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训民正音》

合集下载

浅谈《训民正音》

浅谈《训民正音》

浅谈《训民正音》(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朝鲜半岛历史悠久,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却是一个只有本民族语言却无民族文字的国家。

根据早期的历史记载,朝鲜语的由来很不明确,一般都相信朝鲜语是由朝鲜人慢慢演变出来的。

二千年前,朝鲜半岛北部和满洲有着两种不同的语言。

公元七世纪中叶新罗帝国崛起,那时朝鲜半岛的语言被新罗语统一了。

公元十世纪,一个新的王朝迁都至半岛中间的“开城”,那时开城方言成了朝鲜的国语。

关键词:朝鲜语起源朝鲜语特点训民正音随着中韩两国建交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曾出现过“韩流滚滚,韩风劲吹”的盛况。

随之而来的是韩剧热播,曾经一部《大长今》红遍大半个中国,剧中“俊男靓女”们的喜怒哀乐也悄然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学习韩语的热潮。

茫然去学习,不知其所以然,很快就会让一个斗志盎然的初学者灰溜溜地败下阵来。

特别是韩语特有的收音及其变化规律,如果不真心下苦功夫研究是不会在以后的韩语学习道路上一帆风顺的。

追本溯源,明白韩语的规律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

我想借助这篇文章让韩语学习者了解韩语,培养对它的兴趣,引导自主研修,增强学好韩语的信心。

一、朝鲜语的起源、发展及问题1、朝鲜语的起源和发展根据早期的历史记载,韩语的由来很不明确,一般都相信韩语昌由朝鲜人慢慢演变出来的。

二千年前,朝鲜半岛北部和满洲有着两种不同的语言。

公元七世纪中叶新罗帝国崛起,那时朝鲜半岛的语言被新罗语统一了。

公元十世纪,一个新的王朝迁都至半岛中间的“开城”,那时开城方言成了朝鲜的国语。

十四世纪后期,新建立的朝鲜王朝把首到迁到“汉城”,因为汉城跟开城接近的关系,语言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2、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字问题朝鲜语基本成型以后,遗憾的是一直没产生能够准确记录自己语言的文字。

直到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他们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即“吏读文”。

但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很难接触到。

训民正音朝鲜世宗大王发明朝鲜拼音文字的动机和始末

训民正音朝鲜世宗大王发明朝鲜拼音文字的动机和始末

训民正音朝鲜世宗大王发明朝鲜拼音文字的动机和始末朝鲜王朝的第四代国王——世宗李裪,在韩国,人们尊称他为“世宗大王”。

这位令韩国百姓景仰的历史人物在民众心目中有着什么样的魅力?这位世宗大王在韩国又有着如何的影响力和深远的影响?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韩国人,大多数人会告诉你,因为世宗大王创立了韩文,即“训民正音”。

什么是“训民正音”?说白一点,就是古代朝鲜人为了学习汉语,而发明的朝鲜版的“汉语拼音”。

现代的韩语就是在这种拼音文字的基础上,表达韩民族固有语音以及语法的语言。

但要知道,创制一种文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什么要创制韩文?做这种高难度的工作有必要吗?那时的朝鲜具备创制文字的条件吗?事情还要从世宗的父亲朝鲜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太宗李芳远(1367—1422)说起。

不过就“朝鲜国王”这个头衔来说,李芳远应该是第一位,因为在明惠帝建文二年,明朝正式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那时的世宗应该叫他一声“阿爸妈妈”。

(别见怪韩国历史剧都是这么叫的)这个李芳远可是不简单,他是朝鲜王朝开国国王李成桂的第五子,少年时代起便英果聪毅,洪武十五年(1383年)擢高丽进士,癸亥登文科,官至密直司代言。

