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不好,就会出现食欲不佳、胃胀、腹泻等情况。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引起脾胃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调理脾胃,增强脾胃功能。
以下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1. 调理脾胃
中医强调脾胃是人体的中心,治疗脾胃病必须从调理脾胃开始。
常用的药物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2. 补益脾胃
脾胃虚弱需要补益,中医认为补品中的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枸杞等可以补益脾胃。
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八珍汤、归脾丸等。
3. 清热化湿
湿热内蕴是引起脾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使用清热化湿的药物来治疗。
常用的方剂有苓桂术甘汤、二陈汤、消渴丸等。
4. 改善饮食
脾胃病患者需要注意饮食,避免过度饮食和过度饥饿、过度冷饮和过度辛辣食物等。
中医认为,应该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蔬菜等。
5. 心理调整
中医认为,情志与脾胃有关,情绪不稳定会导致脾胃失调。
因此,治疗脾胃病还需要进行心理调整,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
总之,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调理脾胃、补益脾胃、清热化湿、改善饮食和进行心理调整。
对于脾胃病的患者,需要在中医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治疗

下脘
3、穴位注射时2,.维必生须避素开类神经制干剂,亦如不能维将生药液素注B入1关、节腔B、6脊、髓B腔1和2血注管射内。液等。
西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成立于八十年代初期,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中医特色突出,开
展了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电磁波、药穴指针疗法、中药直肠滴入、中药消化道内镜介入、穴位注射、辨证施善指导及针灸等绿色中医特
色疗法。• 操作方法:
皮肤对药物极度敏感者;
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
适应症: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等。
适应症: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等。
6
足三里穴位图
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 犊鼻穴(外膝眼)下3 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7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
3、穴位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亦不能将药液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
5、滴入药液量不超过200ml。
适应症: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等。
适应症: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等。
皮肤对药物极度敏感者;
2、病变部位在直肠、乙状结肠取左侧卧位,在回盲肠部取右侧卧位并垫高臀部。
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强。
足三里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要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胃痉挛,急慢性胰腺炎,食欲减退,赢瘦
中医调理脾胃虚弱的精油按摩

中医调理脾胃虚弱的精油按摩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脏腑中重要的消化系统,其功能健康与否影响着整个身体的运行。
脾胃虚弱是一种常见的病症,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而精油按摩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理脾胃功能,缓解脾胃虚弱所带来的不适。
本文将介绍几种适合中医调理脾胃虚弱的精油按摩方法。
1. 朱古力精油按摩法朱古力精油是一种具有温暖特性的精油,适用于脾胃虚寒类型的人。
取适量朱古力精油,加入植物基础油按比例混合,涂抹于腹部和脊椎两侧,然后轻轻按摩约10分钟。
此按摩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温暖腹部,缓解脾胃虚寒所引起的不适。
2. 茴香精油按摩法茴香精油是一种具有消除气滞特性的精油,适用于脾胃气滞类型的人。
取适量茴香精油,加入植物基础油按比例混合,然后涂抹于腹部和足三里穴位周围,轻轻按摩约10分钟。
此按摩可以疏通脾胃气机,促进消化运行,缓解脾胃气滞所引起的症状。
3. 薰衣草精油按摩法薰衣草精油是一种具有舒缓特性的精油,适用于脾胃郁热类型的人。
取适量薰衣草精油,加入植物基础油按比例混合,然后涂抹于胸部和腹部,轻轻按摩约10分钟。
此按摩可以舒缓脾胃的郁热症状,平衡脾胃的功能,缓解脾胃虚弱所带来的不适。
4. 柠檬精油按摩法柠檬精油是一种具有开胃特性的精油,适用于脾胃虚弱导致食欲不振的人。
取适量柠檬精油,加入植物基础油按比例混合,然后涂抹于胸部和胃部,轻轻按摩约10分钟。
此按摩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增加食欲,改善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食欲不振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精油按摩应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用量。
同时,对于有肠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不宜进行精油按摩。
此外,在按摩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咨询专业人员的建议。
总之,精油按摩作为一种中医调理脾胃虚弱的疗法,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精油和按摩方法,促进脾胃功能的健康,缓解脾胃虚弱的症状。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精油按摩只是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正规的医学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 号:R 5 . 2 63
文献标 识码 :B
文 章编 号:17 .8 0( 0 2 50 8 .2 6 47 6 2 1 )1 .0 00
【 要 】 中医治疗脾 胃病的经验总结:①重视舌诊 ,四诊合参 ; 肝脾 同治,重在健 脾;③治理脾 胃, 气同治 。尤其适 摘 ② 痰 用于慢性 胃炎、消化性溃疡病 、慢性结肠 炎、肝硬化等 消化道 疾病的诊治 ,临床疗效卓著。 【 关键词 】 脾 胃病;中医治疗;经验 总结
S m m a i i g t ee p re c f r ai g s le n t m a h d s a e M u rz n x e in eo e t p e n a d so c ie s si TC h t n n
王 平
( 四川省 巴中市巴州区梓檀庙 乡卫生 院,四川 巴中,6 63 ) 306
cmb a o f l  ̄Heaopei T n zifcs go esle; ̄G vrac o c , hem o gh. a i l l i befr o i t no l n i a; p tslnco gh,ou i nt en n h p o e n es mah p lg T n z iP rc a ys t l o n t tu r u a
..
