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体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进展自身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是一类由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组织发生异常反应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侵袭任何器官和组织,包括心脏、关节、肌肉、皮肤、红血球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进展。
一、来源与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确切起因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遗传因素意味着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增加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并可能导致特定的免疫反应异常。
然而,迄今为止发现的大部分易感基因仅能解释很小一部分患者。
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饮食等也被认为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一些感染能够扰乱免疫系统平衡,激活自身免疫反应。
此外,药物的长期使用或不当使用以及饮食习惯也可能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二、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1.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关节炎,主要特征是对滑膜的慢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导致关节软骨和骨头之间的滑液袋受损。
该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人们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机制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
通过对触发因素和信号传导途径等方面的深入探究,科学家们已明确由多个易感基因、细胞因子和信号分子所调控的自身免疫反应网络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为寻找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2.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自身抗体的高水平和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为特征的全身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它会严重损害多个器官和组织,包括肾脏、心脏、关节和皮肤等。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揭示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诸如线粒体异常、DNA损伤修复障碍以及T细胞和B细胞异常等因素都被发现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自身抗体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自身抗体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自身抗体是指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针对自身组织、细胞或分泌物的抗体。
正常情况下,自身抗体不会对自身产生任何伤害,因为免疫机制会保持免疫耐受,即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的抗原不会发起攻击。
然而,当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失调时,自身抗体会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同时,自身抗体的研究在抗体药物的开发和治疗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身抗体的应用之一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疾病的发生。
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特定自身抗体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疾病类型。
例如,抗核抗体(ANA)可以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可以用于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除了在诊断中的应用,自身抗体的研究也在抗体药物的开发和治疗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抗体药物是利用抗体的特异性与抗原结合来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自身抗体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方式以及抗体的特性,从而优化抗体药物的设计和选择。
目前,有许多自身抗体药物已经被开发出来并用于临床治疗。
例如,抗CD20抗体药物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被用于治疗淋巴瘤和风湿性关节炎,抗TNFα抗体药物肯特拉酮(Infliximab)被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克罗恩病等。
此外,自身抗体的研究还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通过对自身抗体的鉴定和分析,科学家可以发现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键分子或途径,并从中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例如,通过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自身抗体,科学家发现蛋白激酶Cδ(PKCδ)是免疫反应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并尝试使用PKCδ抑制剂作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方法。