在夺取高丽王朝皇位的过程中,他辅佐其父,废掉了高丽的恭让王,建立了朝鲜王朝,可谓功劳不小,所以李成桂集团的人都将首功,归结于李芳远。

“壬申秋七月密与将相定策,劝进开国。

赵浚喜庆谓同列曰:‘今日之事功在一人’指太宗也。

”(李朝太宗实录)但李成桂却没有这么想,于1392年7月也即是建立朝鲜的第二年,就封宠妃谷山康氏的幼子芳硕为世子,那年芳硕才11岁,而李芳远则已经39岁了。

立下大功的李芳远自然心有不甘,于是策划了一场朝鲜版的“玄武门之变”,分别在1398年8月和1400年发动两次政变,杀掉了自己的兄弟芳硕、芳蕃以及政敌郑道传等,迫使父亲和即位才两年的哥哥定宗,让出了皇位,朝鲜史称“王子之乱”。

与此同时,大明王朝也正上演着惊天动地的大变故,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当举国上下都在质疑朱棣行径的同时,一纸贺表却送入朱棣手中,原来当听说燕王夺取皇位,李芳远马上意识到,这正是为自己从宗主国那里取得皇位合法性的最佳时机,于是派遣使节前往“贺正”。

论《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的汉语言文化元素

论《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的汉语言文化元素

论《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的汉语言文化元素《训民正音》是由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于15世纪编纂的一部音韵字书,也是朝鲜半岛最早成文的文字系统。

该书对韩文的创制和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汉语言文化元素。

本文将从汉语语言与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论述《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所蕴含的汉语言文化元素。

在《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汉语汉字占据了重要地位。

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一直是主要的书写系统。

在创制韩文文字系统的过程中,汉字被大量引入,形成了汉字的韩文表音系统。

《训民正音》中的汉字表音系统就是汉文化元素与韩文创制的有机结合,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韩文中有许多汉字音读。

在《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中华文化对韩国古代音韵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训民正音》的编纂过程中,朝鲜王朝特地聘请了一批中国音韵学家来进行研究和指导。

这些中国音韵学家不仅为《训民正音》提供了大量的汉语言学知识,还为韩国古代音韵学的发展贡献了许多经典著作。

可以说《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的音韵学体系是受到了中国古代音韵学影响的产物。

汉语汉字在《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的运用也反映了汉语言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发展。

《训民正音》中采用的汉字表音系统并非简单的音译,而是将中文的声调、韵母和声母等音韵现象融入到韩文字母的表音系统中,形成了独特的韩文拼音系统。

这一系统不仅保留了汉字的音韵特征,还发展了韩文的音韵结构,为韩国音韵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语言文化元素在《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还表现在了对汉字文化的继承和传承上。

《训民正音》中使用的汉字表音系统不仅是对汉字读音的记录和规范,更是对汉字文化的继承和传承。

通过《训民正音》的编纂和推广,许多中国古代文化和知识被传入朝鲜半岛,并深刻影响了韩国的语言、文学和学术。

汉语言文化元素还在《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对韩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训民正音》的教育实施和推广对韩国的文字教育、音韵学研究和语言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的汉语言文化元素

论《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的汉语言文化元素

论《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的汉语言文化元素
《训民正音》是朝鲜中期汉字拼音表的一种版本,是为了解决汉字读音多变的问题而创制的。

在其韩文创制中,不仅有韩文的语言文化元素,也融入了很多汉语言文化元素。

首先,可以看到在《训民正音》中,使用了很多汉字来表示韩语的读音,这也反映了汉字在朝鲜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例如,用“肆”表示“신(shin)”、“壹”表示
“일(il)”。

在这种情况下,汉字用作音节符号,而非意义符号。

这是由于汉字本身的发音韵律和朝鲜语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通过汉字来代表韩语的音节。