8. 0 .
C ii lo rao C iee dcn 0 2 V 14 No1 l c un l f hn s i e 1 o. ) n aJ Me i 2 ( . 5
可 降虚元之火 ,茯苓健脾而渗湿 ,利水而不伤正。诸药协同,
可调整 肾肝脾三脏功能 ,有开有阖 ,寓泻于补 ,使补而不腻, 泻邪而不伤正 。在大队滋阴药中,佐 以桂枝 、附子各一两,意 在 阴中求 阳,阴生阳长 ,即所谓 “ 少火生气 ”之义,诸 阴药得 附桂之温化则滋而不滞 ,附桂得 阴药之润则温而不燥 。故诸药
中医脾胃病医案八十例

中医脾胃病医案八十例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医案有很多,我将从不同的角度为你介绍其
中的一些典型案例。
首先,脾胃病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包括脾胃虚弱、消
化不良、胃痛、胃炎、胃溃疡等。
在中医治疗中,通常会根据患者
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进行辨证施治。
比如,对于脾胃虚弱者,
常见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等,中医常采用补脾健
胃的方法进行治疗,比如可以选用四君子汤等方剂进行调理。
其次,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医案中也常涉及到针灸疗法。
针灸作
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脾胃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比如,
对于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等,通
过调理气血运行,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此外,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医案中还包括草药治疗。
中草药有着
丰富的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常见的草药包括黄芪、党参、白术、山
药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伍使用,以达到调理脾胃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医案有很多,涉及到的治疗手段
包括草药、针灸、食疗等多种方法,每个病例都有其独特性,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希望以上介绍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脾胃科治疗技术项目

中医脾胃科治疗技术项目
中医脾胃科治疗技术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疗:中医食疗是以食材、药材为主要治疗手段,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制作食物,达到调理脾胃,补益身体的目的。
2.草药:中医中药治疗是以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选用不同的中药组合,达到治疗脾胃疾病的目的。
3.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是以手技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按揉、揉捏、推拿、拍打等手法,达到调理脾胃气血,促进脾胃消化吸收的目的。
4.针灸:中医针灸是以针刺激穴位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刺入穴位调节脾胃功能,达到治疗脾胃疾病的目的。
5.其他疗法:包括火罐、艾灸、拔罐、耳穴贴压等中医特色疗法,都可以用于治疗脾胃疾病。
脾胃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脾胃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疾病是指与脾胃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等。
针对脾胃疾病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被广泛应用。
中医认为脾胃为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可以调节脾胃功能。
西医则运用药物和现代检查技术来治疗病变,提供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一、脾胃疾病脾胃疾病是指涉及脾脏和胃部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胃炎、胃溃疡、胃癌、消化不良、功能性胃肠病等。
脾胃在中医中被视为消化、吸收和运化营养的重要器官,与人体的生理功能、免疫调节等方面密切相关。
脾胃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包括饮食不当、情绪压力、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
常见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胃痛、恶心呕吐等。
脾胃疾病的治疗方法既包括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等,也包括中医的草药、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疾病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滞、湿热、痰浊等因素有关。
治疗脾胃疾病时,中医着重调理脾胃功能、疏通气机、祛除湿热、疏散痰浊等,以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改善症状和促进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脾胃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结合中西医的优势,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情绪管理也是预防和辅助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方面。
