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
作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中的运用

作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中的运用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哎,简直就是博大精深得没边儿!武术、书法、京剧、中医、园林、烹饪,应有尽有。
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不但在我们国内流传已久,就连在国外也是极其有影响力的哦。
比如说书法,就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可以表达出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意境。
很多留学生到国外读书时,也把书法这门功夫学了起来。
他们说,练习书法不但可以培养毅力和专注力,还能陶冶情操,增加艺术修养呢。
比如有一个叫经康的印度尼西亚籍学生,就钻研书法多年,练就一手了得的狂草功夫。
他的作品当场售出了好几万人民币呢!真是了不起。
再比如中华武术,更是令外国人赞不绝口。
功夫电影可以说是把中国武术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的重要途径了。
Jackie Chan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等明星的成名,就是因为他们精湛的武术功底。
甚至连好莱坞大片,都常常请中国功夫明星客串演出,既算是给电影增色,也可以向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中华武术那迷人的风采。
中华武术不仅门类众多,而且动作潇洒优美,充满哲理和智慧,让人赏心悦目。
一些外国热爱运动和自我挑战的人,也都兴趣盎然地学习中国功夫,期望从中得到身心的锻炼。
中医文化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朋友的青睐。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药补不伤,与西医"对症治疗"的理念有着本质区别。
在外国,现在很流行养生保健,许多人就乐于尝试中医理疗、针灸艾灸等疗法。
有的人家中还常备一些常用的中草药,以防匆匆忙忙生病时候能够简单调理一下。
中医文化也因此逐渐在海外扎下根来,中药房、中医诊所随处可见。
医疗旅游更成为不少人的新选择,他们专程来到中国就医。
我们中华民族还有京剧、园林、美食等传统文化,都各具特色,博采众长,在海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外国游客到中国观光旅游时,一定也会把这些纳入必游清单,体验体验我们祖先精心传承的文化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几个方面:
1. 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对于国际交流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戏剧、建筑、服饰和饮食等方面,这些文化元素在跨国界的交流中起到了互相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作用。
2. 价值观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如尊重长辈、敬重师长、关注家庭和社区、倡导和谐等,在国际交流中对塑造中国形象和推动全球人文关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价值观对于增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3. 传统艺术表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艺术表演,如京剧、舞蹈、音乐、书法和绘画等,已经跨越国界,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演出、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体验,并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对话。
4.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国拥有世界上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如
长城、故宫、兵马俑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国际交流和文化旅游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也积极倡导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通过国内外合作项目、学校教育和文化机构的努力,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国际交流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够展示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又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学习。
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传承传统艺术和保护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为丰富的文化之一。
凭借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丰富的艺术形态以及彰显个性的传统习俗,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因此,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地位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即便在国外,中国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是深刻影响了全球各国。
许多重要的课程,如占星术、中医、武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新的发展。
例如,美国和欧洲的大学都会开设中国哲学、古代中国史和文化课程。
此外,中国文化也因外部因素而逐渐成为动力,我们能发现世界各大城市的中国文化元素的影响,如剪纸、春联、太极拳和中国菜品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发展了几千年,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在交流和融合中,它与其他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融合。
例如,在佛学方面,印度人的佛教思想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中国人对佛教思想进行了重新解释,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如禅宗和道教,对佛教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融合和发展。
此外,中国元素也涵盖了许多方面,如美食、音乐、舞蹈、装饰艺术和建筑设计等。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对世界文化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他的著作《论语》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除此之外,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为人类文化史做出的杰出贡献,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这四大发明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并且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在世界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成为让人们尊重、愿意探索和借鉴的理由。
它是值得我们珍视、传承、发扬光大的国宝。