其次,创制《训民正音》还融入了汉语言的声调系统。

声调是指声音高低的区别,是中文语言中十分重要的语言特点。

而在朝鲜语中,虽然也有一些发音的高低之分,但并没有明确的声调系统。

因此,为了更准确地表示朝鲜语的音节,创制者引入了汉语言的声调概念。

例如,“上声”代表高声,“去声”代表低声。

这样不仅使得朝鲜语的发音更加规范,同时也加强了中国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影响。

另外,创制《训民正音》中还融入了许多汉字所代表的含义和文化元素。

例如,“山”字表示静止,“水”字表示流动,“日”字表示时间,“月”字表示夜晚。

这些字汇在汉语文化中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在朝鲜文化中也同样存在。

通过将这些汉字应用于朝鲜语的音节中,不仅可以更好地表达语言意义,同时也增加了文化内涵。

总之,《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的汉语言文化元素在语言、文化和历史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反映了汉字在朝鲜文化中的地位,也加深了朝鲜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

论《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的汉语言文化元素

论《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的汉语言文化元素

论《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的汉语言文化元素《训民正音》是朝鲜王朝时期的一本语言学著作,也是韩文创制的重要参考。

在《训民正音》的文字创制过程中,汉语言文化元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训民正音》中的汉语言文化元素。

《训民正音》的创制过程中,汉字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训民正音》中的韩文字母是根据汉字的音韵特点进行创制的。

汉字“口”发音为“kou”,《训民正音》将其对应的韩文字母创制成了“ㄱ”;汉字“山”发音为“shan”,《训民正音》将其对应的韩文字母创制成了“ㄴ”;汉字“人”发音为“ren”,《训民正音》将其对应的韩文字母创制成了“ㄹ”。

通过这种方法,将汉字的音韵特点转化为了韩文字母的发音特点,使得韩文字母与汉字之间建立了联系。

《训民正音》中的汉字还反映了汉语言文化的思维方式。

在《训民正音》中,一些汉字不仅仅是作为音节单位而出现,还具有了意义上的含义。

汉字“休”和“修”均与“心”有关,分别表示休息和修炼,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心灵修行的思想。

汉字中的一些成语和俗语也被直接引用到了《训民正音》中,例如“尸位素餐”、“必由之路”等等,这些成语和俗语的使用,融入了汉语言文化的思维方式,丰富了韩文的表达方式。

《训民正音》中的汉字还传递了汉语言文化的价值观。

在《训民正音》中,汉字往往不仅仅代表一个音节,更代表了一种美好的品质和价值观念。

“子”字在汉字中表示爱子之情,指代人们对子女的爱和关怀,而在《训民正音》中,该字代表了智慧和聪明才华。

又如,“义”字在汉字中表示忠诚和道义,而在《训民正音》中,该字代表了诚实和正直。

这种通过汉字传递价值观的做法,体现了汉语言文化中注重人伦关系和道德观念的特点。

《训民正音》中的汉语言文化元素体现在汉字的使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这种融合与传承使得韩文既保留了自身的特点,又与汉字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体现了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关于《训民正音》阴阳五行思想的考察

关于《训民正音》阴阳五行思想的考察

关于《训民正音》阴阳五行思想的考察摘要本文以《训民正音解例本-制字解》中表现出的阴阳五行思想为中心,通过对初声字、中声字和终声字创制原理的分析,考察训民正音的初声(辅音)、中声(元音)、终声(收音)与阴阳五行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训民正音》阴阳五行思想训民正音是体现一种把韩国语变成完善文字化的民族愿望的历史产物,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独创性。

在语言学资料方面也具有极高的价值,很多学者努力通过大量的研究去分析训民正音的文字体系和创制原理。

并且有人主张,训民正音是依据以性理学为基础的易学原理创制的。

对于训民正音的创制原理一般可以用天地人三者原理和阴阳五行原理来说明。

《训民正音解例本(制字解)》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之道,一阴阳五行而已。

”就是说,天地之间的一切原理都离不开阴阳五行。

本文以《训民正音解例本-制字解》中表现出的阴阳五行思想为中心,通过对初声字、中声字和终声字创制原理的分析,考察训民正音的初声(辅音)、中声(元音)、终声(收音)与阴阳五行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系。