总的来说,自身抗体的应用和研究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自身抗体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疾病类型;自身抗体的研究也为抗体药物的开发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自身抗体的研究还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近年来,抗体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医药,逐渐成为国内外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从最初的单克隆抗体到现在的多克隆抗体,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令人瞩目,同时也给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应用前景。
一、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抗体药物是以抗体为基础的一类生物制剂,它能够特异性地结合疾病相关的靶标分子,并通过多种方式发挥药理作用。
自1975年首次成功制备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以来,人们对于抗体药物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不断涌现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1. 引进多克隆抗体技术多克隆抗体相比于单克隆抗体具有更广范围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因此更为适合诊断和治疗一些复杂多样的疾病,如肿瘤和感染性疾病。
随着多克隆抗体技术的引进,抗体药物的制备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使得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2. 研究抗体结构和功能近年来,科学家们对抗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得人源化抗体和完全人源化抗体在制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新型抗体药物在结构和功能上更加接近于人体自身抗体,因此更为安全和有效。
3. 开发CAR-T细胞疗法随着抗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不断尝试将抗体技术用于癌症治疗中,CAR-T细胞疗法就是其中一种创新性的治疗方式。
该疗法通过将特定的抗体与T细胞合成,然后注入患者体内,从而帮助患者克服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二、抗体药物的应用前景抗体药物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方面。
下面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方向。
1. 肿瘤治疗由于抗体药物具有特异性较好、毒副作用小等诸多优点,所以抗体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特别广阔。
目前,激动人心的突破性进展正在不断涌现,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和CAR-T细胞疗法均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并取得显著疗效。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应用,癌症的治疗效果将得到显著提高。
2. 心血管疾病治疗目前,抗体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免疫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和应用

免疫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和应用免疫学是现代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生物体对抗病原体的免疫机制。
免疫系统包括多种细胞、分子和组织,其功能涉及到人体健康的众多方面。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免疫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为抗疾病、护健康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技术。
一、单细胞技术单细胞技术是近年来免疫学研究中的一大进展,它可以对某些具有重要功能的细胞进行单个细胞层析和分析,避免了多细胞混杂而造成的数据误差和掩盖。
单细胞技术的应用使得免疫学研究得以更加深入,例如可以更好地了解抗体的形成、各类淋巴细胞的功能及其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等。
二、细胞流式技术细胞流式技术是一种基于单细胞的免疫学检测工具,它依赖于自动化设备实现多个参数的单细胞检测和分析。
细胞流式技术将光源与荧光探针紧密结合,使得检测精度更高。
同时,该技术也可以用于病毒、细菌的检测和分析,具有引领性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三、免疫组化与细胞图像技术免疫组化技术以其高灵敏度的特点,被广泛用于病理诊断和药物研发。
在免疫组化技术的基础上,细胞图像技术更加突出了分子和细胞定位的重要性,能够对生物分子和细胞的特异性分子或者某项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检测,为研究细胞的基本行为提供了有效手段。
四、抗原刺激诱导免疫细胞分离技术抗原刺激诱导免疫细胞分离技术是近年来非常新颖的技术方法。
该技术基于单个抗原上的高度特异性,可以有效地将免疫反应中所有与该特定抗原相关的免疫细胞分离出来,具有极高的分离纯度。
该技术不仅可以发掘已知和未知的新靶点,并且能够用于体外筛选多肽和激动剂,对免疫抗肿瘤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多能免疫疗法多能免疫疗法充分利用了单细胞技术和制备技术的结合,即选取具有特定功能的单细胞进行操作和改造,再进行规模化制备。
这种技术能够开发出针对多个细胞表面分子的结合和重组抗体,为肿瘤等多种免疫疗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的来说,免疫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和应用,不仅要求我们具备先进和不断革新的技术手段,也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地了解免疫学基础、挖掘免疫机制的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炎症性肠病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p-anca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原发硬化性胆管炎(psc)患者中有较高的流行性。
