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化学平衡习题课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征。

2.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及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难点:化学平衡影响因素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平衡》章节。

2.教学课件。

3.教学案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与化学平衡相关的问题?2.学生回答:如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的问题,醋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等。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及化学平衡常数。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

2.讲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动态平衡、可逆反应、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物浓度不变。

3.讲解化学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物的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

4.示例分析:以醋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为例,计算化学平衡常数。

四、课堂练习2H2O⇌2H2+O2N2+3H2⇌2NH3已知:Kc=1.7×10^5计算:N2、H2和NH3的浓度。

五、课堂讨论1.提问: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平衡?2.学生回答:温度、压力、浓度等。

3.讨论分析:如何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六、案例分析1.案例一:工业制硫酸过程中,如何通过调节反应条件使化学平衡向硫酸的方向移动?2.案例二:在实验室制取氧气过程中,如何通过调节反应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氧气的方向移动?七、课堂小结2.强调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作业1:教材课后习题。

2.作业2:查阅资料,了解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是否深入?3.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是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对化学平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化学平衡原理。

初高中化学平衡教案

初高中化学平衡教案

初高中化学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的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
2. 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4.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衡位置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
2.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常数的意义。

二、理论讲解(20分钟)
1. 讲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介绍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分析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三、实验环节(30分钟)
1. 进行相关实验,观察平衡位置的变化;
2. 让学生手动计算平衡常数,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化学平衡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外拓展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拓展阅读和实验,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可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化学平衡题的教案设计

化学平衡题的教案设计

化学平衡题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2)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3)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其对平衡位置的影响;4)能够解决化学平衡相关的计算题目。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2)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化学平衡的动态过程;3)通过练习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化学实验和化学知识,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2)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其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1)理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示例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可能达到平衡状态。

2. 概念讲解(15分钟)。

1)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动态平衡的概念;2)介绍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平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感受化学平衡的动态过程,加深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

4. 影响因素讨论(15分钟)。

1)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等;2)分析不同因素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动态调整过程。

5. 解题训练(20分钟)。

给学生提供一些化学平衡的计算题目,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拓展延伸(10分钟)。

介绍化学平衡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了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了解了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其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高三化学总复习化学平衡教学案-人教版

高三化学总复习化学平衡教学案-人教版

高三化学总复习化学平衡教学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化学平衡的含义2.熟练运用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化学平衡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化学平衡的概念2.平衡常数和反应系数3.化学平衡原理4.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5.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6.化学平衡的计算题和实验题分析三、教学重点1.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原理2.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四、教学难点1.化学平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实际问题中应用平衡常数计算五、教学方法1.讲授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先进行讲述,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分享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2.展示实验和设想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求证,建立完成实验的思想,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3.多媒体教学,展示化学反应原理、平衡计算题讲解等,以图像化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流程1.学习前导入(10分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什么是化学反应?为什么学习化学平衡很重要呢?2.观摩实验(10分钟):教师示范实验、反应原理的讲解。

3.理论学习(70分钟):分为三个部分,化学反应的概念、平衡常数及其计算方法、平衡常数的应用。

4.讲解实验题(20分钟):教师选取实验题,进行讲解。

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5.学生自学小结(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笔记整理,可以再提问。

6.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七、教学时间分配授课时长:2课时(120分钟)八、教学评价1.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明确化学平衡的基本定义、特点和特性。

2.学生能够准确计算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及根据不同的条件改变平衡常数。

3.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在化学平衡问题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4.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5.学生疑惑解答,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进行展示交流。

以上就是高三化学总复习化学平衡教学案-人教版,希望能对学生学习有所帮助。

化学平衡教案(优秀4篇)

化学平衡教案(优秀4篇)

