接 (8)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或根据行业大模型生成,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国家层面政策变化近年来,中国水产养殖行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与发展,这些政策变化不仅推动了行业的绿色转型,还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一)绿色健康养殖政策的推进1、五大行动的深入实施自2020年起,农业农村部启动了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包括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水产种业质量提升以及养殖尾水治理等。
2024年,农业农村部进一步制定了《2024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优化骨干基地遴选机制、扩大骨干基地覆盖率、提升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覆盖率等措施,推动水产养殖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2、养殖尾水治理与循环利用政策强调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通过推广池塘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技术、放养滤食性鱼类和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等措施,减少养殖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鼓励和支持养殖企业建设尾水处理设施,健全尾水治理长效机制。
(二)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政策的支持1、智能化养殖装备的推广国家鼓励和支持水产养殖装备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推广智能投喂系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疫病预警系统等高科技产品,实现养殖环境的精准监测与调控。
2、种业质量提升与联合育种政策重视水产种业的发展,加强多性状复合育种等先进适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推进南美白对虾等重点品种的联合育种。
同时,加强水产种业基地培育,规范国家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水产原良种场运行管理,提升种源保存和供给能力。
(三)市场规范与监管政策的加强1、养殖用药与饲料监管为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国家加强了对水产养殖用药和饲料的监管。
水产品加工业的行业分析

关于中国水产品加工业的行业分析水产品加工业是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的延伸, 共同构成了水产业的三大支柱。
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渔业的发展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不仅是我国当前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 而且是优化渔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渔业产业化的长足发展, 水产加工业显示了空前的活力和巨大发展潜力, 已发展成为包括冷藏、冰鲜、干腌制、熏制、罐制、调味熟制、鱼糜加工、生鱼片加工、模拟水产制品、药物与保健品、鱼粉与饲料、海藻化工等10 几个专业门类的庞大行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产加工体系。
但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 水产加工业行业集中度低, 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比较弱; 技改投入不足, 产品结构趋同, 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行业自律性较差, 部分企业内部管理还有待加强。
上述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势必会对渔业产业产生相关波动, 进而对我国渔业经济发展、渔民收入提高及渔区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如何促进水产品加工业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并且为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力量, 已成为时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1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水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环境1.1加工技术落后的缺陷在金融危机格局下进一步降低企业利润水平与市场竞争力水产品本质上含水量高达70%~ 80%, 且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禽畜产品, 同禽畜产品加工相比( 尤其是精深加工) , 明显存在加工后干物质太少, 不易保存, 易变质等缺陷, 且去头、去皮、去内脏的损耗较大。
我国水产加工业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但目前除部分大型企业外, 大部分中小企业加工设备简单、老化, 仍以手工操作为主, 加工技术落后, 大多数水产品加工仍然以冷冻、冰鲜等初级加工为主, 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 加工品附加值偏低, 影响了第二产业产值的正常增长。
我国水产养殖业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我国水产养殖业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作者:阮思甜来源:《农经》2021年第02期水产养殖是我国农业结构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近几年,水产养殖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
我国水产养殖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水产养殖育种和养殖技术水平、加强行业监管,推动水产养殖业向绿色安全、高质高效方向发展,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和水产品出口贸易需求。
关键词: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产业优化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水产品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近40%,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产量的60%以上。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技术的进步,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整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但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2019年我国GDP总量达到99万亿元,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居民消费将加快升级,水产品作为优质的动物蛋白,需求量必将大幅增加。