duerr等报道,p-anca可作为uc患者的有效的诊断工具[1]。
uc的发病率在不同人群中差异很大,亚洲远低于西方国家。
只有两项研究表明,uc活动期和p-anca的高效价有关(p200kd的杯状细胞抗原,通过剪切这些抗原,其仍保持不变,说明该抗原是由单链多肽组成。
研究中发现,在慢性ibd病人中,存在抗结肠上皮细胞的两种不同靶抗原的抗体。
抗结肠细胞抗体表现出对结肠细胞的特异的细胞毒性。
研究表明,ibd和gabs之间仅表现出家族性,而非遗传性。
在cd中,广泛的结肠病变患者较右侧结肠病变和回肠炎患者gabs的阳性率明显较高。
这种差异不存在于左侧结肠和横结肠病变之间。
uc患者gabs阳性率的高低与所使用的免疫抑制剂无关。
因此,有关于疾病程度和gabs的相关性还得不出任何结论。
总之,研究证实,cd和uc患者及其一级亲属间的gabs水平远远高于炎症性疾病患者和对照者。
因此,gabs可作为慢性ibd易感性的血清学标志。
抗胰腺自身抗体(pab)pab是cd的高度特异性抗体,第一次在ibd中描述是由stoecker 等在1984年完成的,以人胰腺组织(o型血)作为抗原,通过iif 的方法测定pab。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cd病人中27%pab阳性,而对照组中仅1例阳性。
在58例阳性患者中,30例胰腺的腺泡腔呈弱荧光,被称为ⅰ型抗体,28例胰腺腺泡细胞呈现强荧光,被称为ⅱ抗体[3]。
进一步研究证实,胰腺抗体亚型ⅰ主要是由igg1和igg2构成,而亚型ⅱ主要是由igg1构成的。
在ibd中,基因因素在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寻找感染性肠病的基因标志时,研究了hla-ⅰ、ⅱ和其他自身抗体。
好的基因标具有恒定性、高特异性和家族性。
pab对cd有高度特异性。
pab与疾病的活动期、疾病进展以及肠外表现无关。
基因工程抗体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基因工程抗体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一、引言基因工程抗体是基于人工合成的DNA序列,经过转染到适当的宿主细胞中,通过细胞的代谢和转录过程转化为抗体蛋白。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因工程抗体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对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二、抗体研究进展1、抗体的结构与特性1.1 抗体的基本结构1.2 抗体的免疫学特性1.3 抗体的结构与功能关系2、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方法2.1 体外基因合成法2.2 表达载体构建与转染2.3 细胞培养与抗体表达2.4 抗体纯化与鉴定3、基因工程抗体的改良与优化3.1 抗体亲和力改良3.2 抗体稳定性提高3.3 抗体毒性降低4、基因工程抗体的多样化应用4.1 体外诊断应用4.2 肿瘤治疗应用4.3 感染性疾病治疗应用4.4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应用三、基因工程抗体临床应用研究1、基因工程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1.1 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1.2 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应用1.3 抗体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2、基因工程抗体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2.1 抗抗体的临床应用2.2 抗细菌抗体的临床应用3、基因工程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3.1 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3.2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抗体应用四、附件本文涉及的附件包括:- 图表:包括抗体结构示意图、抗体改良实验结果图等。
- 数据表格:包括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方法比较表、抗体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表等。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法律名词1:注释1- 法律名词2:注释2- 法律名词3:注释3。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和细胞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
近年来,关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方法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是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近年来,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自身抗体检测可以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水平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流式细胞仪可以用于检测患者体内免疫细胞的亚群分布,辅助诊断某些免疫性疾病。
此外,基因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也为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目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免疫反应为主。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1.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最常用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
例如,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线药物。