1.初声字和阴阳五行1)初声字的创制原理(1)模仿发音器官的模样创制基本字初声字共17个,牙音字ㄱ是模仿舌根堵住喉咙的样子创制,舌音字ㄴ(n)是模仿舌头贴在上牙床的模样创制的,唇音字ㅁ(m)是模仿嘴的模样创造的,齿音字ㅅ是模仿牙齿的模样创制的,喉音字ㅇ()是模仿喉咙的样子创制的。

① 牙音: ㄱ(k)→舌根堵住喉咙的样子② 舌音: ㄴ(n)→舌头贴在上牙床的模样③ 唇音: ㅁ(m)→嘴的样子④ 齿音: ㅅ(s)→牙齿的样子⑤ 喉音: ㅇ()→喉咙的样子(2)根据声音添加笔画发音是,因为“ㅋ(k‘)”比“ㄱ(k)”声音更强势,所以添加笔画。

同样,在“ㄴ(n)”的基础上加笔画变成“ㄷ(t)”,再加笔画变成“ㅌ(t‘)”;在“ㅁ(m)”上加画变成“ㅂ(p)”,再加笔画变成“ㅍ(p‘)”;在“ㅅ”上加笔画变成“ㅈ(ts)”,再加画变成“ㅊ(ts‘)”;在“ㅇ()”上加画变成“ㆆ(?)”,再加画变成“ㅎ(h)”。

论《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的汉语言文化元素

论《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的汉语言文化元素

论《训民正音》韩文创制中的汉语言文化元素
《训民正音》是朝鲜王朝时期制定的韩文正字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语言文字规范化体系之一。

《训民正音》的创制中融入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体现在文字本身的构造和组合上,还包括与汉语文化相关的行文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训民正音》中汉语言文化元素的体现。

汉字的构造方式在《训民正音》中得到了保留和发扬。

汉字的构造方式主要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这些构造方式在《训民正音》的字体设计中都有所体现。

“马”字采用了象形的构造方式,用简洁的笔画表达出马的形象;“人”字则采用了指事的构造方式,用一个横竖相交的笔画表示人的站立姿势。

这些构造方式的运用使得汉字富有艺术性和观赏性,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事物的形象和含义。

修辞手法在《训民正音》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修辞手法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艺术技巧,可以通过排比、夸张、对比等方式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训民正音》的篇章中,可以看到大量运用了这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训民正音》的开篇部分就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民初满人后,文字颇乖邪,非古之正音,音韵无一全者也。

”这种修辞手法使得文字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训民正音

训民正音

朝鲜人在15世纪以前一直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采用汉字来记录他们的语言。

“训民正音”创制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没有代替汉字成为书写朝鲜语的文字。

到了20世纪初,由于受到日语的影响,韩文字开始与汉字并书,并且此时的“韩汉混写文”成为了书写朝鲜语的主要方式。

朝鲜半岛独立以后,朝鲜和韩国政府基于民族性和朝鲜语字母的科学简洁性先后废除朝鲜语书写文字中的汉字,主张单用朝鲜语文字书写记录朝鲜语(即纯韩文)。

朝鲜自1946年即开始限制汉字的使用,到1949年彻底废除了汉字;韩国于1948年规定不得于政府公文中使用汉字,到1968年则进一步明令禁止使用汉字。

1443年,朝鲜世宗召集了集贤殿郑麟趾等学士,根据朝鲜语的音韵结构以及中国音韵学创制了专门纪录朝鲜语音韵的文字。

当时这种文字的名字叫做“谚文”,但是颁布这种文字的时候,却称之为“训民正音”,于是这个名称逐渐的普及开来。

关于创制这种文字的动机,人们可以从《训民正音》序章上获得答案:“国之语音。

异乎中国。

与文字不相流通。

故愚民。

有所欲言。

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

予为此悯然。

新制二十八字。

欲使人人易习。

便于日用耳。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们国家的语言,和中国的不一样,用文字(跟中国)不能交流。