化学平衡教案(优秀4篇)化学平衡教案篇一班级:姓名:组别:主备人:裴拥爱编号:7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年级化学导学案【课题】化学平衡中的图像问题【学习目标】1.深化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产生的影响,会将其转化为对应图像2.通过探究掌握几类图像问题的分析方法【重点、难点】图像与平衡知识的结合【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讨论学习【方法归纳】处理图像问题的步骤:一看轴(纵、横坐标的意义),二看线(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起点、折点、交点、终点、零点的意义),四看要不要作辅助线(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五看量的变化(如浓度变化、温度变化等),六想规律(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和化学平衡移动规律),七作判断,做出答案。

【合作探究案】探究一:浓度(物质的量)-时间图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MN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探究二:速率-时间图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Z+W,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化图象如右图所示,则图象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A.Z、W均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B.Z、W中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C.X、Y、Z、W皆非气体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为气体探究三:含量-时间-温度(压强)图一可逆反应m A(s)+n B(g)e C(g)+f D(g),反应过程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百分含量(C%)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达平衡后,加入催化剂则C%增大B.达平衡后,若升温,平衡左移C.化学方程式中n>e+fD.达平衡后,增加A的`量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探究四:含量-温度-压强图如图所示,反应:X(气)+3Y(气)2Z(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Z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效果检测】1.T℃时,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

高中化学 化学平衡习题课教案(精品资料).doc

高中化学 化学平衡习题课教案(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三节化学平衡复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分析平衡移动方向.3. 掌握勒夏特列原理.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记录实验现象能力,分析事物变化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事物变化的因素.教学重点:1.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3.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教学难点:1.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2.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3. 化学平衡图像专题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状态第二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第三课时化学平衡图像专题教学方法:讲,议,练,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状态【复习回顾】什么叫可逆反应?1.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_____进行,同时又能向_____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2.可逆反应总是不能进行到底,得到的总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_____.【讲解】一、化学平衡状态指在一定条件下的_____里,_____ 和_____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前提(适用范围):可逆反应内在本质:v(正)= v(逆) ≠0外在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1)动:动态平衡(v(正)= v(逆) ≠0)(2)等:v(正)= v(逆)(3)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4)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2、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1)直接标志:①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②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2)间接标志:①各组分的浓度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②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③各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④气体的颜色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⑤气体的密度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注意:(1)对于反应前后的气体物质的分子总数不相等的可逆反应(如2SO2+O23)来说,可利用混合气体的总压、总体积、总物质的量是否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来判断是否达到平衡。

高中化学平衡题解析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题解析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题解析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平衡常数和平衡定律的概念;
2. 掌握平衡反应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Le Chatelier原理解决平衡反应的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平衡常数和平衡定律的概念;
2. 平衡反应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3. 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平衡反应的概念,与学生讨论平衡状态的特点及平衡常数的定义。

二、讲解平衡反应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15分钟)
1. 介绍平衡反应的表达式:aA + bB ⇌ cC + dD;
2. 讲解如何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来确定平衡反应的表达式;
3. 讲解如何根据物质的浓度或分压来计算平衡常数K。

三、解答例题(20分钟)
教师给学生提供几道平衡反应的例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进行讲解。

四、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15分钟)
1. 介绍Le Chatelier原理的概念和内容;
2. 讲解Le Chatelier原理在平衡反应中的应用;
3. 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例题,让学生应用Le Chatelier原理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在家完成,并在下节课上进行讲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平衡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应该多进行例题练习,加深对平衡反应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化学平衡题总结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题总结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题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平衡定律;2. 掌握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理论解答相关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平衡定律;2. 影响平衡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力;3.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4. 平衡反应的位置和移动。

三、教学重点: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平衡定律;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平衡反应的位置和移动;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结合实例讲解;2. 实验操作结合理论学习;3.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实验或案例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平衡定律;2.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定律以及影响平衡的因素;3.实验操作:进行相关实验操作,观察并讨论实验结果;4.相关计算:讲解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相关练习;5.讨论与分析:小组讨论化学平衡的实际问题,分享解题方法;6.复习与总结:总结化学平衡的重点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2. PPT课件和教学视频资料;3. 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指导书。