此外,一些免疫调节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也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2.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近年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突破。
生物制剂通过模拟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选择性地靶向异常免疫反应的分子靶点,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丙种球蛋白可以用于治疗一些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TNF-α抑制剂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3. 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目前正在广泛研究中。
该治疗方法通过将异种抗原或自体抗原的适当携带者注射至患者体内,来抑制或修复患者的异常免疫反应。
例如,干细胞治疗可以用于治疗重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进展与展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进展为患者带来了福音,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药物的副作用、治疗耐受性和疗效持久性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此外,个体化治疗、精准医学等理念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进一步提高。
自身抗体测定在风湿病诊断中的意义及研究进展

抗 C P 抗 体 是人 工 合成 的抗环 瓜 免 疫性 疾 病 , C B细 胞 免疫 异 常及 大 量抗
子 生物 学 等相 关 学科 的发 展 , 现 了许 氨 酸 抗 体 , 少 7 %的 R 患 者在 疾病 体 的产 生 是其 主 要 的病 理 基础 。 L 发 至 0 A S E特 多 新 的 自身抗 体 同 时 , 多 已知 的抗 早期即可出现该抗体, 许 甚至有研究报道该 异 性或 标 记 性抗 体 , 在诊 断及 预 后评 价
要手 段 ( 见表 1。 )
与 疾病 活 动 性相 关 , 且最 新 报 道表 明抗 抗 体 和 A u 阴性 的 患者 中 , m A nA 抗 DN
类 风湿 因子 ( F 是 临床 医 生最 为 MC R) V抗 体 对早 期 R A第 2 4个 月 时疾 病 抗 体 的 阳 性率 亦 可达 6 . 7 . 03 %一 02 此 %,
[ l Il
 ̄
AH A在 异 烟肼 、 苯 哒 嗪 、 鲁 卡 肼 普
因酰胺等诱导的药物性狼疮中阳性率几
如。 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更 为可
葡 萄 糖 6磷 酸 异 构 酶 (l oe6 乎 达 到 10 因此 是 诊断药 物性 狼疮 的 一 gu s一一 c 0 %,
靠 的指 标 。近 年来 研 究 显示 , R 的 p op a o rs, P) 与 A h sh ti meaeG I es 是一 种 催化 6 重 要 抗 体 。 外 , L抗 体 可在 S E早 . 此 AC L
现 代 实 用 医 学 2 0 0 8年 1 0月 第 2 O卷 第 l 0期
・
7 ・ 5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LE:
40-50%
②与皮损、光过敏、白细胞减少、淋巴结肿大、
血管炎、紫癜相关
③可造成新生儿狼疮、婴儿心脏传导阻滞
①原发性SS:40%,较抗SSA更特异
②其它CTD伴抗SSB者常伴继发性SS
抗ENA抗体
抗Scl-70
硬皮病标记性抗体
抗Jo-1
多肌炎/皮肌炎标记性抗体
抗Rib 胞浆抗原——核糖体位于胞浆内
常 见 的 自 身 抗 体 及 其 检 测 方 法
(2)
自身免疫肝炎七项 ANA 抗LMA抗(肝细胞膜抗体) ASMA(抗平滑肌抗体) 抗LKM(抗肝肾微粒体抗体)
抗SLA(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 AMA(线粒体抗体)
抗LSP(抗肝脏特异性蛋白抗体) RF三项 RF-IgG RF-IgA RF-IgM 抗磷脂综合征三项(ASP) PT-IgG(凝血素抗体) PT-IgM 抗β2-糖蛋白1抗体
抗核抗体(ANA)
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 结果判断:
①滴度〉1:100为阳性 ②常见核型——5种
不同核型的临床意义不同
均质型
与AHA(抗组蛋白抗体)、抗DNA有关, 引起LE形成主要见于SLE、药物性狼疮
核膜型
与抗ds-DNA有关, 多见于SLE,特别是有肾炎者
斑点型
与抗ENA有关,应进一步查特异性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 间接免疫荧光 间接免疫荧光 间接免疫荧光
间接免疫荧光 间接免疫荧光
间接免疫荧光
ELISA ELISA ELISA ELISA ELISA ELISA ELISA
常 见 的 自 身 抗 体 及 其 检 测 方 法
(3)
ANA谱17项(免疫印迹法) 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硬化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AKA检测方法:取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食管中下1/3段作为抗原,做 冰冻切片,厚4 μm~5 μm-70 ℃保存备用。加1∶20稀释血清,湿盒内 37℃孵育30分钟,PBS漂洗,吹干,加1∶20稀释的荧光素标记羊抗人 IgG,37℃孵育30分钟,漂洗,吹干,缓冲甘油封片荧光显微镜下观 察。
判定标准:以角质层出现典型的规则的线状或板层状荧光为阳性。
抗磷脂抗体
抗β2-GP1抗体比LA和ACA在APS患者中更具有特异性,是导致APS的主要 抗体
抗β2GP1抗体只出现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而ACA也可出现于一些感染性疾病, 如梅毒、AIDS、肝炎、结核等
抗RNP 抗Sm 抗SSA
抗SSB
抗ENA抗体
MCTD100%阳性,且滴度高
双手肿胀,雷诺现象,肌炎,指(趾)端硬化
肾脏保护性抗体?
SLE的标记性抗体,阳性率30%
有助于早期、不典型及治疗缓解后SLE的回顾性诊断
抗Sm阳性一定伴抗RNP阳性,但抗RNP阳性可单独存在
①原发性SS:60-75%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是一种临床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症状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 性疾病,其血清有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大量不同的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 (1)抗核抗体谱——ANA、抗ds-DNA、抗ENA抗体 (2)抗磷脂抗体 (3)抗组织细胞抗体——抗RBC抗体