如果您怀疑患有脾胃疾病,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二、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限制1. 医学证据不足:尽管中医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证据支持相对较少。
缺乏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和科学研究,使得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难以被全面确认。
2. 个体差异较大: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变化,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然而,由于脾胃疾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多样化,患者之间的体质特点和病情差异较大,使得中医治疗的个体化程度相对有限,无法达到完全精确的个体化治疗。
3. 治疗周期较长:中医治疗一般采用温和的调理和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调理和恢复脾胃功能。
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

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
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关键部位,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免疫力和营养吸收能力。
中医认为,脾胃属于“中焦”,主要功能是
运化水谷精华,将其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气血精华,同时也是消化、吸收、排泄等重要器官。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脾胃不适的症状,如胃胀、腹痛、食欲不振等,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名中医对于治疗脾胃病有着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脾胃喜温喜干,不喜寒湿,因此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过酸、过甜、过咸等刺激性食物。
此外,还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度饮食或暴饮暴食。
2. 运用中药调理。
中药对于调理脾胃有着显著的疗效,在中医中,有很多针对脾胃病的经典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此外,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体质,还可以针对性地选用一些单味中草药,如山楂、泽泻、砂仁等。
3. 运用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于
脾胃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等,可以起到调理脾胃、促进正气的作用。
4. 进行心理疏导。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密切相关,因此在治
疗脾胃病时,也要注意调理情志,缓解焦虑和压力。
可以通过音乐、冥想、放松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达到舒缓情绪、促进身体健康的效果。
总之,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十分丰富,需要通过综合调理、个性化治疗等方式,针对不同的病症和体质进行治疗。
同时,还应注重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对脾胃的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病中医特色疗法
(一)中医特色疗法1:清、温、滋、调四法辨治及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难治病,本病病程缓慢,证候多有潜变,病变组织不易恢复正常,故列为癌前疾病之一, 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范畴,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
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突变发展成为胃癌的病因不十分明了,故目前西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缺乏有效措施。
中医采用个体化辩证治疗,我科创立清、温、滋、调四法辨治萎缩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清胃法
1.1治法:清肝泄热,降逆和中
1.2 方名:清胃饮(协定处方)
1.3组成:丹皮15g 、栀子10g 、浙贝10g、泽泻10g、黄连8g、蒲公英
15g、青皮10g、郁金15g、白芍15g、炙甘草3g。
1.4适应证:肝胃郁热证
主证:胃脘灼痛,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次证:反酸烧心,胸痛连及两胁,口臭,尿黄,大便不爽。
1.5 加减:1、大便不爽:+大黄6g,枳实10g
2、胃痛甚:+川楝子9g,延胡索10g
3、恶心呕吐:+佩兰10g,竹茹10g
2. 暖胃法
2.1治法:温中健脾,消痞和胃
2.2 方名:暖胃饮(协定处方)
2.3组成:制附片6g(先煎)、干姜8g 、党参20g、炒白术15g、台乌10g 、
炙黄芪20g、当归15g、枳实10g、白芍12g、炙甘草3g。
2.4适应证:脾胃虚寒证
主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胃脘痞闷,纳呆,便溏,舌质淡,舌边有
齿痕。
次证:肢软乏力,气短懒言,呕吐清水,脉细弱。
2.5 加减:1、腹胀便溏:+炒扁豆10g,薏苡仁15g,莲子肉15g
2、腹胀、嗳气:+佛手10g,炒三仙各10g
3、泛吐清水:+姜半夏10g,乌贼骨15g
3.滋胃法
3.1治法:滋阴和胃,兼清虚热
3.2 方名:滋胃饮(协定处方)
3.3组成:生地20g、麦冬10g、石斛15g、玉竹15g、太子参30g、百合12g、知母12g、当归15g、白芍15g、炙甘草3g。
3.4适应证:胃阴亏虚证
主证:胃脘胀满,灼痛,嘈杂,饥不欲食,舌红少津,少苔。
次证:食少干呕,大便干燥,口干,脉细。
3.5 加减:1、大便秘结:+何首乌15g,火麻仁15g,枳实10g
2、胃痛甚:+川楝子9g,延胡索10g
3、纳呆者:+麦芽10g,乌梅10g、山楂15g
4.调胃法