八、教学评价:1. 知识检测: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2. 实验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3.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对化学平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2.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其动手能力;3. 关注学生的思维习惯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其独立思考。

以上为高中化学平衡题总结教案范本,供参考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化学平衡复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分析平衡移动方向.3. 掌握勒夏特列原理.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记录实验现象能力,分析事物变化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事物变化的因素.教学重点:1.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3.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教学难点:1.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2.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3. 化学平衡图像专题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状态第二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第三课时化学平衡图像专题教学方法:讲,议,练,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状态【复习回顾】什么叫可逆反应?1.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_____进行,同时又能向_____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2.可逆反应总是不能进行到底,得到的总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_____.【讲解】一、化学平衡状态指在一定条件下的_____里,_____ 和_____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前提(适用范围):可逆反应内在本质:v(正)= v(逆) ≠0外在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1)动:动态平衡(v(正)= v(逆) ≠0)(2)等:v(正)= v(逆)(3)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4)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2、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1)直接标志:①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②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2)间接标志:①各组分的浓度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②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③各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④气体的颜色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⑤气体的密度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注意:(1)对于反应前后的气体物质的分子总数不相等的可逆反应(如2SO2+O22SO3)来说,可利用混合气体的总压、总体积、总物质的量是否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来判断是否达到平衡。

(2)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分子数相等的可逆反应:(如H2+I2(g)2HI),不能用此标志判断平衡是否到达,因为在此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总压、总体积、总物质的量都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思考与练习】在固定体积的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2NO + O2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1)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2)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3)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4)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5)单位时间内消耗2nmolNO2的同时生成2nmolO2 ()(6) O2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例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气)+3B(气) 2C(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B.单位时间生成n molA,同时生成3n molBC.单位时间生成B的速率,与生成C的速率相等(数值)D.单位时间生成n molA,同时生成2n molC【例2】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N2+3H23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例3】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P(气)+Q(气)R(气)+S(气) ,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 P、Q、R、S的浓度不再变化(B) P、Q、R、S的分子数比为1:1:1:1(C)反应容器内P、Q、R、S共存(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例4】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 A(固)+3B(气) 2C(气)+D(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其中只有B气体有颜色)(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C.气体的平均分子量D.气体的颜色练习: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A(气)+3B(气)2C(气)+2D(固)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 )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A,同时生成3amolB③A、B、C的浓度不再变化④A、B、C的分压强不再变化⑤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⑦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A,同时生成3amolB⑧A、B、C、D的分子数之比为1:3:2:2A.②⑧B.②⑤⑧C.①③④⑦D.②⑤⑥⑧第二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讲解】1.定义: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被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和速率的关系:(1) V正>V逆,平衡正反应方向移动(2) V正=V逆,平衡不移动(3) V正<V逆,平衡逆反应方向移动【思考与交流】有哪些条件能改变化学平衡呢?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26)实验探究(P27)现象:溶液变成红色A.加少量FeCl3的;红色加深B.加少量KSCN的;红色也加深思考——加少量NaOH溶液颜色有何变化。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溶液红色变浅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右移动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左移动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几个注意点①对平衡体系中的固态和纯液态物质,其浓度可看作一个常数,增加或减小固态或液态纯净物的量并不影响V正、V逆的大小,所以化学平衡不移动。

②只要是增大浓度,不论增大的是反应物浓度,还是生成物浓度,新平衡状态下的反应速率一定大于原平衡状态;减小浓度,新平衡状态下的速率一定小于原平衡状态。

③反应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增加一种物质的浓度, 该物质的平衡转化率降低, 而其他物质的转化率提高。

④改变浓度后,速率-时间图象是连续的。

2、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28实验探究(实验2-7)2NO2(气) N2O4(气) △H=-56.9kJ/mol 现象:[讨论]A:混和气体受热颜色变深,说明①;②。