抗血小板相关抗体 抗神经元抗体 (4)其它——RF、p-ANCA
类风湿因子(RF)
RF并非RA独有的特异性抗体,对RA的诊断不具 特异性
SLE 30%
SS 70%~90%
SSc 20%~30% MCTD 50%~60%
非风湿性疾病
5%以下的正常人
RF阳性不等于一定就是RA
RF阴性也不等于一定就不是RA
在非RA患者RF的检出率(%)
疾 病
传染病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传 染 性 肝 炎 利什曼病(黑热病) 幼虫移行症 锥 虫 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一)类风湿关节炎(RA)
类风湿因子(RF) 早期诊断的系列指标
抗RA33/36抗体 抗核周因子(APF) 抗角蛋白抗体(AKA) 抗Sa抗体 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
抗角蛋白抗体(AKA)
抗角蛋白抗体(AKA),1979年Young等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RA)血清 中有一种能与鼠食管角质层反应的抗体,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具 有特异性,命名为AKA。1989年Vincent等提出应将AKA更名为抗角质 层抗体更为恰当。AKA可以在RA发病以前若干年出现,所以有早期诊 断价值。
ANA检测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 印迹法 ELISA法
抗核抗体谱(ANAs)
定义:以细胞核内物质为抗原的抗体 抗DNA抗体——抗ss-DNA
抗ds-DNA
抗组蛋白抗体——H1,H2A,H2B,H3,H4 抗非组蛋白抗体——抗ENA抗体
抗着丝点抗体 抗核仁抗体 其它——线粒体、溶酶体、高尔基体等
(三)皮肌炎/多发性肌炎(PM/DM)
免疫学检查
ANA ENA——抗Jo-1阳性
其它检查——肌酶谱
肌酸磷酸激酶(CPK): MM-心肌和骨骼肌
MB-心肌 BB-平滑肌和脑内
乳酸脱氢酶(LDH) 谷草转氨酶(AST) 谷丙转氨酶(ALT) 碱性磷酸酶(ALP)
(四)干燥综合征(SS)
抗核抗体(ANA)
定义——以细胞核内物质为抗原的抗体 临床意义 ①SLE的筛查抗体:
95%阳性,但滴度与SLE活动性无相关 阴性基本可排除SLE ②阳性并非SLE特异 阳性并非风湿病特异: ——风湿病(SLE、SSc、SS、RA)
非风湿性疾病(感染、慢肝、肺纤维化、肿瘤) 服用某些药物(INH、苯妥英钠、肼苯达嗪、普鲁卡因酰胺)
异常蛋白血症 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高γ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
肺和肝脏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 Caplan's综合征(类风湿性尘肺症) 原因不明的纤维化肺泡炎 Wegener's肉芽肿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抗 原 人IgG 兔IgG
48
22
24
21
100
90
44
27
44
72
100
62
19
32
30
22
62
wash 2
1
read 3
5
wash 1
wash 3
disp read 1
25 20
15
read 2
10
风湿病的实验室诊断
血清学检查
自身抗体——特异性 非特异的免疫相关指标
滑液分析 一般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常 见 的 自 身 抗 体 及 其 检 测 方 法
(1)
项目 SLE四项 ANA 抗DS-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 抗核小体抗体 ENA系列 抗RNP 抗SM 抗SSA 抗SSB 抗JO-1 抗SCL-70 抗核糖体P蛋白 RA三项 AKA(抗角质蛋白抗体) 抗RA33 抗CC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ANCA四项 P-ANCA(荧光模型为核周模型) C-ANCA(荧光模型为细胞质模型) MPO-ANCA(髓过氧化酶抗体) PR3-ANCA(抗蛋白酶3抗体)
ANA——阳性率40%~70% ENA——抗SSA抗体阳性率70%~96%
抗SSB抗体阳性率50%~87%
抗α-Fordrin——对于pSS或sSS的诊断有一 定意义,但特异性和敏感性并不理想。
RF——阳性率75%~100% 高球蛋白血症 WBC下降
(五)系统性硬化病(pSS)
ANA——阳性率50%~55% ENA——抗Scl-70阳性率15%~40% 抗着丝点抗体(ACA)阳性
核仁型
多见于硬皮病
着丝点型
多见于CREST综合征
ANA常见五种核型及临床意义
核膜型——与抗ds-DNA有关, 多见于SLE,特别是有肾炎者
均质型——与AHA、抗DNA有关,引起LE形成 主要见于SLE、药物性狼疮
斑点型——与抗ENA有关,应进一步查特异性抗体 核仁型——多见于硬皮病 着丝点型——多见于CREST综合征
临床意义
①是SLE的又一特异性抗体,阳性率10-20% ②多见于SLE活动期
与抗ds-DNA抗体的消长相平行 但不会随病情缓解立即消失 可持续1-2年后才转阴
抗核小体抗体(AnuA)
核小体是细胞染色质中的一种成分,它是由DNA 和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相连而组成,在SLE的诱 导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
对SLE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比抗ds-DNA、抗组蛋白抗体更早出现 阳性率:50%~90% 特异性﹥98%
(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
ANA阳性 ENA——抗RNP高滴度阳性
(七)血管炎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荧光图谱分型 胞浆型cANCA 核周型pANCA
非典型型(cANCA)
主要抗原成分 蛋白酶3(PR3) 髓过氧化物酶(MPO)
不清
ANCA的临床意义
c-ANCA和PR3-ANCA
抗ds-DNA抗体
临床意义
①对SLE的诊断有较高特异性 ②滴度与SLE活动相关,可作为病情监测及疗效观察指标 ③与SLE肾损害有关
检测方法
①放免法(Farr)——敏感,有利于早期预测 检测高亲合力的抗ds-DNA
②间接免疫荧光法(IF)——特异 ③ELISA——可检测低亲合力的抗ds-DNA
有助于中枢狼疮的病情监测 ④金标免疫斑点法
自身抗体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
间接免疫荧 光法(IFA Indirect Fluorescen t Assay )
2
酶联免疫吸 附法 (ELISA)
3
免疫印迹法 (IB)
Westernblot LIA
4
其它:IDA、 RIA等
全自动自身抗体分析仪
自动化检测 检测定量化 单个项目随时检测 多个项目同时检测 45-90分钟报告结果 原厂质控和校正血清 精确温度调控系统 五点定标、三重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