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情况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情况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并非易事,因为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市场需求、国际竞争等因素会对传播造成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和民间组织举办展览、交流、演出等活动;二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例如汉字与动画的结合,传统乐器与电子音乐的结合等;三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文化创意产品、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
以下是关于这三种传播方式的分析:(一)政府和民间组织举办展览、交流、演出等活动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海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例如,2014年8月,中国国务院文化部、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和中国驻加拿大使领馆联合举办“情系中国,文脉相承——中国文化遗产加拿大展”;2016年12月,中国国家文化出版基金会联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会在英国伦敦举办了“文化中国,新春伦敦”系列文化活动;2017年4月,中央文化宣传部联合泰国文化委员会在曼谷市共同举办了“文化中国,2017年泰国主题年”系列文化活动等。
此外,一些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推广。
例如,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戏曲学会等组织在海外举办音乐、戏曲等文艺表演和讲座,以及音乐会、画展等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目前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新趋势。
通过这种方式,传统文化不仅得以传承,还能得到全新的生命力。
例如,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结合了被广泛使用的键盘输入法,让各地人民能够方便地了解和学习汉字书法;传统乐器音乐与电子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时尚感的古风音乐,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
这种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良的方式,在国际上经常获得好评,成为中国文化向国际化的有力突破口。
留学生如何在国外保持中华传统文化

留学生如何在国外保持中华传统文化在那不勒斯的小巷里,一名留学生站在路边,听着身旁传来的轻快意大利语,却心中想念着自己的祖国。
作为一名留学生,在国外生活学习是一种特别的经历。
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如何在海外保持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了许多留学生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文化、语言和习俗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在国外保持中华传统文化。
一、文化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精神与物质文明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国外,通过学习、了解与传承中华文化来保持文化传统至关重要。
留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文化传承:1.学习易经、诗词等中华经典易经蕴含丰富而深邃的哲学思想,读起来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智慧,更能够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
此外,诗词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参加文化活动各大城市都有中华文化相关的庆祝活动,例如春节、中秋节等,留学生可积极参加这些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交流中华文化留学生可以参加学生组织,组织中华文化主题活动、与当地人交流中华文化等。
这不仅可以推广中华文化,还能使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影响和传达方式。
留学生能否明白并运用汉语是了解中华文化的前提。
以下是保持中华语言的方法:1.学习汉语课程在国外有很多中文学校提供汉语课程,留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汉语,不仅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同时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
2.语言交流在国外的留学生并不会完全孤独,可以在学生组织找同学一起聊天练习语言。
在语言交流中锻炼语感,这有助于留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华文化和翻译中文。
3.看中国电影、听中文歌曲看电影、听音乐是了解一种文化的好方法。
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中华文化,可以选择看一些经典的中国电影或是听一些中文歌曲,了解当代中华文化。
三、习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在国外生活,融入和尊重当地的习俗是至关重要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而深厚的,它涵盖了许多不同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道德、宗教、科学等等。
这些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哲学方面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日本、韩国、越南和其他东亚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都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
2. 艺术方面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在世界各地都有着观众和追随者。
中国的国画和书法已经成为国际上的重要艺术形式。
3. 科技方面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在日本、韩国和其他东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医学的经验和方法已经被证明有着广泛的应用。
4. 文学方面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例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读者。
这些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一环。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各地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不仅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与影响的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与影响的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更是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热切关注的对象。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以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并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外国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首先,它代表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的国家。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包括文学、哲学、艺术、音乐、舞蹈、绘画等各个领域。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它反映了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既有儒家思想的敦厚与仁爱,又有道家思想的自然与无为,还有佛家思想的超脱与慈悲。