4.1治法:理气健脾,疏肝和胃
4.2 方名:调胃饮(协定处方)
4.3组成:柴胡12g 、白芍12g 、党参20g 、白术15g、半夏10g、佛手10g、丹参15g、枳壳10g、仙鹤草15g、炙甘草3g。
4.4适应证: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证
主证:胃脘胀痛,嗳气,嘈杂,泛酸,脉弦。
次证:胸闷,食少,大便不畅,舌质淡,苔薄白。
4.5 加减: 1、偏寒:+干姜8g、乌药10g
2、偏热:+川黄连6g,栀子9g
3、胀甚:+木香6g,炒玉片12g
4、痛甚:+川楝子9g,元胡10g
以上各型,伴HP感染者:+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
伴重度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加丹参、三棱、莪术。
(二)中医特色疗法2:中医三联疗法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lative colitic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疾病。
目前对本病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愈后常易复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目前我国UC发病率呈增长趋势,且因其病因不明,治疗效果不理想,至今还存在着合并症多、死亡率高、癌变机会多、手术率和复发率高等问题。
目前西医对UC的研究认为本病与免疫功能异常和炎症介质生成增多密切有关,治疗主要集中在阻断或抑制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受体,减少或抑制前列腺素样物质、白三烯、氧自由基、神经多肽等,常用药物为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因醇和免疫抑制剂,但疗效欠佳,副作用多。
中医对UC的治疗,采用辨证分型、固定方药、中药灌肠、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减少复发等。
我科专家非常重视UC的诊治,并把它做为我科的重点专病种。
根据UC的主
要临床表现,认为当属中医“痢疾”、“肠澼”、“泄泻”、“便血”等范畴,并依据专家经验及我们收治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合临床的诊治常规如下:中医三联疗法辨证治疗
一、口服煎剂辨证分型施治
(一)大肠湿热证
主要证侯: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次要证侯:肛门灼热,身热,下腹坠痛或灼痛,口苦口臭,小便短赤。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代表方:结肠炎І号煎剂
药用:芍药12g、黄芩10g、黄连8g、白头翁15g、槟榔10g、当归10g、木香8g、肉桂3g
加减:1、大便脓血较多加紫珠草15g,地榆15g;
2、大便白冻黏液较多者,加苍术10g,苡仁15g;
3、腹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0g,乌药10g,枳实10g;
4、身热甚者,加葛根15g。
(二)脾胃气虚证
主要证侯:腹泻便溏,有黏液或少量脓血,食少纳差,食后腹胀,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濡缓。
次要证侯:腹胀肠鸣,腹部隐痛喜按,肢体倦怠,神疲懒言,面色萎黄。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升阳
代表方:结肠炎Π号煎剂
药用: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0g、桔便10g、山药15g、扁豆15g、莲子肉15g、砂仁5g、薏仁15g、甘草5g
加减:1、大便夹不消化食物,加神曲15g,麦芽15g;
2、腹痛怕凉,加干姜6g,寒盛加制附片5g;
3、久泻气陷,加黄芪15g,升麻6g,柴胡9g;
4、久泻不止,加赤石脂15g,石榴皮15g,乌梅10g,诃子肉15g。
(三)寒热错杂证
主要证侯:腹泻时发时止,常年不愈,发作时便泻夹有粘液或见脓血,口干
口苦,肠鸣腹痛,苔腻而黄。
次要证侯:食少腹胀,里急后重,倦怠怯冷,舌质淡,脉细。
治法:辛开苦降,散寒泻热
代表方:结肠炎Ш号煎剂
药用:乌梅15g、黄柏10g、黄连10g、当归5g、炙附子4g、桂枝8g、川椒10g、干姜10g、细辛5g、木香12g、黄芪30g、白术10g 加减:1、虚坐努责,加诃子10g,石榴皮10g;
2、五心烦热,加银柴胡10g,鳖甲15g;
3、便下赤白粘液者,加白花蛇舌草15g,秦皮15g。
(四)脾肾阳虚证
主要证侯: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伴有完谷不化,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食
少纳差,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尺脉弱。
次要证侯:五更泄,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腹胀肠鸣,少气懒言,面色白光白。
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化湿
代表方:结肠炎Ⅳ号煎剂
药用:党参15g、干姜9g、白术10g、甘草5g、补骨脂10g、肉豆蔻10g、吴茱萸5g、五味子10g、大枣五枚
加减:1、腹痛甚:加白芍15g,玉片10g,元胡10g;
2、小腹胀满:加乌药10g,小茴香10g,枳实10g;
3、大便滑脱不禁:加赤石脂15g,诃子15g,罂粟壳10g。
二、结肠滴注溃结灌肠液结肠滴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结灌肠液药物组成:苦参20g、败酱草15g、地榆15g、三药水煎为140ml,进行灭菌,中药包装袋包装。
(**草,黄连,附子,三七。
此方为李毅老师所说。
)功效:健脾燥温,涩肠止泻
操作方法:治疗时将灌肠液加温至38℃—39℃,治疗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卧位,将准备好的灌肠药袋,连接输液管和灌肠管,灌肠管前端涂液体石蜡,排尽输液管内气体,由肛门缓慢轻柔插入灌肠管,一般深约20—25cm,以不超过30cm为宜,调节滴数控制在50—60滴/min,液体滴完后嘱患者俯卧位2小时左右。
直肠滴入保留灌肠最好在临睡前进行,每晚1次,15天为一个疗程,
中间休息3-5天,连续2—3个疗程。
三、神阙、气海穴交替隔药灸法:
1.隔姜灸:选神阙、气海穴,生姜切片盖穴位,用艾条重灸。
每日一次,两穴交替,适用于脾胃气虚或脾肾阳虚。
2. 隔蒜灸:选神阙、气海穴,将大蒜切片盖穴位,艾绒如绿豆大,每穴灸三壮,每日1次,两穴交替,适用于久泻不止。