为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满足国内消费和出口贸易,我国水产养殖业还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育种和养殖技术水平、加强行业监管,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产业绿色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一方面来自于捕捞,一方面来自于养殖。
我国水产品产量主要来自水产养殖。
目前,我国每年的水产品养殖产量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也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持续保持稳定增长。
2011年到2019年,我国水产品产量整体呈上升态势,水产品产量在2017年达到峰值,为6938万吨,2018年和2019年水产品产量有所下降,分别为6469万和6450万吨,分别较2017年下降6.76%和7.03%。
2011年到2019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持续上升,从2011年的4026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5050万吨,养殖水产品产量增长了25.43%(见图)。
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虽然当今养殖业的发展,略微减轻了这种自然海区的种群数量变动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但是很有限,只限于少数几种技术成熟的品种,并且人工养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农药残留(渔药残留),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元素(Hg,As,Pb,Cd,Cu,Cr,F,Se等)超标,由于饵料中激素的添加,养殖品种积累激素等等,给养成品的加工等带来很大的限制。
腐败、变质迅速是鱼贝类的特征之一。鱼贝类死后的僵硬、解僵以及自溶等一系列变化进行太快。原因:
5、易于腐败、变质
(1)鱼贝类肌肉水分含量多,肌基质Pr含量少,肉质柔软,表皮薄易破碎。(2)活体时鱼贝类肌肉不含细菌,但消化管、鳃、体表等处有种种细菌,死后,细菌活动加快,成为腐败的直接原因。(3)鱼贝类中酶的种类多,活性强,促进了自溶作用的进行。
4.传统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我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有许多传统的水产风味食品,但大多以作坊式手工加工为主,加工技术落后,有的在工艺上也存在某些缺点,需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以改进和提高。5.加工品质量有待提高 我国水产加工品的质量在近20年中有了明显的提高,有一批产品已达到世界水平,250多家出口企业产品质量达到HACCP法规的要求。但相当多的企业和加工品,因加工工艺或技术装备等原因,存在质量问题较多。
渔获物的种类繁多,我国主要海产经济动植物有700多种,如鲸、海豹、鱼、乌贼、虾、蟹、贝、海参、海蜇、海胆、海星等,仅海鱼就有200多种可加工食用。近几年淡水养殖业发展迅速,几乎占渔获量的50%,可供加工的有青、草、鲢、鳙、鲤、武鲳鱼、罗鲱鱼、鲫鱼等几十种。尽管原料种类繁多,原料规格上也有比较大的差异,给加工带来诸多不便,可同时也给水产食品增加了花色品种鱼贝肉的一般组成呈现明显的种特异性
我国在水产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领域,一直以开发性研究为主,对基础性研究较为忽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基础研究方面落后于国外几十年。世界上第一个水产品加工研究所(英国)“Torry Research Station”,从1928年成立就着手开始鱼、贝、虾、藻类的基 础。
中国水产加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水产加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21世纪的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与合作日益广泛,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养、保健、方便美味、新鲜成为饮食时尚。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水产加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水产品加工趋势可概括为以下5个方向:一是方便化。
先用一些水产品加工鱼浆,再用鱼浆生产出各式各样的鱼糕、鱼脯、鱼排或鱼香肠等产品,供消费者直接食用。
既营养丰富又耐贮存,携带方便。
二是模拟化。
可将鱼浆制成色、香、味、形近似蟹、虾、贝、鱼翅、鱼子等模拟产品。
这种模拟产品无论在居家或饭店餐饮中,一样可以成为特色的水产方便食品或配菜品。
三是保健化。
以水产品为原料,按照一定的配方,配以适当的药物,用水产品之味,取药物之性能,制成各种水产保健食品。
由于其胆固醇含量低,可成为真正的“药膳”。
四是美容化。
绝大部分的鱼子,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富含蛋白质、钙、磷、铁及卵磷脂等元素和矿物质,是国际上流行的美容及保健食品,鱼子的深加工大有可为。
五是鲜活分割化。
水产品经过科学的分割处理后,能保持原有的新鲜口味。
如淡水鱼,除提倡就近、就地活销、鲜销外,还可分割成冷冻小包装,这样贮存时间长,更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方便选购。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的水产加工企业应采用高新技术,对水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利用水产资源,满足人们的需求,依托科技与市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开发出多元化水产食品。
向深加工发展是中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可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水产品要在现有加工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重点开发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加强水产医疗保健食品、功能食品、方便食品的研究开发和水产废弃物的开发利用。
农业部制定了《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今后水产品生产和加工要以大宗产品、低值产品和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推进淡水鱼、贝类、中上层鱼类、藻类加工产业体系的建立。
中国水产业生产与布局

中国水产业生产与布局一、水产业布局和生产水产业布局又称水产业配置。
指养殖业、捕捞业及水产品加工业等部门的地域分布和地域内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及合理结合。
合理的水产业布局要求水产业各部门尽可能分布在水产资源、交通和市场条件最优的地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益。
中国水产业分为国营渔业企业、集体渔业企业、多种形式的渔业联合企业和个体渔业。