因此一般未受教育的人民,想要说话、最终却不能表达意思的人很多,我对此很伤心,(所以)新创造了二十八个字,想让每个人都很容易地学习(它),以便于日常使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训民正音》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朝鲜半岛历史悠久,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却是一个只有本民族语言却无民族文字的国家。

根据早期的历史记载,朝鲜语的由来很不明确,一般都相信朝鲜语是由朝鲜人慢慢演变出来的。

二千年前,朝鲜半岛北部和满洲有着两种不同的语言。

公元七世纪中叶新罗帝国崛起,那时朝鲜半岛的语言被新罗语统一了。

公元十世纪,一个新的王朝迁都至半岛中间的“开城”,那时开城方言成了朝鲜的国语。

关键词:朝鲜语起源朝鲜语特点训民正音
随着中韩两国建交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曾出现过“韩流滚滚,韩风劲吹”的盛况。

随之而来的是韩剧热播,曾经一部《大长今》红遍大半个中国,剧中“俊男靓女”们的喜怒哀乐也悄然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学习韩语的热潮。

茫然去学习,不知其所以然,很快就会让一个斗志盎然的初学者灰溜溜地败下阵来。

特别是韩语特有的收音及其变化规律,如果不真心下苦功夫研究是不会在以后的韩语学习道路上一帆风顺的。

追本溯源,明白韩语的规律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

我想借助这篇文章让韩语学习者了解韩语,培养对
它的兴趣,引导自主研修,增强学好韩语的信心。

一、朝鲜语的起源、发展及问题
1、朝鲜语的起源和发展
根据早期的历史记载,韩语的由来很不明确,一般都相信韩语昌由朝鲜人慢慢演变出来的。

二千年前,朝鲜半岛北部和满洲有着两种不同的语言。

公元七世纪中叶新罗帝国崛起,那时朝鲜半岛的语言被新罗语统一了。

公元十世纪,一个新的王朝迁都至半岛中间的“开城”,那时开城方言成了朝鲜的国语。

十四世纪后期,新建立的朝鲜王朝把首到迁到“汉城”,因为汉城跟开城接近的关系,语言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2、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字问题
朝鲜语基本成型以后,遗憾的是一直没产生能够准确记录自己语言的文字。

直到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他们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即“吏读文”。

但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很难接触到。

而且结合汉字创制的“吏读文”有些也不适合朝鲜语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因而有时很难准确地标记朝鲜语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创建准确记录自己民族语言的文字的需求日益强烈。

二、《训民正音》的诞生及特点
1、应时代需要创建《训民正音》
大部分朝鲜语学习者都会熟悉《训民正音》《》,因为它是标注朝鲜语所使用的字母的书籍,是朝鲜王朝(一四一八年至一四五零年)
的第四代皇帝——世宗大王李裪命学者郑麟趾等领导文班所创制,于一四四六年十月发表。

古时的训民正音有二十八个字母;而现代韩语一共有二十四个字母,十四个子音(声母)字母和十个母音(韵母)字母。

《训民正音》正音的颁布是标志朝鲜进入真正文字时代的开始。

世宗大王创建《训民正音》的出发点在“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

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矣”。

可见当时朝鲜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的窘像,只好直接采用当时流行亚洲的汉字记载历史、传递文件、记录文学作品(如吏读、乡札标记法等)等,犹如中世纪欧洲统一使用拉丁语一样。

用这种方法记录下来的既非标准的汉语又非标准韩语,类似的文献现代人一般读不懂,只有少数专业学者能辨识。

因此说“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这对社会交流和发展很不利,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