这些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具有独特魅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方式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多种方式对国际社会产生着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统的京剧、杂技、书法、国画等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吸引着世界各国观众的眼球。
例如,许多国家的艺术家前来中国学习和演出京剧,同时中国的京剧也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文学作品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观。
中国的古代诗词和故事以其深沉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征服了世界各国的读者。
例如,李白的诗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际诗歌节上获奖。
同样,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通过教育交流、文化节庆等形式影响国际社会。
中国的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成为一门备受追捧的学科。
同时,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逐渐走进了世界舞台,成为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方式为了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外国人,中国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展示其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研究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西方国家的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其内容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佛教文化、道家思想。
这些文化内涵以及传统艺术形式如中国画、京剧、戏曲、舞蹈等都吸引了众多西方国家的观众。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途径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元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方式:1、文化交流活动。
例如中外文化交流节、中国文化季、文化论坛等,这些活动增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2、文化展览。
中国传统艺术品如瓷器、古董和书画等在西方国家的艺术博物馆也得到了展出,这使得西方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3、中国电影的走向国际。
中国电影在国际上逐渐获得认可,通过电影节等方式,将中国电影带向世界。
4、音乐和舞蹈表演。
传统的中国音乐和舞蹈在西方国家进行巡回演出,深入而又广泛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不仅仅意味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西方社会和文化提出了很多启示与思考。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1、儒家思想。
西方国家对儒家思想非常感兴趣,从中汲取营养以改善人际关系、企业管理等方面,突出的是儒家思想的亲和力和实用性。
2、佛教文化。
佛教禅宗中的“无我境界”与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有很多共通之处,并且对西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伦理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
3、中国画。
中国画也逐渐在西方国家获得认可,尤其是山水画受到了西方艺术家们的喜爱,这让西方艺术界对中国艺术的认可度得到了不断提高。
结束语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越来越受到关注,各种传播途径增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对西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作者】许启贤8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兴起了一股研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近些年,这一热潮又和我国国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热”结合起来,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关注和研究国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讨论的问题、观点及其讨论情况,对我们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发展情况国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热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日本、新加坡、韩国最为突出。
在日本,东京、京都等地现在有许多研究孔孟思想的学会和研究所。
他们把研究中国儒家思想与日本现代化结合了起来。
1987年,日本文部省资助了一项《东亚比较研究》的大型研究计划。
在第一次会上,项目负责人、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岛岭雄说:“应在新的现代化论的框架中,重新考虑支持日本人行为方式的儒教性因素的有效性。
”为了把经济搞上去,日本许多思想家企业家主张用儒家伦理精神激励人们。
日本著名的伦理研究所创始人凡山敏雄在会员必读的《人类幸福之路》一书中,就引用了不少中国传统美德的语录。
他用《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语录激励人们不要怕苦难。
用《史记》中的“得时难而失之易”的话,教诲人们爱惜人生,爱惜今日。
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日本近代经济的最高指导者”的涩泽荣一,他一生按孔子《论语》精神倡导和实践的企业精神,在日本影响很大。
在他所著的被誉为“商务圣经”的《论语与算盘》一书中说:“《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打算盘是利,《论语》是道德”,主张义利合一,不可分离。
成立于1970年的日本松下电器商学院,处处以儒家经典为学习内容。
该院的研修目标就是《大学》中的“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即竭尽全力地实践商业道德,至诚无欺地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实现尽善尽美的目标而努力。
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教授沟口雄三在去年北京举行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言中说:“现在,人类面临着利己主义还是共生主义问题。
这正是儒学再次崛起的契机,因为儒学才是关注人类最根本问题的思想。
儒学的共生主义正体现在‘达己必先达人’的精神中。
”在新加坡,从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
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就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
教育当局宣布在中学三、四年级开设《儒家伦理》课,以培养具有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一代人。
1988年10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
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
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在韩国,儒学思想早在汉唐时代就传入朝鲜半岛,影响很大。
创建于公元992年的国子监,1398年更名为成均馆,1946 年改建为成均馆大学。