B:混和气体遇冷颜色变浅,说明①;②。

[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A: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B: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先决条件:反应体系中有气体参加且反应前后总体积发生改变。

aA(g)+bB(g) cC(g)+dD(g)a+b≠c+d2)结论: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催化剂对可逆反应的影响:同等程度改变化学反应速率,V’正= V’逆,只改变反应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而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小结】要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必须是由于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引起V正≠V逆。

平衡移动的本质:化学平衡为动态平衡,条件改变造成V正≠V逆平衡移动原理(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等,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第三课时图像专题【讲解】解化学平衡图像题的技巧1、弄清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意义。

2、弄清图像上点的意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点(转折点、几条曲线的交叉点)的意义。

3、弄清图像所示的增、减性。

4、弄清图像斜率的大小。

一、速率-时间图象(V-t图象)例1、判断下列图象中时间t2时可能发生了哪一种变化?分析平衡移动情况。

(A) (B) (C)例2、下图表示某可逆反应达到平衡过程中某一反应物的v—t图象,我们知道v=Δc/ Δt;反之,Δc= v×Δt。

请问下列v—t图象中的阴影面积表示的意义是( )A、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该反应物的消耗浓度B、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该反应物的生成浓度C、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该反应物实际减小的浓度二、转化率(或产率、百分含量等)-时间图象例3、可逆反应mA(s)+nB(g) pC(g)+qD(g)。

反应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质量分数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上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达到平衡后,若使用催化剂,C的质量分数增大(B)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平衡后,增大A的量,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D)化学方程式中一定有n>p+q练习:1、图中a曲线表示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X(g)+Y(g)2Z(g)+W(g) △H =QkJ/mol 的反应过程。

若使a曲线变为b曲线,可采取的措施是()A、加入催化剂B、增大Y的浓度C、降低温度D、增大体系压强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M(g)+N(g)R(g)+2L,在不同条件下R的百分含量R%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B、正反应吸热,L是固体C、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D、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三、百分含量(转化率或产率)--压强(或温度)图象例4、在可逆反应mA(g)+nB(g)△H<0中m、n、p为系数,且m+n>p。

分析下列各图,在平衡体系中A的质量分数与温度t℃、压强P关系正确的是()例5:温度一定,压强分别为P1和P2时,反应体系X(s)+2Y(g)nZ(g)中反应物Y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27所示,由此可知( )。

A、P1>P2,n>2B、P1>P2,n<2C、P1<P2,n<2D、P1<P2,n>3例6:可逆反应:aX(s) + bY(g)cZ(g) +dW(g)达到平衡,混合物中Y 的体积分数随压强(P )与温度T (T 2>T 1)的变化关系如图示。

1、当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Y 的体积分数Y 的体积分数压强变,平衡向方向移动,则正反应是热反应。

2、当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Y的体积分数变————,平衡向————方向移动,则化学方程式中左右两边的系数大小关系是————————。

例7:如可逆反应aA(g)+ bB(g)dD(g)+eE(g) △H。

在一定条件下达平衡状态时,A的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2-29所示。

则在下列空格处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

(1)a+b_____d+e;(2) △H___0。

练习:1.如图所示,反应:X(气)+3Y(气)2Z(气)△H<0 。

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Z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2、mA(s)+nB(g) qC(g) ΔH<0的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平衡时B的体积分数V(B)%与压强(P)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n<qB、n>qC、X点时的状态,V正>V逆D、X点比Y点混和物的正反应速率慢2NO(g)+O2 (g) 2NO2 (g) △H<03、图中的曲线是表示其他条件一定时, 反应物NO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图中标有a、b、c、d四点,其中表示未达到平衡状态,且v(正)>v(逆)的是( )A. a点B. b点C. c点D. d点4、化学反应X2(g)+Y2(g) 2XY(g) △H<0,达到平衡状态时,图2—12中各曲线符合平衡移动原理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