世宗大王深感汉字对于本国文化传播的不便,迫切需要可完整表达本国语音同时又便于全民习识的文字,所以特设谚文局,召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等学者,在研究朝鲜语音和汉语音韵的基础上,以方块字组合,一音节占一字,经过几年的努力,创立了表音文字——《训民正音》。

2、《训民正音》的创制特点及发展
(1)凸显“天地人”特色
①《训民正音》中的子音(辅音)按照发音器官分为5类,由五
个音为雏形。

牙音(g)(象人的牙根):衍生出(k),
舌音(n)(象人的舌头):衍生出(d)(t)(l/r)。

唇音(m)(象嘴唇):衍生出(b)(p)。

齿音(s)(象牙齿的侧面):衍生出(z)(c)(?)。

喉音(h)(像人的喉咙):衍生出(b)(f)(h)。

②《训民正音》中的母音(元音)则是按照天地人的原理来创造的。

天·天圆
地-地平
人|人直
衍生出
一共有17个子音、11个母音,共28个。

目前现代朝鲜文中已经没有·这四个字母了,所以是24个。

(2)发展道路坎坷
由于当时中国文化的绝对优势以及在朝鲜半岛的深远影响,作为新文字的“训民正音”并没有得到及时推广。

据史料记载,就在“训民正音”颁布后不久,一些士大夫们便上书反对。

他们认为,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高雅的文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普遍使用的文字,(上接第16页)而朝鲜民族仰慕和追随汉文化,自当完全使用汉字,而不应创制自己的文字,否则就等于背离了优秀的汉文化,无异于自甘堕落。

他们甚至偏激地把“训民正音”贬斥为“螗螂之丸”,而把汉
字誉为“苏合之香”。

因此,朝鲜王朝的上层社会一直排斥这种新的文字,而鄙称其为“谚文”,意即同“谚语”一样是民间文字。

“训民正音”出现后400多年间,汉字仍在朝鲜半岛占据主流地位。

直到19世纪末,“谚文”仍被看成是二流文字,只限于儿童和妇女使用,而正规文书一定得用汉字书写。

不过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已开始迅速动摇了汉字的地位。

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中国国力的衰落,朝鲜民族昔日对汉文化的崇拜心理也开始减弱。

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曾经的天朝帝国更是沦落为与李氏王朝同病相怜的伙伴,所有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汉字的地位。

就在清朝的北洋水师被击败的1895年,李氏王朝进行了被称为“甲午更张”的改革,从这时起,其官方文书从专门使用汉字过渡到汉字与表音字结合使用。

三、影响
韩国国立国语院经调查宣布2008年韩国成年人的非文解率(指过去所称的文盲率)为 1.7%,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结果显示,从各国2007年15岁以上成年人的文盲率来看,土耳其、巴西、墨西哥、新加坡和西班牙分别为11.3%、9.5%、7.6%、5.6%和 2.6%左右。

因此可以认为韩国在基础文解力方面(阅读理解能力)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从训民正音诞生的轨迹“汉字——吏读——训民正音”可以论定,该文字既是朝鲜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也是中朝友好的必然结果。

语言是表达人们思想和促进思维的工具,又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而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又必须与文字同
步,语言如果缺少了书写它的符号,对于人们思想的表达、思维的促进和人际乃至国际的交流,都会造成极大的不便,或者简直就不可能实现。

所以,没有文字的语言,是不规范的语言,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语言。

而训民正音的创制,使朝鲜语达到了规范、完善的境界。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与语言关系的论述予以审视,训民正音创制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朝鲜作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重要一员,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而且也有了自己的民族语言。

朝鲜语只为朝鲜民族所独有,这也就是它的唯一属性,这一属性就象汉语等其他民族语言一样,不因时间或国别的不同有所变化。

参考文献
[1]《朝鲜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10月版。

[2]杨昭全韩俊光著《中朝关系简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3]百度文库——《训民正音》。

[4]朝鲜日报中文网.h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