该校现在仍以儒学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
该校一年级学生都必须学习《儒学原理》。
中央有成均馆,各郡县则设乡校300多所,利用寒暑假对中小学生进行儒家修身和忠孝仁爱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
并且他们把儒家道德和企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儒教文化圈的秩序和经济》的作者、韩国釜山大学教授全日坤1988年曾说:“儒教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是由于儒教伦理具有与其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在两国(指日本和韩国)中,儒教是最具有优势的传统文化,至今仍作为重要的秩序原理而生存。
”韩国国立大学哲学科尹丝淳教授说:“特别是儒教的人尊、人道思想,才是纠正现代文明弊害的珍贵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美英等国家中,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热”。
远在1951年,在费正清教授倡导下,美国远东研究协会就成立了中国思想研究会。
70年代到80年代,在美国又兴起了以成中英、杜维明等美籍华人为代表的“新儒学”。
他们发表了大量研究儒家传统文化的著作。
1993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青少年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说:“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坚持高度的目标原则,讲理想;坚持高度的责任原则,讲德性;坚持公利原则,不讲私利;坚持权利原则,注重自我修养。
这对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有很重要作用的。
”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现代社会可以从儒学中挖掘出许多丰富有益的资源。
”儒家精神“可以抑制高度西方化暴露出来的极端个人主义、激烈而残忍的竞争、过分的法制滞涨,等等。
”在英国,本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加赞扬,认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培育起来的世界精神”,可以“成为世界统一的地理和文化上的主轴。
”“中国人无论在国家衰落的时候,还是实际上处于混乱的时候,都能坚持继续发扬这种美德。
”所以,他预言,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的合作,将在未来“人类统一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
”总之,随着中国向世界开放,一个相当独特的“中国热”和“中国传统文化热”将会进一步发展。
二、国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原因及我们的反思近20年来,世界各国之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重视,是有其复杂原因的。
第一,从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来说,之所以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儒家传统文化中一部分价值观、伦理观已经积淀成为他们民族的道德规范和民族心理。
在当今日本社会,作为人际关系规范的伦理观念,很多都是来自儒家伦理。
“和为贵”、“忠”、“诚”、“孝”、“恩”等,对日本人来说,至今仍是至上的美德。
日本企业中的“团体精神主义”、“忠诚团体意识”就是儒家精神在企业中的体现,而且凭靠这种精神,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另外,和日本政府的提倡有关。
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的一次讲话中曾说:“日本要把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想法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
”正因为上述等原因,儒家伦理道德一直支配着日本人的行为。
韩国、新加坡等国重视儒家伦理,原因也和日本大体相同。
新加坡领导人更为重视。
李光耀1978年在国庆献辞中曾说:“也许我英语比华语好,因为我早年学会英语;但是即使再过一千个世代,我也不会变成英国人。
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价值体系,而是东方价值体系。
”第二,从西方国家来说,是和他们的经济趋于停滞及一系列社会问题有关。
传统的观点认为,现代化只有西方一个模式。
可是本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我国的台湾省等,经济发展速度惊人。
这样,“欧洲中心论”就被打破。
一些学者认为,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如此迅速发展,是否有一种东方企业精神即儒家的传统精神在起作用。
1983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召开的第17届世界哲学大会上,会议主席蒙特利尔大学校长高启教授说:“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间,由于西方的技术经济占优势,所以在哲学,人文科学方面也就自居先进地位。
但如今东方的技术经济已经赶上来了,甚至有凌驾西方的趋势,现在该是西方觉醒虚心向东方智慧学习的时候。
”西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企图在现代经济和中国文化之间觅找结合的契机。
另外,在西方国家,人们的物质生活是丰富的,可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是空虚的,从而导致了西方社会常见的吸毒、酗酒、独居、同性恋、卖淫、强奸、自杀、凶杀等畸形社会现象。
这种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迫使一些有识之士企图从东方文化中寻找补救的良药。
80年代末,一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开会。
在会后的宣言中,他们针对西方世界道德危机问题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2500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寻找机会。
”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注重道德,正是孔夫子思想的精华。
第三,中国是一个大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它的文化不能不引起海外世界的重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每年平均9%的速度增长,更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学者和广大人民要求了解中国的愿望日趋强烈。
加之,在西方的华裔和华侨中,也产生了“回归意识”和“寻根意识”。
这样,在70年代末,便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中国热”和“中国文化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瑰宝,理应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面对国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潮,作为一个中国人和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们应该怎样看呢?我认为,第一,要学习和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是很丰富的。
对我们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是一知半解或茫然无知的。
所以,我们尽可能挤时间学一点。
另外,在学习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地分析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观点都是不对的。
第二,要把学习马列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积极营养。
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斗争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产生的。
第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