国营渔业企业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经营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经营规模较大,装备较先进,一般拥有10多艘至100~200艘机动渔船,从事单一捕捞生产或进行捕捞、制冰冷藏、产品加工、渔船修造、制网等综合经营,主要在外海作业,也进行远洋和近海捕捞。
国营水产养殖场也拥有较好的设备和技术。
国营渔业企业是全国渔业的骨干,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0%。
集体渔业企业是中国渔业的主体,属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有的实行分级管理,以对船为基本核算单位,有的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渔业联合企业由国营和集体渔业企业共同组成,业务范围涉及生产、流通领域。
个体渔业则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过去在内陆水域和沿海从事生产的小型连家船是传统个体渔业的主要形式。
现作为家庭副业经营的个体渔业,有的利用池塘、稻田等小水面养鱼,有的从事近海和江河捕捞,在整个渔业中比重较小。
水产业布局的主要内容有:调查、研究和评价水产业布局条件及其地域分布特征;确定水产业各部门结构、规模及其地区布局;制订水产业总体布局方案,提出不同地区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水产业布局的原则主要是:①均衡布局。
依据水产生产特点,要求充分合理地开发各地区的水产资源,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②生产地接近消费中心。
有利于及时向消费者提供鲜活商品,保证市场供应,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运输损耗;③充分利用原有基础,有利于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④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要因地、因时制宜,制定水产业生产发展的合理规模、水平及其空间组合(或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未来“精深加工”将是中国水产加工业发展方向
水产品加工行业是渔业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水产品加工行业运行态势基本平稳,水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稳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和重构步伐加速,全年加工总量为2170万吨,行业总产值约4441亿元。
随着水产加工企业数量进一步减少,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加工设备的改造升级和产品储存技术的提升,水产加工能力总体提升、冷库冻结能力也进一步优化。
但是,与国际水产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加工技术还处于“初加工”阶段,借鉴发达国际的行业发展经验,未来“精深加工”将是我国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1、水产品加工行业产业链分析
水产品加工行业是渔业第二产业的主要部分,不仅从总量上带动了渔业经济增长,还从结构上优化了渔业产业。
水产品加工行业的上游供给加工原料,主要涉及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下游消费市场群体包括终端消费者和餐饮企业等。
2、中国水产加工企业数量逐渐减少、年均加工能力总体提升
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水产加工行业的企业数量呈小幅下降趋势。
2019年,行业内加工企业总数量为9323家,同比减少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2570家,同比增加46家,说明行业集中度正进一步提升。
随着我国水产加工设备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水产加工能力总体提升。
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水产品年均加工能力从2810.33万吨提升至2888.19万吨。
2019年,水产加工能力为2888.19万吨。
3、中国水产冷库数量总体减少、冷库冻结能力不断提升
在企业数量总体下降的同时,我国水产品冷库数量也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冷库的冻结能力在逐年提升。
2015-2019年,我国水产品冷库数量从8654座下降至8057座;冷库冻结能力从91.92万吨/日提升至93.05万吨/日。
4、2019年中国水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将近4441亿元
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水产加工行业总产值呈稳定增长态势。
2019年,水产品加工行业运行态势基本平稳,水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稳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和重构步伐加速,全年总产值约4440.99亿元,同比增长2.40%。
5、水产品加工行业产品类别
水产品加工包括以鱼、虾、蟹、贝、藻等的可食用部分制成冷冻品、腌制品、干制品、罐头制品和熟食品等的食品加工业和以食用价值较低或不能食用的水产动植物以及食品加工的废弃物等为原料,加工成鱼粉、鱼油、鱼肝油、水解蛋白、鱼胶、藻胶、碘、甲壳质等的非食品加工业。
具体产品主要包括:冷冻水产品、鱼糜制品及干腌制水产品、藻类加工品、鱼油提取及制品的制造和水产品罐头制造产品等。
6、2019年中国水产品加工总量小幅提升
随着国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健康饮食重视程度的提升,带动我国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调整,水产品具有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等特点,迎合了目前市场追求健康食饮的趋势。
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水产加工总量呈稳定增长态势。
2019年,水产品加工总量为2170万吨,同比增长0.61%。
其中,海水加工产品总量为1776.09万吨,淡水加工产品总量为393.83万吨。
7、中国水产冷冻品总量最大,虾类加工品最受市场追捧
2019年,我国水产加工品中,水产冷冻产品的加工量最大,约1532万吨,占比水产总加工量的71%;其次是鱼糜制品及干腌制品,加工量约292万吨,占比13%;排名第三的是藻类加工品,加工量为115万吨,占比5%。
水产加工品的部分细分产品中,虾类产品的加工量最大。
数据显示,2019年,克氏原蜜虾(俗称“小龙虾”)和对虾的总加工量接近100万吨,“吃虾”已逐渐成为人们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8、“精深加工”将是中国水产加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水产加工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
但总体来看,大部分水产加工只处在初加工环节。
为了加强对水产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国际水产发达国家逐渐发展了水产品精深加工工业,主要包括低值产品的综合利用,优质产品的精深加工,合成水产食品及保健美容水产食品的逐步发展等。
例如,日本企业利用水产品加工中废弃物所开发制成降压肽、鱼皮胶原蛋白、鱼精蛋白等已作为产品进入市场。
因此,提高水产品加工的技术含量、多元化开发水产食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是我国水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